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说《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即“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一个颇具洞察力和历史厚重感的观点,也与许多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檀渊之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赵冬梅教授可能持有的评价标准和历史观。

一、 对《檀渊之盟》的传统认知:屈辱与丧权辱国?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多数人对《檀渊之盟》的传统看法往往带有负面色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岁币: 这是《檀渊之盟》最受诟病的一点。宋朝每年向辽朝进献“岁币”,名义上是“礼物”,实则是一种“朝贡”性质的付款,数额不算巨大,但从“天朝上国”的视角来看,这无疑是一种经济上的屈辱。
称臣: 宋朝皇帝在名义上需要对辽朝皇帝称臣,虽然在实践中有所保留,但这种“藩属”关系在传统观念中是不可接受的。
军事上的退让: 在檀渊之战后,宋朝虽然守住了大部分领土,但并未能彻底击溃辽军,签订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军事上的妥协。

因此,在传统的“华夷之辨”和“中央王朝”观念下,《檀渊之盟》很容易被解读为宋朝对外软弱、丧权辱国、有损国格的条约。

二、 赵冬梅教授评价的可能视角与深层解读:

赵冬梅教授的观点并非否定宋朝的“屈辱感”,而是从更广阔、更复杂的历史维度去审视这份条约,她可能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历史的无奈与现实的选择:
宋朝的军事实力: 尽管宋朝在檀渊之战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辽朝的骑兵仍然是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宋朝虽然军力不弱,但面对辽朝强大的骑兵,尤其是在野战中,宋军的优势并不明显。赵冬梅教授可能认为,宋朝已经尽力而为,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如果想彻底击败辽朝,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可能导致宋朝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边境的和平需求: 长期的边境冲突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也给沿边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签订《檀渊之盟》,虽然有代价,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这对于宋朝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的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岁币和称臣的代价,可能被认为比持续的战争和边境动荡要小。
外交的艺术与妥协: 外交本就是一场博弈,很少有完美的胜利。在与一个强大的邻国打交道时,妥协和让步是不可避免的。赵冬梅教授可能认为,《檀渊之盟》是宋朝在当时条件下,为了实现和平、维护国家长久发展而做出的一个“成本效益分析”下的现实选择,是一种“止损”和“最大化利益”的外交策略。

2. 条约内容的“并非那么坏”的具体分析:
领土完整: 《檀渊之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宋朝成功地保全了自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所有领土。这意味着宋朝并未因战争而丧失核心的汉族聚居区,为之后近三百年的宋朝王朝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其他王朝在战争中丧失大片领土的情况,宋朝在此方面的表现是相对优异的。
“岁币”的性质:
经济负担相对可控: 虽然每年有岁币,但其数额对于宋朝庞大的财政收入而言,并非不可承受之重。而且,岁币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贸易的性质,辽朝也会回赠宋朝的商品,甚至允许宋朝在部分地区进行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岁币的“赔款”性质。
减少战争开支: 相较于维持一场大规模的边境战争所需的军费、人力消耗,岁币的支出可能反而更低。
“称臣”的虚实: 宋朝皇帝虽然在名义上称臣,但实际的朝贡规格、派遣使臣的频率以及礼仪等方面,宋朝都试图保持与辽朝的平等性,或者至少不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例如,宋朝皇帝的诏书,并非完全按照辽朝的规格来书写,而是有所保留。这表明宋朝在进行名义上的屈服的同时,也试图维护其国家的主体性和尊严。
“兄弟之国”的定位: 与历史上“父子”、“君臣”等更严苛的关系相比,“兄弟之国”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关系的相对平等性,尽管宋朝在名义上处于下风。这为宋辽之间后续的平等交往奠定了基础。

3. 长期的和平红利:
经济繁荣: 《檀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结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边境贸易逐渐发展,宋朝的经济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例如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拓展等。这种和平环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化交流: 和平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宋朝的科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辽朝,也从辽朝那里吸收了一些元素。这种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稳定: 战争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和平的到来,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宋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 比较的视角:
与宋朝其他边疆政策的比较: 相较于宋朝对西夏和金朝采取的一些更为强硬或更显被动的政策,《檀渊之盟》在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方面,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成功的策略。
与其他王朝对北方民族的政策比较: 赵冬梅教授可能会将《檀渊之盟》与历史上其他王朝面对北方民族的政策进行比较,例如唐朝对突厥、后唐对契丹等,来论证《檀渊之盟》的相对优越性。

三、 评价“那么坏”的标准:

赵冬梅教授的“并非那么坏”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挑战一种过于简单化、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她可能认为,评价一个历史条约的好坏,不能仅仅停留在屈辱感和面子上,而需要更全面地考察:

是否保障了国家的根本利益(领土、主权)?
是否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条约的代价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是否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否比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更优?

从这些角度来看,《檀渊之盟》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名义上的屈辱,但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宋朝的领土完整,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并且为宋朝后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四、 总结:

赵冬梅教授的观点,是一种对历史采取更加审慎、辩证和多维度分析的态度。她并非为宋朝的“屈辱”辩护,而是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深入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

“《檀渊之盟》并非那么坏的条约”,这句话的深意在于:

它是一种对宋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和平与国家生存所做的“务实”选择的肯定。
它提醒我们,要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标准去苛责古人。
它引导我们认识到,即使在看似屈辱的条约中,也可能蕴含着维护国家长远利益的智慧。

总而言之,赵冬梅教授的观点鼓励我们以一种更成熟、更具历史纵深的眼光去审视《檀渊之盟》,认识到这份条约在维护宋朝国家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屈辱感上。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拨乱反正”,也是对历史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单看中国历史上的盟约,澶渊之盟真不算多坏——拿晚晴的拿一堆不平等条约来看,澶渊之盟那都算是友好和平的典范了。

但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讨厌澶渊之盟,不是不喜欢这个盟约本身,而是此前此后大宋的一系列行为。

不妨拿渭水之盟做个对比。其实单轮屈辱程度,澶渊之盟跟渭水之盟根本没法比。在渭水之盟里,颉利可汗都已经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为了送走颉利可汗,拿出了长安城府库内的无数金银珠宝。比较价值的话,渭水之盟里损失的那些金银,至少也相当于宋辽之间几十年的岁币。

然而,今天的人再提到渭水之盟,却没有谁觉得这是个坏事。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李世民在三年之后就派出李靖灭了东突厥。所以,大家都会说“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的权宜之计,不丢人。

大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澶渊之盟本来应该只是宋辽之间暂时停战的一个理由,宋朝理应借着这个机会继续练兵,以图再战,收复燕云。没想到宋朝真把澶渊之盟当成和平协议了,居然来了个“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站在这个角度看,澶渊之盟最大的问题就是让大宋丧失了收复失地的意志和决心,也为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才是澶渊之盟最丢人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即“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一个颇具洞察力和历史厚重感的观点,也与许多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檀渊之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赵冬梅教授可能持有的评价标准和历.............
  • 回答
    要理解学术界对于北大历史学教授观点——即“司马光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的质疑和反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核心层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辩论,它触及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解读、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历史研究,尤其是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评.............
  • 回答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深刻且影响深远的民族融合事件。这场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和系统性,将鲜卑民族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骑马民族,逐步引导向了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鲜卑的独立民族身份几乎消失殆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熔炉。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
  • 回答
    听到编剧刘和平老师正在创作一部名为《北斗南箕之歌》(暂名)的南北朝历史剧,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充满思考的。刘和平老师在历史剧领域早已是响当当的名字,《大明王朝1566》的厚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史诗感,都证明了他驾驭宏大历史题材的深厚功力。此次将目光投向南北朝这段波澜壮阔又充满复杂性的时期,无疑是一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中国历史现象。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鲜明的模式:绝大多数统一全国的政权,其力量源头和崛起之地多集中在北方,然后自北向南推进,最终完成统一。反之,从南方兴起的北伐,虽然不乏雄心勃勃的尝试,但大多以坎坷甚至失败告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历史B+,或无缘清北,这一现象确实引人关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高考招生政策、学科重要性认知、以及考生的个人选择和发展方向。1. 高考招生政策是关键因素: 强基计划与“3+1+2”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不断深化,尤其.............
  • 回答
    对于 2018 年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将“五胡乱华”事件描述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这种表述的变化,背后反映了历史研究和教育理念的演进,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五胡乱华”这个词汇本身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和价值判断。它最早出现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其语境.............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B+无缘清北,这件事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江苏的高考制度产生了疑问。状元无缘清北?历史B+的“魔咒”每年高考季,关于状元的去向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江苏发生的这件事,更是把“唯分数论”和综合评价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文科状元,其他科目的成绩想必都是顶尖的,按理说.............
  • 回答
    北大教授对于“上职高没出息”的回应,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是一个触及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个观点:一、 教授观点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教授的表述可以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1. “社会现实就是.............
  • 回答
    这位北京大学教授的说法,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价值稀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的说法背后: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稀释效应: 规模扩张: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冯仁杰被举报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感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件事情涉及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更触及到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学术声誉以及学生权益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是“举报”。这意味着有学生或知情人士通过正规渠道或.............
  • 回答
    这事儿,往大了说,真是牵扯到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乃至我们社会对“优秀”的定义。单从“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这几个字来看,普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考砸了然后被学校不要了吗?但发生在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性质就变得复杂和值得深思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几个关键点。北大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高.............
  • 回答
    北京大学的牟林翰及其女友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能掀起波澜,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触及到了几个非常敏感和重要的社会议题:校园暴力、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性别议题以及名校光环下的道德约束等。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大家普遍了解的一些情节。事件的主角牟林翰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一次与女友.............
  • 回答
    对于北京大学2021级专硕不提供宿舍且不提供租房补贴的政策,这确实给许多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考虑到北京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理解和分析这一情况,以及为学生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一、 事件的背景与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北大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官方的解释可能多种多.............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冷转码」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冷转码」(冷门专业转计算机行业)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个体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北大古生物「一.............
  • 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雷奕安对电影《流浪地球》提出69个“不合理之处”,这一事件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内容及出发点: 质疑的性质: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并非针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叙事节奏或艺术风格,而是聚焦于科学原理和物理.............
  • 回答
    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并非量子计算机、未实现“量子霸权”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概念界定和技术演进的正常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九章”的科学贡献及其所声称的“量子优越性”: “九章”的.............
  • 回答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这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代际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为人父母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丁延庆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初衷:作为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丁延庆身上自带的标签是知识、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