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校史争端?

回答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的校史争端,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颇为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往事。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得穿越回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并梳理清楚其中的脉络。

争端的核心:谁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继承者?

这场争端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所大学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者。国立中央大学,曾经是中国最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辉煌时期对中国教育、科研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原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其部分系科和师资被重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历史的回溯:国立中央大学的辉煌与分裂

要讲清楚这场争端,我们得从国立中央大学说起。

起源的复杂性: 虽然很多说法将国立中央大学的源头追溯到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但这场争端的关键在于其“国立”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央大学在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之后)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它的校址设在南京,汇聚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教授和学术资源。
抗战时期的迁徙: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经历了艰辛的西迁,先是迁至重庆,后又迁至成都。这段经历不仅是对中国学术精神的考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的地位。
战后复员与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复员回南京,继续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国内局势变化,尤其是国共内战的加剧,预示着它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重组。

院系调整的巨变:一场“刮骨疗毒”还是“拆骨卸髓”?

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导致这场争端产生的直接导火索。这场调整旨在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将综合性大学改为专业性学院,以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

中央大学被拆分: 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国立中央大学被大幅度拆分。其中,一些系科(如文、史、哲、法、商、医等)被划归其他新成立或已有的高校,例如:
医学院部分与金陵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了华东军区医学院(后来的南京医科大学)。
法学院、商学院等并入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
南京大学的形成: 原中央大学的文、理、法、商学院等部分系科,以及金陵大学的部分文理科系科,合并组建了“南京大学”。这个新成立的南京大学,继承了中央大学的部分校名、一部分重要学科和师资。
东南大学的重建(早期形式): 而另一些工科系科,特别是机械、电机、土木、建筑等,则被集中起来,加上原交通大学的电机、机械部分,以及原浙江大学的部分工科,共同组建了“华东工学院”。后来,华东工学院又与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学科合并,最终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中央大学的工学院主体部分(包括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化工等系)与原金陵大学的建筑系等合并,组建了“南京工学院”。

争议的关键节点:谁是“主体”?谁是“嫡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南京大学”在1953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学院”(后来又调整,我们这里主要关注前一阶段的拆分影响),而原“南京工学院”则在1988年恢复了历史名称——“东南大学”。

南大一方的论据: 南京大学方面认为,中央大学的文、理、史、哲等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从校名上看,“南京大学”直接继承了“中央大学”的“大学”之名。他们的许多知名教授、学术传统也来自中央大学。
东大一方的论据: 东南大学方面则强调,在院系调整中,原中央大学最庞大、最先进、最具发展潜力的工科部分被集中保留并发展,尤其是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方面,都承载了中央大学的核心优势。他们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工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他们才是中央大学“主体”的继承者。而且,“东南大学”这个名称,在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渊源(可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的“两江师范学堂”以及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的一些别称和院系设置)。

争端的演变:从暗流涌动到公开论辩

这种校史的“归属感”和“正统性”的争论,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激烈。在院系调整的初期,两所学校都处于重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精力放在了恢复和建设上。

上世纪80年代的抬头: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认知,关于校史的讨论开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在1988年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恢复了其历史名称后,这种关于“正统”的争论变得更加公开化。
学术化的论辩: 双方都开始从历史文献、学术传承、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多个角度,拿出自己的证据和论述,试图证明自己才是国立中央大学更“正统”的继承者。相关的文章、研究、校庆活动中,都会不自觉地带有对这段历史的强调和定位。
社会舆论的关注: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其校史争端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的报道、校友的讨论,都为这场争论增添了许多色彩。有人认为这是高校为了争夺声誉和资源而进行的“历史竞赛”,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对学术根脉的追溯。

今天的看法:求同存异,尊重历史

时至今日,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校史争端并没有完全平息,但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逐渐趋于理性。

“并列继承”的共识: 许多研究者和关注者认为,从客观事实来看,两所大学都是国立中央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的继承者,只是继承的侧重点不同。南大继承了其文理基础和人文精神,东大继承了其工科实力和创新基因。因此,与其说谁是唯一的“正统”,不如说两者都是中央大学“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
历史的多元视角: 历史的解读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对历史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院系调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的产物,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发展,但也确实对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造成了学科的重组和传承的断裂。
着眼未来,合作共赢: 对于南京来说,拥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件幸事。与其纠缠于历史上的“归属”问题,不如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各自优势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某些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提升南京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尊重各自的建校史: 事实上,两所大学也都努力梳理并强调了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建校史和发展脉络。南京大学强调其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和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历史节点,以及1952年南京大学的成立。东南大学则侧重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和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以及1952年南京工学院的成立。这种多元化的梳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总结来说,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校史争端,是一场在特殊历史时期,关于如何理解和继承一所伟大综合性大学遗产的复杂讨论。它既有对历史事实的争论,也有对大学精神和学科价值的理解分歧。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人倾向于以更开放、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理解两所大学各自的贡献和特色,并在尊重彼此历史的同时,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未来。这场争端,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学校都在造假。共同造就了“国立中央大学,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笑话。

所谓的“国立中央大学”,在1949年(民国38年8月8日,很吉利)就更名“国立南京大学”。所以,今天的南京大学就是“国立中央大学”。看史料原件的图片:原国立中央大学应即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而东南大学,诞生于“院系调整”时代,跟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样。

1、院系调整:

“院系调整”基本上按照“大区”进行,南京属于华东区,华东区的中心是上海,副中心是南京。所谓的“院系调整”就是以大区为单位,集中院系规模建设。所以,不但不存在拆分,南京的高校反而在“院系调整”中加强了。

南京大学在1949年、1951年,教员、学生人数:(数据出自《东南大学史》,文中标注为根据《南京大学大记事》整理,这本书在网络上找不到资源。)

1950年,原安徽大学部分专业划入南京大学,比如土木系、艺术系,还有其它高校在部分院系“调整入”南京大学的情况下,1952年12月9日统计数据是全校有教员283人,学生2627人。

需要强调的是,从1949年到1952年这段时间,南京大学部分专业已经“院系调整”了,比如医学类被“调整出”,同时也有其他院校部分专业“调整入”南京大学。看人数统计,1951年的人数应该不包括医学类,但是人数相较于1949年,教员、学生的人数都是净增长,目前找不到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从数据上看,“调整出”人数应该远远少于调整入”。

即便是传说中的金陵大学,1952年时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已经合并,统计数据是合并后的。东南大学“极-端-校-史”狂-热-份-子经常污蔑南京大学是金陵大学的传人,那么从金陵大学1952年12月9日统计人数看,明显是造谣。南京大学只是换了校区,这时期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也更换了校区,而且都是文理类综合大学。

1953年华东区“院系调整”后,部分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入”南京相关高校,此时教员总数是903人,学生总数是6791人。相较于“院系调整”的南京大学,教员从283人增长到903人,净增长超过600人;学生从2627人增加到6791人,净增加超过4000人。

也就是说“院系调整”南京相关高校里的教员和学生约有70%是外来的,哪怕连同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人数计算,也有超过50%是外来的。这怎么可能是国家打压,是拆分?作为华东区的副中心,南京高教的实力明显是加强且是获利方,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拆分。

即便是南京大学,对比于“院系调整”前后,学生数是1772人,约减少900人;教员数254人,人数几乎不变;而且地质、天文等几乎全是外来户,何来拆分?要知道,这时期全国的高校都“院系调整”了,不是仅仅针对南京大学,即便是清华北大也要“院系调整”,比如北京大学变成了文理类综合大学,还从红楼校址搬迁到燕园,清华大学则成为了工科综合性大学。

这就是南京大学造的假,把“院系调整”撒谎成拆分。2012年时,某校友还杜撰了《南京大学 一分为八之伤》的煽情文,该文就是“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排行榜,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排名亚洲第一”的出处。此文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国立中央大学 一分为八之伤》,谁前谁后,谁抄的谁,只要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作对比,谁都能得到结论,因为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反观东南大学,就是利用南京大学这一弱点,趁虚而入,1988年某领导为了拍某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大领导的马屁,从而申请更名为东南大学,也把“院系调整”说成拆分,开始抢校史。

双方为了抢校史,可谓洋相百出,原因很简单,都在论证自己有一个“阔绰的祖宗”。南京大学的造假是把祖宗吹得“太阔绰”,东南大学之所以能蹭上这个曾经阔绰过的“隔壁老王”,正是因为南京大学把祖宗吹得太阔绰,把“院系调整”意淫成拆分,是国家故意打压,根据“中央”二字意淫“民国最高学府”,牛吹得太大,今不如昔,就得是拆分,是打压。

2012年,南京大学某校友发文,造谣“亚洲第一”,东南大学以为南京大学有史料,信以为真,官方宣传片里直接来个“亚洲第一”;接着南京大学也以为东南大学有史料在手,官方宣传片里也出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十九”的搞笑语录。遗憾的是这个号称“亚洲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排行榜,从头到尾居然不存在,只是一个抢校史的道具。

“亚洲第一”出自《南京大学 一分为八之伤》,“世界第九”、“世界第四十九”等则出自多个营销号,苏吹热衷营销“世界第九”。但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官方喜欢吹“世界第四十九”,估计心虚不敢认“世界第九”,所以加了四十。

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是《美国海军图鉴》将北洋舰队列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国立中央大学”应该造谣“亚洲第一”后,江苏苏吹多,而且苏吹营销号水平太低,跟北洋舰队混淆了。

所以,不存在“国立中央大学”的拆分南京大学参与了“院系调整”。

2、“国立中央大学”到底怎么样?

民国的书籍里很客观,国民党“党化教育”大学,地位明显低于“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直到今天南京大学官方和很多吹子都有意或无意将“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混淆。大学毕业包分配当官的是“国立中央政治大学”,这个才是国民党培养党政干部的高校,南京大学利用两校校名相似,又造了一个假。

如果不知道“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很简单,金庸曾经读过这所大学,可以去看看金庸在“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的黑料。就是因为这所大学毕业包分配当官,解放后几乎都逃到海外,看看金庸就知道了,就是今天的台湾政治大学。为什么连这个都要混淆造假,因为“杰出校友”的数据根本比不上清华北大,只能造假说是校友外逃,其实当年外逃的比例都差不多。而且即便计算在外校友,清华北大照样遥遥领先。

3、为什么命名“中央”:

本来按照南京国民政府的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应该叫“江苏大学”,但是遭到学生嫌弃,又是摘牌又是游街又是抗议又是罢课又是口号,按闹分配得到了“国立中央大学”。下文《“国立中央大学”为什么叫国立中央大学?》的详细考证:

按照《南京大学百年史》的说法,要求更名的原因也很搞笑,为了和北大“遥遥并峙”,叫“北乔峰、南慕容”,不,是“北北大、南南大”,要求更名“国立南京大学”,标标准准的“南慕容”,真的是“南慕容”,毕竟都意淫着“光复大燕”。

从“江苏大学”到“国立南京大学”到“国立首都大学”再到“国立中央大学”,过程很搞笑,一群戏精啊戏精。最后得到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反应,学生们开心庆祝。

“国立中央大学”就是按闹分配的产物。今天的南京大学就是中央大学,而且完整继承了戏精精神,自己不行,就是被国家故意打压,对着“中央”二字意淫成“民国最高学府”,甚至是“亚洲最高学府”,把“院系调整”意淫成拆分,妥妥的戏精。

4、史料的佐证:

那么,“国立中央大学”到底怎么样?民国太近,海内外的史料太多,几乎都说西南联大是最好的大学,其次是清华北大,跟今天一样,是不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打压“国立中央大学”?海外的资料可以参考《剑桥中国史》,里面的“国立中央大学”同“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一样。

说开了,今天南京大学也就这样,南京大学就是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就是南京大学,这是吹子们永远无法面对的现实,包括南京大学的吹子。“国立中央大学”除了名字能吓唬人外,根本就不行,最搞笑的是,名字还是闹来的。

5、制裁:

综上,中央大学就是南京大学,不存在争端。东南大学之所以篡改校史,恰恰是为了迎合当年的某副-国-级干部的心意,而某领导也借此得以鸡犬升天,到了今天,已经积重难返,属于某个人获利,群体遭殃,完全是损人利己的龌龊事。

“极-端-校-史”狂-热份子从网络干到现实,好不热闹。好消息是,无论是南京大学,还是东南大学,都得面对“杰出校友不杰出”的现实,要不也不用渲染那个不曾阔绰过的“阔绰祖宗”,虽然两校极端份子多,但是因为社会地位低,即便相互制裁几十年,还是如同小孩子过家家,小打小闹罢了。

坏消息是,“杰出校友”总有一天会“杰出”,到时候就有好戏看了,到底谁更能制裁,赢了兴高采烈,输了垂头丧气。校友能“杰出”到哪个地步,制裁大戏就有多精彩。


要证据的,会慢慢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民国的资料。

反对的请上史料。只是谩骂的,一律不回复。希望能带上史料反驳,自己编的不算。

制裁大戏:

一直以为校史斗争只存在于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万万没相到,连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校友都已经加入到制裁大戏,可悲可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的校史争端,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颇为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往事。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得穿越回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并梳理清楚其中的脉络。争端的核心:谁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继承者?这场争端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所大学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这回联手搞的这个“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且还要共建一系列“南大金陵”品牌的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可不是小动作。首先,这是个强强联合的信号。南京大学,甭说了,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声望、科研实力那都是杠杠的。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教育.............
  • 回答
    何宜德,这位8岁考入南京大学,12岁便准备同时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少年,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神童”现象之一。看待他的个人简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他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也要理性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一、 超乎寻常的天赋与努力的体现: 智力天赋的闪光点: 何宜德能.............
  • 回答
    北京大学与龙江豪的事件,无疑是近期校园舆论场上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牵扯出的多重矛盾与复杂人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入手:事件本身,北大和解的姿态,龙江豪的诉求,以及整个事件映射出的社会心态。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细节可能在不同信息源有差异,但大致框架是清晰的。 简单来说,是一位北.............
  • 回答
    最近南京一个小区里发生的业主与物业的对峙事件,实在是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就是有业主竟然搬出了盾牌,跟物业工作人员面对面地杠上了。这场景,说实话,听起来都有点像电影里的情节了,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小区里存在的尖锐矛盾。要说这事儿,不能光看业主拿出盾牌这一个动作,得把它放到整个小区治.............
  • 回答
    南京这事儿,真是让人捏把汗。最近爆出南京几所高校实验室的进口试剂,它们的外包装竟然和之前查出来核酸阳性的一批进口货物,曾出现在同一个仓库里。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肯定都咯噔一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触及到了我们最关心的几个方面:公共卫生安全、科研工作的可靠性,以及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咱们一件件来说。.............
  • 回答
    对于南京奸杀 8 岁女童案凶手一审被判死刑,这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罪行,判决结果也触及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深入剖析此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罪行的极端恶劣与公众的强烈反应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起案件的性质极其恶劣。一个 8 岁的幼童,本应.............
  • 回答
    周浩的故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引出了许多关于“成功”和“出路”的讨论。从北大生物系到北京一家技校,再到拿到北京户口和教职,这其中的跨越不可谓不大。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自然会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老话,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们如果仔细掰开来看,这句老话在这里适用,却又并非.............
  • 回答
    关于“鲍某被控性侵养女案”南京民警与烟台民警的录音对话,以及它是否反映了两地整体办案能力差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录音对话的内容与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录音对话本身是如何被曝光、以及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如果录音是真实且未经剪辑的,那么其中展现出的沟通方式、信.............
  • 回答
    南京一家猪企陷入经营困境,却涌现大量员工主动递交“降薪请愿书”,这幕场景颇为耐人寻味,也折射出当下一些企业员工在面对生存挑战时的一种复杂心态。与其说这是单纯的企业“福利”或者员工的“愚忠”,不如将其理解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权衡,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集体应对策略。现象背后的多重.............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南京大学在15栋外卖栅栏上安装刀片铁丝网这件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校园安全,尤其是外卖管理,一直是个难题。送餐员人员流动大,进出校门、教学楼、宿舍都要经过,管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以前可能就靠门禁卡、保安检查,.............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 回答
    南京大学关于学生出校时间的规定,也就是“每次只允许学生出校2小时”这件事,说实话,是挺让人琢磨的。咱们老百姓说话,这规定一出来,肯定会有各种声音。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规定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你想啊,大学校园这么大,学生又这么多,如果大家想走就走,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那校园的.............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某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凡尔赛”。这个词现在年轻人用得很溜,指的是那种看似不经意地炫耀,实则是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比如“哎呀,这包真丑,我随便买的”、“.............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迅速处理原北京大学教授沈阳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和看待。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涉及的是一位知名学者,更在于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触及了学术界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师德以及规则执行等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沈阳教授原在北京大学任教,后调入南京大学.............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