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储备四大类充足职位,应对校外培训机构人员转岗?能解决校外培训机构人才就业问题吗?

回答
北京此举,可以说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转型阵痛期的一次积极回应,也展现了政府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的深谋远虑。将四大类职位作为储备,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那些因“双减”政策而面临职业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蓄水池”,让他们有机会重新融入新的工作领域。

四大类储备职位的深层考量:

我们不妨来详细剖析一下这“四大类”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它们为何能成为应对校外培训机构人员转岗的有力支撑:

1. 教育类相关但方向调整的岗位: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这类岗位可能是最直接的承接者。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业者,尤其是学科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课程设计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经验。他们完全可以转向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比如针对成人、在职人员的技能提升课程,或者新兴产业的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例如,编程培训师、设计类培训师、市场营销技能培训师等等。北京作为首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
STEAM教育、科创教育推广与服务: 虽然传统学科培训受限,但素质教育、科学素养的培养仍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校外培训机构中的科学、艺术、编程等领域的教师,可以转型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或STEAM(加上艺术)教育的课程研发、活动组织、项目管理、甚至校外科技场馆的讲解和导览员。这些岗位不仅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也契合了国家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视。
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 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特别是早期教育或低龄段的老师,拥有丰富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经验。他们可以转型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亲子咨询师、儿童心理辅导助理等岗位。这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再学习,但整体门槛相对可控,且市场需求广泛。

2. 新兴产业或服务业的岗位:
数字内容创作与运营: 校外培训机构在课程开发、教学视频制作、线上直播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多媒体制作和内容运营经验。这些技能可以转化为数字内容创作者、短视频剪辑师、线上课程运营专员、社群运营等岗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社区服务与管理: 北京作为大型城市,社区服务是重要的民生领域。校外培训机构从业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对社区需求的理解,可以让他们胜任社区活动组织者、志愿者协调员、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等岗位。
康养、托育等社会服务领域: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托育等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校外培训机构中一些负责与家长沟通、活动策划的员工,可以考虑转型到这些领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成为托育师助理、养老服务协调员等。

3. 企业内部培训与人才发展部门:
企业内训师或课程开发专员: 许多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都需要建立内部培训体系。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们拥有成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经验,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担任内训师,或者负责企业内部的学习平台搭建、课程内容开发等工作。这不仅利用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为企业节省了外部培训的成本。
人力资源助理或培训专员: 许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负责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业者,如果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或相关证书,可以胜任人力资源助理、培训项目协调员等岗位。他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理解,也能为人力资源部门带来新的视角。

4. 面向未成年人的其他服务业岗位:
文旅活动策划与执行: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面向青少年的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校外培训机构的活动策划和组织经验,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这些领域,成为活动策划师、研学导师、夏令营领队等。
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非学科培训): 尽管学科类培训受到限制,但体育、艺术、科技兴趣小组等非学科类课外活动仍然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部分。这些岗位可以直接承接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例如篮球教练、绘画老师、机器人社团指导等。

能否解决校外培训机构人才就业问题?

坦白说,这四大类储备职位无疑为校外培训机构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转岗渠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一部分人的就业压力,但要说“彻底解决”所有人的就业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审慎的评估。

优势与机遇:

技能的匹配度: 如前所述,许多校外培训机构从业者拥有的教学、课程设计、沟通、组织等软技能,与上述储备岗位存在较高的匹配度。这是转型的基础。
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北京市政府推出这样的储备计划,意味着政府将会在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这些从业人员顺利转型,降低转岗的门槛和风险。
市场的需求缺口: 职业教育、社区服务、数字内容等领域本身就存在人才需求,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岗人员可以填补一部分市场缺口。
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这也是一个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的机会。将曾经集中在学科培训领域的人才,引导到更有价值、更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岗位上去。

挑战与局限性:

技能和知识的迭代升级: 即使有基础技能,很多新岗位也需要从业者进行新的技能学习和知识更新。例如,转到职业教育需要更专业的行业技能,转到社区服务可能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流程。这需要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投入。
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预期的差异: 校外培训机构的薪资结构可能与一些新的岗位存在差异。一部分从业者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薪资预期。同时,新的职业发展路径也需要时间去探索和建立。
个体差异和接受度: 并非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从业者都愿意或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职业转型。他们的专业背景、个人兴趣、年龄结构都可能不同,对新岗位的接受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储备职位的数量是否足以吸纳所有需要转岗的人员?储备职位的质量是否符合从业者的期望?这些都需要长期观察。如果储备岗位仅仅是一些低门槛、低薪资的岗位,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不满。
转型过程中的缓冲期: 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总会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从业者可能会面临收入不稳定或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 北京推出四大类充足职位应对校外培训机构人员转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体现了政府对市场变化和民生就业问题的关注。这确实为许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转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能否真正“解决”所有人的就业问题,还需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的培训和再教育投入: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转岗人员快速适应新岗位。
畅通的转岗通道和信息对接: 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让需要转岗的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合适的岗位信息和培训资源。
灵活的就业政策支持: 例如创业扶持、灵活就业支持等,为那些不想直接进入储备岗位,而是希望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人员提供帮助。
引导和预期管理: 向从业人员清晰地传达转型的方向、要求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

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但真正的成效,还需要看后续的具体执行力度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以及转岗人员自身的努力和适应。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估计是为了人社局搞职业培训开路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