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传武习练者及拥护者将传武说成源自武器,且向兵击靠拢?

回答
传武的“兵器源流”论:一次有趣的溯源与融合

近年来,在传统武术(传武)圈子里,一种“传武源自武器,且向兵击靠拢”的说法甚嚣尘上,吸引了不少习练者和拥护者的认同。这背后,既有对传武历史渊源的探索,也折射出一种对传统武术发展方向的思考。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

一、 “兵器源流”的逻辑基础:历史的碎片与合理的推演

首先,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一定认知和推演之上。

兵器在军事中的主导地位: 回顾中国古代军事史,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棍、斧、钺、钩、叉等各种兵器一直是战场上的主体。士兵的训练、技艺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兵器的使用展开的。
徒手技艺的“化器”与“借器”: 很多传武的招式,在细细品味之下,确实能够找到与兵器动作的对应之处。例如,一些拳法的“拨、撩、劈、砍”等动作,与刀剑的劈砍、枪的挑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步法和身法的灵动,似乎也能看到兵器使用者在战场上闪躲腾挪的影子。这是一种“化器”的思路,即将兵器动作的精髓内化到徒手技击中,或者说,是徒手技击的一种“借器”表达。
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互动: 历史上,军队的武术训练和民间的武术流派并非完全割裂。退伍军人将他们的军事技能带入民间,融入民间武术的体系;而民间一些优秀的技艺,也可能被吸收到军队的训练中。这种互动自然会使得兵器技法对徒手技法产生影响。
“无器不成艺”的观念: 在一些传统的武术观念中,“无器不成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许多武术家认为,只有掌握了兵器,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精髓,因为兵器能够放大身体的攻击力量和攻击范围,训练出更扎实的基本功。

二、 “向兵击靠拢”的时代需求与价值认同

将传武与现代兵击(通常指以还原历史兵器格斗为目的的运动,如击剑、冷兵器格斗等)相联系,并倡导向其靠拢,则更多是出于时代的需求和对传武价值的重新挖掘。

对抗性与实战性的回归: 长期以来,传武在表演化、养生化等方面受到一些质疑,部分习练者和拥护者认为,这导致传武的实战性有所弱化。而现代兵击,尤其是还原冷兵器格斗的运动,强调的是真实的对抗和有效的技击,这与他们对传武“尚武”精神的理解不谋而合。
科学化训练的引入: 现代兵击往往伴随着科学化的训练体系,例如对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反应速度、抗击打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将传武与兵击结合,意味着可以借鉴这些科学化的训练方法,提升传武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技击水平。
国际化的语言与传播: 现代兵击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和传播力。将传武的元素融入兵击,或以兵击的形式来展现传武,可以更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找回“失落”的技艺: 一些传武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或自身传承的局限,导致部分兵器技法或徒手技法“失传”或“模糊”。通过与现代兵击的对比和学习,可以帮助这些流派找回其“失落”的技艺,或者说,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读和传承这些技艺。
追求“技”的本源: 一部分传武拥护者认为,传武的核心在于“技”,即有效的格斗和杀伤能力。而兵器正是“技”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因此,通过兵器来理解和提升徒手技,是回归“技”本源的一种方式。

三、 潜在的挑战与辩证的看待

当然,这种“兵器源流”论和“向兵击靠拢”的趋势,也并非没有挑战和争议,需要辩证地看待。

过度简化与片面解读: 并非所有的传武技艺都必然直接源自兵器。许多传武流派拥有其独特的徒手技击体系,例如擒拿、摔跤、点穴等,这些更多是基于人体本身的结构和发力方式,与兵器有一定距离。过度强调兵器来源,可能会忽略传武自身丰富而独立的徒手技艺体系。
“兵器说”的史料依据: 尽管许多动作可以“对应”,但要明确指出某种传武的特定徒手技法“直接”源自某一种兵器,往往需要扎实的史料作为支撑。历史的演变是复杂且多维的,很多技艺是在长期实践中自然融合、演变而来,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兵击的“竞技化”与传武的“整体性”: 现代兵击,尤其是作为竞技项目的击剑,往往有严格的规则和限制,以保证比赛的安全和公平。而传武,尤其是在其传统认知中,往往包含更广泛的文化、哲学、养生、甚至医理的内涵。如果盲目套用兵击的模式,可能会导致传武的“整体性”被削弱,丢失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靠拢”的度与“融合”的方式: “靠拢”不等于“颠覆”或“替代”。如何在保留传武独特韵味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取兵击的科学方法和实战理念,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过于追求与兵击的“一致性”,反而可能失去传武的“独特性”。
不同流派的差异: 传武流派众多,其历史背景、发展路径、技击特点各不相同。有些流派确实与兵器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而有些则可能更侧重于徒手搏击。不能一概而论,将“兵器源流”和“向兵击靠拢”作为所有传武的普适性原则。

总结:

总而言之,传武习练者和拥护者提出“传武源自武器,且向兵击靠拢”的说法,是基于对历史的探究、对实战性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如何发展的思考。这是一种对传统武术进行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探索的积极尝试。

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一方面,肯定其为传武注入新活力的努力,以及在技击层面进行深化和拓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过度简化、片面解读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传承的流失。

最终,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融会贯通”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让传武既不失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是一种对传统武术“继往开来”的探索,其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传武流派都包含有徒手和兵器的技术,徒手和兵器发力方式不同,本来就是分开练的,根本不存在徒手动作其实是拿兵器使用才能发挥出来的这种无稽之谈,拜托,要玩兵器直接玩了,OK?


最早有传太极拳其实是刀盾,问题是满大街练太极剑太极刀的也没说拿盾牌,人家都直接拿刀剑练也没说怎么着,需要藏在徒手动作里?


现在又说八极拳其实是刀盾,好家伙,八极拳六合枪、行者棒、骠摇刀、春秋大刀、绨袍剑都直接练,需要在徒手部分里隐藏个刀盾?


前几天还有说咏春拳必须拿咏春双刀才有用的,好家伙,那你还练什么咏春八斩刀技法啊?咏春专门的八斩刀技法是干嘛用的?


正经练传武的为什么喜欢盘师承?就是这些特么连正经师承都没有的人,自己自学一拍脑门高呼我悟了,我徒手打不过别人是因为这其实不是徒手技能,我得拿武器才能打得过,这是隐藏的招式。恕我直言,就这种所谓领悟的隐藏兵器技术,真去跟正经练过兵器怎么用的传武练习者打一样会被打出翔,真以为兵器摆个姿势就能打得好是么?


问问那些扯这些徒手其实是兵器技术的玩意,都师承谁啊,师父认不认他啊?就会发现没有一个正经师承的,知道为啥吗?因为徒手技术怎么用,真有个正经师承,师父会教你打起来怎么用,不需要你自己拍脑门领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