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85、211 大学生入职后体验农民工工作?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对吧?

所以,当媒体报道出有985、211的学生,毕业后去当了农民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值得”、“浪费人才”。觉得他们没找对方向,或者家里经济出了什么问题,才落到这个地步。这背后,可能也掺杂着一种社会期望——就是名校光环就该对应着光鲜亮丽的职业,不应该和体力劳动沾边。

但是,事情也不是这么绝对的。

我们得考虑一下,为什么会有985、211的学生去做农民工的工作?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虽然是名校,但毕业不等于立马就能找到高薪工作,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有些人可能家庭经济困难,急需用钱,哪怕工资不高,先干着养家糊口,或者攒点钱再另谋出路。农民工的工资,虽然不算高,但也是实打实的劳动所得,总比在家啃老强。
对职业的重新认知: 以前我们总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好像只有坐在办公室里才算“成功”。但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不同职业的价值也在被重新审视。可能有些人,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选择了这种工作。
“接地气”的体验: 有些学生可能觉得,在象牙塔里待久了,脱离了现实生活。他们想知道社会的真实运转是怎样的,想亲身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这种经历,对于一些人文社科、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甚至可能是一种“田野调查”,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认识到体力劳动的价值: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是无数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当一个名校生亲手去搬砖、砌墙、做体力活时,他们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份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这种感受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寻找内心的平静: 也许有些人对过去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茫,或者对社会上的“内卷”感到厌倦。农民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来说更直接、更简单,不需要太多的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竞争意识。有些人可能在这种单纯的劳动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为创业积累经验: 也有可能,这些学生有创业的打算,想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了解行业。比如,想做建筑、装修或者农业相关的生意,先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了解流程、成本、工艺,这样未来的创业会更有根基。
兴趣所在: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能排除有些人是真的对体力劳动或者某种特定行业产生了兴趣。比如,喜欢动手制作,或者对某种手工技艺感兴趣,而这些技能恰恰是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学到和掌握的。

这种现象,对社会有什么启示?

打破职业偏见: 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985、211学生去做农民工,恰恰是在挑战我们固有的“高低贵贱”的职业观。这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看他的学历,更要看他的品格、他的努力和他的贡献。
反思教育的功利性: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过于强调“学以致用”在某个狭窄的、定义好的“高端”岗位上?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社会,鼓励他们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把他们训练成只会做某个特定事情的“机器”。
关注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即便是在名校毕业生中,也存在就业困难或者选择另类道路的情况。这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去关注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为不同背景、不同选择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学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学历是一种敲门砖,也代表了一种学习能力和潜力,但它并不是终点。真正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一个名校生,即使去干最基础的活儿,如果他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长,那他的价值反而可能比那些坐着不动的人更高。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一种极端情况:

如果这是因为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导致很多名校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那这绝对是教育和就业的重大失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大量的优秀人才被迫去从事他们不匹配的工作,那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总而言之,985、211学生入职后体验农民工工作,这事儿挺复杂的。它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能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去理解其背后多层次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哪些对社会和教育有益的启示。把它简单地看作是“浪费人才”或者“不务正业”,未免有些片面了。有时候,深入地去体验“泥土”的芬芳,才能更理解“天空”的广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企业管理员工的角度看,这大概是管理层制定的一个筛选机制。参加过这培训还能留下来继续干的员工,可以随便虐。

从这种管理模式反观企业,可以明显感觉到部队思维在中建系统根深蒂固。与另一些企业的“军训”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施工行业现在依赖民工,将来要依赖年轻人。不与时俱进地改革自己的管理模式、不随着员工特点更新高层理念的企业,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