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特斯拉暂停上海工厂扩建为出口中心的计划,如何看待这一消息?

回答
关于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为出口中心计划被暂停的传言,这无疑是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一个颇具爆炸性的消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如果消息属实,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多重因素,从宏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到微观的企业战略调整,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传言本身的几个关键点:

“暂停”而非“取消”: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暂停通常意味着事情并非就此终结,而是由于某些原因被暂时搁置,后续仍有重启的可能性。这与直接取消计划的性质截然不同。
“扩建为出口中心”: 这表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角色定位并非仅仅服务于中国国内市场,而是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供应基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该计划的成败与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息息相关。
“网传”: 这是最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地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传”往往是信息真伪的第一道关卡。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并尝试从其他渠道寻找佐证或反驳。

如果消息属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

一、 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的考量

1.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市场需求变化: 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那么对于非必需品如汽车的消费意愿可能会受到抑制。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可能会重新评估其全球产能扩张的节奏和优先级,暂停一个大规模的出口中心计划也就不难理解。毕竟,盲目扩张产能可能会导致库存积压,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 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层面。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以及围绕供应链安全的担忧都在加剧。
潜在的关税壁垒: 如果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进一步紧张,中国出口至其他国家的汽车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关税,这将显著削弱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中心的经济效益。
供应链安全考量: 对于特斯拉这样高度全球化的企业而言,将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高度集中在某个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区域,可能并非长远之计。万一出现突发事件影响到生产和运输,其全球供应链将遭受重创。因此,分散生产布局,或者在其他地区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可能成为特斯拉更稳妥的选择。

3. “去中国化”的趋势与供应链多元化: 受到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去风险化”或“去中国化”的供应链战略在跨国企业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完全“去中国化”不现实,但企业可能会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如果特斯拉也采纳了类似的策略,那么其上海工厂的定位和产能规划也可能会随之调整。

二、 特斯拉自身的战略调整

1. 产能过剩的担忧与供需关系变化: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能普遍存在过剩的苗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包括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得州奥斯汀,德国柏林,以及上海。如果特斯拉认为现有产能足以满足其全球需求,或者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增长持谨慎态度,那么暂停上海工厂的扩建也就合乎逻辑。

2. 新生产基地的优先级: 特斯拉在墨西哥新莱昂州建设新工厂的消息一直备受关注,这被认为是其进一步拓展北美市场并分散部分产能的重要一步。如果公司资源和精力有限,可能会优先考虑完成和启动墨西哥工厂,而暂时搁置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

3. 产品线更新与技术升级: 特斯拉的车型迭代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例如,新款Model 3的推出,以及未来Cybertruck等新车型的量产,都可能需要调整现有的生产线和产能布局。如果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与公司最新的产品战略不完全匹配,或者需要为新技术、新产线预留空间,也可能导致当前的扩建计划被重新评估或暂停。

4. 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 扩建工厂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特斯拉可能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投资回报。如果上海工厂扩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如预期,或者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暂停计划以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可能性。

三、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

如果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为出口中心的计划暂停,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复杂的影响:

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 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其产能扩张通常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竞争压力。如果其出口中心的扩张受阻,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为中国本土品牌争取更多国内市场份额和全球化发展的时间窗口。
供应链本土化进程: 过去几年,特斯拉在上海的生产一直受益于中国强大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如果其大规模出口计划受阻,也可能意味着未来对本地供应商的需求增速放缓,对一些依赖为特斯拉配套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的地位。如果其出口中心的扩张计划被暂停,一些市场解读可能会认为是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一些优势正在减弱,或者其他国家正在迎头赶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单一企业的计划调整,不应过度解读为中国整体制造优势的丧失。

如何看待这一消息?

在没有官方证实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观望为主,不宜过度解读: 如果消息属实,这更多地是特斯拉基于自身战略和全球宏观环境做出的判断。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即使有短期影响,长期来看,中国强大的本土品牌和完善的产业链依然会是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关注官方动态: 任何关于特斯拉产能规划和战略调整的消息,最权威的来源始终是特斯拉官方。我们可以密切关注特斯拉的财报电话会议、官方声明以及相关行业分析师的报告,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动态看待“中国制造”: 过去十几年,“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即便特斯拉调整其全球布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制造能力、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中国本土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总而言之,网传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为出口中心的计划暂停,并非是孤立的企业决策,而是可能受到全球经济、地缘政治以及特斯拉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考量。我们应理性分析,等待官方信息,并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和特斯拉的结合,是特殊时期的激情碰撞,双方都有冲动的成分。当局势稳定下来,双方发现都没有做好准备完全接纳对方。

user avatar



就因为一个消费品,一个产品问题。

都能搞到民族羞辱了。

“你国不行”

“瓷国不行”

“瓷国粗鄙素质”

“没有独立思考的畜生”

这么横啊。这个留言到现在还在,大家可以去围观一下。

搞成这样,还要指望“舆论不爆炸”


你让大众丰田本田试一下,看看舆论爆炸不爆炸。


中国的汽车商多了去了,丰田本田大众通用。

出事的车企也多了去,哪个车企没出过事?

丰田本田大众通用,你说哪个没出过事?不记得中保研了吗?

怎么就特斯拉那么横?

不但是特斯拉横,连特斯拉的粉丝都那么横。

这么横,大家有没有意见?肯定有啊,并没有人主动扯到什么“民族”“国家”之上,质疑特斯拉的就是说他刹车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消费者不扯,特斯拉粉丝倒是兴奋起来了,觉得“你国配不上用特斯拉”。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把锅甩到国家电网哪个,我天,按照这种搞法,下次大众出事,是不是要甩锅到中石油?

差不多行了,别一天到晚整事。


还有就是马斯克的问题,中国人对于外国真的是特别特别包容。

同样是资本家,前段时间骂马云出花,然后“马斯克正把人类幻想变现实”,差不多行了。

要骂资本家就一起骂。

别中国的资本家不好,美国的资本家好,然后又赢两次。

马斯克这段时间炒币,前面允许比特币结算,现在又暂停比特币结算,还有什么狗狗币,那不都是他搞出来的?割韭菜割的可娴熟了。

user avatar

不奇怪。

当初是什么情况:懂王天天大鸣大放,中美对抗明面上月月高潮,国产电动车毫无起色。特斯拉自己则是命悬一线,市值400亿,做空股票数量花街第一,加州工厂产能上限明显,大批可转债即将到期,交付数据被放大镜检验,每个季度财报都是生死关。

所以互相需要,一拍即合。你们可以现在去看看当初的知乎问答。

现在什么情况:懂王下台,电车三傻股票腾飞,国产车看起来不是没有还手之力。而特斯拉市值已经6000亿美金,几乎是全球其它所有车企的市值总和。马斯克甚至数度登上首富之位。德国工厂快要投产,加州扩产,德州工厂开始建设,股票和可转债增发无数。股价从科技股涨成了科幻股。

所以双方都过了难关,志得意满。再回头看当初的协议,可能都觉得对方占了自己便宜,相看两厌。

其实公关这事你们总喜欢骂陶副总,但是我觉得这个很可能就是马斯克自己定的调子。他连懂王、民主党、加州政府以及美国证监会的面子都不给,日日放飞自我,现在又如日中天,怎么还可能愿意低头认错。和马斯克比起来,扎克伯格那点脾气已经是温和恭谦了。

有人喜欢拿今天的苹果出来比较,其实不太一样。库克顶天不过一个超级打工仔,如果作大死也是要滚蛋的,因为他不是乔布斯。马斯克更像外向的乔布斯,现在特斯拉不可能违抗他的任何决定。更好的比较其实是谷歌,当初退出中国其实就是那2个创始人的独断,因为他们的股票投票权大于50%。

user avatar

结合这个问题看才行:如何看待国家网信办征求意见:收集个人汽车数据信息应取得同意?

在我们国家,只要相关政策出台了,那么对应的企业就该考虑一下后路了。

暴论:特斯拉要是不学习苹果老老实实把数据留在中国,别说是销量下滑、暂停工厂建造之类的短期现象,从长期而言——

以后就不用继续在中国卖车了。

尽管这个意见稿看起来和什么APP擅自弄乱七八糟权限那样,好像只是说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但实际上在这次的意见稿当中,有一句话很重要:

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管理汽车过程中,收集、分析、存储、传输、查询、利用、删除以及向境外提供(以下统称处理)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

这条规定会针对国内那些新能源造车势力,亦或者最近扎堆要造车的国产品牌吗?

我觉得并不会。

而且,此次意见稿当中对于何谓“重要信息”,那几乎就差报特斯拉身份证了:

 (一)军事管理区、国防科工等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等重要敏感区域的人流车流数据;

  (二)高于国家公开发布地图精度的测绘数据;

  (三)汽车充电网的运行数据;

  (四)道路上车辆类型、车辆流量等数据;

  (五)包含人脸、声音、车牌等的车外音视频数据;

  (六)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的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

你看,今天知乎还有个热搜问题是关于特斯拉被限制进入某小区的问题(现在找不到了),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一种舆论的提前造势。

没办法,谁让马斯克自己管不住嘴呢?

马斯克在推特发布消息称,由于有部分FSD beta(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测试版)用户开车时不专心,将收回这些用户的试用权限。有网友好奇,问马斯克如何得知用户是否专心,马斯克直接回答“Yes”,这也是特斯拉方面首次承认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控”驾驶员。

然后最近特斯拉又整出来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操作,直接把“我特斯拉天下无敌啦”写在脸上。

所以说,在目前还没有被逼上绝路前,特斯拉最好让陶琳女士先小黑屋里住几天,上网团购个公关团队(比如给我几万个比特币这样)来应付一下,然后表达出特斯拉坚决捍卫中国消费者信息安全的态度。

这样或许可以慢慢降低热度,反正互联网大新闻那么多嘛。

但按照目前特斯拉的尿性,我就生怕陶女士整出点类似于隔壁外卖老哥的噱头来。

那样的话,想死得体面一点都难了。

user avatar

4月降一万台算什么,我强烈建议题主关注特斯拉2021年5月销量,有惊喜

(目前特斯拉销量统计口径,媒体广泛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关于这一点的澄清请见文末)

————

作为汽车行业人士,此次特斯拉刹车问题爆发舆论,我认为对于在华外资车企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件。哪家车企没出过设计和质量方面的负面新闻?2010年丰田刹车门事件闹得全球皆知,丰田章男出来道歉赔偿,只要按正常公关流程处理舆论,然后内部封堵解决问题就行了。包括国内车展闹事的,几乎年年都有,很多品牌都遇到过,不算是什么稀奇事吧。

可这次陶琳一连串的处理方式,真是让我惊诧莫名,特斯拉中国公司到底有没有公关部?知不知道扑火的基本步骤?就算不知道,也不应该傲慢到对舆论煽风点火吧?如果持续按照现在的方式处理下去,上海工厂确实没必要再扩建了,国内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几乎没有悬念。

特斯拉要解决问题,换中国区总裁是第一步,否则三星就是前车之鉴,你在全球也许依然很牛逼,但是在中国市场可能几乎彻底消失

————

外行最喜欢谈战略,谈阴谋论,比如认为这次是国家或者华为对特斯拉下手之类的。

可以想想,中美贸易战打到最高潮时,中国依然对外资敞开怀抱,央视逮着机会就报道又有美国大品牌加大对华投资,为什么?因为投资环境一旦被破坏是会形成骨牌效应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刚刚上来,这个时候国家去对一家外商下黑手简直是匪夷所思,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人人都懂,北京不懂?

其他利益相关的车企对于此事是否有推波助澜?这是肯定的,任何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出了这种事,其他品牌都会加入盛宴,丰田、大众、福特之前出这个门那个门的时候,竞争对手一拥而上简直太正常了。所以特斯拉一个车展的公关事件闹到销量暴跌,全怪竞争对手,甚至怪国家下黑手?不看看陶琳说了些啥?她说的那些话推波助澜的效果怕是比竞争对手做的要强。别的品牌有过总裁亲自出来怼消费者的事吗?

有些人是喜欢阴谋论的,因为过瘾,就像胡同口张大爷李大爷坐在一起讨论中央人事安排,能一聊一上午,聊到激烈处,能聊得口沫横飞、壮怀激烈,他们觉得自己讨论这些的样子蠢吗?不,一点都不,他们还觉得北京个个都蠢呢,都不如他们精明

————

关于特斯拉销量数据统计口径问题,题目的陈述是有问题的,我想非常有必要澄清一下

按照题目描述,特斯拉4月“下降了近万台,环比-27%”,也就是选用了媒体广泛采用的“特斯拉4月在华销量25845台”的口径

但按照乘联会统计数据,4月特斯拉国内市场双车型总销量不到一万二,因此,所谓在华销量二万五,其中包含了一万三的出口欧洲销量,二万五应该是在华产量

而特斯拉3月国内销量,依然看乘联会数据,是三万五

因此,“在华销量”应该指“在中国的销量”,而不是“在中国生产后销售给全球的销量”,而“4月在华销量二万五”也应改为“4月在华产量二万五”,那么按照乘联会统计数据,特斯拉4月在华销量已经由三万五降为一万二,已经发生了65%的暴跌,而非题目所述的27%,对此,官方解释是“上海超级工厂Model Y生产线为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在4月份曾停产两周以升级产线设备,销量也因此而产生波动”

至于“特斯拉5月在华销量”(不是产量),等着看乘联会数据吧

user avatar

品牌抵制在中国通常是短期现象,但特斯拉当前的困境释放了更危险的信号。

作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国独资公司,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但随着中国开始扶植本国内的电动车制造商,市占率第一的特斯拉就更容易受到官方审查和批评。

对于CCP来说,引入特斯拉的目的是打造电动车产业链,而目前已经达到了。

原本特斯拉希望上海成为全球出口枢纽,但由于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特斯拉决定降低从中国销往其他地区的数量。

目前在欧洲销售的 Model 3,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制造,本来预计持续扩充上海超级工厂基地,增加产能进而销售到更多市场,但现在预计这一计划将被取消。

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持续恶化,夹在强权之间的跨国公司无路可走。

目前已经通过特斯拉的虹吸效应,在中国境内聚集了电动车全产业链,既然已经完成了目标,那特斯拉就没有价值了。

应该让他们离开,把市场留给本土企业

一系列针对特斯拉的维权事件,背后当然有许多官方媒体亲自下场推波助澜。

包括《人民日报》这种级别的媒体都发文抨击特斯拉,这不是简单的纠纷。

也说明「外国独资企业」没前途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