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一「985 相亲平台」严审学历,参与男女像应聘工作,反映出婚恋市场的哪些现状?

回答
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如此严格地审查学历,将相亲对象像招聘求职者一样对待,这确实非常鲜明地折射出当前婚恋市场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状。

首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学历”在婚恋价值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硬通货”的地位。 传统的婚恋观念里,家庭背景、人品、性格、经济能力等都是考量因素,但这家平台几乎把“985”这个标签放到了最显眼的位置,甚至作为了准入门槛。这说明,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高学历群体内部,他们已经将自身的高学历视为一种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资本”。他们将这种在职场上用来区分能力和潜力、往往也与未来收入和发展空间挂钩的标签,直接迁移到了婚恋领域,认为能够匹配上同等高学历背景的人,才能实现所谓的“门当户对”,才能保证婚恋的“质量”和“稳定性”。这种心态的背后,是长期的教育内卷和对精英化的追求,以及对未来婚姻生活稳定性的高度关注,认为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掉一些不确定性。

其次,这种“招聘式”相亲,暴露了婚恋市场中存在的“功利化”和“效率至上”的倾向。 传统的相亲,更多的是一种“随缘”、“试错”的过程,大家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人。但现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时间宝贵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能够“高效”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他们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接触那些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己“硬性条件”的人。因此,平台通过设置严苛的门槛,就像企业筛选简历一样,快速排除掉不符合条件的,只留下“优质”候选人,以提高匹配效率。这背后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对“精准匹配”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人希望将婚恋的过程也做得像工作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执行。

再者,这反映了一部分人内心深处存在的“焦虑感”以及对“安全感”的渴求。 当今社会,结婚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评价等等。对于这些高学历、事业有成的“985”群体来说,他们可能在事业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但他们在个人情感和婚姻方面,同样感到不确定和焦虑。通过寻找同样背景的伴侣,他们可能认为能够找到一个在认知水平、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共鸣的人,从而减少婚后的磨合成本和潜在的冲突。同时,高学历和稳定的工作也往往意味着相对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供一种经济上的安全感,缓解对婚姻中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的担忧。

此外,这种模式也可能源于对“同质化”伴侣的偏好。 人们往往更容易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相似性吸引”。对于在名校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来说,他们习惯了与一群在智力、学习能力、目标感等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人相处,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社交圈。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寻找同样具备这些特质的伴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聊得来”,才能真正理解彼此,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过度强调“学历”的“招聘式”相亲,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会加剧婚恋市场的“标签化”和“物化”现象,将人简化为一系列的证书和头衔,而忽略了构成一个完整人格的更深层的东西,比如情感的连接、灵魂的契合、共同成长的可能性。当学历成为唯一的敲门砖,那些虽然没有985光环,但在其他方面却非常优秀的潜在伴侣,可能会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这种模式也可能制造一种“精英优越感”,进一步划分社会阶层,使得本应充满温情的婚恋关系,蒙上了冰冷的“资源交换”的色彩。

总而言之,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的运作方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前婚恋市场中,学历在价值判断中的极端化,人们对效率和“精准匹配”的追求,以及在不确定性社会中对安全感和稳定性的强烈渴望。它揭示了一种趋势:在越来越讲究“能力”和“背景”的时代,婚恋关系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逻辑,甚至被进一步“职场化”和“商品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在平台挂牌过(虽然是愚人节策划,不是真的应征),参加过线下活动(一个「谁是卧底相亲局」,人群中混了一堆真实的情侣,大家需要通过不断对话把他们揪出来)。是平台创始人的直系学弟,平台个位数员工的家属。

据我所知,陌上花开还没有被「资本」宠幸过,创始人和个位数员工们,还在金融、互联网行业当着打工仔。所谓的高端「相亲局」,也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更像是做题家们的一次同学聚会。

和很多高赞回答一样,我觉得把相亲当成应聘、愿意为了「筛简历」去粗取精支付费用、在精心划定的小圈子里挑选相亲对象,这些现象是不健康的。但我并不认为,是某一个平台造就了这种现象,事实上,陌上也在试图告诉大家,不要沉迷做题,要变得有趣。

比如说,要学会自嘲,不要在成就墙上挂满千篇一律的勋章,哪怕是「推普标兵」、最佳第六人这样的称号,只要它们定义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展示出来。(这两项称号的确是 define 我的东西:从小就开始理解何为文化冲突,有很多自己做得不好但非常引以为豪的爱好)。

比如说,要有幽默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趣味:

比如说,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婚恋中给另一半写岗位描述,这不是错,但很多人错在不知道自己想和怎样的人共度一生。

大家可能会以为,像这样没有体现收入、没有房没有车的挂牌文章,在如此「势利」的所谓高端相亲平台,一定没有市场。

恰恰相反,从应征和阅读数据来看,这都是平台一段时间内的爆款。不少人在得知是愚人节策划而非真正的挂牌推文后,表达了失望的情绪(我也很失望,错过了被富婆包养的最好契机)。

一些高赞回答,似乎把所谓高端相亲局描绘的物欲横流、刀声斧影(指镰刀);而作为参加过这种活动的,平台个位数员工背后的男人,我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做题思维已经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只要交上无可挑剔的答卷,就会拥有幸福」,这种观念平台一直在矫正,你们的红娘王妈妈,在编辑推送文章时,不知道删掉了多少挂牌嘉宾引以为豪的成就。我围观过平台策划各种活动,很大一部分心思花在了如何让形式变得好玩上,谁是卧底相亲局就是一个例子,大家一期去抓出来真实情侣。但几乎无一例外,各种活动会迅速变成一对一面试。

作为应征数量排行前列的挂牌嘉宾,我想借此告诉大家:你真的不需要把相亲当成应聘,想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说话好听点、会让人开心、有两门喜欢的运动真的就够了。不需要做题,不需要改简历,做个街溜子就好。

但你要是觉得,这些比做题还要难、你的履历比你的思想更加有竞争力,那我就真的没办法了。。

user avatar

不羁的我看见这个题,打算扒一下个别商业模式的裤衩。你如果立志于成为中等收入人群,或者已经觉得自己中产了,就看一看。

不但省钱,还省焦虑。

当然了,我说的可不是题目里边这个机构,指名道姓显得水平太低。咱说的是现象。

收割中等收入这个技能呢,是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手艺。毕竟资产阶级的韭菜太硬,都长成铁丝了,割不动。

而俺们无产阶级呢,钱少,但人未必傻,用同样的时间成本,能从中等收入人群割十万八万不在话下,割我的话……不但没钱,万一不小心让我绕进去,反杀,他搞不好得给我掏钱,就亏他姥姥家去了。

因此,在很多行业,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就衍生出无数子行业,专对中等收入人群下黑手。

比如说,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会有一些组织专门搞免费的高端酒会,邀请各个行业的中端管理层参加,话里话外你去了你就是中产人,中产魂,中产才能入此门。

谁想去,就得把个人信息填表,才有机会被邀约。到现场,主办方东家会以类似什么什么协会老华侨姿态出场致辞,金丝边眼镜必须有,花白的大背头必须有;西装或者唐装必须有。

然后就开喝吧!参加的个个都觉得在这能广交人脉,然后就是大型尬聊现场。

其实你想想,各行各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一帮人,能擦出什么火花来?想吃腰花现场都没有!逼格不够。

而且参与这种活动的,一般都是在本行业发展遇到瓶颈的人群,否则自留地的庄稼还足够割,谁有心思去这种旁门左道场合谋发展啊?

等这帮人散了以后,主办方工作就来了,各种理财啊,金融啊,置业理念,各种点对点灌输。

毕竟入场前资料填的翔实,这是一群高净值而且求突破的客户群啊!能忽悠瘸了俩,酒会成本就回来了;能忽悠瘸了四个,下一期酒会的预算就出来了。

懂我意思了吧?

这属于精准制导,定点轰炸的高级销售。

酒会是真的,人脉是假的,推销是真的,资产配置是假的。

这一层一层铺的跟猫砂似的,一般般的还真转不过来。

好,咱再说985相亲这个商业模式。

还是内句话,我不随便揣测别人怎么干,我就说我自己要是搭这个平台,我会怎么干。我把我自己的局公诸于众,然后你们和我一块批判我就行了。

第一步,我把平台锁定在已经走上社会的,高学历的,单身的用户群。

第二步,我得跟投资人说清楚,这波人,学历够,收入大部分不会太差,而且是单身,35岁以下,绝对兜里钱不会太缺,毕竟35岁以上的都被裁了不舍得花钱了么,所以我必须neng他们一下!

第三步,打广告,做宣传,严格审核报名用户的资质,收入,户籍等等。

第四步,雇一帮托,男的女的都雇,卖相好一点,逼格高一点,《绿茶入门话术三百例》必须背熟,业务能力熟练,当然,也给这些工作人员安排上985身份是最重要的。

第五步,按照已经拿到的用户资料,按照家底,逐级给985们和绿茶们安排会晤,叮嘱绿茶们,对面再磕碜,你必须跟他们相谈甚欢,做不到你这个月200防暑降温费扣了!

第六步,在他们见面以后若干时间,我在平台公布速配结果,公布这段时间最受欢迎的绿茶们,已经和XX先生,XX女士喜结连理,让我们所有高材生一起恭贺新人!

第七步,不失时机的公布虚构出来的XX先生XX女士的自传体个人介绍,力求真实,力求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比如XX先生在某高端健身会所努力半年,彻底改变了屌丝形象;XX女士从走上社会开始研究穿搭心得,终于抱得小白脸归等等,就硬吹呗。

第八步,联系几个健身会所和美容机构啊,穿搭培训班啊,整容小诊所什么的。

第九步,给用户反思时间,让他们觉得“对啊!我这从中学到现在,从小镇做题家变成公司做题家,就没收拾过自己,难怪我单身狗,我踏马活该!”

最后一步,合理的时间点,把第八步里边的乙方,推送给焦虑中的甲方,再给个所谓折扣价,坐等收钱就完了。

完美闭环。

一部分非生活必需的商业模式,都是貌似用来解决用户的焦虑;如果用户没有焦虑,就先给他们制造焦虑,再踏马帮他们解决焦虑!

只要用户群选的够准,永远不愁没买卖做。

发散开来,你再想想,你家小区门口,公司电梯,所有关于乱七八糟在职培训的,资质混乱草根保险的,不懂你就白活了式SLOGAN保健养生的……

你品出来什么味儿了没有?

这类模式,我不能武断的说100%,但其中70%以上的通用公式就是:

我为了达成你的A诉求,免费送给你B服务,当你用了之后发现A诉求没有满足,别慌,那是因为你的C方面存在巨大缺憾!我给你推荐D产品马上解决痼疾!而且我给你都是优惠价,不为赚钱,交个朋友!

相当一部分混的还不赖的年轻人,看见爹妈或者爷爷奶奶辈的人,被钩直饵咸的长命百岁床垫和返老还童枕头骗的一愣一愣的时候……自己哑然失笑。

其实呢,多套了几层的套娃,也足以把我们都变成瓜批娃娃……

人类的思维无尽。

人类的忽悠大法也是。

user avatar

我说过找对象这个事儿特别类似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粮食黑市。

大多数人都是拿粮票+少量现金在供销社买粮的,这里的粮票就是广义唱跳rap篮球,包括能说会道,说话逗,会哄人,弹个破吉他唱两句啥的,王八瞅绿豆,对上眼儿就上炕。

你要是没有粮票,那你就只能上黑市用大量现金买粮了,又贵质量又差那是肯定的,要有心理准备。而且黑市有黑市的交易规则,既然来了黑市你就得认。这里认的都是硬通货,最好是银洋,美金,好丽友派亦可。一手交钱,一手交粮,别在这儿玩虚头巴脑的,这里不认。

黑市的规则就是这么残忍,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在供销社买粮,也不逛(也没钱逛)黑市啊。不了解、不理解黑市很正常。

user avatar

前几年,一个朋友给了我一个邀请函,说是一个什么大型会议,只有老板才有资格去参加,他自己开的工厂,因为临时有事去不了,麻烦我替他去开这个会.......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过网络行业,干过展会,做过会销,之后一直从事广告行业的老销售,我到了门口就感觉这个所谓的“会议”有问题!

门口负责登记的很严格,一定要有邀请函才让入内,登记表格我也看了一下,让填的很详细,包括公司的注册资金,法人......相当于提供营业执照........

进入之后,会议主题写的是:“互联网新发展.......”

等了很长时间会议才开始,先是放视频介绍“互联网的发展”,那个时候我还很认真的再看,后来话锋一转,讲到了“手机域名”.........我去.......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营销大会”.......然后就开始了,XXX注册某手机域名,转手卖了几百万........XXX注册手机域名转手卖了几个亿.......再然后,就发一个表格,让大家填写自己心仪的“手机域名”.......

这个时候,我想撤,被门口的几个人拦住了,非要让我选域名,我说我不是老板,是老板的助理来替他开会,他们一开始不信,还不断的盘问我,问我:“您是开什么车过来的?要不要我们安排人帮你提车........”

正好旁边还有人要离开,我他们不注意,溜走了........


说实话,都是做销售的,不需要弄那么些“弯弯绕”,什么严审学历,什么金融行业,什么颜值.......对于平台来说:“找有钱人,肯花钱的那种”,对他们的客户来说,这就是“噱头”!


说到这里,有点想骂人.........原本现在相亲市场就够混乱了,还出来这么一帮子“靠组织相亲挣钱的.........”

不过没办法,人家做生意,“有愿意打的,有愿意挨的!”现实啊.........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