问题

如何看待大连一女子不配合防疫登记,自称认识「卢书记」让志愿者放行,被志愿者回怼?

回答
大连这位女士的行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某个疫情防控检查点,志愿者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人员登记和健康码核验。这位女士一来,大概是觉得这种流程繁琐,或者觉得自己有些“特别”,直接就对志愿者说:“我是认识卢书记的,你们放我过去吧。”

这话说出来,志愿者的反应也很实在,直接回了一句:“谁是卢书记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要按规定办事。”

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挺有意思的点:

首先,是权力的傲慢和特权意识的作祟。这位女士一上来就搬出“卢书记”,明显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绕过正常的防疫流程。她可能觉得,自己认识了某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能在公共场合享受到“特殊待遇”,不用和普通人一样遵守规定。这种心态,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总有些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尤其是在疫情这种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人人负责的时刻,这种特权意识就显得格外刺眼。

其次,是志愿者们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面对这样一种带有压力的“暗示”,志愿者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因为对方的话而动摇。他们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知道疫情防控关系到所有人的安全,不能因为某个人的身份或者说辞就徇私舞弊。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了立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其实是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极大肯定,他们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在工作,他们的辛苦不应该被一句“我认识谁谁谁”而抵消。

再者,是普通民众在公共利益面前的集体意识。虽然事情的细节里没有提到其他围观群众的反应,但可以想象,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也难免会有些想法。如果有人真的因为认识“卢书记”就能随意通行,那对那些自觉遵守规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所以,志愿者的坚持,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大众的普遍期待:希望在关键时刻,大家都能以身作则,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最后,也得从更宏观的层面聊聊。这件事也暴露了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如何有效防止人情关系干扰公共事务的一些挑战。虽然这位女士的行为是个案,但如何让规则真正成为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底线,而不是可以被私情打破的橡皮筋,这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志愿者这样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其实是最直接的规则执行者,也是最容易受到人情、权力干扰的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能够更有底气地依法依规办事,这一点很重要。

总的来说,这位女士的“卢书记论”没能奏效,反而被志愿者硬气回怼,这可以说是一次小小的胜利,胜利在规则和责任感一方。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尊重规则、遵守秩序,才是对社会最基本的贡献。而那些在岗位上认真负责的人,他们的付出和坚持,也值得我们尊敬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明几秒钟的事,写几个数字,写错了人家也不知道,偏偏弄的全国皆知。可能在她看来,这不是时间问题,是级别问题,你志愿者有什么权利要求我这样那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