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85 贴吧集体对化学的鄙视以及对 CS 的推崇?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网络社区的放大和扭曲。

CS的闪耀光环:就业市场最直接的反馈

无可否认,CS是当下就业市场的宠儿。互联网行业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为CS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数量庞大且薪资优厚的就业机会。在985这样的顶尖学府,学生和家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是异常现实和功利的。当他们看到身边或者网络上充斥着CS毕业生高薪就业、创业成功的案例时,自然会形成一种“CS=钱途光明”的认知。

这种认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更渗透到他们对其他专业的评价体系中。当CS成为衡量一个专业“价值”的标尺时,那些在就业市场相对不那么“显眼”的专业,就容易被贴上“没出路”、“不如CS”的标签。

化学的“不受待访”:定位的模糊与现实的差距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基础研究、材料科学、医药研发等领域。然而,这些领域的发展周期长,成果转化慢,直接带来高薪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或者说,不是那种立竿见影、能快速被大众感知到的“高薪”。

此外,很多人对化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里繁琐的操作和晦涩难懂的理论上。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苦”、“累”,而看不到其背后支撑着众多高科技产业的根本性作用。在贴吧这种快餐式信息交流的平台上,这种片面的认知很容易被放大。当有人分享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辛苦,或者抱怨实验周期长、产出不确定时,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鸣,进而形成“化学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刻板印象。

更重要的是,化学在学科发展路径上,不像CS那样有那么多明确的“赛道”可以快速切入。很多化学研究成果的应用需要与其他学科(如材料、生物、工程)深度融合,其转化过程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而CS,很多时候只需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就能快速上手开发,找到对应的岗位。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与化学的“深耕细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更容易被追求效率和回报的年轻人所偏爱。

“985”标签下的焦虑与攀比

985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代名词,聚集了一群本身就具备优秀学习能力和强烈进取心的学生。这种群体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竞争和焦虑。他们不仅要在学术上超越他人,更要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上脱颖而出。

在贴吧这样的匿名或半匿名社区,这种焦虑很容易被转化为一种“比拼”的心态。当大家都在谈论某个专业如何“卷”,如何“内卷”,如何“卷不动”时,自然会寻找那些看起来“不卷”或者“卷赢了”的方向。CS的火爆,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聪明”和“有能力”的新标准。

这种攀比心理还会体现在对其他专业的“鄙视”上。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不如CS时,他们可能会通过贬低其他专业来安慰自己,或者通过推崇热门专业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化学?那不是大专才去学的吗?”这样的言论,虽然极端,但反映了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心态。

信息茧房与亚文化形成

贴吧作为一个兴趣社区,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在关于大学专业讨论的板块,如果充斥着大量对CS的赞美和对化学的质疑,那么新进入的用户,尤其是对专业了解不深的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主流观点所影响,逐渐形成相同的认知。

同时,这种反复的讨论和强化,也使得“鄙视化学、推崇CS”逐渐演变成一种亚文化。它不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在这种亚文化氛围下,公开表示对化学的兴趣,或者对CS的“不屑”,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异类”,甚至遭到排斥。

“鄙视”背后的复杂情感:恐惧、渴望与不解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年轻人“拜金”或“肤浅”。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混合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成功生活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某些学科理解的偏差。

恐惧: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许多学生对于毕业后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CS所代表的稳定且高薪的职业路径,提供了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能够掌控自己的未来。而化学,尤其是基础研究方向,其漫长的回报周期和不确定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加剧这种恐惧。
渴望: 谁不想获得成功?谁不想拥有体面的生活?CS的“光环”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它提供了一种可见的、可触达的成功模式。当这种模式被反复传播时,很容易吸引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
不解: 诚然,很多学生对化学的理解确实不够深入。他们可能不了解化学在材料科学、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核心作用,不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背后,有多少化学家的身影。这种不解,加上网络上简化和标签化的传播方式,最终导致了偏见。

总结来看:

985贴吧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CS的推崇,是社会经济现实、就业导向、群体心理、信息传播以及亚文化形成的复杂产物。它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实用主义”和“即时回报”的普遍追求,也暴露出基础学科在传播和价值认知上面临的挑战。

这种现象并非意味着化学就没有价值,更不代表所有985的学生都持有这种观点。但它确实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热门和理性选择的同时,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学科的价值,并鼓励学生们在选择专业时,不仅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能放眼长远的发展和学科的本质意义。 别让短期的市场风向,掩盖了科学研究的深邃与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论在985吧或是知乎,劝化学、生物类等基础实验专业学生考虑出路或转行,都是一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举。大部分化学、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走下来,一晃到了而立之年,发现自己特么赚的比人少、干得比牛多、过得不如狗,职业发展瓶颈紧、又看不到未来(从千老到AP再到Tenure这天梯,吼吼~),是个正常人都会感到愤怒,觉得自己当年填志愿时被化学、生物专业招生老师所谓的光明前景给忽悠了。痛定思痛,他们自然要向年轻人推荐那些相对容易找工作、收入较高的专业作为职业方向的选择。不劝人转去容易就业的专业,难不成还要劝CS、金融专业的学生去改学化学、生物?

至于伪化生洗地党指责剃头到处劝退化学/生物,会妨碍年轻人献身科研啦、对基础学科的发展不利啦,那都是给剃头泼脏水。想投身化学科研的高中生、本科生,如果看了剃头的劝退言论就害怕了、打退堂鼓,说明他根本不适合搞化学科研。科研道路后面的困难多着呢,什么买不起房、找不到稳定职位、体力精力下降乃至老婆丈母娘受不了你天天晚上泡实验室等等都够你喝上一壶。剃头的劝退言论相对只是道开胃小菜(比如K记的爽口黑木耳啦、M家的菠萝派之类的),连这第一关你都过不去,还谈什么伪化生科研?(清北华五化生本科 or 爹是杰青的化生卫兵、精施小将都走开走开啦,不是写给你们看的)

与科研利益无关之人想象的科研日常是:搞科研的,牛逼!这个ASBMB Fellow和崔记者谈笑风生阔论转基因决定权,那个AAAS Member身经百战中科院院士见得多了。这种幻觉自然值得羡慕,然而他们羡慕的其实只是科研圈中一小撮别有机会的人拥有的幸运。而身在局中的人,所见的现实那实在是沉重得太多了。

假设你现在是一个伪生物类专业,或者化学专业中比较坑人方向(比如有机全合成)的学生,当你22、23岁本科毕业了,发现其实就业市场根本上不需要多辣么多伪化生专业的毕业生,因而本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所提供的工作也是强度大、收入低、位置偏僻折腾死人的。你想要转行,生化知识又一时派不上用场(你和HR谈RNA干涉吗?),实习经历也没有未雨绸缪的文科生丰富。么得办法,那么你只能国外国内的lab里继续耗着咯。于是五六年后,你若运气好一点,攒了些大Paper,也许可以当个小青椒,但还是要继续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五六年后熬到Tenure(啊?你说薪水?这个不要问了吧,很伤人感情的...)。运气不好的呢,千老一轮轮忍下去,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等到34岁+的某一天,你个当着师资博士后的千老又一次在实验室奋斗至半夜两三点,按照流程精心操作了数天的实验最后出来的结果却是歪歪扭扭的条带,或者不明显的特征峰,which昭示着一个假阳性结果,等于又白费了一两天的气力。你深受打击,想着自己的论文数量还不够,没有Positive的data(也没有date哈哈哈),申请基金的Proposal没法编造,因此颓然地坐在实验室破旧的板凳上,无奈地挠着几天没洗的头发。对面器材商送的贴有Sigma商标的大表盘在斑白的墙上咿咿呀呀地走着,滴答声回荡在空无一人的幽暗走廊里。

你会不会突然想起,为什么和我当初高考分数差不多的高中同学,他们就因为特么当初选了个CS专业(counter-strike),早就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儿子齐全,五子登科了,现在在温暖的被窝里搂着老婆安稳地睡去,我却要在这里过着这般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

多年以前,站在XX大学生命科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门口的你,准会想起Shi院长带你去参观生科院或CCME实验室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生科院/化学院是个二十多个大牛课题组的集合,一间间实验室都刚搬迁到新建的大楼里面。实验室窗台几净,调皮的阳光沿着窗框在Bench的台面上跳跃,Bench黝黑的台面崭新、平整,活象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多年以后,当我再一次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却讽刺我一无所有,嘲笑我两手空空。

user avatar

//劝退一人胜发7篇Nature

//你们知道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吗?

化学越老越吃香

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做到顶尖一定能有好的物质生活。

user avatar

一夜之间收获不少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我无意参加口水战,我只是借着这个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给想学习化学/做科研的人提供一些作为过来人的资料和看法。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请留言,我会帮你分析解答的。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也谢谢你花时间阅读我的观点。

我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劝退”,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标和幸福的权利,这个社会也需要多元化的观点。正如我文章最后说的,我想说的是“ 化学没有那些故意抹黑的人说得那么差”,而我反对的是“那些自己做不了科研而把自己的不满全都归咎到这个学科上,然后动不动就去抹黑博士抹黑科研,还无比热情地过来努力劝退你的人”。这些人自己对科研、对化学都不了解,他们的观点哪里会有可取的价值。

我的答案适用于在海外留学的群体。国内的同学们,等我再多搜集一些客观的资料再来回答你们。

再次谢谢大家。

-------------------------------------原答案如下-------------------------------------


看到这个问题,我本来想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家各自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你学你的化学,他学他的CS,本来各不相干,大家各自高兴就好。结果看到楼上一群人狂欢一样地打击基础科学,貌似你学了化学你这辈子就完了,学了CS这辈子保证飞黄腾达,还“劝退别人就是在给自己行善积德”,看得我也真是醉了。

利益相关:本人美国化学PhD,现在在工业界工作。

劝退别人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首先,相信大家都读过一个故事:

“路边有一地摊,摆地摊的是一个中年女人。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他一下车,就谦意地笑道,对不起,来迟了,饿了吧?女人抬起头,看到男人,眼睛里闪过一丝亮色,笑道,不急,还早呢。男人憨憨地笑笑,从自行车车篓里拿出饭盒,坐在女人身边,说道,快吃吧,不要凉了,我陪你一起吃。


这时,地摊前走来了一个中年大嫂,她将头伸向女人的盒饭里,发出惊讶地叫声,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这是什么菜啊,一点油水也没有,这怎么能吃的下去啊。说罢,嘴里还不住地发出啧啧叹气声,脸上露出讥讽的神色,扭着肥胖的身子走开了。


女人端着手中的盒饭,愣愣地望着胖女人的背影,眼睛里噙满了泪花,那眼泪叭嗒叭嗒地滴落到手中的盒饭里。身旁的男人眼圈也红红的,捧在手里的盒饭,再也没有情趣吃上一口了。周遭的气氛仿佛顿时凝固了似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故事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那个肥胖的女人再阴阳怪气地补充一句:“我以前也和你一样,嫁给了一个没有用的男人,每天吃着猪食一样的食物,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但是后来我离婚了,嫁给了个有钱的老头,现在每天花天酒地,过得不亦乐乎。你真的好可怜,与其这样生不如死,不如离婚吧,跟我一样找个有钱的老头嫁了。”这样的剧情,跟那些劝退的人是不是很相似呢。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极端地扩大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一点点优势,通过来打击其他人来维护自己脆弱地自尊心。

化学家到底能挣多少?

我不想灌输什么科研是为了全人类进步那样无用的心灵鸡汤,既然大家都站在世俗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也就站在世俗的角度讲讲我的看法。固然名和利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既然那些劝退的人是站在世俗的立场,我也选择这样的立场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说说“名”。如果你想以后从事高校科研的工作,教授无论在国内外都是非常受尊敬的行业,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而且以目前的教育体系来说,教授几乎是铁饭碗。就国外来说,只要拿到tenure终身教授,就意味着你的工作有了保障,学校没有任何理由开除你,只要别出现大的原则性错误,你几乎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如果你去企业工作,冠个“科学家”、“研发人员”的头衔听上去也不差。而且有科研经历而且在企业工作的人,一般都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一旦企业遇到金融危机,你被裁员的可能就比其他人小很多。


再说说“利”。科研的路确实辛苦,你会付出比同龄人多很多倍的努力,年轻的时候相对的回报会比同龄人少,但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等到回报真正来临的那一天,你会发现你并没有枉费你的努力和付出。以化学为例,美国化学会最新的统计,全美所有化学家在2013年的平均工资是$94,000。拥有博士学历并且在工业界工作的平均工资是$125,000。在学术界工作的化学家平均工资是$76,500,但是这个数据是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在teaching school和community college教书的非科研人员,还包括一部分相当于博后的research associate。[1] 注意全美2012年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51,017,[2] 就算你去一个一般的大学教书而不做科研,待遇真的也不算差,况且这样的岗位一般相对轻松,工作时间规律,压力较小。而如果你去了规模相对较大的研究型大学,一般起薪都是$70,000,而且你的待遇会随着你的工龄和职位的晋升而增长的。美国大部分公立大学的工资都可以查的到,一般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 $70,000-$80,000;associate professor $100,000左右; full professor $120,000以上。虽然在学术界的工作必须要至少拿到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工资待遇上才勉强赶上工业界,虽然晚了几年,但与之而来的是受人尊敬的工作和一个几乎说的上是铁饭碗的职位。做得特别好的教授20多万、30多万的也不少见。除开博后不谈,我并没有觉得科学家的待遇会比其他的行业少到哪里去。


工资是生活的全部吗?


再者,工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真正的生活质量还要看当地的消费水平。我看很多劝退的都拿做基础研究的博士生和学计算机的人做对比。我承认学计算机或者IT相关的工作确实很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但是由于高薪的IT行业普遍集中于高消费的地区,但化学行业的工作遍布美国各地。以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美国城市消费水平为例,苹果谷歌facebook所在的旧金山地区的消费指数是164.0,而在美国中部田纳西州的Knoxville地区消费指数为89.4。[3] 这就意味着旧金山区的平均消费水平比在Knoxville地区要高1.83倍。你在旧金山地区找到一份年薪15万的IT工作,和在Knoxville地区找一份年薪8万的化学相关的工作,除开城市大小的差别,在生活质量上几乎是相同的。

况且以上我列举的只是高消费地区大企业的高薪IT人员。你想全美国有多少从事IT行业的人,有多少人能拿到Google, Apple, Facebook, Microsoft的offer?我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的调研,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所招去的具有MS甚至Ph.D.学历的IT人员,大抵上工资不会比化学家高出太多吧?


得票最高的那位同学,说CS 的PhD 起薪可以到20w,高盛给的工资17w5。我还真不知道他的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幸好那位同学没有搞科研,要不然必须是数据作假啊。


以下是美国权威的Glassdoor网站截屏。各位可以清楚地看看这些公司的平均薪资到底是多少。


Apple:


Google:



Goldman Sachs




如果你觉得,Apple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最高的可以到20w么。这位同学,如果你拿这一行最高的工资和别人的平均工资比较,你也不适合做科研。


而且要记住,这些公司都在全世界消费最高的几个地方:Apple 和 Google 在硅谷,高盛在纽约市。


再看看几个化学界的:


Dow Chemical



Merck




不知道是我的数学没学好还是那些人的数学没学好,我怎么觉得这平均工资和IT界的大佬没多大差别呢?


而且化工、制药企业大部分在消费较低的二三四线城市,就算拿低一些的工资,如果当地消费水平更低,那日子应该过得更爽啊。


行文至此,我想说的是,以化学为例,从事基础学科的科研人员,其实待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诚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比基础行业待遇要好的行业,但是越是高薪的行业竞争越为激烈,你如果涉足这样的行业并且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话,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比科研要少


为什么在化学不好找工作?


我完全承认在美国,学习化学专业没有学习IT相关的专业容易找工作,但是这不是化学学科本身的问题,而是美国移民和签证制度的问题。我同意想留在美国找工作只有“码农”最靠谱(美国每年有超过90%的工作签证都给了IT相关的行业)。以我的观察,在美国化学专业的博士,如果是美国人,在这个人的实力、性格没什么主要缺陷的情况下,找一份满意的、相对高薪的工作并不难。和我同一届毕业的美国人,只要是想进工业界的,都在工业界找到了一份工作。我承认美国的各种身份限制非常繁琐而不公,但你不能把制度的问题强加到一个学科的身上。很大程度上说,是由于美国的移民签证制度和美国企业的运营模式决定了IT行业的研究生比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生更容易找工作,而不是这个学科本身的问题


国内的环境我不太了解,暂时不做评论。



劝退到底有什么危害?


回来说“劝退”的事。我想说的是,关于最近轰轰烈烈的“劝退”风波,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走捷径”和“爱攀比”的两个特点的一次表现而已。对于不少人来说,当初选择要当“科学家”,原因之一也是看上了科学家的名誉和铁饭碗这样的事实而已,虽然我不否认其中也可能有兴趣的因素。当初有多少人仅仅只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句话就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志愿的,而根本没自己考虑过这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无非是,你如果学了生命科学,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你就占领了制高点。而当你步入了这个行业,却发现这个行业远远比你想象的要苦要累很多,于是在最需要你潜下心来刻苦工作的时候,你看到周围的同龄人过着看似比你更好的生活,你就开始浮躁了,你开始要放弃了,你开始怨天尤人,开始把自己的不满全部归咎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上。而那些成功“退掉”专业然后不遗余力地去“劝退”其他人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不过是因为“在没有完全跳入火坑之前”提早发掘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而已。

真正那些学了基础学科、做过科研,而且最终还混得不错的人,是不屑于到网上去争论到底学基础学科、做科研好不好这样的问题的。


其实我并不反对那些劝退的人,也不是说所有劝退他人的人都是动机不纯,相反,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观点,这样在将来有其他人决定读博、或者学化学这样的学科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参考意见。我反对的是那些自己做不了科研,然后动不动就去抹黑博士抹黑科研,还无比热情地过来努力劝退你的,其实他们大多都只是为了炫耀而已


他们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他们不会告诉你还有很多转行失败的例子。一个人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很吃力,并不代表换一个行业他就能如鱼得水。


如果有一位同学本来对学习化学很感兴趣,但是听了你的话被你劝退了有点苦逼但不需要自己花钱的PhD,变卖了所有家产,自费学了自己不感兴趣的IT,在高消费的大城市找了一份压力很大的自己也不喜欢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半夜加班还没有周末,最后公司效益不好被裁员的时候,当他意识到“当初还不如把PhD读完,就算自己没有太大的成就,最终找个二流大学教书,钱不多但也是铁饭碗,一年也有三个月的假”的时候,他是该感谢你呢,还是该感谢你呢,还是该感谢你呢。


参考资料

[1] 美国化学家的平均年薪

2013 Salaries & Employment

[2] 全美2012年平均家庭年收入

Poverty rate 15%, median income $51,017

[3] 全美2012年各城市平均消费指数

census.gov/compendia/st


----------------------------------------------------------------------


如果有个人本来就喜欢化学,经过了一生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小学校当教职,确实工资不高但是日子滋润,他实现了他对自己的价值和期望,本来人家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结果你为了自己脆弱地自尊心跑到别人耳边瞎嚷嚷,说“你看你看我早就转行了,现在日进斗金花天酒地,谁让你学苦逼的化学的,现在也只是在二流大学教书,你就是个loser”。别人本来宁静的生活就被你打破了。你觉得你和那个说“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这是什么菜啊,一点油水也没有,这怎么能吃的下去啊”的中年妇女有什么区别。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打击别人的痛苦上,有意思么。你不喜欢过这样的日子也没人逼你,但你不能说所有过这样日子的人都是loser。


那些随便评价别人是loser的人,这些人自己才是最大的loser。

如果你确实不适合学习化学,并且成功转行了,祝贺你。不过请你在以后飞黄腾达了,不要在还在奋斗期的化学青年们耳边瞎嚷嚷说你看你多可怜,还是我NB。如果你以后在公司被裁员,看到自己的同行都当上教授了也不要后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