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体育课体测提高标准,从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改为2400米?

回答
南京大学体育课体测标准的调整,特别是将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的测试改为2400米,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

首先,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这可能反映了大学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新思考。 传统的1000米和800米项目,虽然是基础的有氧耐力测试,但相对而言,测试时长和运动强度并不算特别突出。而将测试距离大幅增加到2400米,这显然是一种对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方式。

提高体质健康要求: 如今,大学普遍面临着学生体质下降的挑战。不少学生课业繁重,生活方式不规律,体育锻炼的投入相对减少,导致体质普遍不如从前。学校可能希望通过提高测试标准,来倒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主动提升自身体质,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健康水平。毕竟,健康是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培养更全面的体育能力: 2400米的跑步,不仅仅是对心肺耐力的考验,也包含了对意志力、节奏掌控和运动策略的要求。这可能是在试图培养学生更强的运动韧性,让他们在面对长距离耐力挑战时,能够更好地坚持和完成。这或许也是一种从“考查”学生体育能力,到“塑造”学生体育能力的转变。
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体育科学和运动医学在不断发展,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研究也在深化。学校可能是在参考更前沿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认为2400米这样的中长跑项目,更能有效地反映一个人的整体运动健康水平,或者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规律性、系统性的体育训练。

其次,从学生自身感受和接受度来看,这种变化无疑会带来显著的影响。 这种大幅度的调整,必然会引起不同体质、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强烈反应。

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 对于平时就坚持体育锻炼,有一定跑步基础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是一个检验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他们或许会更积极地去适应新的测试要求,甚至将其视为一个提升自我的动力。
对体育基础薄弱的学生: 对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2400米的距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门槛。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学校需要配套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加强日常体育指导、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建议,帮助他们逐步适应,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地增加难度。否则,过于严苛的标准可能反而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望而却步”的效果。
对运动项目选择的潜在影响: 体育课体测标准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如果跑步成为一个“硬骨头”,一些学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其他相对容易达标的运动项目,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全面发展。

再者,这种变化也可能引发关于“体测”本身的讨论。

体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达标,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如果是后者,那么如何设计测试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值得深入探讨。一味地提高标准,是否就是最有效的方式?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2400米这个标准,在科学性上可能符合某些运动健康理念,但从实际操作和推广来看,其可操作性如何?例如,是否所有学生都具备完成这个距离的身体条件?在测试过程中,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这些都需要学校在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
是否应该有更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除了跑步这样的传统项目,是否可以引入更多能反映学生综合运动能力、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估方式?例如,力量、柔韧性、运动技能、甚至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都可以作为体育评价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南京大学体育课体测标准从1000米/800米提升至2400米,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变。 它体现了学校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可能采取的更积极、更具挑战性的策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改变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为了让这项改革更成功,学校需要在“提标准”的同时,更加注重“强支撑”和“精指导”。

加强科学指导: 认真研究如何帮助不同体质的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2400米的标准,提供专业的训练计划和指导。
优化测试环境: 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公平和人性化。
鼓励多样化锻炼: 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体测成绩,更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倾听学生声音: 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只有这样,一项旨在提升学生体质的举措,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并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其预期的教育目标。这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更,统一总结一下很多小朋友的观点:

为什么要强迫我运动?爱运动是强迫能强迫出来的吗?我就是不运动,万一肥胖或者怎么怎么样了我自己承担,又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你们凭什么要帮我做决定?


为什么说这是“小朋友的观点”呢?

不会有人看不出“我不锻炼身体出了问题我自己一人承担,不会危害他人”这句话有多离谱吧?不会吧不会吧?(强行yygq一波)

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不需要获得任何来自亲戚朋友社会…的支持照顾者除外。

(补充说明)对不起,高估部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了,我解释的再清楚一点:请问【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如果身体出了问题,所有后果真的都是ta自己一人承担吗?医药费不需要家人出吗?就算是自己出医药费,不会导致家庭生活水平或抗风险能力下降吗?不需要任何人照顾吗?还是觉得家人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不算对他们“造成危害”呢?

还是说在知乎看各种“租 青一”看多了,真忘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了?



另外,为什么要“强迫”运动这一点,我在评论区讨论中重复了无数次,还是被视而不见,心累……在此复制粘贴一下:

下限、下限、下限,重要的关键词重复三遍。


三更,被举报了,修改了一些措辞。反复被折叠之后发现知乎认为“好/吃/懒/做”涉及侮辱和人身攻击,删除之后终于恢复了。

对于某位表示2400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的评论,我一开始态度是比较不屑的,后来和这位同学交流后,发现他们学校确实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而且他还是比较讲道理的,故而删除了对他最初言论的评价。


二更。

我原始答案里就说的明明白白的:

1.这不是“改为”2400米,这是“恢复”2400米;

2.体测无非就是间接施压强迫一些平时完全不运动的人做一些必要的运动

前者这种有身体原因的人按你南的政策体育选修是可以去上保健课的,至于后者,赶紧出去跑步吧。


更新。被举报了,本部分删除。


谢邀。

虽然我刚靠骂你南的回答骗了接近1万赞……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食堂价格上涨? - 生命很科学的回答 - 知乎

但体测改为2400米这事,我坚决支持!


热知识:南大以前体测都是跑2400米的,但是11还是12年的时候,南京有一所大学有学生在跑2400米过程中猝死,然后才改为1000和800的。



一个刚成年的年轻人2400米跑不下来,要么是有不适合运动的身体原因(疾病、伤残等),要么就是太缺乏锻炼了。


你南在知乎日常被黑,终于做了件好事,大家快夸一夸吧,求求你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学体育课体测标准的调整,特别是将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的测试改为2400米,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首先,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这可能反映了大学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新思考。 传统的1000米和800.............
  • 回答
    北京大学体育课强制要求学生下载“益动GPS”进行打卡,这一举措在校内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大家对于体育教学管理、技术手段应用以及学生自主性的思考。首先,从学校管理和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强制使用GPS打卡,其初衷很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监督学生体育锻炼的完成情况。在传统体育课上,点名、教师巡视等方式存在.............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南京大学在15栋外卖栅栏上安装刀片铁丝网这件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校园安全,尤其是外卖管理,一直是个难题。送餐员人员流动大,进出校门、教学楼、宿舍都要经过,管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以前可能就靠门禁卡、保安检查,.............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 回答
    南京大学关于学生出校时间的规定,也就是“每次只允许学生出校2小时”这件事,说实话,是挺让人琢磨的。咱们老百姓说话,这规定一出来,肯定会有各种声音。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规定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你想啊,大学校园这么大,学生又这么多,如果大家想走就走,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那校园的.............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某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凡尔赛”。这个词现在年轻人用得很溜,指的是那种看似不经意地炫耀,实则是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比如“哎呀,这包真丑,我随便买的”、“.............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迅速处理原北京大学教授沈阳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和看待。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涉及的是一位知名学者,更在于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触及了学术界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师德以及规则执行等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沈阳教授原在北京大学任教,后调入南京大学.............
  • 回答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的校史争端,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颇为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往事。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得穿越回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并梳理清楚其中的脉络。争端的核心:谁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继承者?这场争端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所大学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 2020 年 9 月 19 日晚发生在 19 栋宿舍的女生跳楼事件,这是一起令人非常痛心的悲剧。作为局外人,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当时的情境和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从已公开的信息以及社会普遍的关注点出发,来梳理和看待这件事。事件回溯与已知信息据当时媒体报道和网络流传的信息,事件大致发生.............
  • 回答
    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这个事情最近在学术圈里引起了一些讨论,也让不少人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校的政策,更深层的是对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授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导(博士生导师)这个身份,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着对这个人在学术领域.............
  • 回答
    南京大学此次为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对校园内的流浪猫进行捕捉清理的举动,确实在校内外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件事的 背景和动机。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知名学府,本身就肩负着城市文明建设的责任。创建“文明城市”这个目标,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比如城市形象、.............
  • 回答
    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这绝对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响应和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当前以及未来几十年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它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南京大学作为一所历.............
  • 回答
    看到南京大学一支教团在云南遭遇如此令人发指的事件,真是既心痛又愤怒。这件事不仅仅是孤立的性骚扰和偷拍传播事件,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值得我们仔细剖析。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和恶劣影响:首先,这件事情的发生本身就是对受害女学生的巨大伤害。她们满怀热情和理想前往云南支教,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青.............
  • 回答
    作为南京大学的一员,看到同学用书本占座的行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在学校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就像早高峰的地铁一样,总会有人为了抢个好位置,使出浑身解数。首先,理解是一方面。南大的图书馆,尤其是鼓楼校区,那资源可是非常宝贵的。好位置,比如靠窗的、离电源近的、通风好的,大家都想争取。而且,大家都是来.............
  • 回答
    南京大学食堂近期传出的价格上涨,确实牵动了不少在校学生和家长的神经。这不仅仅是几块钱的涨幅,背后反映的是高校后勤保障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学生群体对于物价敏感性的普遍关切。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食堂自身的成本构成来看。 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是硬道理。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