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

回答
网传的“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影响广泛且深远。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性质

背景: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做好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各地政府和社区通常会收集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出行轨迹、健康状况等。这些信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的下被收集,其目的是为了公共卫生安全。
性质: 如果信息被泄露,其性质是严重的个人信息侵犯,甚至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泄露的规模、方式以及泄露者的身份将决定事件的严重程度。

二、 潜在的泄露渠道与原因分析

信息泄露可能发生在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或销毁的任何环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泄露渠道和原因:

1. 数据收集环节的不当操作:
过度收集: 在信息收集时,可能存在超出必要范围收集信息的情况,增加了被泄露的风险面。
不安全的收集方式: 例如,通过非加密的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直接传输敏感信息,或者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输入。
委托第三方进行收集: 如果政府或社区委托了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收集,而第三方机构的安全措施不到位,也可能导致泄露。

2. 数据存储与管理环节的漏洞:
未加密存储: 敏感信息可能以明文形式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或个人电脑中,一旦服务器被攻击或设备丢失,信息就会暴露。
弱密码或共享账户: 访问数据的账户使用弱密码,或者多个用户共享一个账户,增加了未经授权访问的风险。
权限管理不当: 拥有访问权限的人员过多,或者权限设置过于宽泛,使得不应接触到敏感信息的人员也能够访问。
物理安全漏洞: 存储数据的服务器或存储介质存放在易于被盗或接触到的地方。

3. 数据传输环节的风险:
未加密传输: 在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时,如果未使用HTTPS等加密协议,信息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
内部人员泄露: 拥有合法访问权限的内部人员(如社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出于各种原因(经济利益、报复、疏忽等)将数据泄露出去。

4. 系统漏洞与网络攻击:
系统存在未修复的安全漏洞: 收集和存储数据的系统可能存在已知的或未知的安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窃取数据。
网络钓鱼与社会工程学: 攻击者可能通过钓鱼邮件或电话,诱骗内部人员提供访问凭证或直接泄露数据。
勒索软件攻击: 攻击者可能加密数据并索要赎金,在支付赎金前或过程中,数据可能已被窃取。

5. 数据销毁不彻底:
在数据不再需要时,如果销毁不彻底,例如简单删除文件而未进行安全擦除,或者物理介质(如硬盘、U盘)未被销毁,都可能导致信息被恢复。

三、 可能的泄露方式

黑客攻击: 外部黑客通过技术手段攻破数据系统。
内部人员泄露: 内部员工主动将数据卖给他人,或因疏忽导致数据外泄。
U盘、电脑丢失或被盗: 存储敏感信息的设备丢失或被盗。
不安全的文件共享或传输: 通过不明来源的网盘、FTP等方式传输。

四、 泄露后的潜在影响与风险

如果网传信息属实,武汉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和威胁:

1. 精准诈骗与骚扰:
电话诈骗、短信诈骗: 诈骗分子可以利用掌握的精准信息,冒充政府部门、亲友、客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诈骗。例如,冒充疾控中心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以领取补贴,或者以“行程异常”为由进行恐吓。
精准推销: 销售人员可能利用信息进行骚扰性电话推销,推销各种产品或服务。
网络谣言与诽谤: 恶意分子可能利用个人信息传播不实信息,进行网络诽谤。

2. 身份盗用:
犯罪分子可能利用泄露的身份信息进行非法活动,例如注册虚假账号、冒名办理贷款、信用卡等,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和信用损失。

3. 人身安全威胁:
在极端情况下,泄露的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对受害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 心理压力与恐慌:
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5. 隐私侵犯:
个人出行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泄露会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

五、 如何应对与追责

面对这样的事件,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1. 官方调查与回应:
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权威辟谣或证实: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如果网传属实,相关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查明泄露原因、规模和责任人。
公开调查结果: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都应及时向公众公布,以正视听,并说明后续处理措施。

2. 受害者维权:
收集证据: 受害者应保留任何能证明信息泄露和遭受损失的证据,如收到的诈骗电话、短信等。
报警或向监管部门投诉: 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网信办、工信部等相关监管部门投诉。
法律途径: 如果造成实际损失,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赔偿损失。

3.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技术加固: 相关部门应立即审查和加固数据存储和传输的系统安全,修复漏洞,加强访问控制。
人员管理: 加强对接触敏感数据的人员的背景审查、安全培训和保密协议签署,严格执行最小权限原则。
制度完善: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销毁的流程和规范。
第三方监管: 如果数据委托给第三方处理,应加强对第三方的监管和审计。

4. 法律追责:
追究泄露者的法律责任: 无论泄露者是外部黑客还是内部人员,都应依法追究其刑事或行政责任。
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对于因管理不善导致数据泄露的单位和负责人,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 媒体与公众的角色

媒体的审慎报道: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保持审慎和客观,在未证实前不应过度渲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同时,也应积极监督,促使相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
公众的警惕性: 公众在接到任何可疑电话或短信时,都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核实。

总结来说, 网传“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如果属实,是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它暴露出在数据收集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对此,需要官方迅速彻查、公开信息,并依法追责。同时,受害者应积极维权,相关部门也必须以此为鉴,全面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技术、管理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题主大学校友 同为武汉返乡人员

不请自来

首先强调一点:答主以及被泄露信息的同学都是主动登记的离汉人口❗️没有瞒报没有虚报❗️

其次再强调一点:此次行为不是不顾大局而是要求重视合理权益。我们在回家的时候没有收到此次疫情传染如此严重的信息,我们收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再强调一点:我们希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而非引导话题,不必妄加穿测。抬杠不可取。切记。


1.这个事件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

以及考虑到答主还没毕业的法学水平(请校友同学多加指教),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二条或第二百五十三条。(武汉有军校)

2.这件事也不合理。

主动登记按时配合接受观察期的离汉人是可能携带病毒的人,他还是人。

我给12345打了电话,得到的回复是疾控中心或者社区人员有责任进行保密。


你因为避病毒如虎而肆意传播,这是丧失职业道德和公德的表现,而更有甚者利用这张没有大码的Excel骚扰不断发泄怨气是私德低劣的表现。


不懂法没有同理心你拿什么稳住我们这些小民的民心。

3.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只是拿个电话骚扰一下你,关心慰问一下你。你怎么就不合理了呢。

现在就可以在有武汉归乡人口家庭贴横幅锁门,过几日保不齐有人泄愤泼硫酸。毕竟家庭住址父母学生个人信息一应俱全。人性之恶,不敢低估。

行,那你说我危言耸听,我们换个说法。拿着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怎么办,损失谁来负责,找谁纠责,疫情迟早会过去,但隐患永远不能保证消失。

4.不止你一个。不妨去搜索微博话题#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你可以粗略估计一下有多少学生的信息。如果不信,我可以后续整理一系列截图,稍后更。

5.该怎么办。

是啊,该怎么办。

第一条❗️

一定要报警❗️相信警察叔叔。

面对骚扰和不恰当侵权行为可以进行告知。

更新:浙江定海公安


第二条:打12345❗️

和12345接线员沟通时,一定要具体稳妥表明所有情况。

有一位特别聪明的师姐和他同学是这样做的


第三条:小程序投诉❗️

第四条:自我防范❗️


最后,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一起加油。

顺便稍微关注一下武汉大学生信息被泄露。

一百二十万大学生,想泄露多少啊。

快点巴拉巴拉我们一起过个好年吧

更新:


谢谢关注!

user avatar

一、你的信息是统一登记的,在你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已经登记。只是没有登记你的联系方式和详细住址。后来电话找你,登记详细信息,对于防控疫情是有必要的。让你自我隔离,对你和你的家属都好。


二、在没有统一隔离的情况下,公开个人信息对于其他人是一种保护。

你如果在潜伏期,你没有做好自我隔离,你的家属,邻居,同学都是高危对象。邻居不知道你从武汉回来,而你与他们共用门把手,电梯按钮。

如果你带病毒,你按过的电梯按钮,摸过的门把手都可能成为传染媒介。

只有公开,邻居才会高度防范,回家先洗手消毒,在小区内戴好口罩。

你的家属如果没有做好和你的隔离,你家属去别人家拜年,或者不知情的人到你家拜年也会成为传染源。带来疫情扩散。

所以这个信息在城市范围内公开出来,尤其是详细地址公开出来,是有利于疫情防止的。

牺牲部分人的隐私权,保护更多人的健康,在特殊时期有必要。

3、这个事情偷偷摸摸的传播不如政府直接公开

但是公开应该脱敏,应该公开到具体地址,但是名字用张某,身份证脱敏。

最大限度保护个人隐私。认识你的人,同小区的人,知道你家不能去,和你家共用的东西要严格消毒。

不认识你的人,只是知道一个地址,这个地址周围有一定危险,经过附近的时候戴好口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