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985,211 学生占比不到 10%,本地高校占比 90%?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网传”信息的特性。在没有官方盖章确认之前,这类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其真实性需要打一个问号。然而,即使信息不完全准确,其背后反映出的某种倾向或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如果该信息属实,那么最直接的解读就是:本次红河州公务员考试的招录,显著偏向了本地高校毕业生。

二、 公务员招录的本质与目标

理解公务员考试的本质是分析该现象的关键。

服务地方,扎根基层: 公务员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重要职责是服务人民、执行政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招录公务员的目标之一是吸引那些愿意在当地长期发展、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有效服务当地民众的人才。
稳定队伍,提高效率: 本地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当地有更深的情感连接和发展规划,招录他们有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率。同时,他们可能对地方的文化、社会环境、工作习惯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更快地融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区域发展,人才平衡: 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录时会考虑区域人才发展的平衡问题。如果一个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薄弱,但却在公务员招录中过度青睐名校毕业生,可能会导致本地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影响地方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 分析“本地高校占比较高”的原因

如果网传信息属实,那么造成本地高校毕业生占比较高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考试设置的倾向性:
专业设置匹配度: 本地高校的专业设置可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岗位需求更为契合。例如,如果红河州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民族文化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等)有较强的优势或需求,其本地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可能更具优势。
考试内容与本地实际结合: 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内容,有时会侧重于考察考生对当地政策、发展规划、社会问题的了解。本地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并在考试中表现出优势。
对户籍或本地生源的限制: 一些地方公务员招录会设置户籍或本地生源限制,虽然这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会影响985/211的比例,但如果红河州有更严格的本地生源要求,则会进一步放大本地高校的优势。

2. 考生的主动选择与策略:
梯度报考策略: 对于985、211的优秀毕业生来说,他们可能拥有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包括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甚至继续深造。他们可能会将竞争更激烈、职位相对有限的基层公务员岗位作为一种“保底”选项,或者作为进入体制内的跳板,但并不一定是他们最优先的选择。
信息不对称与成本考量: 985、211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广,对全国各地的就业机会了解更透彻,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更具发展前景或更适合个人发展的地区。而本地高校学生可能对本地区公务员岗位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报考成本(如差旅费、适应成本等)更低,因此更有动力报考。
对“名校光环”的认知: 某些名校毕业生可能更看重在大型城市或一线城市发展,或者进入更有影响力的央企、国企。他们可能认为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考取公务员,其“名校光环”效应会减弱,不如到其他平台发展。

3. 地方人才政策的导向:
鼓励本地人才留用: 为了解决本地人才流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会出台政策,优先招录和留用本地高校毕业生。这是一种常见的人才战略,旨在为地方发展注入“本地血液”。
人才引进与基层需求的平衡: 地方政府在招录时需要平衡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满足基层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如果基层岗位更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稳定性高的人员,那么本地高校毕业生自然会成为重要的招录对象。

四、 分析“985/211占比不足10%”的原因

如果这个比例属实,它意味着相比全国其他一些地区或更高层级的公务员招录,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对名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或者说名校毕业生的比例没有达到人们的普遍预期。

吸引力不足:
地域因素: 红河州作为云南的一个地级州,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薪资待遇等可能与一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意愿。
岗位吸引力: 公务员岗位本身,尤其是一些基层岗位,其工作内容、晋升空间、待遇等方面可能对名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其他职业选择。
竞争压力: 尽管名校毕业生的数量有限,但如果竞争异常激烈,或者其他地区有名校毕业生更青睐的岗位,也可能导致其在红河州公务员考试中的比例下降。

招录策略侧重: 如前所述,地方政府可能更侧重于招录能够扎根基层、服务本地的考生,而非单纯追求高学历。

五、 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与讨论

这种现象也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

“唯地域论”还是“唯能力论”? 一种担忧是,这种招录倾向是否会演变成一种“地域保护主义”,过度牺牲了选拔全国最优秀人才的机会。公务员考试是否应该更侧重于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的匹配,而不是过分强调其“本地性”?
公平性问题: 如果考试内容或设置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可能会让人质疑其公平性。其他地区的优秀毕业生,即使能力出众,也可能因为这些设置而难以进入红河州公务员队伍。
人才结构与效率: 过度倾向于某一类人才,是否会影响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和工作效率?例如,如果基层岗位大量招录缺乏实际经验但熟悉本地环境的毕业生,是否会影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反之,如果完全不重视本地人才,又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工作脱节。
“寒门贵子”的逆袭还是“精英”的退出? 这种现象可以被解读为为本地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通过公务员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一种“寒门贵子”的逆袭。但同时,也可能被视为“精英”阶层对基层公务员岗位失去兴趣,或者选择回避这种竞争。

六、 如何看待与建议

1. 理性看待,区分情况: 公务员招录是地方政府根据自身需求和人才政策进行的具体操作,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公务员招录,其人才需求和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
2. 肯定地方人才培养的努力: 如果此举是为了鼓励和留住本地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许多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
3. 关注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无论如何,公务员考试作为选拔公共服务人员的重要途径,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是根本保障。考试内容和流程的设计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既能体现地方特色,也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4. 提升本地高校吸引力: 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都应该思考如何提升本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使其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在本地市场。
5.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对于红河州这样的地区,也需要思考如何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包括985/211毕业生)前来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以形成更加多元化、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总结来说,网传的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信息,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人才招录方面的一种可能倾向,即更加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用。这既有其合理性(服务地方、稳定队伍),也可能引发对公平性、人才结构等方面的讨论。理解这一现象,需要结合公务员招录的本质、地方的人才政策、考生的选择以及更广泛的区域发展背景来综合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待什么?

你不会真的相信“现在公务员的工作已经香到985、211的毕业生都去考乡镇公务员”之类的鬼话了吧?

我爸在山东某基层乡镇工作,这几年分配到他部门的新人,分别来自于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泰山学院(本科)、聊城大学(硕士,选调生)、德州学院(本科)、济南大学(本科)等院校,全部都是本省一本、二本院校,没有一个211以上的学校。

如果说乡镇的吸引力不够大,那就看看县市一级:

这里面除了北京林业大学是211之外,其他的全都来自双非院校或者社会渠道,其中还有像首师大科德学院这样的独立学院,以及市级医专这一类的院校。并且,这其中唯一一个211考生,考的还是聊城市区的东昌府区的区委组织部,而不是县级单位。

所以我一直说,多去跟现实世界接触一下,别以为刷刷知乎就见到世界了。知乎上的很多人,特别是某些公考答主,贩卖焦虑都是一把好手。他们常常说“现在连985、211的考生都在抢乡镇公务员”,但现实是大多数985、211的考生就算要考公务员,人家盯着的也是省会城市或者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公务员。偶尔出现的几个985、211院校学生,大概率也是因为专业或者个人原因想回家乡的,而不见得就是被“卷”得要回家乡的。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的山东尚且如此,云南红河州出现这么一个结果有什么奇怪的?

user avatar

省考又不是国考,笔试都面试都是匿名(京沪除外),管你211还是985,分数不行就是不录取啊……

在省考里,北大清华干不过三本也不是没有的事儿……

难不成就因为你有一张好学校的文凭就必须录取你为公务员?

高考成绩单能让你吃一辈子?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妥妥第一次公考且211 985毕业没上岸,心中愤慨,然后就出来丢人现眼了……

我还想再扎心一下:因为你是211 985里的末流毕业生,所以没有资格参加云南定向选调生,你看看录取名单,那可100%都是211 985毕业的。

哦,对了还要再扎心一下:211 985已经被教育部取消4年了,现在是双一流时代,现在体制内各种特殊路径,招考门槛儿都是双一流……



搞不清楚可以看看这个:

我是化肥哥,一个靠谱的 考公/考研 类答主,欢迎关注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记得点个赞哟~喵喵~

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的知识,欢迎看看我的 公考回复 收藏夹。专栏 体制内入门指南 转载了同名公众号部分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读。高考考研类问题欢迎关注我的 高考考研类问题 收藏夹。

如果想有全面了解考公,9.9元听个LIVE也是不错的办法,目前知乎LIVE全领域排名第一热度的:公务员带你从 0 开始了解公考 半杯奶茶的钱,我相信大家都不缺,对吧?知乎会员有效期内听还是免费的。

如果需要个性化建议和指导,可以走 付费咨询, 3200+次五星好评,职场类排名第一的答主哟~

user avatar

我认为很正常。如果连红河州招录公务员,985,211占比都能超过90%。那只能说内卷到变态了。
目前占比不到10%,说明情况还算正常。

而且,假如我是招考部门,从今后队伍稳定的考虑出发,我也愿意招来的(本地)普通高校生越多越好,名校生嘛,有几个做点缀就行了。

为什么,请大家慢慢往下看:

体制内基层不易,边远基层更加不易

最后能选择基层并甘心留在基层的,都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反复综合博弈的结果。

体制外任何一个企业或团体的基层单位,设置上必须遵从市场规律,任何一个设点开张必须要有盈利的可能,否则,即便开设,也会马上被市场淘汰。

所以体制外单位是依据经济发展条件设立的。

为什么越不发达的县城里,年轻人就业机会很少,因为最能吸纳就业人口的单位不会设在这里。

反过来,体制内的基层单位,设置遵循的是政治规律。任何一个基层单位的存废必须和编制体制相关联,必须和行政区域相配套。

因为体制内的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石部分。

所以体制内的基层,有很多单位地处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而体制外的单位,不管大厂还是小店,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好的城区或周边。

我想,毕业生只要有得选,工作收入,工作地点,社会地位,职业发展预期这几项一定是会反复权衡的,不可能傻到只要听说是公务员就会往前冲,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考基层公务员,最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今后能不能调进城,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让你去农村基层工作很多人刚毕业时能接受,但让你老婆孩子今后也生活在农村,并接受农村教育。

我想,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生都会说你和我开玩笑吧。

能调入城区,哪怕是城区基层,也可以照顾家庭,保证孩子教育质量是吧。

那么在体制内从基层调出来,难不难?

答案是很难,真的很难。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体制内调动非常容易实现的话,很多基层,你觉得还留得住人吗?

很多体制外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嗤之以鼻,不想留又不见你辞职!

这个,不会轻易辞职的原因绝不是什么5年服务期,而是在综合待遇方面,体制内基层要超过体制外基层不少。这就是最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差异。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动态平衡。

体制内调动很难,但辞职不难。

如果一个体制内的普通人,因对地域不满,他可以辞职去他满意的地域就业,但新工作的综合待遇很难超过体制内。

表面上,体制内的基层人员大多从事事务性工作,需要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都很普通,他们的待遇超过体制外的普通劳动者,看似有些不公。

但大家仔细想一想,如果体制外的工作待遇上很容易很随便就能超过体制内。

那么,很多基层,你觉得还留得住人吗。

基层留不住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何在?

所以基层留人,是体制的需要,简称制度留人

制度留人的本质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对劳动者的开价和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开价形成了动态的平衡。

让每一个有主见的上岸者,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心甘情愿的留下来!

这种心甘情愿可称之为奉献,也可称之为无奈

回到开头我说的那个话题,为什么招考部门招基层公务员时就希望普通大学多一些希望名校生少一点。

因为名校生如果想跳槽,市场经济的开价很可能不低于他在体制内的开价,虽然说相同收入情况下公务员性价比更高。但加上工作地点,家庭因素,基层岗位的劣势就会相当明显。

此时换做你,孰优孰劣,你肯定会做出选择,一种理性的社会经济选择。

反过来,如果是二本、三本毕业生。今后如果想跳槽,最大的顾虑就是自己的学历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的回报远比目前低,甚至低得多!

笔者曾多次去县乡基层调研,遇到很多乡镇公务员,不少只是大专毕业,考三不限上岸乡镇。很多人都是毕业后边打工边考试,考了几年才上岸,上岸之后都说比以前好,至于说到今后成家,有位男生和我说,反正他在广州打工那种收入和地位也很难成家,现在回老家做了乡镇公务员,成家是没有问题了,至于小孩教育,他想攒钱在县城买学区房,今后请老人帮带。

谈到今后能不能调入县城,乡镇公务员哪个不想?所以真的很难,只能就人努力,天帮忙了。

既然每一个有主见的上岸者,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心甘情愿的留下来

那么每一个有主见的报名者,也会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该不该报考!

我们现在看见的红河州录取情况,就是这种权衡之后的结果。

相反,你去看看杭州、苏州基层公务员报名情况,985、211为什么恐怖扎堆?

再参考我之前的论述,我想你就会明白,这同样是一个动态平衡后的结果。

说到底,每一个个体,终究是遵循利己主义的

最后说明一下,很多人吐槽公务员待遇偏高,特别是越偏远的乡镇,公务员反而越是吃香。

其实理解了国家治理体系就能明白,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对维持国家的治理体系而言,利大于弊。

明窗邀华月:体制内资深写手兼段子手。各类考公、选调生、公务员相亲等问题可以通过知乎咨询我。,本人曾和全市70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打交道,各部门情况略知一二。

不愿付费喜欢偷师的,可以关注我。各类考公介绍,部门介绍,工资介绍,选调生,遴选,以及体制内感悟,应有尽有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

当然是:哇,好厉害啊!就连云南偏远的边境红河州的公务员录取名单里,211以上的学生,都能占据接近10%哇。

首先我们来做个数学题,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个211毕业生吗?

每年本科招生有600多万,我们做个假设就当700万本科生好吧。原211大学,共有119所左右,我们做一个大概120所吧,然后每个211大学招生4000左右吧。

那么一年一共有多少个211大学生呢?是120乘以4000等于48万。做个高估,也就是一年撑死了211以上的毕业生是50万人。

也就是说,双非大学生,每年有650万人。

二者的比例是1:13。

你有一点应该是没有注意到,这上面的人数是正儿八经学信网可查,双证学历的人。

而云南的公务员考试,你不熟,我熟悉。我来跟你讲一下,这个省的省考,它对于学历,特别是学位的要求很低的,只要有国民教育学历就可以了。什么意思?学信网可查的函授、自考啥的学历,你都可以报名。

所以参加云南公务员考试的人,很多人都是拿着自考学历去报名的。

在这么一个学历要求低的省份里。

居然一个州最后录取的公务员名单里,近乎10%的人是名校毕业,这个比例真的很高啊。

云南只有一所211大学,愿意考红河州的基本上就是当地,或者周边的人,你愿意相信一个杭州人,会去考红河州的公务员吗?别说杭州人不乐意去,我一个三线四线城市长大的安徽人,我也不乐意去。

红河州是什么地方?这是一个边境州啊,和越南接壤。一般人来云南旅游,都是首选昆大丽线,其次版纳线,再次是腾冲线,很少有人会来这边。

目前这个州,是没有机场的,只能火车和汽车到这里。火车目前也是没有高铁的,只能坐绿皮车。上图黄色的线是高速公路,看见了没?有好几个县还没有通高速呢!这个州是少数民族聚居,汉族人口只占一半哟。

香樟哥对于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热爱的。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我如果是大四毕业那年选择岗位,我也不会选择去红河州这个地方啊。。。我宁愿卷在老家考两年公务员事业编,也不会去离家千里之外,乡音不通,亲属没有的边境地区当公务员呀。。。今年都2021年了,这里连高铁还没有,我休个探亲假,得折腾一两天才能回家吧。

所以大概率是什么?是云南本省的,或者红河州本地的211学子,会选择回来考公务员,而且这个人数还真不低。

别觉得我说危言耸听,现在公务员岗位真的开始卷了,卷的厉害。真的越来越多的名校生也愿意来考公务员了。

更何况,很多人也许难以想象,云南省,很多地方的公务员,真的待遇是超高的。

之前在知乎上就有人晒过

这是一家人民法院的工资,法检系统比普通公务员高30%左右。

211大学毕业生去报名,不觉得亏了吧?

你在企业搬砖,也不见得有这么高工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起事件,相信很多关注儿童教育的读者都不会陌生。网传“云南一幼师罚孩子去厕所吃粪便”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而随后官方的回应,更是将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官方声明“情况不实”,这无疑给很多心急如焚的家长和关注此事的公众泼了一盆冷水。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而那些发布不.............
  • 回答
    网上传播的关于某律师在云南“磕头拜师”的视频,确实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看到这样的画面,说实话,内心挺复杂的。首先,从一个相对传统的角度来看,磕头拜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表达敬意、承认师长、表示虔诚的象征。在古代,尤其是在师徒关系非常严谨的时代,行磕头礼是对老师的.............
  • 回答
    近期,关于百度云 BCC(百度智能云服务器)配置造假的传言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消费者权益、市场信任以及科技公司声誉的多重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配置造假”在用户感知上的可能表现。对于云计算服务而言,用户最关心的核心要素便是其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是.............
  • 回答
    关于赖美云参加中传绿色通道的成绩,确实是大众和媒体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毕竟她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会吸引不少目光。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尽量说得详细些,也别搞得像机器生硬。首先,得明确一下“中传绿色通道”是个什么概念。这通常指的是一些高校为了选拔艺术类、体育类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而设立的特.............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关于网传“华为不认可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补发2万绩效工资,依法上诉”的情况,需要从法律程序、企业内部管理、劳动法适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程序梳理1. 劳动仲裁的性质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 回答
    关于网传衡水二中在春节期间安排“大年三十晚上开班会”和“大年初一早上五点视频早读”的事件,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信息真实性核查1. 信息来源与传播背景 目前网传消息多来自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缺乏权威媒体或校方正式声明的支持。部分言论可能被夸大或断章取义,需.............
  • 回答
    关于网传腾讯 WXG 应届生不满“公司表彰高强度工作”,怒怼领导并辞职的事件,以及腾讯的日常工作强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网传事件的解读与看法1. 事件的爆发点: 表彰机制的导向性: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公司对“高强度工作”的表彰。这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加班、拼搏、牺牲.............
  • 回答
    “80后该退出IT行业”的网传说法,无疑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年龄的争议,更触及了IT行业的现状、人才培养、代际关系以及企业用人策略等多个深层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言论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发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话为.............
  • 回答
    关于网传清华附中国际班学生靠双国籍直升清华的说法,需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总的来说,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导性,但并非完全没有现实基础。 问题的核心在于“直升”和“双国籍”这两个概念在清华大学招生政策中的具体含义。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清华大学的招生政策概览清华大学.............
  • 回答
    关于网传抖音要求部分金融医疗类用户删除站外引流信息一事,我可以为你进行详细的解读。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信息往往是通过用户反馈、媒体报道或行业内部传闻传播的。抖音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审核和平台规则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因此,“网传”的说法意味着信息并非官方正式公.............
  • 回答
    关于网传美国正考虑切断华为全球芯片供应商,并将台积电作为目标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更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科技竞争、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家安全等多重复杂因素的议题。1. 背景分析:美国对华为的担忧与科技封锁策略 国家安全担忧: 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
  • 回答
    网传的“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影响广泛且深远。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性质 背景: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做好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各地政府和社区通常会收集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出.............
  • 回答
    关于网传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建平律师疑似转移创始人女儿股份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强调的是,在官方定论或可靠证据出现之前,任何关于“转移”的说法都应被视为“传闻”,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以帮助理解此事可能涉及的复杂性: 一、 事件背景与传闻内容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网传字节老板张一鸣在公司《原神》群内活捉员工上班摸鱼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传播: 事件的可能性: 真实性不高,但有一定可能性: 首先需要明确,这是一个“网传”事件,并没有官方证实。字节跳动是一家巨大的公司,拥有数十万员工,张一鸣作为创始人兼前C.............
  • 回答
    关于网传松下中国籍管理人员禁止中国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九·一八相关内容,并导致员工离职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这是一则“网传”信息,在没有官方证实或更详细、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基于普遍的社会认知、企业管理常识以及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反应来进行推测和讨论。事件本身的可.............
  • 回答
    关于网传肖战出演中央一套抗疫电视剧《最美逆行者》的消息,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一、 网传消息的来源与性质: 早期传闻而非官方确认: 需要强调的是,在剧集播出之前,关于肖战出演的消息多为网络传闻和猜测,并非官方正式宣布。官方的宣传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