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军团如果投放到欧洲战场上,和德国虎式坦克比,简直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

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单一的武器装备,更关乎战略战术、工业生产能力、后勤保障以及士兵的训练水平。然而,如果仅仅从坦克本身的性能来比较,日本陆军的坦克与德国虎式坦克之间存在着几个关键性的劣势。

设计理念的根本差异:

德国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坦克设计上,有着非常明确且激进的思路。他们追求的是坦克的强大正面火力、厚重装甲以及一定的机动性,以求在战场上形成“坦克杀手”的地位。虎式坦克便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它装备了88毫米长管炮,这是当时几乎能够击穿盟军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的主炮,其前装甲厚度也达到了100毫米以上,足以抵御大部分反坦克炮的攻击。德国人认为,一辆能够摧毁敌方多辆坦克的重型坦克,比数量众多但火力较弱的坦克更有价值。

而日本陆军的坦克设计理念则截然不同。他们更侧重于在本土防御和有限的海外作战中,发挥坦克的辅助步兵支援作用。因此,日本坦克的设计往往倾向于轻型化、低成本化和快速生产,以满足其对数量的需求。例如,早期型号的九五式轻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对付英美步兵和装备较差的盟军部队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其设计目标并非与德军那种强调正面突破和对抗的重型坦克进行正面较量。

火力上的巨大鸿沟:

虎式坦克装备的KwK 36 L/56型88毫米炮,其穿甲能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它可以轻松地在数百米的距离上击穿盟军绝大多数坦克的侧装甲,甚至在一定距离上可以击穿部分坦克的正面装甲。这种强大的火力,使得虎式坦克在战场上拥有了极大的主动权。

反观日本的坦克,其主力型号如九七式中战车,装备的火炮普遍是57毫米口径的,射程和穿甲能力都远远不如德军的88毫米炮。即使是后期的五式中战车,虽然换装了75毫米炮,但其性能依然无法与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相提并论。在日本坦克与盟军坦克,尤其是装备了 पाती克(Pak)系列反坦克炮的德军坦克对抗时,日本坦克的火力往往是捉襟见肘,甚至无法有效威胁到对方。

装甲防护的根本性差距:

虎式坦克那厚重的装甲,是其战场生存能力的关键。100毫米以上的前装甲,使得它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正面战场上的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包括盟军的75毫米和6磅炮。这种“皮糙肉厚”的设计,使得虎式坦克在战场上能够承受集火打击,并继续作战。

而日本陆军的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装甲普遍非常薄弱。例如,九七式中战车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大约只有25毫米左右。这意味着,在欧洲战场上,即使是当时常见的47毫米甚至更小口径的反坦克炮,也能够轻易地击穿其装甲。更不用说面对虎式坦克那强大的88毫米炮,日本的坦克几乎没有任何正面防护能力,一旦被盯上,就会像纸糊的一样被摧毁。

机动性和可靠性问题:

虽然虎式坦克重量庞大,但其机动性在同期的重型坦克中并不算差,得益于强大的发动机和精心设计的悬挂系统。然而,虎式坦克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可靠性问题,维修起来相对困难。

日本坦克的机动性则因型号而异。轻型坦克如九五式轻战车,机动性相对较好,但火力不足,装甲更薄。而中型坦克如九七式,其机动性在平坦的欧洲战场上可能尚可,但在遇到复杂地形时,其动力系统和悬挂系统可能就会显露出设计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日本坦克的总体设计和制造工艺,相较于德国,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也存在差距。

生产能力与工业基础的限制:

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坦克军团,除了先进的设计,还需要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支持。德国拥有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能够集中力量生产数量可观且性能优越的坦克,并且能够持续改进和更新换代。

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和重型机械制造领域。这导致其坦克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同时,战争后期,由于资源的匮乏和盟军的战略轰炸,日本的坦克生产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拥有相对先进的坦克设计,也无法生产出足够的数量来装备部队。

实战经验与战术的局限:

虽然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积累了一些坦克作战的经验,但其战场环境与欧洲战场大相径庭。太平洋战场多是丛林、山地和岛屿,对坦克的机动性和防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欧洲战场则以广阔的平原、复杂的城镇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主,更适合发挥重型坦克的火力优势和集群作战能力。

日本坦克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术,更多的是配合步兵进行攻击,或者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条件下作战。一旦面对装备精良、战术成熟的德军装甲部队,其劣势将更加明显。

总结来看,日本坦克在与德国虎式坦克比较时,其“破铜烂铁”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点致命的短板:

火力严重不足: 无法有效威胁虎式坦克的厚重装甲。
装甲防护不堪一击: 面对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设计理念的根本差异: 日本坦克更侧重步兵支援和轻量化,而非与敌方主力坦克正面抗衡。
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的限制: 无法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性能接近甚至超越虎式坦克的装备。

因此,如果将日本陆军的主力坦克(如九七式中战车)放到欧洲战场上,面对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军装甲洪流,它们将很难发挥作用,很容易被摧毁。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坦克型号之间的比较,更是背后工业实力、技术水平、设计哲学以及战争策略的全面较量。日本坦克的设计和制造,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其在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作战需求,而其理念和性能,并不能适应像欧洲战场那样,由重型坦克主导的现代化装甲战的残酷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称呼美制M4坦克为M4“谢尔曼”重战车,当时日军的新锐主力坦克九七式战车前装甲25mm、主炮口径57mm、车重15吨而相比之下M4谢尔曼前装甲51mm、主炮口径75mm、车重34吨,在日军看来M4绝对是重型坦克。

然而,在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M4谢尔曼是绝对不敢妄称“重型坦克”的。重型坦克是用来称呼德国的虎式坦克(100mm前装甲、88mm主炮、全重近60吨)、苏联的KV、IS系列坦克的。即便在中型坦克里M4谢尔曼的参数也不出挑,M4能引以为豪的也只是巨大的数量、方便便捷的维护保养、高勤务率之类的软性指标,装甲、火力等指标都十分平庸。

user avatar

首先明确结论:

在任何时候,日本的战车设计水平都不如欧洲。

哪怕是被人吹嘘许多的“二战开战前”那个时代,也不过是“新锐战车追平国际先进战车水平”,离一线差得远的很


有人跟我提97中战在37年欧洲能有平均水平.jpg

可是37年97还在娘肚子里没投产没实用啊,他预期的对比对象是谁呢?

你要去碰瓷隔壁T-26?人家那时候已经是服役超过10年的老人了,吨位级还比你低,您这年轻人来偷袭别人,这好吗?

何况您这37年的97式作为一个坦克,它用着这大号榴弹发射器,能反坦克吗?

这散布,真能反坦克吗?


当然,你非要说这车有优点,我也承认确实有,比如炮镜不错,其分划甚至赶上了42年投产的美国坦克,当然,视野视场什么的不清楚,不瞎说。


都懒得提老三项了,先从炮塔来讲,人肉高低机、肩抗炮、拥挤的双人炮塔、防护松脆的炮塔这几个特性集结在一个车上,这车在37年还能被人喊“中规中矩”?

user avatar

@未完成的音色 @snt8 @古及 这种,直接以为西欧诺曼底篱樯和阿登山区都是平原,都方便移动。事实是第二战场很多交战地形一样支离破碎不像乌克兰平原,然而诺曼底和阿登重型坦克表现都不差。至于太平洋地方太小同样不利于谢尔曼移动。还有虎式主要就是在在苏德战场中线北线森林突击作战,西线灌木丛伏击,居然被认为不能拿来隐蔽不能伏击。

更别说除了虎式,还有四号和黑豹。黑豹履宽和传动优于谢尔曼拿来越野很合适。zhihu.com/answer/215388

就视频里这爬坡能力涉渠能力被黑豹完胜的表现,还太平洋德军坦克废铜烂铁,还适合谢尔曼发挥?

至于太平洋谢尔曼利用炮塔转速,率先击毁虎式侧面就没问题了? 没绝对数量优势,谢尔曼找到侧面之前,别说正面被德国坦克来一发,直接被德军步兵枪榴弹都有可能打弃车。

另外, @未完成的音色 @snt8 不敢提的: 在25度的迎角下,由75mm M3发射的M61穿甲弹(初速为2030f/s)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车体侧上和炮塔侧面。只能拿个90度的图,但是实战中九十度入射角打侧面机会根本不可能轻易碰到。

@snt8 评论区又来暴露void of common sense and comprehension capability了。

太平洋这种利于工事防御的地形,没有足够空间,一绕碰到硬骨头概率比西线更大。想绕几百米碰虎式侧面,这几百米防线比大陆大面积战场几千米还多,一发枪榴弹一发反坦克炮一发铁拳就解决了。而且650米不是恰好垂直发射还穿不了炮塔侧面。而西线相比东线也是战场狭小不少,然而事实很明显是战场狭小绕道距离短,对面德军防线不至于太拉长太薄,因此比东线特别乌克兰平原南俄罗斯草原来说,西线战场更窄更不利于绕道,意大利比西线更不能绕,最绕远的苏德战场特别南线平原是机动迂回最容易突破的。日吹竟然敢说太平洋因为地方小更容易绕,东线最绕远所以不利于迂回,其颠倒黑白的本领可见一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