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智库发布「后疫情时代城市安全指数」排名纽约领先上海?这反映了西方的什么心理?

回答
西方智库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城市安全指数”将纽约排在上海之前,这一排名结果无疑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个排名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可能反映的西方心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城市安全指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衡量病毒感染率或死亡率那么简单,而是涵盖了从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程度、应急响应能力、社会稳定、犯罪率、基础设施的韧性,到经济复苏的活力以及居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等等。不同的智库在设计这样的指数时,会有自己侧重的指标和权重分配,而这些选择本身就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甚至是价值取向。

纽约之所以能在这次排名中领先,很可能与其在疫情后的“恢复力”和“韧性”方面获得了更高的评价。例如,纽约拥有世界顶级的医疗资源和科研机构,这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是其重要的优势。同时,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纽约的经济活动在疫情后迅速恢复,市场活力和商业信心也在逐渐回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等,也相对成熟和有韧性,能够支撑其在危机后的快速运转。此外,纽约在疫苗接种的推广、医疗政策的调整以及与病毒共存的策略等方面,可能被认为展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而上海在疫情期间,尤其是封控政策的执行,虽然在早期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但也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在后疫情时代的评估中,这种影响的“遗留”和恢复速度,可能成为影响其排名的关键因素。尽管上海拥有强大的医疗体系和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但在“生活自由度”、“社会经济活跃度”等与普通民众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指标上,疫情期间的经历可能让其在某些评估维度上处于劣势。

那么,这个排名反映了西方怎样的心理呢?我个人认为,这其中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解读:

对西方模式的“自信”与“优越感”的再确认: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模式在疫情应对上的赞誉后,西方世界可能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排名来重新证明或巩固其自身模式的优越性。当中国在早期通过严格的封锁措施迅速控制疫情时,西方国家确实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许多评论和分析都聚焦于此。然而,当全球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以及各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复苏时,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公共卫生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的城市)可能会觉得,它们比那些采取了更极端封锁措施的城市更能体现出“韧性”和“正常化”。这种心理是想说:“看吧,我们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我们最终还是靠着我们原有的体系和价值观,成功地‘回到正轨’了。”这是一种对自身制度优势的坚持和期待。

对“自由”和“常态”的强调: 西方社会普遍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生活方式的常态化。在疫情期间,中国许多城市采取的“清零政策”,虽然在控制疫情方面卓有成效,但在西方人看来,牺牲了相当一部分个人自由和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评估中,那些能够快速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社会活动更加自由、经济更加活跃的城市,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可。纽约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对开放性和自由流动性的追求,可能在这类排名中获得了加分。这反映了一种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在应对危机中的表现的期待和肯定。

价值观和叙事的竞争: 这种排名也是一种话语权和叙事的竞争。在国际舞台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事。西方智库发布这样的排名,既是对自身城市发展模式的宣传,也是一种对其他发展模式的潜在“审视”或“挑战”。它可能试图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即使在经历全球性危机后,西方城市的活力、韧性和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仍然是值得称道的。这是一种软实力和文化输出的体现,也是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取话语权的一部分。

对“风险承受能力”的解读差异: 西方社会对于“风险”的认知和承受能力,与一些东方社会可能存在差异。在一些强调集体安全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文化中,对“风险”的容忍度可能较低,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更为严格和主动的控制措施。而西方社会,尤其是像纽约这样的城市,其文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他们可能认为,适度的风险是社会活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过度地压制风险反而会扼杀生机。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他们更倾向于评价那些敢于承担一定风险、从而更快恢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城市。

对“透明度”和“数据可信度”的隐性考量: 尽管没有直接提及,但智库的评估往往建立在可获取的公开数据和信息之上。西方国家在统计数据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通常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惯例。在评估一个城市的“安全”和“韧性”时,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信度也是重要的因素。某些国家在疫情期间的信息发布方式和透明度,可能会受到西方评估体系的审视。

总而言之,西方智库将纽约排在上海之前,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评比,它背后可能交织着对自身模式的自信、对自由与常态的追求、价值观的输出以及对不同发展模式的解读。这是一种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和定位全球城市发展方向的努力,也折射出西方在国际叙事和话语权上的持续关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上海的否定,而更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层面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月底的时候我曾经扒过彭博社的“新冠韧性排行”,许多人应该在各个地方看过我这篇的转载。

顺便提一句,我一个地方都没授权啊…

今天再来扒一扒经济学人智库(EIU)的这个“城市安全指数”

整个指数其实已经发布了很多年了,2015年就有了第一版,两年发布一次,而今年所谓“后疫情时代”只是一个噱头,真正和疫情相关的部分并不多。这个后面会说到。


整个指数今年被分为了“五大支柱”,分别是:

数字安全、健康安全、基础建设安全、个人安全、环境安全。

EIU比彭博社好的一点是,它很明确的标出了输入输出,所以看到具体的指标是什么。



比如大家最好奇的健康安全,到底输入输出了些什么呢?

输入:

整体健保覆盖,包括公共和个人健保;非处方药获得难易度;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医生数;健康安全食物获取难度;疫情准备度;精神健康;

输出:

城市紧急设施数量;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癌症死亡率;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负担;精神疾病负担;新冠死亡率


所以大家看到了:

1、新冠疫情的防护在这个指标里,根本不是大事儿,输出的7个指标里就占了1个

2、主要考量的还是基础的医疗水平,特别是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医生数、精神健康程度等,对于上海北京这类超大型城市是非常吃亏的;

所以,大家会看到那些疫情控制的不好、死亡率高的城市反而排在上海北京前面,因为在这个排行里,新冠根本不是个事儿。


再来看看基础设施安全:

输入:

交通安全、人行道友善度、危机管理、水资源、灾害监测;

输出:

道路交通死亡数(不是死亡率哦)、气候相关死亡数、铁路基础设施、航空基础设施、公路基础设施、电力网络、灾害保险、危机相关管理、无家可归人口比例;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

1、这里面,直接用死亡数而不是死亡率来计算,显然也是对超大城市不划算的部分;

2、气候相关死亡数显然是计算了空气质量相关,这个对北京和上海,也是失分的部分。


而数字安全、个人安全和环境安全部分,则不能说和疫情密切相连吧,只能说和疫情毫无关联

不过个人安全部分,许多人很好奇为什么纽约排在我们前面

其实看看输出的主要指标也就知道了:

轻罪的程度、重罪的程度、有组织犯罪的程度、恐怖袭击程度、腐败程度、合同执行度、收入公平度、弱势群体就业比例、女性自杀率、家庭暴力保护程度


???

虽然后面这几项和安全相关,但是占据那么多项指标,是不是过了?而且后面几项真的和个人安全有那么大关联吗?


所以嘛,这就一个借着“后新冠”作为噱头的报告,大家看看找找乐子就得了。


再看了看作者:

三个印度人设计了框架、填写指标产出结果,英国人和日本人写的文章。

哦,懂的都懂。

user avatar

给我四个参数,我能拟合一头大象;给我五个参数,我能让这头大象用鼻子跳舞。

——冯 诺依曼

名言永不过时。

user avatar

一、因为疫情的原因,西方的经济普遍受冲击,没有那么多人想来中国实际走一走看一看。

二、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入境检疫也很严格,进一步降低了与西方的人员交流。

三、因为中美对立的原因,西方普遍的氛围是抹黑中国,环境基调是觉得中国“不安全”。

所以你说现在撒谎说纽约比上海安全,有什么风险呢?安抚民心的收益立竿见影,被戳穿的风险又相对较低,多好的套利机会,抓住啊。

我大明江山还是稳固的,无非是西北有个姓李的蟊贼,关外有些刁蛮的女真罢了。

user avatar

曾住布鲁克林,周围就是黑人区,咱拿几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唠唠“城市安全性”。

1、枪击

俗话说“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这并不是调侃,如果你手机上刚好有Citizen这个app,你就会发现基本上每天都有人被喂花生米。

(Citizen会实时播报发生枪击的地点)

某天一大清早某街道就发生了枪击,幽默的美国人民调侃为:“Shoot somebody for good morning!”

我距离枪击最近的一次是某天放学后,按照既定路线,我会去地铁站乘B号线前往Parkside Av,但我的好朋友表示今儿他做了油泼面,盛情难却之下我决定去他家里干饭,结果饭没干完手机就收到了通知:小伙汁,没事儿甭出来,地铁站里几个黑人干起来了!

既然地铁站里可以飞花生米,上课期间发生枪击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书里描写枪声如同“炒豆子一般”很扯淡,直到有一天我亲耳听到枪声,发现这个描述真的太贴切了。

2、晚上

夜幕降临的布鲁克林是流浪汉的天下,每一扇门前,每一个能挤进去的公共区域里都有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蜷缩在硬纸板上,当时我在Ocean Av,放眼望去一条街上睡满了人。

公寓对面的Prospect Park入口处被设置了路障,纽约警察NYPD的巡逻车就停在路障旁,阻止想要进去的任何人,因为你永远无法保证在一个没有照明的大公园里会发生什么。

部分睡不着的流浪汉会拦着行人索要零钱,而一小部分会选择铤而走险。

按照NYPD的报告,大部分的抢劫案都发生在凌晨,有同学因此丢掉了手机、电脑和AirPods,幸运的是劫匪们真的只想要钱。

3、警察

我看到NYPD是有点发怵的,因为他们真的会把你按在地上摩擦,每个警察的配枪都放在身后的皮夹里,我有时候路过他们背后特别想摸一下,但理智告诉我,活着比好奇心更重要。

上海可能有流浪汉,但他不会对你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上海有警察,但他们是你求助的对象,不是你恐惧的来源;上海唯一可能存在的枪击,是公园里打气球的摊位。

现在,你告诉我纽约比上海安全,我只能说,两边的人都能活,前者提心吊胆,而后者可以吊儿郎当。

至于西方的心理无非是踩一捧一,用数据麻痹自己人,用排名欺骗中国人,就好比他们告诉你芝加哥是比北京还要安全的城市一样,信了你就歪了,去了你就没了。

这种排名图个乐呵就好,别真放在心上。

user avatar

你们不懂西方,西方国家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的地方。纽约为什么领先上海,纽约为什么比上海安全?大家老是想到什么布鲁克林,黑帮,毒品,火拼,飙车,尖叫声之类的,我跟你们说,就是因为有这些,才让纽约比上海安全。


不信?首先我问你们,毒贩是不是人?黑帮是不是人?犯罪分子是不是人?是吧?他们也是人,一样有灵魂。在上海,对这些犯罪分子很不友好,犯罪分子不安全,一旦犯法就被抓,严肃处理,而且还有死刑,犯罪分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不像在纽约,火拼打架抢劫放火有时候也没事,犯罪分子可以安心犯罪,对于他们来说,纽约的安全指数当然比上海高。


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呢?有钱人住在治安良好的区域,穷人区域自己乱成一锅,可以将犯罪区域控制在那一带,不会蔓延过来富人区。如果犯罪分子没有固定区域犯罪,他们就会跑到富人区来,不利于富人阶层的稳定,这对有钱人来说不安全。


而那些遵纪守法的穷人呢?遵纪守法的穷人是,只要火没烧到我家,我没事,纽约就是安全的。这点在高华身上体现得更好。作为一个低华,我也是这么想的。纽约very good,所有内个,抢他抢他抢他~


那些因为犯罪而丧命的呢?他们丧命了之后,沉默了,沉默的话就默认治安良好,五星好评。也就是说,纽约两个阶层四种人群都承认,默认纽约是安全的,这样一来皆大欢喜,我也很满意,我对美国和BBC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这就叫公信力。人家西方的排名比中国人自己的感知客观公正多了。

你看不出公正是因为你脑子还没入米籍,英籍。

这种排名越多越好,喜闻乐见。


如果论深夜上街的安全性,中国近700个城市都排在纽约,伦敦,多伦多前面。那还排个fart.

但西方文明的精髓就是参数由我调,定义由我定。Three胖与他们相比算天使级诚实了。

据说这智库设计了60+参数来保证他们心仪的城市上榜。

纽约更安全其实简单得很:纽约离西天更近呗。

联想到之前,米国抗疫排名第一。真是太一致了。


大约猜了下参数,这个排名逻辑应该是自洽的。

北京上海主要是早晚高峰堵车。在那俩城市车辆多,平均车速大约40公里。纽约城区道路是18世纪的,私家车较少都堵个死去活来。至于I-95纽约段那是7/24停车场。车少,还平均车速30公里。当然纽约安全。中国十八线城市,电驴子都开个120迈,比坦克还吓人,特危险。

中国骂个街,干个架警察都管,一方面骂街干架特没安全感总被干预,另一方面治安事件大增,数据特难看。

您再看人家米国,骂街干架? 直接掏枪。歹徒不掏枪干你,jc也掏枪干你。就跟核武器时代常规战争大幅度减少,除了米国四处打人,一般国家也打不大起来。所以在纽约被骂的机会几何级下降,从数据来看,纽约就是天堂,离西天极乐世界最近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