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85高校毕业生进手机厂当「工人」?智能制造业的未来吃香吗?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

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还了得?怎么这届毕业生这么不争气?或者,这手机厂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盖棺定论。你想啊,现在手机厂,尤其是一线大厂,生产的都是什么?是集合了全球顶尖科技的智能产品。这流水线,早已经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敲敲打打、灰头土脸的传统工人模样了。现在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机器人协作有多普遍?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精密元器件的安装,到质量检测的环节,都需要高度的精确和专业知识。

而且,手机厂内部,也不是只有流水线工人这一种角色。如果一个985的毕业生去了手机厂,他可能不是去拧螺丝的,而是去优化生产流程的,去设计更高效的生产线的,去负责质量控制体系的搭建,甚至是去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试产的。你不能只看到“工人”这两个字,而忽略了它背后所代表的精细化、智能化、高科技的生产制造环节。

再说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什么叫做“高处”?在你看来是研究所、大公司总部,但在某些985毕业生眼里,能参与到全球领先的智能硬件生产制造的最前沿,也是一种价值实现。而且,你不能排除一部分人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浓厚兴趣,或者看到了这个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才选择这条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一个“体面”的标签而活着,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本身是否能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有成就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才的“下沉”和“多元化”。过去我们可能过于强调人才的“精英化”和“头部化”,但任何一个庞大的产业,都需要各个层级的人才去支撑。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往往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毕业于顶尖名校,逻辑思维、学习能力都超强的年轻人,在生产线上,他能发现多少改进的空间?他能为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带来多少新的思路?这难道不是对传统制造业的一种“赋能”吗?

那么,智能制造业的未来吃香吗?这绝对是“吃香”的,而且会越来越吃香。你可以看看现在全球的科技发展趋势,哪个行业不是围绕着智能制造在转?智能手机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整个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等的集成和应用。

想想看,从我们手里的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智慧工厂,再到工业机器人,哪个不是智能制造业的产物?这些产业的基石,就是现代化的、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化的生产制造能力。

而且,智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更需要的是懂设计、懂研发、懂工艺、懂管理、懂供应链、懂市场营销的各类人才。而且,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人才,在这个行业里是有非常广阔的舞台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智能制造业虽然前景光明,但也面临着挑战。比如,技术更新速度快,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投入;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简单劳动力的价值在下降;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市场竞争都很残酷。

所以,对于985毕业生进入手机厂当“工人”,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他们是在一线参与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技术创新,那绝对是好事。它说明我们的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人才的流动也在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这批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可能会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在智能制造业这个大有可为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处”。

总而言之,别把“工人”这两个字看得太狭隘。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它可能意味着的是参与最前沿科技的实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石。智能制造业的未来,绝对是值得期待的,而那些敢于进入这个领域,并且能在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年轻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智能大厂、烟厂、茅台厂也是厂,千岛湖变电所也是蓝领,名校毕业生拼命挤破头想去。

特殊化情况别往普遍化上宣传,都有手机,不傻。

最后,我鄙视本问题下那些个收人钱替人写软文的自媒体。

user avatar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制造业的冷知识,我一一给大家科普:

1,为什么大部分985毕业生选择进厂?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学习不好吗?

不,因为他们学了传统工科专业,985硕士博士也得进厂,如果毕业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那就是进厂。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高考分数这么高,会选传统工科呢?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这么聪明,以后一定可以通过技术来赚到大钱,成为大果工匠,成为果之栋梁。

传统工科大学里的课程,非常繁重,非常的难,非常的忙,学业非常重,大一到大四都没有休息的,而且很容易挂科,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工艺实习,就是为了让你提前吃苦,以后就适应吃苦了。但是学到的很多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是用不到的,因为进了厂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初中文化的人培训几个月就能做的事,很多985硕士学历的人进了厂做的事,大部分就是扯皮甩锅吵架推责任。

另外,只要进了厂,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在社会和媒体的眼里,你就是“厂里上班的”,就是工人,地位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媒体用“当工人”来形容这些大学生,确实有一些流水线的工位需要大学生来顶岗,但是大学生在厂里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扯皮推责甩锅吵架,沟通协调,帮着搬运零件。但是在社会眼里,就是“工人”。

另外,还有很多年轻的做题家容易被《XX工匠》《XX重器》所感动。

2,为什么985毕业生进厂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现在才有媒体爆料出来?

第一,因为社会普遍对985的印象都是“高才生”,毕业都是去市区写字楼上班的,进郊区工厂的一定都是工人。如果985进厂,那就形成了一种反差,容易获得流量。

第二,现在国家鼓励大家进入制造业,爆料出来可以起到号召大家进厂的作用。

3,短片里的厂看着也不错啊。

那只是短片里拍的,选了一些好点的厂拍广告而已,如果拍真实的机加厂、焊接厂、铸造厂,就会直到劝退的效果。实际中的工厂千差万别,像电子厂、总装厂是环境相对好一点的,没有高温、切削液、焊烟,噪声也小,粉尘也少,但是仍然有致癌的风险,仍然有致伤致残甚至致命的风险。

另外再说说机械伤害,被设备砸中的人可能还有生还可能,但是被设备卷入的人通常是没有生还可能的,很可能是死无全尸的,老板为了息事宁人通常都不会让消息传出这片厂区,工厂本就位置偏僻,地处郊区,厂里又封闭,也不是哪里都有监控录像,所以很多机械生产事故是没有上新闻的。只有爆炸,火灾,这些老远就看得见的事故,才可能被人家拍下来上新闻,因为兜不住了。对了,985硕士也要下车间,也处于机械伤害的风险中,只要在车间,就有危险,身边一个开叉车的叉车工一个闪失都可能给你致命一击。

另外所有工厂基本都在郊区,偏远、荒凉、交通不便,哪怕再豪华的工厂,你可能中午点个外卖都点不到。

来看看真实的机械制造厂和铸造厂:

4,制造业是真的有前途吗?感觉确实很重要、哪里都需要啊。机械越老越吃香吗?

很重要,哪里都需要,不代表很赚钱。制造业是典型的“一定要有人做,但是做的人不赚钱”的行业,成本高、浩浩荡荡,一顿操作,结果利润极低、收入极低。

5,那“智能制造2025”、“工业4.0”都要来了,制造业应该很吃香啊?

那你就等到2025看再看看制造业吃不吃香就行了。

如何评价吃香?除了钱,还要看社会地位、相亲市场的地位。

如果一个工匠在相亲市场很受欢迎,那才是真的吃香。现在你去看看有谁愿意把自己女儿嫁给“厂里上班的”。

6,那为什么大家还进厂?

因为传统工科生真找不到更对口专业的工作了,同时厂里同样的钱招不到工人,只能招大学生了。

除非:

更多关于工厂和制造业的“冷知识”:

还想看更多制造业冷知识的,欢迎来的我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英国杜伦大学最近调整了其招生政策,不再接受部分中国“985”和“211”高校的申请者,这一举措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杜伦大学的考量、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杜伦大学这次调整的背景。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杜伦大学在国.............
  •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事儿,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写歌拉票,还“叫板”985、211高校,可真是火遍了西安,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咱们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事件本身:一次颇具创意,也颇具争议的招生宣传简单来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简称西汽职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招生吸引力,想出了一个“别出.............
  • 回答
    关于“985教授的孩子高考考不上211的,后来都怎么样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教育、社会阶层、个人选择以及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群体的个体情况都是高度多样化的。 并非所有985教授的孩子都会考上985,也并非所有考不上21.............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感到失落、不甘、甚至有些许的愤怒都是人之常情。你付出努力,但结果不如预期,而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对比。然而,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消化。这会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思考。1. 理解高考.............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两财一贸”的学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群体。咱们就从他们的视角,聊聊对“985”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两财一贸”,也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仨名字往哪儿一放,本身就自带光环。尤其是财经领域,这仨基本就是“国家队”级别的,论专业实力,那叫一个硬。所以,当你问他们怎么看985.............
  • 回答
    听到国内好多985高校扎堆开人工智能专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和影响,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么多985一拥而上?首先,这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人工智能现在是全球公认的“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谁抓住了AI,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科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