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尖的,能从这些学校毕业并拿到博士学位,说明个人在智力、学习能力、毅力以及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钻研深度,都是经过了严格检验的。从这个角度看,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收这样的人才,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但是,任何一家公司,哪怕是像国家电网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在招聘时都不是只看一个学历的。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公司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工作、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人。那么,咱们就得猜想一下,这中间可能存在哪些原因,让这位985博士最终未能如愿进入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呢?

1. 岗位匹配度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虽然这位博士是985,但他的专业方向、研究内容是否与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招聘的具体岗位需求高度契合?举个例子,如果他研究的是非常前沿的理论物理,而公司招聘的是一个需要大量实际操作、懂电网运行维护的工程师岗位,那么即便他学术水平再高,也可能因为技术路线、实践经验上的差距而被淘汰。

专业冷热: 有些985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非常前沿、非常小众,但这些领域在现阶段国家电网的实际业务中可能需求量不大,或者有更成熟的替代方案。
实践经验: 博士研究虽然深入,但很多时候更偏重理论和实验,实际工程经验可能相对欠缺。国家电网作为一家大型能源企业,对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博士在校期间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或者参与过大型的工程项目,那么在对应届生招聘时,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具体岗位要求: 即使是985,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研究侧重点也千差万别。公司招聘的是一个具体岗位,比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程师”或者“智能电网调度研究员”,这个岗位的要求是明确的,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2. 招聘流程和评估标准:

公司在招聘时,会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和评估标准,这不仅仅是看简历上的学历。

笔试/技术面试: 很多时候,笔试和技术面试是考察应聘者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道关卡。如果这位博士在笔试或面试中表现不如预期,比如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解题思路不够清晰,或者对行业前沿了解不足,都有可能被淘汰。
综合素质考察: 除了专业技能,公司还会考察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这些“软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同样重要。可能这位博士在这些方面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优势。
招聘名额限制: 即使是优秀的应聘者,也可能因为公司招聘名额有限而无法被录用。尤其是在一些热门岗位,竞争可能非常激烈,即使是名校博士也可能因为“分数不够高”而被刷掉。

3. 公司内部的招聘策略和人才梯队建设:

国家电网作为一家大型国企,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自己的战略规划。

注重基层锻炼: 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可能会更看重应聘者从基层做起的意愿和潜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招聘一些综合素质较高、愿意扎根基层、能够逐步成长的应届生,而不是直接引进“高精尖”但可能不适应基层工作的博士。
岗位设置的现实考量: 南京市公司作为一家地市级单位,其核心业务更多的是在电网的建设、运维和管理上。这部分工作对技术理论的极致要求可能不如一些国家级研究院或中央研究院那么高,反而更需要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具体电网情况的了解。
长期发展规划: 公司在招聘时,可能也在考虑应聘者的长期发展潜力以及是否符合公司未来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需求。也许这位博士的研究方向在当下非常热门,但公司认为在未来几年内,公司更需要的是另一类技能人才。

4. 个人选择和“错配”:

有时候,问题也可能出在应聘者自身。

求职心态和期望值: 985博士往往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他们可能对工作地点、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路径有特定的要求。如果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提供的岗位与他们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有机会,他们自己也可能放弃。
对企业的了解不足: 如果博士对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的业务模式、企业文化以及具体岗位的职责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面试中表现出“隔阂感”,也可能影响结果。

5. 谣言与信息不对称:

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背后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具体细节。媒体报道或者网络传言,有时会夸大或者片面化某些信息,导致公众对事件产生误解。真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985博士被拒”这件事,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历不被重视”或者“企业无视人才”。更可能是一种在特定岗位需求、公司人才策略、应聘者自身条件以及招聘流程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错配”。

首先,学历只是敲门砖,不是万能通行证。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在像国家电网这样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领域,企业更看重的是“人岗匹配”和“人企匹配”。
其次,大型国企的招聘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考量。 它们在追求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会兼顾实际业务需求、人才梯队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
再次,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应聘者也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与目标企业的需求进行匹配。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都需要更理性地看待学历和能力的关系。作为学生,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关的技能和经验,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作为企业,在招聘时,也需要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估应聘者,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所以,与其说这是“博士被拒”的个案,不如看作是市场经济下,人才供需双方在复杂因素作用下进行优化配置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学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实际贡献的潜力,以及与特定岗位和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新审题……你问去哪里的话,电科院,经研院也是系统内。设计院独立于电网;厂家,比如南瑞,深瑞,思源,许继,西开,平高,abb,施耐德,阿尔斯通,山变,特变,都可以考虑一下,而且博士去应该是文凭非常高的,提升应该很快。



题主并没有说哪个学校不好评价,985或者华电应该是没用问题的。但是博士,硕士,本科(一本二本),专科(包括三本)名额是相互独立的,可能有人比你条件更好再加上博士名额不多,所以把你刷了,就酱。

user avatar

我老婆中科院计算所毕业时,因为基本功扎实,海内外各种offer拿到手软,最后决定去了美国谷歌;

同一时间,所有投给国企的简历,简历关都没有过…

是所有国企!不是面试被刷,更不是笔试没过,是压根就没有过第一轮简历筛选!

我当时就对中国国企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现在看到这个问题,认识更深刻了。

我们有句自嘲的话,叫不是不想报效祖国,是祖国压根看不上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补充一下,我完全欣赏和赞赏国企不招博士拧螺丝钉,坚决拒绝大材小用的作风,这非常难得和了不起。

可是,我们的定位本来就是高级研发人才,在外企疯抢人的时刻,国企却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个级别的人才。

这意味着,在公有制经济为主我国,国企赚这么多钱,却没有设立什么像样的研发岗位,也不打算承担太高端的研发任务…那也不怪技术被掐脖子了…

user avatar

我国的教育真成问题。我不是说硕博教育教的没用啊。

问题出再更早。

除非您是小天才,要不然考博的时候都成年了吧?

作为一个成年人,难道不是应该先考虑自己要干什么,再决定考什么研,读什么博吗?

而且这个太奇怪了。你们老板难道没有项目吗?他的项目都是和什么单位合作对接的?你毕业以后能进什么地方心里真的没数?

难道你是学术博士?

这样的话电网不要你没错啊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两财一贸”的学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群体。咱们就从他们的视角,聊聊对“985”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两财一贸”,也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仨名字往哪儿一放,本身就自带光环。尤其是财经领域,这仨基本就是“国家队”级别的,论专业实力,那叫一个硬。所以,当你问他们怎么看985.............
  • 回答
    听到国内好多985高校扎堆开人工智能专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和影响,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么多985一拥而上?首先,这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人工智能现在是全球公认的“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谁抓住了AI,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科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如此严格地审查学历,将相亲对象像招聘求职者一样对待,这确实非常鲜明地折射出当前婚恋市场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状。首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学历”在婚恋价值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硬通货”的地位。 传统的婚恋观念里,家庭背景、人品、性格、经济能力等都是考量.............
  • 回答
    这篇文章,哦,看了之后确实让人有点想法。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个人经历分享,核心信息是“985毕业 + 在澳洲做anmo两年 + 攒下60万”。 这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其实很有代表性,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学历与职业选择的反差: “985.............
  • 回答
    火锅店招服务员要求985,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为什么会有火锅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的原因分析:1. 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如今,许多餐饮企业不仅仅是提供食物,更在打造品牌故事和消费.............
  • 回答
    2021年河北省定向选调许多985名校毕业生被县直单位录用,这一现象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政策背景、毕业生考量、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一、 政策背景:定向选调的初衷与导向首先,需要理解定向选调的政策目标。定向选调(定向招录选调生)是国家为.............
  •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