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校长林建华为昨日北大120周年校庆演讲念错字一事发道歉信?

回答
关于北大校长林建华就念错字一事致歉信的看法

近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其中,校长林建华在庆典上发言时出现的“念错字”事件,更是成为了讨论的焦点。随后,林建华校长通过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封致歉信,这份致歉信的发布,以及围绕这件事的种种反应,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经过。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这个庄重而盛大的场合,作为北大的掌舵人,林建华校长在发表纪念演讲时,出现了几处明显的念错字。这无疑会让一些听众感到意外,甚至可能会在细节上挑剔。毕竟,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校长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也承载着极高的期望。

面对这一情况,林建华校长在事后发布了致歉信,对此事进行了解释和道歉。他在信中坦承了自己的失误,并表示“深感不安和抱歉”。同时,他也提及了自己在演讲前反复推敲、精心准备,但在现场因“一时疏忽”而出现错误,并强调自己热爱北京大学,也十分重视这次120周年庆典。

如何看待这件事,以及林建华校长的致歉?

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 关注点的分歧:“细节”还是“大局”?

这是看待这件事最核心的分歧点。

强调细节的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作为一所百年学府的校长,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出现口误,尤其是在一个以文化、语言和学术严谨著称的大学里,是难以容忍的。他们认为这反映了对细节的不够重视,甚至是对演讲的草率,有损北大的形象。对于这些人来说,致歉是应该的,但错误本身已经造成了影响,而且他们可能会对校长的整体能力产生疑问。他们会觉得,如果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都无法做到完美,又如何能引领这所大学走向未来?

更关注大局的观点: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120周年校庆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校长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对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对师生校友的鼓舞。他们认为,一两个错别字并不能掩盖校长演讲的整体价值和精神内核。他们会强调,人无完人,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学者,也会有疏忽的时候。更何况,在紧张的场合下,出现小小的口误也是人之常情。他们认为,过度纠结于细节,反而会转移了人们对校庆真正意义的关注。

2. 致歉信的意义和效果:

林建华校长选择发布致歉信,这本身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对公众的尊重和对失误的承认。

责任感的体现: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任何一点“不完美”都可能被放大。校长能够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它表明校长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建立一个开放、诚实的沟通环境是积极的。

“高姿态”的回应: 在传统观念中,权威人物往往不轻易认错。但林建华校长的致歉,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展现了一种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的一面。这或许能拉近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赢得一部分人的理解和尊重。

“公关”的考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公关”的考量。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负面舆论的快速发酵可能会对学校声誉造成更大的损害。及时发布致歉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化解危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策略。

3. 什么是“念错字”?以及“错误”的性质:

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念错字”的性质。

单纯的口误: 如果是完全临场的口误,比如某个字的声调或者轻读出现偏差,这在日常交流中是普遍存在的。
对词语理解的偏差: 如果是错将某个词语读成另一个意思相近但更普遍的词,或者是因为对某个专业术语不熟悉而读错,那么问题的性质可能就稍微不同。
是否有“成语”错用? 很多讨论都指向了“念错字”涉及的词语,比如“ estaba”变成了“yī qī”之类,如果是对常见词语的生硬拆解或误读,这可能会引起更多关于“学术素养”的讨论。

4. 媒体和公众的反应:

放大镜效应: 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无疑会将这一事件的影响力无限放大。一部分媒体可能会抓住这个“点”进行深入报道,甚至引导舆论。
“吃瓜”心态: 也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对于这类“名人失误”事件,存在一种“围观”和“讨论”的兴趣,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民主”的体现? 也可以说,公众对校长的言行进行评论和监督,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体现。

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林建华校长就念错字一事发布致歉信,是一个相对积极和成熟的处理方式。

人非圣贤: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即便是最高学府的校长,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不会犯错的符号。在人生长跑中,难免会有失足的时候。在公开场合出现一两个口误,在严格意义上固然不完美,但如果因此就否定一个人,或者全盘否定他作为校长的能力,未免过于苛刻。

态度比细节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林建华校长选择了坦诚面对和积极道歉。这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有的谦逊和担当。一个好的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在理论上滔滔不绝,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责任感。他的致歉信,传递了他对公众的尊重,以及对这份事业的敬畏。

不应过度解读: 对于“念错字”本身,我们不应过度解读,将其上升到对北大学术水平、甚至对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批判。我们应该看到,北大的120周年校庆,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意义和对未来的展望,校长在那天的演讲,其核心信息和价值,不应被一两个字的失误所完全掩盖。

保持“平常心”: 对于公众而言,在看待这类事件时,或许也需要保持一份“平常心”。我们应该鼓励对教育的关注和讨论,但也要避免过度苛责和网络暴力。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犯错,并鼓励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总而言之,林建华校长的致歉信,是他对失误的回应,也是他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种态度,并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去理解和评价这一事件。我们更期待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北大能够继续在林建华校长的带领下,不断前行,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这才是对北大120周年校庆最真切的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希望贵校学生不要再来跟我说这个信不是写给我看的了。老实说我并不是很在乎这个信是写给谁看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也不是写给我的,《自深深处》也不是写给我的,《给青年诗人的信》也不是给我的信,但我不觉得我评价这些作品有任何问题。希望贵校的年轻可爱的同学们能意识到,现在是2018年,而上一个不让人说人话的时代刚好间接导致你们亲爱的校长写了这封道歉信。

———————————————————

更新:评论区有同学说质疑无用是他演讲稿里的观点,不是在道歉信提出的,好的,没问题,那演讲稿里一堆话,专门拣出这句放进道歉信里,显然是对被质疑的回应吧?既然是用这个观点作为被质疑的回应,那道理就是一样的 —— 我被质疑了,我不开心,你们怎么能因为这么一点小错误忘记我恢弘的思想呢?

——————————————————

你要说上下文,那我们就看上下文。镜头拉远一点。

真正的上下文是啥?是他读错字了别人质疑他,所以他才提出“质疑没用”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别人说他读错字,他就转嫁责任说我小时候穷啊wg啊条件不好。合着你wg以后就再也没读过书是吧?别人质疑他找理由,他就说质疑没用。这还不是嘴硬啥是嘴硬?百度贴吧小学生对喷都比这有水平。

再说质疑这种事,就跟做实验似的,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你能因为实验不能百分百成功就不做了吗?说好的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呢?面对北大校长质疑就没用了?就没有质疑的权利了?再说谁能来定义一下啥是有用的质疑啥是没用的质疑?凭啥你们学术圈的质疑就是有用的质疑,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是无理取闹了?教宗估计也觉得达尔文的质疑没用,结果呢?

错了就错了,是人就会犯错,没啥大不了的,承认自己读错了,以后多读书,演讲前认真校对,不再犯类似错误就好。装什么大尾巴狼啊?错的是你,你还叭叭给别人上课?这个事就是你犯错了,你承认错误,就完了。这和你怎么努力怎么呆萌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甚至和你的人品和学术态度,都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洗的。果然人越到高处包袱越大,顶着北大校长的头衔骑虎难下,改个错别字还得上升到民族国家高度教育人一波。真是令人作呕。

user avatar

林建华校长,在当北大化院院长时放弃参评长江学者,在重庆当校长时放弃参评院士,放弃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停止招收博士生。

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那么申请经费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如果不能专心搞科研,就专心做好行政工作,做好对科研的支撑。

这样的校长,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还会咬住两个错别字不放。当他在bbs上发文认错时,我就觉得北大精神仍在热爱北大学子的校长身上流传。

他在重庆大学、浙江大学的改革得罪了太多利益集团,以至于遭到抹黑。可以说重大、浙大近年的发展都是林的功劳。

比如他在重庆大学,将学院的财权和人事权集中到学部,学院只负责教学管理,自然损害了绝大部分团体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在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期间,都遭遇到了原有利益集团的阻力,名声自然就不会很好。

只手挽天顷,哪管身后名?林建华是我目前最钦佩的校长,是大写的人。网上的喷子、公知真的有用脑子在思考问题吗?

最后放一张林建华校长的背书包的背影

user avatar

很多人终于找到了自己比北大校长强的地方。

user avatar

嘲笑林校长读错字,甚至要求下台,甚至上升到反思中国教育的这些人,我就得罪你们一下好了。

你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 不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会读hu这个字么?会了又怎么样?会了就能当北大校长了?

除了这个,你们还会点别的么?

------------------------------------------

被大v @胖猫咪scofield 怼了,好的,既然你说我没逻辑,我也帮你挑挑逻辑的毛病好了。

首先,我可没说“会了就能当北大校长”这种话。这其中隐含的逻辑链条是:人们批评北大校长,不是因为他读错了一个字,而是因为能找到一个自己比北大校长强的地方,从而获得优越感和满足感。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当上北大校长,和他会不会读hu2字关系不大。批评他和要求他下台的那些人里,也没有谁有资格来当北大校长,甚至没有资格和能力来判断,什么样的素质才是北大校长应有的素质。

讲话稿读得怎么样,和校长能不能当好校长,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独立事件。前者是后者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质疑都创造价值,比如你的就不是。

我挺理解你的这种心态的,毕竟你来批评我的逻辑水平,和网民批判林校长有没有当校长,情境虽然不同,内在却是相通的:“你看那个谁谁,他说是什么专家,其实水平还不如我呢。”

你的原答案备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