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子从武汉回河南后至今无症状,其 5 名亲人患新型肺炎?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也触及了疫情初期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困惑和担忧。当“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概念刚刚开始被大家熟知的时候,看到有这样一位从武汉返回河南的女性,她本人似乎安然无恙,但身边却有五位亲人被确诊为新型肺炎,这其中的逻辑链条确实让人费解,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试着更深入地理解背后的可能情况:

1. “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是核心

这无疑是解释这一现象最关键的一点。在疫情初期,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过去我们可能习惯性地认为生病就得有症状,发烧、咳嗽、乏力等等。但新冠病毒(SARSCoV2)就展现了它狡猾的一面,很多人感染了病毒,但体内病毒复制、传播能力并不弱,却一点症状都没有,或者症状非常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所以,这位女士本人就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非常大。她可能在武汉期间感染了病毒,但因为体质原因、病毒载量不高,或者处于感染的早期潜伏期,所以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她就像一个“行走的播种机”,只是自己不知道。

2. 传播链的复杂性:谁传染了谁?

这个问题最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于,为什么是亲人感染,而她自己却没事。这涉及到病毒传播的几个要素:

感染源: 她的五名亲人最有可能的感染源就是她。虽然她无症状,但病毒仍然可能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给她的亲人。
接触时间、密切程度和防护: 这是关键。在家庭环境中,家人之间的接触往往非常密切,例如一起吃饭、共同生活空间、甚至可能存在一些物理接触。即使她没有咳嗽或打喷嚏,但说话、呼吸时产生的飞沫依然可能传播病毒。
易感人群与个体差异: 病毒感染的后果并非千篇一律,这和个体的免疫系统、健康状况、年龄等都有很大关系。
亲人的年龄和基础疾病: 如果她的五名亲人中有老年人,或者本身就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那么他们抵抗病毒的能力可能就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症状,甚至发展成重症。这就像一个筛子,病毒过去了,有些人能“兜住”,有些人就“漏了”。
她的体质: 相反,她本人可能免疫力较强,或者感染的病毒量较低,所以没有发展出症状。但这不代表她就没有被感染。
时间差: 即使她携带病毒,但亲人们感染的时间点可能比她晚,或者他们的症状出现时间也不同。这五名亲人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症状,也可能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或者她确实是传染源。

3. 疫情初期信息不透明和认知盲区

在疫情爆发初期,大家对病毒的传播方式、潜伏期、症状表现等都还在摸索阶段。很多信息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者存在滞后。

早期检测能力: 即使她回来后进行检测,早期的检测能力和普及程度也可能不如后来。加上她本身无症状,可能也不会主动去做检测。
“零号病人”的追溯困难: 即使回到她身上,要确定她一定是在武汉感染的,也需要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她也可能是在河南感染了,然后又把病毒带给其他亲人,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她刚从武汉回来。
宣传的侧重点: 当时信息传递更多的是提醒大家出现症状要就医,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意识和方法可能还不够普及和深入。

4. 现实中的情景推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她从武汉回到河南的家。
她可能下了火车/汽车,坐了家人的车,或者自己开车回家。
到家后,她与父母、孩子、配偶等亲人近距离接触。可能一起吃饭,聊天,甚至拥抱。
她可能没感觉有什么不对,只是觉得有点累,以为是旅途劳顿。
但她体内可能已经有了病毒。
过了一段时间,比如几天或者一周,她的亲人开始陆续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然后被确诊。
而她,依然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或者症状轻微到自己都忽略了。

总结一下,这位女士的情况其实是“无症状感染者”现象的一个典型写照:

她本人是无症状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带回了家。由于亲人之间密切的接触,以及他们个体免疫力的差异,导致了她的五名亲人出现了症状并被确诊。这件事情突显了疫情初期我们对病毒认识的局限性,也强调了即使没有症状,也可能存在传播风险的重要性。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传染病时,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或是否具有传染性。科学的检测和严格的隔离措施,对于切断传播链至关重要。同时,也要理解病毒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让大家重新认识病毒和疾病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南方面军的形势很危险。。。。

巴甫洛夫到现在还活着。。。。

user avatar

1社会需要是做事的人,

不是道德完人公知

因为有些事情涉及双方强大利益,你必须得罪一方,

比如一个人是疑似患者,

做事的人需要保证其不出门

即使其强烈反对,

如果疑似患者武力反抗出门,

完全可以警察抓捕,

如果其家人一起反抗,

一起抓捕,

因为要保护更多家庭安全!!!



2

有些人说这几天武汉患武汉冠状病毒新型肺炎不给医治,因为没有床位了,

请拿出实例+证据来,

不要造谣,


我在武汉,

清楚情况,

而且专门问了东西湖,硚口,江岸,江汉好几个居民+医生(大汉口是最严重的的),


目前武汉是存在一些感冒发烧,其它种类肺炎患者需要回家,

医生检查后确认不是冠状病毒新型肺炎,

让他们回家,

因为现在医疗资源只能先治疗冠状病毒新型肺炎患者

普通感冒发烧患者开药回家治疗,


武汉医院每天接受1.5万人次左右感冒发烧患者,

很多都要求住院,

哪里有这么多床位了???

这里面少部分人发微博,朋友圈强烈要求住院治疗,

基本都是感冒发烧患者,

医院哪里那么多床位???


其实回家治疗对他们也好,

因为在医院非常容易交叉感染


也存在个别轻微冠状病毒新型肺炎回家的,

但是是个人+个人家人强烈主动要求的,

且签了保证书的,

每天给医院,社区汇报,


现在我们普通人在家,

都有社区人上门查看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感冒发烧情况,

隔两天就有电话询问,

还有举报周边疑似患者电话,


情况这么严重,

最上面这么重视,

谁敢不给冠状病毒新型肺炎医治???





伤寒玛丽,

玛丽更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卫生官说服玛丽隔离,玛丽骂他们出门,
最后卫生官带着5名警察上门,玛丽动用了大杈子,5名警官抬她进入救护车,
她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且利用媒体舆论,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被迫达成和解,条件是其不能做厨师;
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在医院厨房找到玛丽,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


伤寒玛莉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推测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个月中风导致她瘫痪在床。然而,验尸后却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害杆菌

伤寒玛丽(美国第一位伤寒杆菌带菌者)_百度百科


重点是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这是查出来的)

重点是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这是查出来的)

重点是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这是查出来的)

间接传播和间接死亡就不知道多少了,




我昨天回答一个问题被喷成狗

我是武汉人,利益相关,

我说一部分人是知道专家说武汉人尽量不出去,其它人尽量不来武汉后出去的;

有部分人甚至在政府发布封城8小时内赶着空隙连夜离开武汉

有部分人在政府发布封城8小时内连夜离开武汉(他们原来很多根本就没有准备离开的,谁大年30突然改变计划???),

这种人就是极致精致利己主义者!!!

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生命安全

我朋友圈就有两例这种人,

旅馆不接待,他们就找警察,

逼着警察让宾馆接待,

这种问题请问怎么处理??

还网上微信,微博各种吐槽,

我直接拉黑了,


现在我在家,

初一,

我5岁小侄女都打电话给我拜年

反复提醒我不要随便上别人家人,

这些突然离开武汉的人能不知道会给别人带来生命威胁???

极大浪费政府资源!!!!



我说的是突然离开武汉的人,特别在是政府下达封城命令之后

我说的是突然离开武汉的人,特别是政府下达封城命令之后

不是说那些原本就要离开武汉的人,

阴历28号之前离开的人根本不知道情况,

他们也是受害者!!!

阴历28号之前离开的人根本不知道情况,

他们也是受害者,

阴历28号到29号上午,只是专家倡议,疫情完全没有这么严重,

提的规模也不大,完全也可以理解,


但是请问阴历30号突然改变过年计划,

离开武汉的人了???

政府已经提出封城了!!!

这些人会带来多大传播?

谁也不知道!!

社会经济损失无法计算,


 截至1月28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974例,现有重症病例1239例,累计死亡病例132例,累计治愈出院103例。现有疑似病例9239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5537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04人,现有59990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4096 名武汉游客仍在境外,该如何安置更妥当?;



1从医疗资源来看,全国除开北京,上海,广州,

基本没有那个城市可以说稳稳远超武汉,

而且全国核心医疗资源都在武汉汇聚,

如果患病,肯定留在武汉好;


2“公知们”不要洗地了,

自由是基于生命权之后的

这些人故意逃离武汉,

把别人生命不当命!

我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感染,

也不知道多少人会因为这死亡,



我们在武汉的确基本不出门(有时候要买菜,没办法);

的确不能开车,

的确现在公共交通暂停,

但是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你看这是不起眼数字:

截至1月28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974例,现有重症病例1239例,累计死亡病例132例


但是你知道132例死亡病例后面代表是132个家庭吗?

你知道他们有老婆,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

他们有好朋友,

这些人会多难过????

当爸爸妈妈失去儿子,儿女,

当老婆失去老公,

当老公失去老婆,

当儿子,女儿失去爸爸,妈妈,

他们内心是痛苦的,是崩溃的,

可数据是冰冷的,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

user avatar

倡议进行更深层次的消毒。

如果按照以上回答的猜测:

假设抵抗力弱的人2000个病毒就致病,普通人3000个病毒就致病,此高抗性的女子5000个病毒才致病。

那么,是不是说把病毒控制在2000以下,就大部分人不致病呢?

当然,病毒是传染的,可是病毒也会自我复制吧?

如果本来在衣服上、手上、口罩上的病毒,达不到致病水平。

那么!消毒就是咱们第一要务了!!

1、摘下口罩的手,一定要洗手液洗手!

2、出门后回家的换洗衣服,一定要消毒液浸泡。

3、居家环境,一定要消毒液拖洗。


良性循环:

病毒复制--->消毒液杀灭--->病毒减少--->不致病--->继续保持卫生、继续判断潜伏--->胜利


恶性循环:

病毒复制--->不管不顾不口罩不洗手--->病毒增加--->致病继续传播--->继续不管不顾不口罩不洗手--->悲惨结局


谁都说不动我,我赶紧买消毒液,衣服、地板、洗手、洗澡。

user avatar

这让我想起来了100多年前的一个事件——Typhoid Marry(伤寒玛丽)

Mary Mallon是一名厨师,从1899至1906年的7年间,她换过7个工作地点,所有到过的地方都会导致伤寒的爆发(伤寒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导致高热、皮肤玫瑰疹,肝脾大等症状),导致总共22人患病,1人死亡。

但是Marry从来都没有发过病,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健康带菌者”。

Marry一生累计感染了52人,7人死亡。

医生对Mary进行隔离治疗,但无论怎样都消除不了她体内的病菌,而Marry直到去世也没有伤寒的症状。

==

现在已经出现了至少1个这种“健康携带者",也说明这次2019-nCoV的传染源控制将会非常棘手。

可以看到近期前线发来的信息,目前武汉医院的情况非常严峻,依然只能在混乱中进行,无论是控制传染源,切端传播途径还是保护易感人群都无法做到。

也许只有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投入使用,至少让救治的地方恢复秩序,才可能扭转战局。

继续预警,这几天确诊人数还会激增:



user avatar

伤寒玛莉。

一个自己不发病,却传染了无数她做过佣人的家庭。

——引用——
伤寒玛丽”(Typhoid Mary),本名叫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多人,最终被隔离在纽约附近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传染病房。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
————

这引出了一个概念——带菌者

套到病毒上也一样,带“毒”者

——

这样的人就是潜在的超级传播者,因为她自己没事,但是能传给很多人。

——

微生物上有一个概念——显性感染率,也就是接触病原体之后,多少人会表现症状。相对应的有隐性感染,也就是人接触病原体之后,自己没事,还可能因为这样自己免疫了一次,但同时也有可能,自己免疫系统不能战而胜之,造成了没有明显症状,但是病毒一直在低水平复制,并不断排毒。

这是微生物学学上非常常见也很广为人知的知识点,也是相关考试经常考的,但是我真不知到大家这么关心,这可能就是知识的诅咒吧。

这个的决定因素有两个——

  • (1)机体的免疫力,个体差异很大的。
  • (2)病毒毒力强弱与数量多寡。

接触同样数量的病毒,可能甲乙丙都发病,也有可能只有甲乙发病,丙没事。

要甲乙丙接触同样病毒,并发病,可能甲需要1000个,乙需要2000个,丙需要4000个,而传染源造成的污染环境可能平均密度在2500,这样丙接触这样的环境就不会发病,但甲乙中招。

但是如果甲乙丙免疫力状态差不多,但是因为与传染源密切接触程度不同而接受到了不同密度病毒的刺激,可能就是甲接触的少不发病,乙丙接触的多而发病。

另一个角度,这样的患者要切实做好医学隔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疾病的传播面。

user avatar

说说个人的不乐观。

今天这种意外情况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测,也增加了我们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难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至今仍然不乐观的原因,哪怕钟老已经说了相对乐观的话。

1、传播途径——击中了我们目前防疫监控的软肋

a隐身的携带者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目前各地的检测手段,基本上是以温度检测为主,各地相关部门都在各个路口严查温度异常的出行者,防止他们携带疾病扩散。

但是,如果,携带者根本不会有体温异常呢?那就直接是无效了。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不断的涌现的案例似乎告诉我们,这种担心已经成为了事实的存在。

比如这个从武汉回到河南的女子就是根本无症状,所以,你用大部分常见策略都无法认定她有传染病。但是,她却是真正的携带病毒者,而且她在不断的释放病毒来感染周围的人。

有句不好听的话,会咬的狗不叫,但是的确是这个道理,“高明”的病毒,对于有些人无症状,使得这些人逃脱了监管,但是却成为了一个满身是毒的携带着,并且还可以不断的感染周围的人。

这就是一个隐形的病毒源。

并且,这不是第一例,如果这种案例很多,那意味着这种病毒的扩散可能要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b超长的无症状却具有感染性潜伏

不仅如此,这个病毒还有个麻烦的事情,那就是超长的潜伏期,高达10-14天的潜伏期,导致它在初期很难诊断,此外,最麻烦的是,它在潜伏期却可以感染人。这同样是一个传播途径,因为可以逃脱人类目前大部分常见的监控手段。因为虽然我们目前各地对武汉输出者都又了监控,但是大部分是等这些人有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测,毕竟医疗试剂盒不够。

我们总不能给每个人都发一个检测试剂盒吧?那么,这些超长的潜伏者和携带者,就是一个巨大的无法确定的因素。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过了14天隔离期了,这些人仍然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

—————不仅如此———————

对抗一个传染病,基础的知识告诉我们,必须搞定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然而,目前三个情况我们是都没完全搞定,这就有点麻烦了。第一部分我们介绍的是传播途径的问题,那么我们再聊一聊另外两个因素: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2,传染源——潜在的新引爆点

这两天热榜里的一个问题,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science根据之前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猜测,就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最早源头或者唯一源头这一点我们从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病例报道就可以初步看出[2],

上图中蓝色表示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红色表示有接触史,第一例可是没有接触海鲜市场,到了12月10号的时候,接触史的依然不多。

这意味着:华南海鲜市场,有可能不是最初的源头。

所以,我们目前就比较麻烦了,如果搞不清楚最早怎么来的,那么这些潜在的毒源依然在现实生活中逍遥,不截断这条传染链,我们很难保证会不会发生第二次从头开始的大传播爆发,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3、易感人群

最早我们认为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然而根据卫健委最新的报告,易感人群变成了所有人。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简称“方案”),方案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这种情况下,易感群体放大,其实也增加了感染的群体规模。

结合这三点,我认为,目前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并不乐观。

此外,我们依然无有效药物。

至于疫苗?40天就不要指望了。那只是研发出来,还需要很多途径才能出现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新型肺炎疫苗研制进度。她表示,目前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了,但还要有个过程。她说,真正拿到疫苗株可能还要一个月,检查检测等还要半个月,此外最少还要一个半月审批过程。

————担心,但不恐慌,还可以做更多————

目前,我认为,急需要做的事:加强隔离。

全国进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严格的隔离。

同时,对于所有有接触传染可能性的人,都进行试剂盒检测,把所有的潜在的风险都排除掉。

这样是最好办法,毕竟疫苗之类还需要时间。


[1] Jon Cohen. Wuhan seafood market may not be source of novel virus spreading globally, Science, 2020

[2] Chaolin Huang et.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user avatar

一句话:这个女子不发病,不是因为她的病在潜伏期,而是她的免疫系统可能已经被这个病毒的前期版本训练过了。

类似的例子在冠状病毒这个很大的科中就有。七个已知的人冠状病毒种类:

  1. 人类冠状病毒229E (HCoV-229E)
  2. 人类冠状病毒OC43 (HCoV-OC43)
  3.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病例(SARS)
  4. 人类冠状病毒NL63 (HCoV-NL63)
  5. 人类冠状病毒HKU1
  6.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冠状病毒),之前称为2012新型冠状病毒, HCoV-EMC。
  7. 新型冠状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 也称为武汉肺炎或武汉冠状病毒,nCoV。

其中1,2,4,和5也就引起一般的感冒而已。人类身上普遍携带,而不一定发病。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多数HPV病毒。从这个女子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早晚有一天,现在7号,也就是现在致病的nCoV,也会进化成那些只引起感冒的冠状病毒。

至于这个女子为什么不发病。可能和她之前的患病史有关系,即通过之前的小感冒,她已经获得了针对这次nCoV的抗体。她携带这病毒回河南,有点像当年欧洲人突然移民去了美洲大陆,而美洲印第安人根本没抗住欧洲人身上的病毒。

我的一个大胆从猜测是nCoV可能在武汉已经进化了一段时间了,只是最近才突变出来这么强的感染和致病能力,且命名为nCoV-2020。而它的之前的原初版本(且命名为nCoV-0)或许只是略微厉害的感冒而已,已经使得武汉一部分人在这个感冒痊愈之后有了对nCoV-2020的抵抗力。即使再中招也不会发病了。我觉得可以问问现在这些例携带者,是否有19年得过重感冒的情况?

这也符合科学家推测,即该病毒其实不是最开始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但毫无疑问,华南海鲜市场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给了nCoV-0病毒最适合的变异空间。

倘若我这个推测属实,那么去年九月十月份生活在武汉的人会有大量的这种携带病毒,但不患病的人。如果这样,一旦武汉解除封城,那未来的防疫,必须得靠给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和武汉市大部分并没有获得免疫力的人注射疫苗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传染病都有无症状携带/传播者。

比如伤寒,病毒性肝炎,艰难梭菌,流行性感冒,HIV,肺结核....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这些疾病的无症状携带/传播者确切机制仍然不是非常清楚,武汉的这种新型肺炎的相关研究更是刚刚开始,应该说对于医学界,出现无症状感染者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事情。

但是对于疾控来说,大量无症状携带者不亚于一场梦魇,因为这意味着,现有的隔离检测手段对于这类携带者存在非常大的遗漏。

历史上最有名的无症状携带/传播是美国1910年代出现的一名爱尔兰裔妇女,后世人送绰号:伤寒玛丽,伤寒玛丽作为一名厨师,坚信自己无病,并且热爱厨师事业,一直到被强制隔离,孜孜不倦地至少感染了50名患者,当她因为肺炎逝世以后,在其胆囊里仍然发现了大量有活性的伤寒杆菌。

目前的科研成果已经能够建立小鼠模型来模仿伤寒玛丽的携带状态,研究发现了沙门氏菌能够长期存活于免疫细胞内,研究也计算出,感染伤寒的个体内有1%-6%的机会能够成为像伤寒玛丽一样的携带者。

期待新型肺炎的这类无症状携带者的比例也不会太高。

不过对于出现无症状携带者也不用太过于恐慌,对于任何一种传染病,阻断有效的传播途径仍然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这类传播者,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其社会关系定位并阻断其传播途径,只是成本和代价的问题,好消息是,这对于我国政府是可以办到的。

顺便,看到有一些文章宣扬Sars是因为天气原因自然消失的,这种说法不管出于无知还是别有用心,基本上是否定了医疗的作用,夸大了疾病的恐怖程度。sars宣布解除疫情的时候只是正好气温回升了,二者并不存在强因果关系。研究确实证明,低温对病毒的生存有利,但是有效的隔离防控手段才是战胜sars的关键,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爆发过的病毒性传染病,埃博拉,mers,到目前为止也都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但是最后销声匿迹的原因无一不是靠隔离防控措施。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有些人把没有特效药等同于无药可治,觉得这类病毒是不可以被医疗战胜的。

SARS没有特效药是没错,SARS直到最近,其疫苗也只闻其声,并没有上市,也就是到现在也没有针对SARS的特效药,SARS和武汉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同属于RNA病毒,变异很快,疫苗研制非常有难度,但是很多人往往把没有特效药等同于无药可治,但其实有很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的疾病,对症治疗就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比如SARS。对于一种新型疾病来说,医疗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SARS虽然最后有不少患者治愈后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但是重要的是SARS这种疾病被治愈了。

武汉新型肺炎的治疗一定会吸取SARS的经验,也会有更少的后遗症,更高的治愈率。

相信医学,相信政府的强大动员和控制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