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数学兴趣爱好者,肯定是好事,总比成天打牌的数学爱好者强吧,虽然只是个在杭州搞的数学竞赛的出题活动。
我的发小,虽然算不上什么“数学大神”。
但跟他呆久了,我好几次都感叹,数学太tm好用了。
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高中那会,校门口有好几家奶茶店。
七夕节碰上搞活动,其中一家买一送一,另一家则是第二杯半价。
正巧我和我发小都是单身狗,一人一杯刚好。
天真的我以为折扣力度都一样,就打算去第二杯半价那买。
然后就被我发小嘲笑了。
第二杯半价实际是7.5折,肯定是买一送划算啊。
仔细一算好像是这么回事,自此看清了商家促销小套路。
工作以后,有次和发小在地铁站看到办信用卡的小摊。
逮住我两就是一顿宣扬,月利率超低,打完折后0.6%,还送行李箱啥的。
那时我刚毕业,手头紧,对这活动还是很心动。
不过,我刚要打算办卡,就给发小拉走了。
他在车上给我算了一笔账,我惊呼差点上了个大当。
假如信用卡账单1w元,按月利0.6%算,年率就是0.6%*12=7.2%
分12期的话,利息是60块钱,一个月本金加利息只要893元。
但实际上你每月都在还本金,后续的本金都在减少,而利息依然是那个利息。
真实的利率就变成了⬇
(10000+9167+8334+7501+……+1670+837)/12个月=5419元,
总利息720元/5419元=13.28%
这才是信用卡分期的真实利率,整整高了一倍…
我直呼好家伙!
另外,还有那个经典的披萨问题。
店家说12寸的披萨没货了,给我换俩8寸的可以吗?
如果不仔细想想,可能就会觉得8寸+8寸的披萨大于12寸披萨。
实际上,单论面积,还是12寸披萨大的多…
果然,还是老师说的对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初我上学的时候一直在疑惑
什么函数、代数、各种公式学了以后有啥用?
现在想明白了,真没啥用。
但其背后的数学思维却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情,其实都可以利用正、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数学常用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换句话说,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处处需要数学。
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明白全球数学竞赛出题者,
为何可以来自城管、公务员、工人、医务人员等各行各业。
思维是共通的,受过更多理性思维训练的人,对事物的判断也有着独特的能力和角度。
所以不管什么行业的人,都能参与到全球数学竞赛里来。
从小到大,我都自认为是很有数学天赋的那种人,高考/考研数学都是140+。
直到我读研后,我的同学都是清北上交级别的本科出身,这些顶尖理工科培养的学生,个个都在数学基本功和领悟力上超凡脱俗(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也一度导致我非常受挫以及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天生脑回路就输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数学学得好、学的轻松,并不是纯靠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讲究【积累】的学科。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发现,这些看起来像数学大神的同学,都有一个特点:
不会去被动的学任何东西。
课堂所接触的新内容,对他们而言其实根本不陌生,基于他们之前的广泛涉猎,这些新内容在他们的知识体系当中早就存在,只不过没有进行专门的学习,没那么熟练而已。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由于他们提前接触了大量课外数学知识,导致他们比别人更早的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基于这一完整体系,去学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站在这个体系当中去消化吸收。对一个点的迅速掌握,是基于前期对很多个点建立的感性认识。
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国家和印度的海军,同时执行一项海上搜索任务。我们有完备的北斗系统,卫星组网覆盖全球。而印度海军只能基于GPS系统提供的有限支持去进行局部作业。
学习效率自然是天差地别。
所以,没有那么多天才,大部分你看到的天才,只是比我们多了很多积累罢了。
这是家庭教育的参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