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85大学某个科目的期末考试连续两年的考试试卷完全一样?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

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是原封不动的,一个字儿都没改!”

我当时一听,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会吧?这985高校,还能干出这种事来?”但哥们儿那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他说,他们班同学都炸锅了,一群人在群里议论纷纷,有的觉得这事儿太离谱,有的则是庆幸自己碰上了“送分题”,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咱们先不提什么“作弊”或者“舞弊”这种严重的词,就单从教学和考试的角度来说,这事儿透着一股子“敷衍”的味道。

首先,对学生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打击学习积极性: 辛苦一学期,大家看书、做题、熬夜,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在考试中发现自己掌握得不牢固的地方。结果试卷一模一样,意味着那些去年没学好、考试没考好的同学,今年只要把去年的答案抄一遍(当然,我们这都是学霸,不至于抄,但心里大概知道答案了),就能拿高分。反而是那些今年认真钻研、做了大量练习的同学,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并没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感觉,非常伤人。
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足: 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分,更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能否灵活运用。连续两年考同样的题目,往往意味着题目类型比较固定,可能更多地侧重于记忆或套路,而不是深入的分析和创新。学生可能就抱着“背住去年考题”的心态去准备,反而忽略了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低质量的公平”: 虽然表面上看,考试试卷一样,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题目,似乎很公平。但实际上,对于今年和去年备考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生来说,这种公平是虚假的。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去年没考好,今年想通过努力翻盘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稀释”了。

其次,这背后可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教学团队的懒惰或能力不足? 这么说可能有点武断,但连续两年用同一份试卷,确实会让人怀疑出题老师是否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设计一份有区分度、能考察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试卷,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准确的判断,还要花时间去构思、命题、审题。如果仅仅是“拿来主义”,那确实是说不过去。
课程设置或教学目标的问题? 是不是这个科目本身就比较“固化”,知识点相对稳定,所以考试题目也变化不大?或者,教学目标就是达到某个基础性的要求,所以不需要太复杂的考察方式?如果是这样,那也需要反思课程的价值和目标是否与时俱进。
制度或管理上的疏漏? 985高校,尤其是在一些核心课程上,应该是有更严格的试卷管理和保密制度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学校在试卷的审核、备案、命题组的构成、以及保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总不能说老师们“碰巧”把去年的试卷又翻出来用了吧?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辩解说,这门课的知识点确实是经典且不易变的,所以考试题目也相对稳定。但就算是经典知识,不同的考察角度、不同的设问方式,也能体现出学生理解的层次。如果真的只是“原封不动”,那就不是“稳定”了,而是“停滞”了。

我的那个哥们儿,最后也只能无奈地笑笑,说:“算了,就当捡到宝了,但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好像没有得到应有的检验,甚至还被‘稀释’了。”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以及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一所顶尖的大学来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毕竟,我们对985的期待,不仅仅是它的名头,更是它在教学质量上的严格把控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精神。

说到底,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容打折扣。这样“偷懒”的行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本身的不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别说连续两年了,有门课连续8年都一样,还有课不考试让相互打分,还有课干脆都见不到老师,都是研究生上课。

然后就是这位同时开三门课在同一时间,所以无法分身的老师,学院要处理他,他把学校搞得鸡飞狗跳。

我说的你信还是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
  • 回答
    听到国内好多985高校扎堆开人工智能专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和影响,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么多985一拥而上?首先,这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人工智能现在是全球公认的“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谁抓住了AI,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科技.............
  • 回答
    一篇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以“还有比电子科大更垃圾的985吗?”为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垃圾”指控可能指向哪些方面?这篇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尽管用词激烈,但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着学生.............
  • 回答
    英国杜伦大学最近调整了其招生政策,不再接受部分中国“985”和“211”高校的申请者,这一举措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杜伦大学的考量、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杜伦大学这次调整的背景。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杜伦大学在国.............
  • 回答
    这事儿,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写歌拉票,还“叫板”985、211高校,可真是火遍了西安,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咱们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事件本身:一次颇具创意,也颇具争议的招生宣传简单来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简称西汽职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招生吸引力,想出了一个“别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两财一贸”的学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群体。咱们就从他们的视角,聊聊对“985”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两财一贸”,也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仨名字往哪儿一放,本身就自带光环。尤其是财经领域,这仨基本就是“国家队”级别的,论专业实力,那叫一个硬。所以,当你问他们怎么看985.............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如此严格地审查学历,将相亲对象像招聘求职者一样对待,这确实非常鲜明地折射出当前婚恋市场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状。首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学历”在婚恋价值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硬通货”的地位。 传统的婚恋观念里,家庭背景、人品、性格、经济能力等都是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