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管查处摊贩时两名女子带小孩趁机哄抢玩具,现已主动认错,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家长行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挺令人唏嘘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人对社会现象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咱们就一点点聊聊这事儿。

城管查摊与哄抢玩具:一个社会观察点

首先,我们得把场景还原一下。城管在依法依规查处占道经营的摊贩,这本身是一个维护城市管理秩序、保障公共环境的常规行为。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或者说混乱的场面。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名女子带着孩子,趁着混乱“顺手牵羊”抢走了摊贩的玩具。

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无论是摊贩还是城管,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着职责。在别人忙碌、甚至可能有些紧张的时刻,去损人利己地抢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得上是光明磊落的行为。更何况,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带着孩子进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推测:

一念之差的贪小便宜心理: 有些人可能觉得,反正东西摆在那儿,城管在忙,摊贩也没顾得上。这时候,贪小便宜的心理可能会占了上风,觉得“不拿白不拿”。这种心理在一些人身上确实存在,尤其是在觉得有利可图、风险又小的时候。
对规则的漠视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有些人可能对城市管理规定不太在意,认为这种小事不至于被追究。加上现场人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被特别注意到,即使被注意到了,可能也只是口头批评。
“便宜”摊贩的心理(虽然这种想法很偏激): 极少数人可能带着一种潜意识里的“报复”心理,觉得摊贩“扰乱市容”、“影响生活”,所以从他们那里“拿点东西”就当是“惩罚”。这种心理非常不健康,但也不排除其存在的可能性。

两名女子已主动认错,如何看待?

她们主动认错,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意味着她们可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承担一部分责任。但这并不代表事情就此可以一笔勾销,或者说她们的行为就完全可以被原谅。

认错是第一步,但还需要后续的弥补: 主动认错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但这通常需要伴随着一些实际的行动来弥补造成的损失,比如归还物品或者赔偿。如果只是口头认错,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认错的意义就会打折扣。
对摊贩造成的伤害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这两名女子如何认错,她们的行为确实给摊贩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心理上的不快。在依法依规经营的情况下,无故遭受物品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这种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大家对这种行为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反馈。即使她们认错了,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反思。

家长行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部分。这两名女子带着孩子一起哄抢玩具,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案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塑造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孩子是在模仿和观察中学习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偷窃(虽然只是小额的玩具)时,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可以尝试的”。这会严重扭曲他们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认知。他们可能学会的是,“只要没人看见,或者趁乱就能得手”。
培养孩子的诚信和责任感: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父母带头不诚实,孩子自然也会觉得不诚实没什么大不了。同样,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反而在混乱中选择逃避责任或者“搭便车”,这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
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 当遇到问题或者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时,孩子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习惯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比如,面对竞争时,他们可能不是努力争取,而是想着如何“走捷径”或者“使绊子”。
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尽管父母可能觉得是“顺手牵羊”,但在孩子眼中,父母可能是在做一件“偷偷摸摸”的事情。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甚至在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信任产生裂痕,不知道父母在什么时候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态: 如果这两名女子本身就对社会或者某些群体(比如摊贩)带有偏见,她们可能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并把这种偏见传递给孩子。孩子可能会认为,“我们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别人不公平”。这种心态会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外界,而不是审视自身。

更细致的解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孩子可能一开始是好奇的,但当他们看到母亲熟练地或者旁若无人地从摊位上拿走玩具时,他们的大脑会接收到一个非常复杂的信号:一方面,他们会感受到父母的行动;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这种“获取”而感到兴奋或者得到满足。

如果孩子问:“妈妈,这是偷吗?”如果母亲简单地说“不是”或者“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是巨大的。他们会失去一个纠正错误的机会。而如果母亲能够借此机会,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那样是不对的,会伤害到别人,就像我们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我们也会难过一样。”虽然这会剥夺孩子的“快乐”,但却是对孩子一生负责任的做法。

反过来,如果这两名女子在被指责后,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甚至训斥孩子“看什么看”,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孩子会认为,犯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会辩解。

总结一下:

这次事件,既是一个社会管理中的小插曲,更是一个深刻的家庭教育警示。两名女子的行为,不仅暴露了部分社会成员在道德约束上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她们将这种不当的行为模式传递给了下一代。孩子是社会的未来,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行为,无论大小,都在为孩子描绘着人生的底色。

我们希望这次事件能引起更多家长的警醒,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责任,这样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对于这两名女子,希望她们在认错的同时,也能够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为契机,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抢劫就是抢劫。认错有用的话,要刑法干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挺令人唏嘘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人对社会现象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咱们就一点点聊聊这事儿。城管查摊与哄抢玩具:一个社会观察点首先,我们得把场景还原一下。城管在依法依规查处占道经营的摊贩,这本身是一个维护城市管理秩序、保障公共环境的常规行为。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或者说混乱的场面。而.............
  • 回答
    城管查扣 300 多斤猪肉并当场拖走,肉贩称当时无经营行为,城管回应其“多次被要求整改未从”,这起事件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事情经过及各方说法梳理: 城管方的行为: 城管依法对涉嫌违规的商品进行查扣,并当场拖走。 肉贩方的说法: 肉贩声称当时并没有进行经营.............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你说蹊跷不蹊跷?一个普普通通的宁夏司机,愣是成了“拯救一座城”的大英雄。听起来像不像电视剧的剧情?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一支旅行团到了宁夏,按理说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才是正经事。可这位司机,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别人可能想着赶紧让大家填饱肚子,他偏偏坚持,得先去做核酸检测,然后再吃饭。你说这得.............
  • 回答
    关于城管执法是否“看心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城管这个群体的职责、工作环境、面临的压力以及公众的看法,并尝试呈现一个相对客观的画面。城管的职责与定位:一把双刃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城管的法定职责。他们是基层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肩负着维护城市市容市貌、保障.............
  • 回答
    城管驱赶小贩,这事儿咱们老百姓谁没见过?看着小贩们忙活半天,一转眼就被叫停,心里总不是滋味。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可不少。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市容市貌”。 城市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希望看到整洁有序的街道。小贩们摆摊设点,尤其是在人行道上、广场边,难免会影响交通,堵塞道路。摊位一多,五颜六.............
  • 回答
    湖南城管当街打死宠物狗事件,以及狗主人关于“狗是自己跑出去的”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和关键争议点: 城管执法过程: 核心在于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是否使用了不当的手段,导致了宠物的死亡。城管的职责是维护市容市貌、公共秩序,包括对不牵绳养犬行.............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城管打电话喊商贩去摆摊,我确实是愣了一下,甚至有点哭笑不得。这跟我们印象中“猫捉老鼠”的城管形象差得太远了。感觉像是角色互换了,怎么现在变成城管主动催着大家出来做生意了?这事儿吧,我觉得得分开来看。从城管的角度来说,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保就业”和“促消费”.............
  • 回答
    江苏南通城管拎起摆摊老人将其摔在地上,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执法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社会大众对于城管执法方式、权力运行、基层治理以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讨论。该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1. 粗暴野蛮的执法方式与执法者素质问题: .............
  • 回答
    郑州城管队员在强行拆除违规广告牌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安装工人坠亡,随后涉事文印店老板被刑事拘留的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且极其复杂的公共安全和法律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直接原因、各方责任、法律定性以及事件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事件经过梳理(根据公开报道推断):1..............
  • 回答
    这起事件触及了太多社会痛点,让人看得心碎。一个四岁的孩子就这样没了,而且是以如此悲惨、荒谬的方式,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首先,最直接的悲剧是孩子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就这样瞬间被碾碎了。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孩子可能还在玩耍,还在对父母笑着,然后就永远地离开了。作为父母,经历了这样的.............
  • 回答
    遇到城管,说实话,很多朋友心里都会打鼓,总觉得对方人多势众,不好惹。但咱普通老百姓,也得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稀里糊涂就被怼了。别怕,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该怎么做。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城管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有规矩要守。 咱作为公民,同样有权利。所以,遇到.............
  • 回答
    关于重庆城管执法与摊贩之间发生的“糖葫芦刺喉”事件,这事儿可真是够劲爆的,也够让人揪心的。从各种渠道流传出的信息来看,这事儿绝不是一句“管理与被管理”就能轻易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东西相当多,也反映了一些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从这事儿最直接的源头说起。据说是一位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可.............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个城管出题给全球数学竞赛?这听起来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仔细一想,又没那么意外。上海城管出题全球数学竞赛?这件事怎么看?首先,咱得承认,这事儿挺打破常规的。城管这岗位,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管市容、管摊贩、解决一些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高深的数学、严谨的逻辑.............
  • 回答
    重庆那起城管追打商贩,结果商贩持刀伤人,城管被行政拘留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不得不去细致地审视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社会问题。首先,从通报来看,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过激行为,追打商贩,这本身就偏离了执法的初衷,也打破了公众对于执法者应有的理性与克制的期待。即便商贩当时可能在进行某种违规.............
  • 回答
    中国城管与街头小贩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相当棘手的问题。要理解这种激烈对抗的根源,以及是否有缓和的可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同时,了解西方国家是如何管理街头小贩的,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对比。中国城管与小贩对抗激烈的原因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城管的设立初衷。随.............
  • 回答
    重庆城管与商贩的冲突:一幕令人深思的悲剧,以及如何拨开迷雾重塑和谐重庆发生的城管与商贩激烈冲突事件,最终演变成城管被商贩砍伤的悲剧,无疑撕开了城市管理背后那层不易察觉的裂痕。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暴力事件,更是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以及人际关系在特定环境下的集中爆发。要理解和看待这起事件,我们必须剥离情绪.............
  • 回答
    城管罢工一个月:一场秩序的挑战与社会的重塑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城市里那些熟悉的身影——身着制服、手持扩音器、在街头巷尾维持秩序的城管队员们,集体放下手中的工作,静默地走向罢工……一个月的时间,这看似遥不可及的场景,一旦真实发生,必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一场深刻的震动,触及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街头巷.............
  • 回答
    如何看待西瓜放人行道被城管要求拉走,瓜农一气之下全摔碎?瓜农违法了吗?这是一个涉及城市管理、个体权益和突发情绪的复杂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城管执法的角度:合法性与合理性 合法性: 占道经营的界定: 城市管理部门(城管)通常有权力禁止和取缔在人行道上非法占道经营的行为.............
  • 回答
    关于“小孩大战城管”这件事,网上能看到不少讨论,评价也是五花八门,挺复杂的。简单来说,大家关注的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 事件本身的回溯与解读:首先得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通常这种事情会有一个“引爆点”,比如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小贩发生冲突,而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卷入其中,可能是为了保护父母,可能是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