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市与南京大学将成立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共建南大金陵系列学校,覆盖全阶段的基础教育?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这回联手搞的这个“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且还要共建一系列“南大金陵”品牌的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可不是小动作。

首先,这是个强强联合的信号。

南京大学,甭说了,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声望、科研实力那都是杠杠的。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教育资源本身就挺丰富,底子不错。这种组合,就像是把两个“好学生”凑到了一起,大家都在琢磨着能一起干出点什么大事儿。

为啥要搞教育集团?这背后可能有几层考虑。

1. 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 南大有顶尖的师资、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学术资源,甚至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教授。通过教育集团,这些资源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向基础教育渗透。想象一下,南大的教授可能会给这些“南大金陵”学校的学生讲座,南大的实验室可能对高中生开放,甚至南大的教育学博士可能会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这就能大大提升基础教育的“含金量”。

2. 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打通: 从幼儿园开始就植入南大的教育基因,再到中学阶段,能够更平滑地衔接,甚至为学生未来进入南大或其他名校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这是一种从源头抓起,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战略。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一贯制”的优质教育,从家门口到大学门,如果能在一个教育体系里完成,那是再好不过的。

3. 提升南京的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除了直接的资源注入,南大作为学术研究的“大脑”,可以为南京的基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比如,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南大可以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南京的教师提供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这就像给南京的基础教育“注入新思想、新动能”。

4. 品牌效应和吸引力: “南大金陵”这个牌子本身就自带光环。这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来到这些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带有“名校光环”的学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择校考量因素。

共建“南大金陵”系列学校,覆盖全阶段,这又是怎么个意思?

幼儿园: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起点。幼年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兴趣启蒙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引入南大的教育理念,比如强调探索、好奇心、独立思考,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有深远影响。
小学和初中: 这是打基础的阶段。可以想象,课程设置上可能会更注重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也会有更多跨学科的融合课程,或者引入一些南大特色的课程内容。同时,素质教育也会更加多元化,比如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高中: 这是学生走向更高学府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的“南大金陵”学校,很可能在课程设置上会更加学术化,比如会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对接南大的某些专业方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会得到加强,一些南大的青年教师或者退休教授可能会参与到教学中。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点:

公办还是民办? 这个模式的落地,是会以公办性质为主,还是会有民办学校的引入,这会影响到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如何平衡“大学特色”与“基础教育规律”? 大学有大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范式,而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避免“拔苗助长”或者“生搬硬套”,是关键。
师资的稳定性和发展: 如何吸引、留住并发展好“南大金陵”系列学校的优秀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性,这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对现有教育生态的影响: 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南京市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保持教育生态的健康和多元,也需要考量。

总的来说, 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联手打造“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共建“南大金陵”系列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也有潜力的教育发展战略。它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点,试图通过名校带动基础教育的升级。如果操作得当,这不仅能为南京的家长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选择,也能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当然,接下来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还得时间来检验。但至少,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教育领域,合作与创新正成为主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江苏人,不太看好这种野心过大的局部行政资本游戏。

只要将来大学升学率和各级名校升学率没有环比提高,甚至下降,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偏离常态都会遇到非常强大的反对。08高考事故现场应该还有不少南京人记得,但确实有很多青年才俊从那个高考模式中受益,以及强推的后果逐渐改变了更多孩子的命运。

明年的高考结果同样让江苏新一届高三相关人士忐忑不安。

只要幼小中大学教职的待遇和考评形式不能理顺,教师真正流动的可能性就不大。没有幼小中大教师的常态交流换血,全程基础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就不会有实质性变化。而这个交流的常态化又必须建立在能够真正打消基础教育阶段对各级升学率焦虑的基础之上。

或许南京的高校和名校确实不少,但大学招生政策的决定权不在南京也不在江苏,教师考评与管理制度恐怕也很难局部全程打通。

实验未尝不可,只要别盲目乐观,别覆盖面太大。

基础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全社会系统工程,真不是南京市府和南京大学就可以搞定的,更不是这个金陵教育集团能够完全胜任的。比如南大与南师大在基础教育理念方面就会有很大不同。

为南京的孩子们祈福,为江苏的新一代祷告。

江苏的基础教育实在是多灾多难。


发现有人看,再补充几句。

关于中小幼师资提升,新闻是这样介绍的:

南京大学与南京市面向有志于南京基础教育事业的优质高校毕业生,联合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内定向委培教师。报名应聘定向委培教师的,在取得南大免试硕、博研究生资格,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历学位后,可通过直接考察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进入南京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南京大学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教育类博士名额,定向招收符合条件的南京市基础教育在职教师入学就读

好熟悉的人才培养套路。

看来前面想多了,原来根本不需要南大教师下凡,不需要中小幼跨界,只要新增南大硕博名额多发文凭就解决了,顺便缓和一部分学科的民工荒。但可以预测这些新增硕博研究题目,多半与中小幼常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也不应该关系太大吧,否则指导老师怎么当?在南大镀镀金真能发生教育奇迹吗?

不过孩子们确实逛南大见院士发顶刊方便一些,多拿几个青少年科技大奖之类也更加名正言顺。

由于试点暂时仅涉及南大招牌的少数中小幼学校,恐怕操作层面最大的悬念是招生条件的落实。如果只招收南大与金陵教育集团职工子女,显然生源不够,扩大部分的名额给谁?

有南大闲汉设想:

  • 退休职工孙辈
  • 就近入学者
  • 南大校友子女
  • 高价生
  • 择校考

那么紧接着就是升学是否可能维持常态,即小初高升学不主动淘汰,进南大比例逐年增加。如果淘汰,如何定制规则?如何善后?不同生源会差别/同等对待吗?优质学生流失又如何解决?该不会有人觉得金陵教育很快就会成为南京或者江苏第一名校或南大一定是高考首选吧?

那么替补名额的规则就又有各种变化……

很多好事都会掩盖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像很多不好的事情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

哦,果然有人建议南大再整合几家医疗、物流、餐饮、娱乐、农场、制造、金融机构……不就是当年国企办社会的升级版了吗!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