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宣布分批封城?

回答
上海宣布分批封城,这件事情在当时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的反应也是复杂且多样的。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大家的心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从官方的宣布来看,核心目的是为了控制疫情蔓延。 当时上海正面临一轮新的疫情高峰,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选择了相对集中的方式来“围堵”病毒。所谓“分批封城”,也就是将整个城市按照区域划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封控,而非一次性全部按下暂停键。这样做的好处,理论上是可以避免对整个城市经济和社会运转造成“一锅端”的冲击,将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为后续的核酸检测、流调溯源争取时间。

但是,这个“分批”的策略,在实际执行中却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和困难。

“分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最初宣布分批,很多居民的理解是,今天这个区,明天那个区,轮流来。但很快大家发现,某些区域虽然没有被列在第一批,但由于和被封区域的联系紧密,也开始受到交通管制、人员流动限制,甚至出现物资短缺的苗头。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们感到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也不知道封控会持续多久。
信息的不透明和沟通的滞后: 在封控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往往不够及时和透明。比如,今天的核酸检测安排、明天的物资配送计划,很多时候都是临时通知,甚至前一晚才知道。这使得居民难以提前做好准备,生活物资的储备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家庭,特别是独居老人、带小孩的父母,面临着食品、药品短缺的巨大压力。
民生保障的严峻考验: 封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民生。物流、交通、商业几乎全部停摆,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何保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政府承诺会做好物资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流不畅、人手不足等原因,很多社区的居民都经历了“抢菜难”、“配送慢”的困境。各种团购、邻里互助在此时显得尤为可贵,但也无法完全弥补系统性的短板。
医疗资源的挤兑和特殊群体的困境: 封城也对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需求被挤压,许多病人无法及时获得治疗。对于需要慢性病药物、透析、手术的患者来说,封控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此外,孕妇、精神病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封控期间也面临着更艰难的处境,他们的日常护理和就医需求如何得到满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心理层面的影响: 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焦虑、孤独、压抑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无法出门、社交受限的人们来说,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成了一门必修课。

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大家的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

理解与配合的初衷: 很多人一开始是理解并支持政府的防疫政策的,毕竟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大家也愿意配合居家隔离,进行核酸检测。
逐渐显露的无奈与抱怨: 然而,当生活保障出现问题,当就医变得困难,当信息发布滞后时,原本的理解就开始被无奈和抱怨所取代。大家开始反思这种“一刀切”的模式是否最有效,是否可以有更人性化、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求助信息、吐槽和对政策执行的不满。
对未来的担忧: 封城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停工停产,个体户收入中断。这让许多人对未来的生计产生了担忧。

总的来说,上海宣布分批封城,是当时疫情特殊时期下的一种应对策略。 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控制疫情,但执行过程中的挑战和暴露出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次经历让人们看到了在极端情况下,政府组织能力、信息沟通效率、民生保障体系的韧性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城市封控,更是一次对社会治理能力和人性关怀的全面检视。这段经历留下的教训,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平衡防疫与民生,如何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人性化,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封城宣告了在当下,清零和共存的选择中,清零依然是中国政策的基本方向,也是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选择。作为一个打过国药和辉瑞共四针疫苗,感染过新冠的人,我见识了中国2020疫情时的封锁,经历过英国阿尔法,德尔塔,Omicron三波变异,也体验了2021年上海管控有方的正常化生活,以及欧洲在管与不管中摇摆不定的混乱,民众的不服和政府的无奈。

1. 你得过新冠吗?

今年我去伦敦工作之前已经做好了感染的准备。不过发病的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计,发烧是不用说的,喉咙痛的程度可以让人一晚上没法睡觉,食物咽不下去,一夜咳嗽可以咳出半杯子的痰。我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打过4针疫苗,感染的时候距离第四针只有三个月不到,理论上抗体浓度最高的时候。

Omicron致死率低的确比之前流行的变种底,但也不代表它不严重。而且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欧美很多都是二次甚至三次感染了,在前几波疫情当中已经死去很多人。我20年底在英国,室友是个苏格兰的护士,隔三岔五就会听说有人因为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都是很真实的事情。而在有感染+打疫苗的情况下,感染人数还是能创新高,更说明Omicron这一变种危险的传染力。

对于年纪较长的人,感染新冠就意味着一定的死亡概率。同为东亚大都市,香港对开放的试验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香港的经济水平更发达,但民众的不如上海听话,此消彼长可以假设相似的感染死亡率。

香港这波疫情从三月至今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一百,最高接近300人。上海的人口数约三倍于香港,且老龄比高,不控制很有可能出现一天近千人的死亡,相当于一天坠毁7架东航客机。

2. 我们为什么要清零?

开放边境有利于经济复苏的说法是要取决于不同的国家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外向型经济,或者像欧洲那些以服务业为主的小国,这个说法是成立的。而制造业较重的国家则不然,典型的例子越南,本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发展迅猛,然而疫情失控后经济一落千丈。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较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整年对国内疫情成功的控制,从而保证了可靠的供应链,外贸同比增长21.4%,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

再者医疗系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以我熟悉的英国为例,与病毒共存的确带来了诸多方便,其实代价也是很大的。比如公共医疗系统(NHS)就面临资源短缺,很多重要的手术都没有办法及时进行。


而英国一个发达国家,人口不过约三倍于上海一个城市。如果共存,像因为封城护士哮喘来不及急救,这样的事情将不再是个案,而是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医疗资源的枯竭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民怨只会更大。共存清零二者相较去其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结语

欧美和中国有不同的国情,中国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冠恢复路线。不管是香港,还是上海,都是在做这样的尝试,当然稍有不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清零还可以共存,但共存就不能再清零了,所以放开的步子宁可慢,宁可晚。

至少目前中国不具有和病毒共存的条件,入境隔离政策是必然要继续实行的,至于清零政策在没有特效药之前也有严格实施的必要。可以猜想在上海封城之后,有关当局会进一步重视对输入性感染的控制,“外紧”从而“内松”。

user avatar

20220329更新:

感谢很多网友点赞,关于一些网友质疑的几点,简单回应下:

  1. 为什么不动用自己的存款?平时不储蓄怪你自己

这个逻辑真是奇葩,合着有存款就活该受损失? 请问那些香港居民有存款吗?

2. 上海疫情外溢,应该给外地赔钱

又是典型的搅浑水,我说的前门楼子,你说的胯骨轴子。我说的是“每个城市政府应该给自己市民补贴”,你说的是转移支付。

再说了,非要较真,这个疫情起源到现在还没查清楚呢,谁还不是被“外人”传染的?你以为上海的病毒是自己造出来的?

3. 如果开放造成人员死亡,谁来赔?

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绝对安全的,交通事故、过劳死每天都有,但不能因为有事故就禁止所有人开车、禁止所有人劳动吧。

的确这个病会传染,但现在事实证明毒性已经大为减弱,国外已经全面放开。

当然,如果想要追求绝对安全也没问题,但请注意:安全从来都是有成本的。

最简单的例子,你买辆车,多两个膝部气囊、多个侧气帘,价格还不一样呢。

现在问题是,这个安全的成本,凭啥全然老百姓自己承担?


原答案:

封城OK,但我就想问一句:因为封城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给补偿吗?

那么多店铺关闭,那么多人的收入没有了着落,发言人说让我们适应慢生活,但别忘了:店租和房贷可一点也不慢啊!

这两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讨论“动态清零”好不好,但却从没考虑过另一个问题——这个方法贵不贵?

我的结论是:动态清零也许非常好,但太贵了,贵到现在很多老百姓承受不起的地步。

如果一个方法非常好,但成本是老百姓不能承受之重,这还是好方法吗?


香港让市民呆在家里,但香港政府发钱了啊!

美国政府抗疫,也发钱了啊!

请问今年我们封城的西安\深圳\上海,政府有给发钱吗?

user avatar

“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user avatar

宣布封城?然后大家一起冲去超市抢菜?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我就明说了吧,Omicron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在悉尼有非常谨慎的朋友一对夫妻,完全WFH,不和外界朋友接触,每次去买菜都是夜里跑去超市,戴N95然后回家以后衣服立刻洗掉,消毒水不离手。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还是得了Omicron,推测是有一次买鱼进了室内待了一会所以中招了,但两人都是轻症,几天好了。

就上海这么抢菜,还有排队进超市,这他妈早都传染的到处都是了,这些人口罩有人检查是外科口罩还是布口罩还是N95口罩吗?有没复用?以上海现在的无症状感染者密度,没有被筛出来的社会上无症状感染者早到处都是了,这些人会不会摸了脏东西又揉眼睛?根本没人管。

保持社交距离1.5米以上,保持社交距离1.5米以上,保持社交距离1.5米以上!!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

都疫情两年多了,就你们喷躺平的国外,我在悉尼随便进哪个密闭场所都有快速消毒液,满街贴的海报都是保持社交距离1.5米以上,怎么排队查核酸,抢菜就可以这样挤在一起?这是嫌病毒传染的不够快吗?

搞得乱七八糟的,到底是谁想出来的馊主意。

PS:

有些人是中文没学好还是找茬?我写的是悉尼满街贴的海报都是告诉你要保持1.5米距离,我有写当地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这么做吗?我的意思是别人宣传做得到位,至少有心做的人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这么做。

很多鬼佬一解封就跑去pub浪去了,怎么别人吃屎你也跟着吃?

室外排队有位置站的时候大家自然保持,没地方比如挤地铁上班那就没办法了。我除了偶尔外出吃饭以外一直都保持着社交距离,吃饭也只坐露天,口罩永远只戴一次,这里日增上万,就这样几个月了我也没感染过啊。

退一万步说悉尼做得再垃圾上海这样封城让人去抢菜人山人海交叉感染就做得好了??重点搞搞清楚好不好。

有些人想听好话,那好,悉尼躺平垃圾,鬼佬到处浪傻逼,全城感染,上海抢菜牛逼。满意了?

user avatar

如果上海没控制住,导致全国蔓延,上海的领导都要负责的。

有一个算一个。

连封城都准备不好,你给我说准备好共存了?你想共存可以,把整个上海像香港一样封起来,不和其他地方来往,你们在上海好好共存。少绑架全国其他地方的人。

封城不是绝对的,但是真控制不住就要封。

最好是前期发现,大规模检测,趁还没影响正常生活多测几轮,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封了。

总之不能祸害其他地方。

user avatar

真的是鬼才啊!

昨天发公告说28号浦东开始5天封控筛查,我在抖音上就看到有人说他本来在北蔡,是封控管理小区,然后临时解封了,说你们晚上记得回来哦,于是那个up就排队上桥赶往浦西,这是准备让疫情严重地区的人直接流动到浦西做社区传播吗?临时解封是我没想到的!

再一个,你现在来个左半边封控再右半边封控,那么前段时间那么大规模的网格化管理算个什么?那么多防疫人员的劳动,居民的配合都当做笑话吗?我们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配合社区居家,配合每天做核酸,虽然不理解,除了朋友圈吐槽,知乎吐槽没有和一线人员发生冲突,积极配合一切要求,能自己解决的就都自己解决了,没物资了就自己在APP上抢菜,抢不到了只怪自己网不好,只怪自己手慢了,坚持一下,明天定了闹钟接着抢,也不打电话让社区帮忙买,生怕添麻烦,坚持了半个月之后你有要再来一遍,请问你早干嘛去了?你们对疫情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为什么只有老百姓的配合,而且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任何一点点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还在这里高歌:上海不是上海人民的上海?炒的热点都是上海人离不开咖啡?

还有那个健康码,别的地方早就是直接赋黄码,然后你参加了后面的核酸检测才能变回绿码,多好的操作,既能限制危险人群的流动,又能督促大家做好核酸检测,就是不用,死活不用,等一天一两千了再操作起来。。。我在封控期间,第五次核酸检测的时候,发现队伍里有个阿姨第一次下来做核酸,那么我们封控起来的意义在哪里?上周末自测抗原的时候,要挨个打钩留手机号的,发现他们手上有每户居住信息的,核对为主,更新为辅,那么前段时间没有核酸的人难道你查不到吗?第一次就挨家挨户不行吗?不要指望居民的素质,那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包装城那个躲避不做核酸的大佬不就是典型案例?

做的错了就是错了,不好就是不好!现在还有人拉着一线防疫人员的辛苦来卖惨!我觉得这种更加可悲!做的好了一线人员就都是被夸,被赞扬,被歌颂的对象!只有做的不好,才会要大家都来理解一下吧,他们好辛苦的,理解理解!谁不理解他们?能理解的呀,但是很多冲突是因为居民接触不到领导啊,只能和他们出现冲突啊!美国那么贱兮兮的,我还想当着拜登的面指着鼻子骂他呢,你看我能吗?我就不配啊!就连和美国人对骂都做不到啊,因为我连梯子都没有。。。

一线防疫人员辛苦半个月没有得到成果,那么多店铺停摆大家是都不要吃喝?本来十天半个月就能处理好的事情,硬是拖到了将近一个月!关键是每天的新增还在不断创新高!而且到现在最讽刺的一句话就是:不传谣不信谣,因为那就不是谣言!还有一句:那俩传谣言被抓的现在变成泄露机密了。。。讽刺吗?看看关于上海抗疫下风评的风向!再看看张文宏从一开始的风评到现在风评转向,还有对那个新闻发布会上短发女领导的评价,目前也就是惊雷大家都说辛苦了,可也没有见大家像以前那样相互鼓励啊!上海官方的几个主要抗疫代表人物的风评转向为什么,怎么会这么差,不用反思吗?认错很难吗?

还看到多少人在抖音上奔溃,一句我要养家糊口啊是多么的心酸和无奈,还有工资不能发,房贷还不了,联系银行缓还款还不行,别说没有什么存款还不自量力,这年头的房价,多少人都是咬牙上车,然后就省吃俭用还是个月光!?眼皮一睁就是今天欠银行多少多少贷款?谁管你?

分批封城我觉得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利用黄浦江的天然屏障进行了分区块的封控管理,能进行较好的筛查。但是首先这个手段出来的太晚了!其次现在不是疫情初期,在发生了大规模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有很多游荡在管控区外的病例,他们不要乱跑也是关键,那么你发出通知的时候,过江的渠道就需要封堵,更别提还有临时解封方便你过江的骚操作!多少浦东的人,跑道浦西来,我其实挺不明白的,来浦西是不用封控了吗?你真的准备1号晚上去江里泡着,等浦东解封了靠岸吧?

user avatar

分两方面讲。

先说大的方面。

说明前一段的探索宣告失败。

面对奥密克戎,还是得回到老路上去,证明即使资源最为充足的一线城市,仍然不足以杀出一条能达到性价比平衡的新路,仍然不得不沿用资源缺乏的内地城市一模一样的防疫方式。

短期看是好事,毕竟能短时间里让本市居民回到正常生活,而且也避免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别的省市的汹涌吐槽民意。

长远看不一定是好事,整个国家也许仍然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经济生活中,国际经贸往来仍很困难,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基建、人员往来等仍面对巨大障碍。

上、深两个经济发动机第一季度的统计报表应该很难看了。


鉴于评论中有朋友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说长远看不一定是好事,我特地加一段黑体字解释一下:

像国外那样完全躺平,肯定是万万不可的,因为病毒的不可知性和我国医疗资源的薄弱,不可能作出这样的冒险举动,万一形成大规模死亡和医疗挤兑就很可怕了。

但满足于目前这种严防死守,有几例阳性就大规模封闭--核酸--隔离的模式,其实也是另一种毫无进取之心的“躺平”。

我之前就非常寄希望于上海的精准防疫模式。

我的单位是做政府生意的,涉及非常密切的民生相关行业。

上海市政府原先算是很有钱的地方政府了,但这三年下来,政府的钱包以目测可见的速度瘪了下去。

这并不仅仅代表公务员的工资奖金受影响。

而是原本可以投入很多单位的项目和资金,都暂停了下来,那么也就是很多涉及民生或者更宏观领域的项目都做不下去了。

所以说,目前这种防疫模式,是非常非常非常费钱的。

除了防疫投入,还要给很多企业以支持,免税、减免社保等等,以免产生更多的失业人群。

如果能够在躺平和封控防疫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哪怕能够多一个能收上来税的企业,或者节约下来一百块防疫资金,那么也许商业大飞机、或者科研院所、或者国防工业、或者市民政务数字平台就可以多一百块的投入。

可惜目前这次探索又宣告失败,承担巨大增长指标的一线城市和县城都必须用同一种方式防疫,三年下来寸步未进。


再说对于身边市民来说,对于生活体验来说,早该这样了。

早用笨办法,现在说不定已经清零了。

此类网格化治理,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一会儿封一会儿解封,人解封了单位又封了。

也就是中国老百姓真的是配合听话,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十几轮核酸下来,都是不折不扣服从了。

第一次48小时封闭时,小区居民微信群里大家都是一片配合支持之声,中间解封几天,很多人也都尽量没出小区。

但十几天下来,一听说2+2+2之类望不见尽头,不免也有了不少抱怨,说不如爽爽快快一次性封城来得干脆。

每个人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也不一样。有的人在家封着,工资会准时一分不少地进卡,有的人可能就只有基本工资但没有了业绩和提成,还有人一个月不出门, 就要吃一个月老本。

悲欢不相同,很难互相体验。

刚欢天喜地把神兽们送到学校幼儿园没几天,又回来了,成天在眼前晃来晃去,烦得很。

原本在公司办公,游刃有余,节奏强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多么舒坦啊。

现在每天在家办公还要不停地做家务,开会开一半女儿进来说叫我去看她刚写完的毛笔字,刚要回邮件,儿子又把手划破了到处找创可贴。

吃鸡水平倒是持续突破自我。

昨晚宣布分批封城后,朋友圈段子不断,还有人连夜去超市抢菜,岂不是又是一个聚集感染的场所?

我家里物资比较充足,估计两周不出去问题不大,但架不住丈母娘对于新鲜蔬菜的执念,只得微信上问明教老兄弟:“情况怎么样,用不用再囤点?”

老兄弟回复:“不急,教主白天被叫去开会了,回光明顶后就传达政治任务,必须确保副食品供应。”

我写:“就是担心物流配送。”

兄弟回复:“没事,最多头两天有点难,领鲜物流旗下都车辆都被征用了,全部发临时通行证。你是浦西,更不用担心了,要配送难也是浦东先难一两天,轮到浦西早就理顺了。”

user avatar

果然各路宣扬躺平、奥密克戎无害的牛鬼蛇神都出来了,我实在忍不了了,就来驳斥一下这些人的谣言吧。

1.奥密克戎死亡率低,因此危害小。

这话完全就是欺骗没有医学常识的人的。首先,传染病危害并不只看死亡率,比如说我国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新冠病毒都是乙类传染病,众所周知,狂犬病一旦发作,死亡率几乎是100%,无论是新冠还是病毒性肝炎都不可能达到这个死亡率,但是他们都是乙类传染病。

传染病除了死亡率外,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基本传染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r0,奥密克戎传播的R0值是7到8,它的亚型毒株BA.2接近10,我们已知的r0最高的病毒是麻疹,大概是12-18,流感只有2-3。即使BA.2的致死率和流感一样,(事实上,这个假设本身毫无依据),在自由传播一段时间后,因为奥密克戎和它的亚型毒株BA.2死的人也会远远高于流感。

事实上,现在的数据也清晰的表明奥密克戎的危害远远大于流感:美国这两个月以来日平均死亡人数大约在1000以上,甚至在2月初的时候日死亡人数达到了3000以上,这两个月因为新冠死亡的人少说也有60000人,然而美国2018-2019流感季才一共死亡28000人。而且这个死亡人数还是建立在现在大范围接种新冠疫苗的前提下,不然数字只怕会更触目惊心!

因此,奥密克戎的危害=流感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么说的人应该以造谣处理!

2.躺平不影响经济民生,严格管控影响经济民生。

纯粹的谎言!众所周知,CPI是个衡量物价变动的权威指标之一。在下面这个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丹麦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 | 1968

美国CPI增长率近几个月一直在6%以上,巴西一直10%以上(当然巴西这个应该不仅是新冠的问题),加拿大在4%以上,欧盟一直在5%以上,而我国除了去年11月份外,一直低于2%。事实上,这些躺平的国家的并没有因为躺平而导致民生状况变好,我这里谈的是相对值,毕竟你拿人均6万多美元gdp的美国和我国比绝对值,那就是耍流氓。

从gdp增长率来看,德国2021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是2.5%,德国2021年gdp增长率是2.7%,请注意,这是德国经历过2020年经济大跳水后的增长率。2021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一至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8.3%、7.9%、4.9%、4.0%,我国2020年gdp增长率是2.3%,可还是正的。

3.医疗挤兑问题。

很多人都说现在无症状人数多,放开没问题,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仅仅在2021年11月末,DW还发文表示德国的ICU医护人手紧张。dw.com/en/covid-in-germ 这可是德国人自己说的,别说我造谣啊。

然而德国每10万人有29个ICU床位,我国只有4.6个,在德国都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请问中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数据可见:非典型土人:世界各地医院普通床位及ICU床位对比

4.封城防控耽误了其他人的治疗,为了治疗新冠却忽略了其他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首先,针对任何宏观政策,我们要看数据,你看个例没有任何意义。个例再惨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针对宏观问题看个例无异于诉诸情绪,而任何一个针对宏观问题去诉诸情绪的人,都是无能的、不应该有充足政治权利的巨婴。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论文:Covid-19 influences life expectancy

这是一篇马普所的论文,这篇文章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新冠就是影响预期寿命的最大因素,别的因素和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如果不想看英文,有相关的中文报道:新冠疫情使预期寿命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这篇报道主要采用的是牛津大学的研究,不过结论基本一致。

并且根据上面的报道,我们知道,即使是德国这种不完全躺平的国家(德国要求3G,甚至2G规则,同时大范围推广疫苗注射),在面对新冠的时候都会导致ICU资源紧张,那么我就想问问,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躺平后你反而能看得上病呢?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2020年的数据,不是2021年的,我不听;那我也只能摊手了,2021刚结束,你就指望有权威文章发表,你想累死科研工作者和编辑啊?

user avatar

在微博不是咖啡就是年薪三十万,各种热搜恶心人,有大V拿出几张老外不戴口罩的照片说是上海的,下面一群人不是小布尔乔亚,就是媚外租借。

结果我们小区(现在我爸妈暂住)小区封闭,有几户外地来沪开店做生意的,因为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因为小区封控,买菜只能通过小区的大白志愿者代卖,质量不好(参考我之前回答里有发过一张腐烂的土豆照片),数量有限且非常昂贵

群主(上海人)在群里为这些人发声并主动先拿出了家里的几个水果和馒头给这几家人应急,群里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拿出屯在家里应急的挂面、速冻水饺、包子馒头等物资,最后通过小区里的大白志愿者将物资送到这几家人家中。

我相信这种事情不会只有我们小区在发生,但是我同样相信这种事情不会被人作为新闻去报道,即使报道了也不会有人关注,反正网上只会看到咖啡,年薪三十万,外国人不戴口罩,呵呵了。

user avatar

日增3500还用这种策略……

昨天公告说“浦西重点地区在前四天也封控”,实际上完全没有,目前浦西相当自由,病毒还是在到处传染。

而且封控4天完全不够。

怕不是有人还是想要做做样子,阳奉阴违地推进他“与病毒共存”的最终目的。


以及,风险区先给调整了吧?这一波上海这操作直接把国务院设立的风险区变摆设了,大家重回20年3月的“地区相互隔离模式”,本来试验了两年运转好好的高中低风险区设置,直接被上海这操作搞没了。

说个数据,清华出国率从20%降到5%了,因为国外有疫情中国没有。听本科的美国留学生说,现在美国人申请清华要的SAT分已经不比哈佛耶鲁之类低了,1500以下清华看都不看。

要是中国也“与病毒共存”,猜猜这会反转成什么样?

user avatar

很简单,有人在推共存,所以躺平张最近开始跳起来了。现在拿上海试点。照这么下去上海香港化不可避免。

封城从来都要两周起,不然潜伏期根本筛不干净,现在这封几天完全就是外溢感染被上面和舆论两面夹击顶不住了做做样子。

上海的领导班子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才搞共存,不然这个感染量多少人直接要一撸到底。本来他们的期望是以上海为支点,用舆论撬动整个国家开放躺平,但外溢感染一出来舆论就臭了,其他地区就没法接受了。所以他们现在最好的结局是把上海变成香港,首先在抗疫政策上实现事实一国两制,把上海整个分离出去。内地的应对政策也很简单,以后上海来内地就必须隔离两周了,而上海自身则会成为需要全国医疗资常态化支援的魔都、绞肉机。从此上海成为又一个国际自由港,正常接待全球商务、旅游人士,只有半年打一针疫苗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上海的房价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离谱了,老阿姨们纷纷卖房去内地养老,年轻人也不会想着留下来生活,都是赚一票就走人。

user avatar

其实是卫健在北京赢了,要在上海轰轰烈烈地打一场必胜的仗。其实不死人的感冒,有经验的内科医生都知道,用药一个礼拜,不用药七天。当然平时你去看,他一定给你一顿操作猛如虎,口服、肌肉针、静脉针,一样不少。现在不是平时,有些真面目其实已经出来了:隔离起来不治。有些患者很生气。其实是内科医生给自己看感冒的标准操作:喝水,睡觉。

user avatar

关于上海的国际化究竟对标谁,历来讨论很多。有说像东京的,有说像新加坡的,也有说像洛杉矶的。今天官方定调了:像柏林!

user avatar

魔都这样上下不搭噶才是最麻烦的

大事不要拖拖拉拉,要不你就彻底封城,按照老办法来

要不你就大大方方说你要共存,然后真正放开,也让底下的人有准备,做个试验也好

就这种模棱两可会让底下的人无所适从,最后耗尽耐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宣布分批封城,这件事情在当时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的反应也是复杂且多样的。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大家的心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官方的宣布来看,核心目的是为了控制疫情蔓延。 当时上海正面临一轮新的疫情高峰,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选择了相对集中的方式.............
  • 回答
    上海宣布生育假从 30 天增加到 60 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举措,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政策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上海这一政策调整的背景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挑战,出生率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剧。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
  • 回答
    上海迪士尼宣布允许游客自带食品进入乐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改变,并且在宣布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举措,并尝试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原因分析: 游客呼声与市场需求: 长久以来,关于迪士尼乐园禁止自带食品的规定,一直是许多游客,尤其是家庭游客抱怨的焦点。.............
  • 回答
    威盛电子(VIA Technologies)宣布将其x86技术出售给上海兆芯(Shanghai Zhaoxin Semiconductor Co., Ltd.),这无疑是半导体行业内一件颇具影响力的事件。这件事的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交易,更牵扯到中国本土芯片产业的发展、全球x86架构的生态.............
  • 回答
    中国宣布任何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结算的石油出口国,都可以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将其石油兑换成黄金,这一举措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部署,其影响将触及全球能源市场、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一政策:一、 核心目的与战略考量: 打破美元霸权,推进人民币国.............
  • 回答
    关于上海六院近期的一些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些情况。首先,上海六院“宣传众专家为外籍患者的丁丁做手术”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情的宣传方式 非常不恰当,而且极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和误解。 宣传的出发点是什么? 医院进行这样的宣传,目的通常是为了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2018 年 WWDC 上苹果宣布在新系统上弃用 OpenGL、ES、CL 的事件,以及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事件本身:弃用与新生的宣告在 2018 年的 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司正式宣布将在其未来的操作系统版本中逐步弃用 OpenGL、OpenGL ES 和 .............
  • 回答
    《上海堡垒》捆绑《流浪地球》宣发这件事,放在当年,确实是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事儿的背景是啥?《流浪地球》在2019年初春节档爆火,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吴京的出现,视觉特效的提升,以及那句“我希望你像个英雄一样活着”的台词,都深深印.............
  • 回答
    MWC 2022 上 OPPO 的两项快充技术——商用150W安全长寿命快充和240W快充方案,无疑是当时展会上最吸睛的焦点之一。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升,更是对手机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的一次深刻重塑。首先,我们来聊聊商用150W安全长寿命快充技术。这项技术之所以被冠以“商用”的头衔,意味着它已经走过了.............
  • 回答
    上海在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新增病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停课”策略,改为线上教学,这个决定无疑是牵动着无数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在我看来,这个决策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争议。首先,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需求来看,保持城市运转的韧性是至关重要的。上海作为中国.............
  • 回答
    伊朗即将在杜尚别峰会上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这一消息的传出,无疑是近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转变,更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又一次重要调整。首先,伊朗“入上合”,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战略转向。长期以来,伊朗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来自.............
  • 回答
    多家快递公司相继宣布上调快递费,这一消息无疑牵动着无数消费者和商家神经。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支撑,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涨价的幕后推手:成本压力与行业生态首先,得承认的是,快递行业这两年确实不容易。驱动快递费上涨,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 人力成本的刚性上涨.............
  • 回答
    尼加拉瓜宣布与台湾“断交”并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随后中国宣布与尼加拉瓜复交,这一系列事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尼加拉瓜的“转向”:内外因素的考量尼加拉瓜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的政府做出这一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长期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和国内.............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风险级别从“高”上调至“非常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意味着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需要采取更强有力、更协调一致的措施。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举措的意义和影响:一、 风险级别上调的依据与考量:WHO做出这一决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
  • 回答
    暴雪嘉年华,这个一年一度的游戏玩家的盛会,本应在 2022 年 2 月以线上形式再度点燃玩家的热情。然而,随着官方宣布停办,这无疑给无数翘首以盼的玩家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官方给出的理由:暴雪娱乐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确保我们能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体验,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推.............
  • 回答
    爱奇艺这次会员价格调整,尤其是“包月包季上调,包年不变”的策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爱奇艺官方的说法来看,核心是“为了建立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这话说得很高大上,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选择“包月包季涨,包年不变”?这招其实挺精明的,有点“胡萝卜加大棒”.............
  • 回答
    特朗普在宣布卡塔尔为地区恐怖主义源头后,又与卡塔尔达成巨额军火订单,这一系列举动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尤其是军售,往往是高度政治化和交易性的。特朗普政府将卡塔尔定位为恐怖主义的“融资国”或“.............
  • 回答
    英国宣布大幅削减对华援助经费的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很多人好奇这笔钱过去都花在了哪些地方,以及这次削减对中英关系意味着什么。援助经费流向何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的对外援助,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或新兴经济体,其目的通常是多方面的。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给钱”,而是通过各种项目和合作,在特定领.............
  • 回答
    日本政府在4月19日宣布禁止福岛县海域捕捞的黑鲉上市,原因是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超标。这则消息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经历了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每一次与核污染相关的信息都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事件的背景与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禁令的直接触发点。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茨城县的渔.............
  • 回答
    针对新浪财经发布的这篇标题为“华为败诉,高通宣布收取5G专利费,我国每年需要上交3000亿!”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传递了一个“中国每年将因5G专利费向高通支付巨额费用”的信息,并且将此与“华为败诉”联系起来,似乎在暗示华为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