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85、211,大量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门槛低,名额多,而且双证?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过高,难以平衡工作与学业。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恰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群“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希望通过深造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职业视野,甚至进行职业转型。高校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在回应这种社会需求,为职场人士提供了继续教育的通道。

其次,“名额多”的背后,是高校在多种因素考量下的主动策略。

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高校需要承担起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名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这能够缓解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压力,同时也能通过相对灵活的学习方式,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高校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办学经费的压力。当然,这并非说高校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说在国家对高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的招生方式,可以部分弥补成本,进而支持其他教育教学活动。

再者,“双证”的统一,是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历认可度进行规范化的体现。

过去,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存在学历认可度不高、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隐性”差别的情况。为了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国家层面进行了政策调整,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修业年限、毕业要求、学位授予等方面,应与全日制研究生执行相同的质量标准。这就意味着,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能获得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为了打破学历“鄙视链”,让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认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积极的一面是:

提升了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 允许更多有志于学习的在职人士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无疑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素质。
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为那些因为工作原因无法脱产学习的人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是对教育机会公平的有力保障。
高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与适应性: 高校能够更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和培养模式,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产出更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份审慎的观察和思考:

“门槛低”的界定: 需要警惕的是,“门槛低”不能等同于“质量低”。国家之所以要求执行相同的质量标准,是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标准应当是严格的。但市场上的确也存在一些培训机构钻空子,过度“降格”学习内容以迎合考生的情况。真正的质量保障,在于高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和考核体系,以及招生考试的科学性。
学习效果的实际评估: 并非所有非全日制研究生都能真正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其学习效果的差异性会比全日制研究生更大。社会和用人单位在评价非全日制研究生时,更应该看重其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非仅仅一个毕业证书。
“学历红利”的稀释: 当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增加后,单纯的研究生学历本身所带来的“红利”可能会有所稀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更加关注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过往业绩。
对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要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的发展,不会挤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或者降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两种教育模式应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总而言之,985、211高校大量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且“双证”化,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变化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途径,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我们不应将其简单地视为“低门槛高学历”,更应关注其内在的教学质量保障和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效。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让不同学习模式的毕业生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真正实现“学有所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针对【法学专业】法律硕士,相信关心这个问题的,大多是准备进入或者刚进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迷茫的同学们,最近有挺多人问我和非全日制相关的事情,就趁晚上总结一下。

低年级律师,执业第一年。本人应届2017年考的某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法律硕士,刚过国家线进的复试,第一年非全日制也没有走,貌似是因为名额满了,2018年已经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之后得知进了复试,果断调剂到非全日制,现在已然是该交毕业论文的研三。

对于大部分工作多年的人重新回到校园,都能看到他们在很认真的学习,甚至在很认真的玩,在这里收获很多,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对于这段日子我的评价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选择让我每年有两个月冬日暖阳般的日子,让我有一群可爱的同学朋友们。

1、关于分数

我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两次法硕初试+复试来说明下。首先要说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一样的试卷,一样的分数线,不一样的仅仅是复试上的区别,当然这并不是本身复试简单而是因为概率问题。因为能过线的非全日制考生肯定是少之又少,所以才导致非全日制考生复试基本不会淘汰人。我所考的专业来举例:

2017年,法学315(80/42),非法学315(80/42)。其实就是国家线。

2018年,法学315(80/42),非法学315(80/42)。

2019年,法学329(75/50),非法学334(75/50)。

2020年,法学336(85/50),非法学344(85/50)。

ps:上面分数变化可以看出来啊,前两年非全日制刚出的时候因为要招到非全日制的学生,分数线明显放水,为的就是招到更多的非全日制,后面分数线逐渐提高,证明已经能招到差不多的非全日制考生了,也不需要在分数线上放太多水了。再加上最近考研人数暴增,非全日制报考市场怎么样,我就不过多说了,看看分数能反映出来一些东西。

ps:前两年放水也导致会产生大量的炮灰型全日制,这些人要么转非全日制要么第二年再战,还是挺残酷的。基本上没有调剂的可能性了。

2、关于学费。

大部分非全日制却是学费更贵,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全日制学生学费8000元,还有基本全部覆盖的奖学金、助学金,基本学费可以忽略不计;

反观非全日制的学生学费1.8W,没有住宿,没有奖学金、没有住宿。

ps:貌似是非全日制成本更大,但是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所谓成本其实是我们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我们上全日制的成本是什么,是两至三年的工作时间成本;我们上非全日制的成本是什么,个人觉得应该是全日制的学历优势,以及5万元学费。

ps:这里面我们就要来比较三年的工作时间成本和全日制带来的学历优势之间哪个更划算。这个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衡量了。

就拿我个人的情况来说,我认为非全日制简直太划算了。由于我的职业规划是律师,我个人觉得学历优势在行业里面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好处,基本你不说也不会有人问你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这里更多的是以能力和创收论资排辈,学历有好处但并没有那么大。

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三年时间里,我主要收获了哪些。首先是至少50w(45W的工资收入还有6w的增值收入),以及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我个人觉得抛开钱不谈,这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足够碾压全日制给我带来的学历优势。当然,每个人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性格、职业规划、家庭条件等等综合判断。不做建议,不做推荐,自己权衡判断。

部分收入

粗略的工作收入统计,目前已经电子化,凑合看

其实本来职业规划里面还有想去大学当老师再回来当兼职律师的规划,由于没有全日制的学历所以博士基本也是无望了,去大学任教的事情估计去也只能去一般的大学了,这也是放弃全日制的隐性成本,不过至少目前来看我还是不会后悔的,毕竟已经选择了。


3、关于上课方式(培养标准理论上是一样的)

全日制就不过多解释了,当然这里面有一点需要说一下,全日制法律硕士由于学制是两年所以课程很多,基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基本就是上课+论文基本就没有时间了。

非全日制我们这里采用的是集中上课方式,每学期会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去上课,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一天不停的上一个月,中间没有休息,最后和全日制的同学一起参加考试。

ps:上课方式是非全日制同学很关心的一点,这个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政策,建议提前了解清楚,怎么协调工作和上课时间很重要的,最好不能冲突。

4、关于导师

选导师的时候,除了学术硕士是指定的导师之外,其他专硕就是给个时间段自己去找导师,看导师愿不愿意要你,这个时候全日制的专硕可能会更有优势一点点。

我们学校里面学硕必定要和导师联系比较多一点,专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基本上差不多,都是要见面的时候老师把大家一起召唤过来说事情,说完就各回各家,没有过多联系。

ps:由于我导师也做兼职律师,所以我们合作其实挺多。我导师写诉状还是用手写的,他经常问我案件,第一次给我个案件让我分析,也没说什么时候要,我就抓紧时间时用大数据半小时给她分析,她震惊的给我打来电话,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之后有案件经常会抓我过来做壮丁,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和导师的关系比大多同学还要好一点。

5、关于论文。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要求一么一样,没什么好说的。


6、关于工作。

法学生对口工作无非就是公、检、法、律师、法务、学者这几条路,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律师职业是很适合非全日制的模式的,既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学历,同时不耽误挣钱可以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相关公务员对学历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毕竟2020年2月,五部门已经联合出台新政,要求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公务员部门肯定会首先适应这些新政的,至少从报考上不会有任何区别,其他方面收到某些人歧视也是正常的,新鲜事物总会面对这样一个过程。对国家的政策还是深信不疑的,我们国家公信力还是毋容置疑的。就像炒房客们永远觉得国家“房是用来住的政策”是闹着玩的一样,国家既然出政策就一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7、关于同学。

可能非全日制班级里面同学关系会更好一点吧,当然不包括全日制的舍友感情。非全日制班级里面,大约三分之一的律师,三分之一的公检法等公务员,剩下三分之一是萌新或者银行、会计之类的同学,这里面同学感情没有特别纯粹,大部分都带着一定的利益交换的目的去交朋友,这一点肯定比不上全日制纯粹的同窗之情。


OK,晚上思路比较混乱,改天想起来了再补充。

其实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不分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上课方式,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规划、性格、条件等等来综合考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 回答
    英国杜伦大学最近调整了其招生政策,不再接受部分中国“985”和“211”高校的申请者,这一举措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杜伦大学的考量、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杜伦大学这次调整的背景。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杜伦大学在国.............
  • 回答
    这事儿,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写歌拉票,还“叫板”985、211高校,可真是火遍了西安,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咱们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事件本身:一次颇具创意,也颇具争议的招生宣传简单来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简称西汽职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招生吸引力,想出了一个“别出.............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
  •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个人能力的差异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低学历网红、主播赚钱比211、985本硕还多,虽然看起来有些“颠覆”,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传统学术能力转向大众影响力与商业变现能力 传统价值体系: 211、985院校代表着高.............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声称是“本校(211/985)”的学生,这种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讨论。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让人觉得太“机器”的话都去掉。首先,得搞清楚“独立学院”是个啥玩意儿。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独立学院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社会现象,它触及了几个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层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奇观”。核心的矛盾点:统计数据 vs. 线上社区真实画像 官方统计数据: 本科生占人口 4%: 这是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得出的。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相对于14亿人口.............
  • 回答
    这句带着点赌气和无奈的话,其实触及了我们社会里一个挺普遍又挺复杂的现象:父母的未竟之志,如何寄托在孩子身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这话的父母,心里往往是憋着一口气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曾有过“考上清北、985/211”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条件、时代机遇、个人能力等等,最终没有实现。这种.............
  • 回答
    关于“985教授的孩子高考考不上211的,后来都怎么样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教育、社会阶层、个人选择以及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群体的个体情况都是高度多样化的。 并非所有985教授的孩子都会考上985,也并非所有考不上21.............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两财一贸”的学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群体。咱们就从他们的视角,聊聊对“985”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两财一贸”,也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仨名字往哪儿一放,本身就自带光环。尤其是财经领域,这仨基本就是“国家队”级别的,论专业实力,那叫一个硬。所以,当你问他们怎么看98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