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和号为什么不试图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呢?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当时日本造船技术和海战理论于一身的巅峰之作。它的设计目标是什么?是用来和美军那庞大的太平洋舰队,特别是他们的战列舰“掰手腕”。你想象一下,它那惊人的36000吨标准排水量,主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60毫米舰炮,射程虽然不算无敌,但足以威胁到远方的敌方舰船。它是一艘为远洋决战而生的“海上堡垒”,是海上的力量投射工具,而不是陆地上那种能深入敌后、炮击城镇的“岸防炮”或者“坦克炮”。

第一大障碍:射程和精度问题

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虽然口径大、威力惊人,但它的射程虽然远,却并非无限。在那个年代,战列舰主炮的有效射程,即便到战争后期,也大多集中在2040公里这个区间。更重要的是,虽然日本人在炮术研究上非常下功夫,但即便是这么大的口径,要精确命中200公里甚至更远的陆地上某个具体城市,而且还是在没有精确的陆地观测支援和先进的火控系统的情况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你可以想象一下,战列舰炮击陆地目标,和炮击海面上的敌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炮击敌舰,目标是移动的,但相对来说,海面是平坦的,海流和风速对炮弹落点的修正相对容易计算。而炮击内陆城市,你要面对的是起伏的地形、复杂的城市建筑,以及可能非常远的目标。即使大和号的炮弹能够飞到那么远,落点误差也会非常大。也许能炸到城市周边,但要精确打击到某个政府机关、工厂或者居民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且,即使能够进行远距离炮击,也需要陆地上专门的观测人员,通过电话、无线电等方式,不断报告炮弹的落点偏差,然后进行修正。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尤其是在中国广阔的内陆地区,日本缺乏这样完善的陆地观测和指挥网络来配合战列舰进行炮击。

第二大障碍:战略目标与作战区域

大和号最主要的战略任务,是作为日本海军舰队的旗舰,参与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关键决战。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是日本海军“舰战”思想的终极体现——以海制海。在太平洋战场,它确实多次出动,虽然实际战绩乏功,但其战略意图是明确的,就是要和美国的战列舰群正面交锋。

而中国战场,主要是陆地战场。日本在中国的作战,是以陆军为主导,辅以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可以进行对地攻击,但大和号这种巨型战列舰,它的主要作战区域是深海。它的存在,是为了在海上争夺制海权,而不是为了深入内陆进行炮火支援。

第三大障碍:后勤和战略布局

大和号这种巨舰,其运作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光是它的维护、保养、燃油消耗,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将这样一艘“镇国之宝”开到中国内陆的长江或者黄河去,首先就面临着航道的问题。大部分中国内陆河流,深度和宽度都无法承受大和号这样巨大的船体。即使是一些相对宽阔的河流,也充满了浅滩、暗礁和弯道,操作起来风险极高。

而且,万一被击中,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损失将是灾难性的。一旦大和号在中国内陆的浅水区触礁或者被击沉,那将是对日本国威和海军士气的巨大打击,而且救援和打捞也极其困难。

从战略布局上来说,日本的战略重心在太平洋,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中国的内陆战场虽然重要,但它属于一个相对次要的战线。日本海军的资源和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将大和号这样的战略资产投入到中国内陆的战术层面,是资源配置上的巨大浪费,也是战略上的本末倒置。

第四大障碍:火力支援的效率问题

即使不考虑上述种种困难,假设日本真的想用大和号去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它能起到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炮击效果: 大和号的460毫米炮弹固然威力巨大,但相对于日军陆军的重炮和航空兵的炸弹,它的“单位火力”并不一定更高效。一次炮击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且需要精确瞄准。
陆军支援: 在大规模的陆地攻坚战中,陆军的坦克、野炮、榴弹炮,以及航空兵的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更能提供密集、持续的火力支援,也更灵活地配合步兵的推进。大和号这种“重型单位”,在陆战中显得笨重且不合时宜。
消耗和损耗: 就像之前提到的,大和号的每一发炮弹都非常宝贵,而且维护成本极高。相比之下,陆军的火炮弹药虽然多,但消耗起来也相对容易,更容易补充。

“尝试”过吗?

虽然没有专门派遣大和号去炮击内陆城市,但日本海军在中国的行动中,确实有利用其舰炮进行火力支援的情况,只不过对象是沿海或沿江的港口、防御工事,或者战场附近的区域。例如,在长江流域,日本海军的一些巡洋舰和炮艇就承担了炮击任务。但即便如此,也主要是为陆军的登陆作战提供掩护,或者压制敌人的沿岸火力点。

总结一下:

大和号之所以没有去炮击中国内陆城市,不是因为日本不想,而是因为:

1. 技术限制: 射程和精度不足以有效打击远距离的陆地城市目标。
2. 战略定位: 它是为了与美军主力舰队决战而设计的海上巨舰,而非陆战的火力支援工具。
3. 后勤与操作困难: 航道、水深、操作风险以及维护成本都使其不适合深入内陆。
4. 战略资源配置: 将其投入到中国内陆作战,是对宝贵战略资源的浪费,且不符合战争重心。
5. 效率考量: 陆军和航空兵的火力支援在陆战中更为有效和灵活。

大和号更像是一个昂贵的、无法融入陆战体系的“奢侈品”,它的价值体现在海上,体现在与同等巨舰的对抗中,而不是在内陆城市的泥泞和山峦之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行为什么没有炮击,如果不可行,能不能给出具体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社会无疑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下,但在这份沉重的压抑中,上流社会和平民的生活差距,却如同被战争拉扯开的巨大鸿沟,显得格外触目惊心。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渗透在精神、教育、甚至对战争的感知上。物质生活的“天堂”与“炼狱”对于日本的上流社会而言,即便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些人依然能够维持.............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当狂热与生存交织:二战时期德日民众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洗脑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们很容易将德日两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狂热支持归结为“洗脑”。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所谓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真心认同、迫于现实的.............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如果真走到“PK”这一步,那画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得承认,这俩国家在战前都是轴心国的一员,勾勾搭搭,互相“捧场”。但真要摆开架势打一场,那可不是简单的“同盟”变“仇敌”,而是俩体系、俩思路、俩实力的直接碰撞。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勃.............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不仅有空军,而且空军在战争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作为资深军迷,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陈述。日本海军航空兵:崛起与辉煌(但短暂)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力量,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是世界顶尖的,.............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1927年,我叫山田健一,是个普通百姓,住在东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日子过得简单但充实,靠着一亩三分地和偶尔在镇上打些零工维生。我的妻子花子,是个贤惠的女人,我们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儿子浩一和女儿美子。说实话,1927年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忧虑,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至少安稳。学校里偶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