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时只是折腾的名号而已
作为2010届的江苏考生,高考这个事一直是我心里的痛点。我当时物理化学双A+,政史地生都是A,然而因为语文不好拖累语数外总分,无缘梦想学校。
我母校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我是以30000多人排第40名的中考成绩进入的实验班,我们那届共30个班接近2000人。改革之前,也就是大文大理的时候,虽然语文一直拖后腿,但依靠数理化碾压式的分数,我排名始终维持在年级前10并经常拿下前三名。但改革彻底击碎了我的梦,只有语数外算总分,靠数学一科我实在是独木难支,尽管物化常年霸榜也无济于事,直接下滑到一两百名。我那时的梦想是去中科大学物理,可改革轻易击碎了我这种偏科人的梦,大家都说我聪明、崇拜我数理化好,可我只有苦笑。高考最后考物理化学的时候,我几乎没心情做题,因为考再高也没用。
江苏高考制度就是不容许任何偏科的存在,理科天才只要语文英语有一门瘸腿,滚蛋;文科天才,数学不行,滚蛋;所有人,选修课有一门等级不达标,滚蛋。借用评论里的一句话:改革前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改革后是东方不黑西方黑。这位白同学,也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如果按照改革前规则,把历史算分,她只比得A+的同学低个十几分的样子,按多了算扣掉20分还有410,虽然不再是“状元”,也去不成清北,但去南大级别的学校是没问题的,但现在这个制度她甚至连一些211都去不成。不过她从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因为成了“状元”,引起了广泛关注,应该会有不少学校想直接签她,毕竟分数真的高。
顺便说下,我语文并不是很差那种,只是在我们实验班里排名靠后,放在全年级是中等水平,可中等显然是不能支撑你冲刺高分的,在一分一千人的级别,上层985需要你的语数外全面开花。语文的基础题我从来不惧,怕的是阅读理解、作文这种主观题。有时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当我看着别人为力热光电抓耳挠腮的时候,别人也在看着我为800字作文搜肠刮肚。讲真,那种理科和我差不多,语文还和理科一样好的大佬,咱真心佩服,因为他们都去清北了;但同样作为理科生,其他科差不多,语文比我高30分,数理化比我低30分的人可以去985,我只能去双非,只怕是选了个假理科。
我能理解江苏高考制度最初用意是选拔综合人才,但是否也应给偏才留一条路?毕竟我只是单独的一个人,不是去把大学所有科目学一遍,而只要专攻我选择的领域。现在优秀的理工类大学给江苏省的理科招生名额越来越少,问题出在哪里?
我爱科研,即将博士毕业,经过硕士博士我最终还是从双非一本来到了国内顶尖大学,但这一路艰辛又有谁知。如果最初的起点是985,硕博至少有机会更进一层到自己梦想中的梦想——普林斯顿或者加州理工。现在,虽然顶着顶尖大学博士的头衔,可本科院校将是我教职路上永远甩不开的阴影。我的本科母校在我最低谷的时候接纳了我并为我提供了平台让我得以更进一层,我很感激她,但从事科研的人都知道,国内高校对出身看得多重,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能做的只有去尽力弥补,用成果说话。
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可如果能站在山巅,谁又想被埋在土里,十年了,我还没释怀。他这拍一下脑袋,江苏整个90后及部分00后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轨迹被打乱。我自认为脾气非常温和,但如果你问我恨不恨当初这个制度的制定者,我的回答是,如果当面见到,我一定会给他一拳。气归气,但生活还是得继续,我只想当一个大学老师,平淡教书,安心科研,两耳不闻窗外事。我喜欢坐冷板凳、无意于往上爬,但是我很希望我们这一代曾为鱼肉的人能尽快成为社会主力。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打击是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你知道当了十年的优等生,有朝一日突然变成绩差生的感受吗?你知道从家长会上被老师夸奖“一枝独秀”变成每次考完都要单独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感受吗?你知道身边的人几乎都去了985/211,你却去了个双非学校的感受吗?虽说现在科研做得顺风顺水,但自卑的种子从那时就种下了,这些年始终活在这种阴影中,出了问题,首先怀疑自己,性格也变得比以前更内向,以前能跟异性玩得很好,现在却不敢跟喜欢的女生说话,不过倒也有个好处,我有了足够的独处时间思考我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其中一些帮助塑造了我的科研直觉。
最近对有科技背景的官员特别有好感,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干实事而不是说空话,比如现任浙江省长袁家军、现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以前我不喜欢搞政治的人,觉得把科技工作者调去当官是对聪明才智的浪费,后来才意识到,世界从不缺乏聪明人,缺少的是能为这些人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他们聪明才智的伯乐。就如马斯克,比他聪明的火箭专家有的是,比他懂商业和资本运作的企业家也有的是,梦想家在这个世界更是不缺乏,但他能把这些特点集于一身,成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梦想家,所以他能带领手下的火箭专家创造奇迹。
最近娄书记已经拍板废了这个高考制度,默默点个赞。希望江苏走过的路全国都能引以为戒,不然我们这些小白鼠就白牺牲了。我爱江苏,我还会回来的。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分不清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公平很简单,只要保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即可,不出现泄题、作弊,没有暗箱操作,录取按统一标准严格执行,这就是公平。可是合理性完全是另一回事,试想一下,假如某一天高考突然变为考八股文,这种制度有多大程度能反映出考生的科学水平呢?筛选出来的人才是否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呢?又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引导?这个例子举得比较极端,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规则的公平和合理绝对是两码事,否则法律也不需要修改了。
这个高考方案大概是史上唯一被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同时反对却还能强制执行,也是史上唯一即使受益者在高考前也对其颇有微词的方案,因为每个人都要小心翼翼不能让任何一科落下,精神压力极大,这一粒灰尘落在考生身上,成了几十万座大山。
几个人开几天会就把改革确定了,我一直觉得这件事本身很可怕。没有反馈、没有听取意见、没有试验,就几个人开几个会,就把这么大一件事就确定了,然后“啪”一下就把方案摔在你脸上,只留下你一脸懵。我有时就想,就算设计个马桶,那也是先提出方案,然后仿真,不断设计迭代,修改完善后才能开造吧?可牵扯数百万人命运的事竟能如此草率地通过……说到底还是没人能制约他们的权力,碰上个英明神武的拍板人算运气好,碰上个满脑肥肠的二百五你找谁说去。
如果说最初决定改革的时候还看不清后果,那么经过前几年试验看清了后为什么还继续实行十多年,认错真的那么难吗?不忘初心和独断专行之间其实只差一个民意。
有些同学提到竞赛,以我现在的观点看,当时的确可以通过这条路实现突围,但当时不懂呀。小县城完全没有竞赛体系,家长不了解,学校也不重视,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关在学校里,信息渠道有限,只是学校通知有这么回事就报了名,然后学校组织考试筛选,物化我先后都参加了,也都是以学校第一名成功入选。之后被送到南京,我记得物理是在南师大还是哪里,给发了几本书,就那么生看了一周的样子也没看完,听听几场讲座,化学也差不多,最后物化都是稀里糊涂拿了没卵用的二等奖。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些内容其实很简单啊,如果在竞赛体系下专门学习一段时间,应该能提高不少,但没学过就是没学过,没辙。我记得很清楚,物理竞赛有一题要用力矩来做(当然是我学了力矩后回想才意识到的),高中物理学的都是质点力学、只有平动,哪有转动和力矩的概念,完全懵...上过大学才知道这是刚体力学的内容,后来理论力学考了96,比较满意。
好在我现在具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后如果我的孩子也有天赋并且有意愿参加竞赛,我会注意培养他/她这方面的能力。
我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应该把语文去掉(想杠这一点的可以歇歇了),而是对于理科生,应当把物化或物化生的分数体现在总分里;同样对于文科生,政史或政史地的分数也应该体现在总分里;既然要分科那就应该体现出文理的特点嘛,要不干脆就别分科,但不分科至少也应该有一部分副科算进总分。
也有同学可能误解了我所说的语文“差”,觉得你语文差怎么还能写这么几千字出来,你语文差不影响科研读写文章吗。。。我说的差也是相对于自己的理科成绩、相对于自己的梦想学校的分数,毕竟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语文也是一路优秀过来的。所以当我说语文差的时候,不是不及格、不是会写错别字、不是会读错音、也不是不知道古诗词、更不是看不懂文章,而是搞不懂出题人的想法,拿不到语文考试中主观题的分。比如阅读理解,字面的意思我当然懂,字面下第一层意思我也懂(或者我认为自己懂),但是第二、第三甚至第N层意思,我是真解读不出那么多东西;但读科技文献完全不是这样,当作者说1的时候,那就是1,绝不会是2或3,绝不会拐弯抹角让你猜。写论文和写作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套路:当你有个理论、计算或者实验成果,你只需要把具体的细节、你所用的方法、你的结果和结论说清了就好,也可以包括一些思想上的东西,但都是在描述实实在在的对象;但是作文不一样,以我那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为例,你想想,假如你真的按字面意思来写能得多少分?出题人显然不是想让你写环保,那他/她的意思是什么?我至今猜不出来。
政治这门课,我其实不太喜欢,但我知道保持自己思想独立性与应试是不冲突的,所以从不妨碍我拿A。对语文也是类似,虽然我对语文主观题及其实用性存疑,但我知道区分度是要体现出来的,毕竟语文还那么多高分不是?而且谁跟分数有仇呢?所以我保留了自己的态度,花了很多功夫在语文上,物理化学老师都默许了我在他们课上学别的科目,但不幸的是我没成功。政治里所谓的主观题其实并不是真的要你“主观”,你能知道出题人想让你说什么的,它们的答案也都相当标准,就是让你把背的那些东西里相关的挑出来罗列一遍;但语文主观题千变万化让人太难琢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