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城管和小贩对抗如此激烈,有缓和的可能呀?西方国家如何管理街头小贩的?

回答
中国城管与街头小贩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相当棘手的问题。要理解这种激烈对抗的根源,以及是否有缓和的可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同时,了解西方国家是如何管理街头小贩的,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对比。

中国城管与小贩对抗激烈的原因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城管的设立初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少人以街头售卖为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交通秩序、食品安全以及市容市貌等方面的挑战。城管部门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维护这些公共秩序和城市形象。

然而,这种维护公共秩序的权力在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与小贩的生存需求产生剧烈冲突,进而演变成激烈的对抗。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生存与管理的根本性矛盾:
小贩的视角: 对于很多底层劳动者来说,街头售卖是他们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谋生手段。他们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培训和资金,摆摊设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往往需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对他们而言,城管的驱赶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计,甚至是生存本身。
城管的视角: 城管的任务是确保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他们的工作标准往往是基于统一的规划、严格的卫生标准和交通安全要求。在他们看来,未经许可的占道经营、噪音扰民、垃圾乱丢等行为,是对城市管理秩序的破坏。

执法过程中的问题:
粗暴执法与过度执法: 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和沟通的情况。一些执法人员可能为了“完成任务”或出于个人情绪,采取强制没收、推搡甚至更过激的手段,这极大地激化了矛盾。小贩的物品被没收,也意味着他们辛苦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
执法尺度与公平性: 有时城管的执法尺度并不统一,或者存在选择性执法的情况,这会让小贩感到不公平。比如,某些区域的占道经营可能被容忍,而另一些区域则被严厉打击,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小贩的焦虑。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城管在执行驱赶任务前,并没有与小贩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小贩往往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驱赶,无法为自己的生计做出有效安排。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城市管理往往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直接禁止或驱离,而忽视了为小贩提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小贩的根本出路。

制度和政策的不足:
合法化与规范化的空间不足: 很多城市对于街头小贩的合法经营区域、时间、管理办法等规定不够清晰或缺乏可操作性。小贩往往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既不完全合法,也难以完全禁止。
对小贩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支持不足: 当街头小贩的经营受到限制或取缔时,他们往往缺乏其他的社会保障和援助机制。这使得他们更加抗拒任何形式的管理。
城市规划的僵化: 一些城市的规划过于强调现代化、整洁化,对市井生活和流动经济的包容性不足。小贩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生活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缓和对抗的可能与方向:

尽管矛盾激烈,但缓和中国城管与小贩的对抗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方式,寻求双方的共赢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

1. 提升执法文明与人性化:
加强城管队伍培训: 对城管人员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培训,不仅是业务技能,更要包括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法律法规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要树立“服务型执法”的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关系。
建立沟通与协商机制: 在管理前,应先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组织小贩代表与城管部门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诉求,解释管理规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实行“劝导为主,处罚为辅”: 对于初犯或轻微违规的小贩,可以先以劝导、警告为主,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规范经营,而不是一上来就采取强制措施。
公开执法流程和标准: 让执法过程更加透明,小贩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明确的规则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2. 创新管理模式,提供合法化和规范化途径:
划定合法的经营区域和时间: 在城市的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划定允许街头小贩经营的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例如卫生、安全、噪音等方面的要求。这可以为小贩提供一个合法生存的空间。
设立集中管理的市场或摊位: 政府可以投资建设一些简易的市集或夜市,提供有偿使用但价格低廉的摊位,将分散的小贩集中管理起来,既方便监管,也能提升市容。
推行市场化管理: 可以引入市场化力量,如物业公司或商会,来负责小贩的招商、管理和服务,这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专业性。
发展“微创业”支持项目: 对于有创业意愿但缺乏资金和技能的小贩,可以提供小额贷款、免费培训或创业指导等支持,帮助他们提升经营水平,甚至转向更稳定的经营模式。

3. 加强社会责任和法律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界定街头小贩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城管部门的执法边界,减少执法中的模糊地带。
建立社会救助和转岗机制: 对于确实无法继续从事街头经营的小贩,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如就业培训、临时援助等,帮助他们平稳过渡。
加强媒体引导和公众教育: 媒体应客观报道,避免煽动对立情绪,同时也要向公众普及城市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小贩群体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氛围。

西方国家如何管理街头小贩?

西方国家在管理街头小贩方面,普遍采取一种“许可制与规范化”的模式,更注重在管理中寻求一种平衡,允许其存在并加以规范,而不是简单地一味禁止。虽然各国具体做法略有不同,但核心思路是相似的:

严格的许可制度: 这是最核心的特点。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要求街头小贩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Permit)才能合法经营。这种许可证通常需要申请,并满足一系列条件。
申请过程复杂: 申请许可证通常需要提交详细的经营计划、产品信息(特别是食品)、健康证明(如果是食品销售)、保险证明等。
费用: 许可证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也包含了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和管理成本。
区域和时间限制: 许可证会明确规定允许经营的区域、时间段,以及摊位的大小和样式。例如,有些区域可能不允许食品摊位,或者某些时段禁止经营。
定期审查和更新: 许可证并非永久有效,需要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以确保小贩持续符合管理规定。

明确的经营规范:
卫生标准: 对于食品销售者,卫生标准要求极为严格,包括个人卫生、食品储存、加工过程、废弃物处理等,通常需要通过卫生部门的检查。
安全标准: 摊位的搭建、用电、用火等都有安全要求,以防止火灾、触电等意外。
环境整洁: 小贩有义务保持经营区域的清洁,及时清理垃圾,不得影响市容市貌。
噪音控制: 对可能产生的噪音也有规定,避免扰民。

区域规划和划分:
指定区域: 很多城市会指定特定的区域为“街头小贩区”或“市集”,允许小贩集中经营。这些区域的规划会考虑交通、人流、周边商业等因素。
限制区域: 同时也会有明确的限制区域,例如在主要商业街、博物馆、政府机构附近可能禁止街头小贩经营,以保护城市形象和商业秩序。

市场监管和执法:
专业监管部门: 通常由城市管理部门、卫生部门、警察部门等联合负责街头小贩的管理和执法。
渐进式执法: 执法通常是渐进的。首先是警告、教育,如果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才会面临罚款、吊销许可证,甚至没收物品等处罚。执法过程相对规范和透明。
申诉和救济渠道: 小贩如果认为执法不公,通常有正式的申诉渠道。

鼓励多样性和文化价值:
一些西方城市,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历史名城,也认识到街头小贩的文化价值和对城市活力的贡献。他们会在划定的区域内,允许一些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进行售卖,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总结:

中国城管与小贩的激烈对抗,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生计方式与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碰撞的产物。其根源在于两者之间巨大的利益和生存需求差异,以及早期管理机制的粗糙和滞后。

缓和这种对抗,关键在于“管理而非驱赶”的思路转变。通过提升执法的文明度与人性化,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商机制,以及最重要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小贩提供合法、规范、可行的经营空间和出路。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差异在于“是否允许和如何规范地允许”。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成熟的许可制度和详细的经营规范,将街头小贩纳入城市管理的框架内,实现共存与监管。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其在许可制、规范化、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更符合实际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让城市在有序的同时,也能保留一份市井的烟火气和发展的活力。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续的改革努力,也需要小贩群体自身的配合和适应。这是一条漫长但并非没有希望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是要疏,要划定区域,给小贩摆摊的权力。

不影响居民地方,便民的地方,有早市夜市自由市场。有白名单,

二是要罚。城管没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利,本来有问题。

把城管部门撤了,经费给警察增加编制,让一部分警察来管理,有视频取证。警察有暴力扣押人的权力。

不存在临时执法抢东西的问题,违规摆摊,不听劝告,违反法律,开罚单,抓人即可。

确定身份,开罚单,摆摊无非为了钱。多罚一些,不交按照行政处罚计算滞纳金,强制执行财产,违规摆摊赔钱,自然就不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