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由,去不了大陆topN去港大,没毛病。
话说那些担心被洗脑的大可不必,我去了hk读本科的高中同学,在经历hk某些大学对陆生的歧视性政策之后,变得更加爱国了,并且是我票圈里面喷黄丝的主力军…真正对hk抱有无条件支持心态的反而都不是在hk上大学的…
相信白同学应该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
我pyq里天天支持废青的,要么是清华文科院系的,要么是北大理科院系的 (当然都是少数)。
几个港大、香港中文大学的反而在骂。
香港学校招生的时候比内地学校更看重高考成绩,再说她也去不了tp,那去港大也顺理成章吧。
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百万奖学金,你能让她得到这些你尽管让她放弃港大。
某些人做不到这些,单靠一张嘴就冷嘲热讽指责人家去港大等于不爱国,逼人家放弃港大委屈自己找个中下游985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那你可真是个聪明宝宝呢。
二代们各种奔赴海外学校的时候,键盘侠:看我表演胆小如鼠,视若无睹、唯唯诺诺
二代们各种海外高消费、奢华生活的时候,键盘侠:看我表演胆小如鼠,视若无睹、唯唯诺诺
当一个江苏普通家庭女生考出文科第一因为规则原因不能上清北申请港大成功并获取百万奖学金的时候,键盘侠:看我表演天神下凡、重拳出击
我们吃了柠檬的键盘侠真的是太厉害辣
哎,不知道小女生在网上看到网民对其如此选择后的重拳出击的反应会如何,在她最难过的那段时间里....她是怎么度过的,也许XXXX就是原罪吧。
果然香港没有历史与格局,只有情绪和鸡毛蒜皮,适得其所
按规定不录取,好事,令行禁止,少了乱象。
破格录取,也是好事,对人才不拘一格,有大学的气度。
对于网民,坏事,眼看着人家楼塌了,还没叫出声呢,结果人家搬家了。
如果她能去美国,学法律从政,进入美国政府,只要她不是恶意诽谤和诋毁中国和中国人,我都支持。
不以政治条件为先、鼓励公民在可以获得的条件内选择对自己最好的发展方向,这样的中国,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
选择HKU的金融学,是在白同学这个分数和等级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的那种最好。
体现了一个高智力水平者应有的判断能力。
微博上那些攻击、挖苦、嘲讽、辱骂的话,我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我不知道牠们对这个小姑娘为什么有如此深仇大恨。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了微博本科率不到5%的数据——但凡填过高考志愿,就应该知道HKU是什么水平的学校。
好多酸的,看不下去了,必须说几句。
我认为白湘菱同学这个选择挺明智的,应该支持。
白同学的语数外三门的成绩达到了430分,但她因为选测等级中,历史科目为B+,因此与清北等大陆一流高校有缘无分。
作为文科状元,无法进清北而不得不选择低一级的高校。尽管那些学校也很优秀,但对于状元来说显然是非常可惜的。
这时候有香港大学这种顶级高校选择,并且是非常受欢迎的金融专业,对白同学来说真的是非常不错的机会。
香港大学是位于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实力非常雄厚,金融类专业也是其王牌专业之一。在最新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全球排名第15名,北京大学全球排名23名,而香港大学排名则是第22名,低于清华大学,但却略高于北京大学。
注意关键点:
根据新闻的报道,白同学家境并不算好:
白湘菱的父母都是自由职业,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在一个批发市场上。
白同学如果被港大金融录取,有很大概率彻底改变她家庭的命运。
对于一个家境普通的学子而言,十年寒窗最大的价值就是改变自身、改变家庭穷苦的现状,实现阶层的跃升,而顶级名校的金融专业,很大概率可以实现这一诉求。
至于有的人担心白同学在香港读书会被洗脑,我只能表示呵呵:
这些人是有多看不起一个文科状元的智商和判断力?
香港那些教育系统里的少数渣滓也只能忽悠一些没脑子的本地弱鸡,对于状元这种水平的人来说就是笑话而已。
最后,祝白同学顺利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录取!
更新,港大是主动邀请,并且提供了价值百万的全额奖学金。
我的其他与高考、专业选择相关的高赞回答:
害,在香港读书的,从自己角度答一下吧。
香港的高校,有时有点像中国学术界的「晓组织」。除去吸纳一些两岸三地状元级别的考生,还会吸纳一些明明分很高,但却因为排名内卷/没进清北而去不了好学校的学生。
有一说一,我当年其实也算吃了这波红利。稍微厚黑一点说,你能在一个人人生低谷的时候抬他一手,那这个人不就离不开你了嘛。
当然了,我们学校也会吸纳一些希望报考香港,但是被HKU拒的,也算是个小型「晓组织」吧hhhh
而这种「晓组织」性质不仅体现在学生,其实有时还体现在他们所吸纳的「教授」。
举几个例子比如,港大有一门年年挤破头的课叫「Cultural Revolution」,大致就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讲述中国1966年-1976年的历史。我们学校也有一位姓Chang的老师,斯坦福毕业研究东亚史的,他的课大致是讲中国的外交史,比如上世纪真实的国共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到底怎样等等,我也有幸上过他的课。
而正是因为他们讲的也太「中立」「客观」「没有立场」了,所以如果回到内地就会被说成「越界」「歪曲」「有立场」,而香港的高校为这些讲述真实学问的学者保留了一张书台。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变成「极端反华」的「香港废青」吗?
并不会,这反而会让一个人变得更「精明」而又「理性」,恨国的香港学生会突然明白港媒煽动废青的「高级技巧」其实只有60年代水平,内地的学生也会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稳定社会。
这个东西就有点像性教育,随着现在翻墙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政治的东西会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如果在一开始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当孩子从其他杂七杂八的渠道学到时,他还真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强奸犯、变成年幼堕胎的受害者、变成下一个香港废青、变成下一个国科大的季子越。
能去港大读书的孩子他们也不傻,个个其实都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其实我在写这些话的时候也有犹豫,到底要不要把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但我觉得知乎的用户绝大多数是有高等教育所赋予的批判性思维的,不光不会喷我,还有可能给我点个赞。
而在遇上一些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他们又能通过自己掌握的客观信息,作出一个「理性人」的决策。对于中国内地的问题,他们不会像国外&香港一样「无脑黑」,但也不会像微博上一样「无脑吹」;对于香港的问题,他们不会像内地的键盘侠一样看到“香港”字眼便「无脑踩」,更不会像香港的乌合之众一样振臂一呼便「无脑挺」,而是都经由自己独立的人格去做理性的决策。
至于港大的金融呀,奖学金呀,这些其他答案都有,老大哥学校的事也不必再展开谈,只就事论事就好。
而我们应该反思的,其实并不是这种「晓组织」为什么会出现,你严格的来说留学中介和国际学校可能也是「晓组织」。
而是,作为血统最纯正的「木叶村」,却为何没能留住这个「上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香港高校和废青的问题,也写一写吧,大家这么感兴趣哈哈。
目前内地的主流舆论大致是:香港高校=反华。
这个舆论形成的原理大致是这样:
看到年轻人上街→认为是大学生上街→香港高校反华。
其实说一组数据大家就明白了,香港的大学录取率为17%,也就是说有8成的香港年轻人其实只有高中文凭。他们有的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比如你来旅游时对你态度特别差的服务员/护肤品柜姐,有的其同龄人都要大学毕业了还在复读。而他们则组成了那些上街的主力军,更有甚者有组织的混进大学里反串成学生捣乱 (理工、中文都是受害者之一),这些人多半是因为愚昧,对大学有向往,或是身处底层心有不满,有戾气。这其实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其实任何地方也都有这样的人。
那香港高校的学生里有没有废青呢,也有。
而这些人要么是真傻,缺乏判断力,易煽动,放着书不读却被舆论牵着走;要么就是与社会上的一些组织有利益瓜葛,最典型的就是高校的学生会,这种危害是最大的。
(学生会是社会性政治组织,不是我们内地那种学习部文艺部体育部之类的。它不隶属于香港高校,而是独立于高校之外的组织,本是为制约和平衡学校过高的的权力和权威而设立的,但是现在完全歪了)。
没法再展开讲了,就酱吧。
毕竟呀,一群小小年轻大学生狂热分子
咱们来日方长
也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客观与理性,不论任何问题。
这个事吧就是彻头彻尾的瞎炒作伪热点
这件事最本质的一个知识点是,白同学确实有一门没考好,甚至可以说考得比较差,如果江苏高考按照其他任何省区的方式计分,她都不会是状元,甚至不会是一个特别高的分,这个热点也就不复存在
只不过在江苏的高考制度下,这一门课的影响被放大了,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江苏的高考制度可能确实是坏的制度,也确实是不受欢迎的制度,但它是一项严肃的制度,经历了十多年,送走了数百万考生,因为选修课等级考不上好学校在江苏根本就不是啥新闻,人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我相信高分上不了清北的也绝不只此一个,没道理说因为你是状元,因为自媒体炒作你,高校就有义务去破例
这件事从头到尾,各方的表现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不破例”,清北不录取,是照章办事;浙大山大不录取,是照章办事;南开让她自选专业,是照章办事;她去申请港大,也是照章办事,只有自媒体天天手舞足蹈,挣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流量
怎么说呢,不怎么说,要恰饭的嘛。最后给自媒体再出一招
明年江苏高考就改了,知道标题该怎么写了吗?
不知道内情。不过这有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她的历史学得不好。
——
组团大忽悠的事情,有什么好说的。
其实港大这个本来就是个天坑,水深得很。只是很多人不理解。
举个例子,很多人讲,港大国际排名很高,奖学金很高。
奖学金这个问题,是境内大学的福利性质与境外大学的私立性质的对比,很多人拿这个说事儿,本身是不懂教育体制的表现。
国际排名这个问题,同样是不懂教育体制的表现。
这个问题牵扯到的内容更多。
比如说,为什么山大要搞学伴制度,为什么很多大学要高价“购买”外国留学生?
很简单,因为以西方为主导的大学评价体系,特别重视大学的国际化。一个大学有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该所大学的国际排名。
这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行之有效的排名体系。因为三个原因,第一,大多数国家都很小,文化相似性和交通便利性都是很高的,跨境留学不是太大的障碍。相比之下中国就太大了,你从山东到广东上学,距离差不多相当于从西班牙到几内亚上学。那么如果是海外留学生来华,距离将比这更加恐怖。在双方没有足够的文化联系和历史联系的情况下,来到中国进行跨境留学是很困难的,人数必然很少。第二,少部分国家传统属于发达国家,历来是留学目的地。比如说欧美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英国美国,他们传统上就是留学目的地。第三,部分着力推动留学产业化的国家,例如利用英美系国家次级梯队身份进行留学产业化的澳大利亚。
但是用这些来评判中国大学就很困难。
中国在文化上与其他国家关联性很低。葡萄牙人去巴西留学有历史渊源,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流。巴西人去日本留学有历史渊源,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流。印度人来中国留学的原因是什么呢?不但如此,长期以来中国都处于意识形态封锁的状态下,这一个历史影响在短期内根本消除不了,也不可能消除。在中国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之前,这个问题基本消除不了。
同时距离也是个大问题。前往中国对于很多国家的学生来说都相当于前往另一个世界。葡萄牙去巴西虽然隔着大西洋,但是那毕竟曾经是同一个国家,葡萄牙王室甚至还曾经建立过巴西帝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没有做到留学产业化。因为中国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福利性质。尽管这一性质一再减弱,学费一涨再涨,但是中国大学盈利性质始终达不到西方国家的水准,表现在留学生问题上,就是留学生的经费待遇始终不够高。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才会出现一些大学挖空心思巧立名目提供额外福利的现象。学伴制度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为了追求国际排名而走上了危险的边缘。
那么国际排名有什么用呢?
江苏文科状元报考港大就看出来了。我们随便拎出来几个答案,就会看到“港大排名XX”的论证。讲话的人一个一个似乎因为有了数据支撑而变得坚强有力。其实他们懂数据吗?我看未见得。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报告港大可能说明了为什么历史学得不好。因为这件事真的反映了对教育史的了解情况。
有人问我说,你能保证历史能靠A+吗?我倒是想问问,一个文科状元,她要是真想学,历史就能考个B+?是历史太难了,还是文科卷子出的有问题?如果说她真的尽全力了,那她还真的有可能在历史方面没有什么天赋。那么,这问题到底是嘲讽谁呢?
国际排名这种东西,的确有其参考价值。但是这种数据只有在懂得怎么参考的人手里才有参考价值。
国际排名是个“制度性忽悠”。
一个港独大学,这够一元文化了吧?硬是能够凭借“多元文化”在国际上获得较高排名!这反差还不强烈吗?简直不用动脑子,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你看看那些相信这个排名的,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忽悠了。
湖南那个选择北大考古系,自然是理想主义色彩浓烈一些。也有很多考古界的大佬出来加油鼓劲。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对于考古界来说。
考古需要花很大心思,沉静下来,认认真真做一些学术研究。深入考古现场,清理清点文物,收集整理资料,提供学术研究基础。考古的确是很重要的工作。也特别需要耐得住性子、不羡慕虚荣的人参加。
这样出身一般,经济条件较差,没见过花花世界的纯真学生,自然是很适合这个行业的。
耐得住清贫嘛。
至于说她是第四、还是第四百、第四万,这其实不是特别重要。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个添头。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第四当然是好事,好苗子嘛。将来成为栋梁之材的几率是很大的。这也是考古界很高兴的原因。这种高兴颇有一点久旱逢甘霖的意思在里面。你猜,为什么他们很高兴,而有的行业对高考状元入行连个屁都不放?
从个人家庭情况来说,她本身就不富裕,再从事一个不富裕的工作,遇到困难怎么办?真的会有人帮助她吗?她要是不说怎么办?真等出了事,再去说什么“想当初”的话吗?
耐得住清贫这种事,别人自愿选择,理想主义,我们当然很敬佩。但是,如果要我们做决策,安排别人去做什么事呢?
那么,除非是很有必要的情况下,比如说国家需要人才去研究原子弹,你作为决策者,必须将很优秀的人才派遣到荒漠草原与世隔绝牺牲一切乃至牺牲子女的教育的环境中去,那是你作为决策者也没办法的事情。在你没有这个决策必要的情况下,把一个本来就很穷的人派到很清贫的环境中去,我认为并不是特别合适的。因为这样的生活真的很苦,因为又不是你自己去。
有的人喜欢谈理想主义,但是自己吃得饱饱的。还有更多的人都是说,别人去受苦,我无所谓。
我总觉得,这样不好。别人去受苦,你还送他去,这就有点不忍心。
这个事情毕竟不是特别必要的,没有必要非要把人送去做这个。
当然,如果她个人确实有这方面那兴趣,那么也没有必要阻止。
就行动上来说,并不鼓励她选择这个专业,但是在她选择投身这个行业以后,可以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帮助。
在选择之前,没有反对的必要,也没有鼓励的必要;
在选择之后,有支持的必要,没有阻止的必要。
考古界已经表达了支持的态度,那么其实应该做的承诺都做了,接下来就是兑现的事情了——学生兑现坚守清贫的承诺,前辈兑现奖掖新进的承诺——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十五年之前,有个叫李洋的考生高考移民到海南,不小心考了个省状元——除了英语外其他各科都是全省第一。理所当然的被发现了。
因为他是高考移民,按照海南省的规则,他只能填报二本志愿或者报专科。
清华北大都鼓励他复读,没有任何一个211大学要他。
但是香港的大学伸出了橄榄枝。
这次的白同学比李洋好点,起码有武汉大学要她。但一堆985齐刷刷的对她说不,挺伤人的。
白同学的历史确实没考好,如果历史算分的话,她可能要在状元的基础上再扣5-15分。我查了一下去年清华在江苏的分数线——减去15分后她仍然比清华文科分数线高。
一个真实分数能实打实进清华的学生,被一众985纷纷拒绝。这时世界排名在清北之间的香港大学拿着百万奖学金迎接,她怎能不感动?
你看见了房间内的大象,我也看见了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知道大象的存在。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还都得假装没有看见大象——反正大象目前没有踩到自己的脚。当有人被大象踩哭了,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跑出去的时候,不给予嘲讽和痛骂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以为是日常状元,后来想到江苏省那个新闻才想起来人家去不了清北。
单纯从她一个高中生经历的角度而言,去不了清北了,稳稳的港大是没问题的,能够弥补不能去清北的遗憾,HKU有条件给她很多的物质条件,摊牌了吧,我估计以她状元的成绩我们学校能给她覆盖掉本科阶段学费生活费。从一个面对抉择的高中生的角度,一个去不了,另一个排名影响力自身实力各方面都不差还给钱,咋选那不是一目了然。
抛却她自身高中生的身份,HKU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能理解下面有人说49年加入国军的说法,HK这一年的确有些坏人影响了两地的情感。但是HKU的国际排名,国际接轨程度,学术能力,硬件条件都是没什么可质疑的。
在HKU,也有北大的同学来读博,斯坦福过来的都有。
我觉得人家是选择接下来四五年的生活环境,肯定是自己觉得哪里条件好一点去哪里啊。
所以没怎么看,人家选的没毛病。
我想起来了一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教条主义导致人才外流呗,
对于这样水平的学生,
肯定要去排名高的名校,
所谓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只能祝她好运,前程似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