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将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可住公办养老机构?

回答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一政策在养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项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 政策的初衷与设计理念:

缓解养老压力,创新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公办养老机构资源供不应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压力。“时间银行”政策旨在通过引入社会化、互助式的养老服务,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探索一种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养老模式。
鼓励志愿服务,营造互助氛围: 政策的核心在于“时间币”。它将居民的志愿服务行为量化、价值化,赋予其实际的回报,从而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行列中来。这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实际的帮助,更能促进社区内部的互助和情感交流,构建一个有温度的社区。
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理念贯穿于“时间银行”的设计中。现在我付出时间帮助他人,未来当我需要帮助时(即养老时),我的付出就能兑换成服务或入住养老机构的资格。这是一种代际互助、时间互助的社会契约精神。

二、 具体操作机制的设想与解读:

“时间币”的存储:
服务内容: 政策中提到的志愿服务,很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陪伴、照料(如帮助用餐、洗澡、就医)、家政服务(如打扫卫生、购物)、技能分享(如教授电脑、书法)、心理慰藉等。服务内容会经过规范和认证,以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有效性。
记录与认证: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透明的记录和认证系统。可能由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或专门的平台负责志愿服务时间的核实和“时间币”的授予。如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避免刷时间币等行为,是关键。
价值计算: “时间币”的价值是如何计算的?是按照服务时长直接兑换?还是会根据服务的稀缺性、专业性等因素进行加权?例如,护理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是否比普通的陪伴价值更高?这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平衡。
“时间币”的消费与兑换:
兑换标准: 累计一万时间币可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个门槛设置的合理性值得探讨。一万时间币代表了多少小时的志愿服务?折算成市场价格是多少?这个兑换比例是否公平且有吸引力?
兑换方式: 除了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是否还有其他的兑换方式?例如,可以兑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购买商业养老服务折扣、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以增加“时间币”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公办养老机构的入住资格: 哪些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兑换?是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指定的一些机构?入住资格是否有其他条件?比如,是否优先针对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

三、 政策的潜在积极影响:

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引入大量的志愿服务,可以有效补充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力密集型的照料服务方面。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对于那些有服务能力但经济不宽裕的居民来说,这提供了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优质养老保障的途径,体现了社会公平。
增强社区凝聚力: 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们会与服务对象建立更深厚的联系,促进邻里互助,提升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政策能够引导社会成员更加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培养互助互爱的公民美德。
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新思路: 这项政策的成功与否,将为其他城市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四、 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需要思考的问题:

志愿服务质量的保证: 谁来培训和监督志愿服务者?如何保证他们能够提供专业、有尊严的服务?如果服务质量不高,反而会给老人带来困扰。
“时间币”的价值稳定性: 如果未来政策调整,“时间币”的价值是否会缩水?这可能会让参与者产生不安全感。
公平性与普惠性:
服务能力与身体状况: 并非所有常住居民都有能力提供高强度的志愿服务。那些身体不便、有残疾或者需要照顾家庭的人群如何参与?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公?
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 尽管是为有付出的人提供回报,但如果兑换标准过高,低收入群体可能难以在有生之年积累足够的“时间币”。而高收入群体可能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养老服务,或者他们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更便捷的服务。
制度的运行成本与监管: 建立和维护“时间银行”系统、进行服务认证、处理纠纷等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这部分成本如何消化?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舞弊行为?
“一万时间币”的门槛是否合理: 这个数字是基于怎样的测算?如果过于苛刻,可能难以吸引足够多的参与者。如果过于宽松,又可能导致公办养老机构不堪重负。
与现有养老政策的衔接: 如何与现有的社保、医保、福利分房等养老政策有效衔接?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
社会接受度: 这种创新的养老模式能否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老年人群体中。
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平衡: 如何在鼓励志愿服务的同时,不过度挤压市场化养老服务的空间?

五、 专家和公众的普遍担忧与建议:

服务内容细化与标准化: 建议明确可计入时间币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时长计算方式。
培训与激励机制: 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意识。同时考虑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在时间币之外)。
透明公开的平台: 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让所有人都能查询自己的时间币余额、服务记录,以及兑换规则。
多层次的兑换机制: 除了入住养老机构,应提供更多元的兑换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完善的退出与转让机制: 如果参与者因故无法继续服务或需要提前兑换,应有合理的退出和转让机制。
试点先行,逐步完善: 作为一项创新政策,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进行试点是明智的,可以积累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再向全国推广。

总结来说,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政策尝试。它试图通过市场化的思维和公益化的行为相结合,来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养老挑战。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居民的善意和付出转化为一种可量化的资源,以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然而,这项政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执行的精细化程度、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能否有效解决潜在的挑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试点的进展,并对其进行持续的评估和优化,才能让“时间银行”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益于社会的长效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以老养老嘛。

虽然新闻里用的是青少年,但这套体系的最终参与主体一定是50岁左右的准老年人。


很多产业花的钱都可以视为投资:做了研发、买了更好的设备、培训了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这些钱花出来的技术进步、设施迭代、人员培训,都是资产,是可以继续复用的。从总量上看,很多砸大钱的行业后面是能把钱再赚回来的。

但养老产业不是,养老产业的增量很小,基本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成本。我常说:如果养老产业是个增量,那日本早发了。

咱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你我老去时,特别是最后十年生理机能开始失能时,我们就是社会的负担。

只是人作为人、社会作为文明,这种负担必须支付。


但总是要算经济账的,特别是在出生人口快速走低的现实面前。

养老这个纯支出行业,你愿意把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放进去么?

你的青年劳动力数量已经到峰值了,池子总量在缩小。这么宝贵的资源放到养老产业里干嘛啊,劳动技能复用效率低,带动的产业规模和消费量也不大。

外面还有那么多需要青壮年劳动力的行业,你如果在养老产业里开出比较合适的工资,那不是又拉高了劳动力成本嘛。

护工成本走高,国家开支不合适;护工不足,养老效果不合适。

所以就有了以老养老。


以老养老,说白了就是让50岁的去照顾70岁的。

我国预期寿命是77.3岁,70岁开始很多人就进入全面生理失能了。走路颤颤巍巍上个厕所蹲不下去,正是护理需求最高的时候。

而50岁又是一个很微妙的点:50岁还在上班的,不是事业单位就是企业领导,要么就是自己有一摊小买卖。

下限也是个城市小中产阶层。

但对于大量农村流动劳动力和城市底层,50岁的体力就只能去打杂工零工了,而且工作稳定性和收益远不如那批青壮年。

没事,你们来做养老护工。

50岁的人了,耐心总有点吧?也伺候过家里老人吧?做点中低强度的劳动可以吧?

你50来岁在这断断续续干个十年,一万个时间币肯定能凑齐。凑齐的那天,你也差不多可以直接从护工身份转为被护理的老人,办理入住手续了。

把大量被高强度人力竞争淘汰的准老年劳动力,转入养老产业,减轻对青壮年劳动力消耗的同时也减轻护工成本。

这就是以老养老。


讲真,这个算计蛮精明的(101脸)。

金融点的词汇,这算是用勉强还能经营的资产去支撑不良资产的出清?

但是吧,也有点无奈。

传统养老的家族结构不存在了,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集体化养老好像还在地平线上。

而随着出生率结婚率的暴跌,家庭这个单位都在衰退,碎片化社会成定局。

于是就开始整这些“零存整取”式劳动力流通。

这是啥?碎片化养老么?

user avatar

我拿这一万小时养俩小孩不香吗,还是亲生的。

噢对了,我忘了,按照老北京鸡内卷养孩子的标准,没有一百万个工作小时是万万不够的,这还不算教孩子学西班牙语、马术和Python的时间。

那没事了,继续卷吧。

user avatar

应该在小一点、敬老氛围更浓厚、人均寿命更长的地方例如扬州率先试点,这样更合理谨慎。

user avatar

这等于我拿可以赚钱可以享受的1万小时,换特困人员生活标准的1万小时。

而且我付出的1万小时可赚钱可享受的时间是纯粹的劳动时间,需要额外承担通勤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而收获的1万城乡特困人员时间却是要把吃饭睡觉全算上,1万小时也就一年多点。

这活傻子才做。


刚才翻了翻58同城,奶茶店店员兼职大概18~22,外卖员兼职大概30~35,单位都是小时。

1万小时,去奶茶店兼职,时薪20也能拿个20万,按照去年3.3万收入中位数的标准,可以生活6年了,就算老人生活成本加倍,也能过3年。

user avatar

且不说一万小时有多长,城乡特困人员的养老机构条件如何,这个承诺到你退休仍有效我就一点都不信。

user avatar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某日光阴不见了,必作他人养老金。

user avatar

不会还有人觉得现在公信力处于可以预支未来30年的高位吧?

user avatar

我特别喜欢高赞的那个回答

因为喜欢单身,享受的人,是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获得未来养老的保障的。

他算的已经很准确了,要用三十多年才能换取这个资格。

有这个时间,毅力,我多打工挣钱,996,然后结婚生子,好好教育孩子,用尽全身精力让我们成为幸福一家人多好!

人之常情

————

所以这个政策是给那些真的有困难,不能享受幸福养老生活的中老年人准备的。

他们有固定首收入,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没有可靠亲人养老。

所以他们愿意用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通过全年免休去做志愿者,换取自己未来没有自理能力之后获得去公办养老院的资格。

政策针对人群不同。

————


一个年轻人,有的大好前程,各种未来,怎么会消磨在养老院里?

只有那些经历过社会毒打,已经没有未来的人,才会安心用自己劳动去换取做后的保障。

user avatar

如果毁约了,我们怎么办呢?

像类似这种长期契约签订的时候,最怕的不是别的,是毁约。

养老契约看上去挺美好,年轻的时候大家去做志愿活动,年老的时候按照做的时间返还时间即可,但问题在于你这个年老时间的返回有什么硬性保障吗?

没有的。

献过血的朋友都清楚,你献完血之后医院会给你发个献血证,保证等你以后需要的时候给你及你的亲属优先供应,但结果是什么样呢?

你献血的时候把你捧的高高的,献完血不好意思,生意就是生意,你还是老老实实买吧。

所有类似这样的长期契约都有这样的问题。

在你能决定的时候,人家敬着你,捧着你,而在你付出之后要回报的时候,人家就会嫌弃你,躲着你。

纵观人类历史,长期契约的毁约率是跟成本呈现绝对正向关系的。

小A在大学的时候借给小B一百块钱,约定等到小B老了还给小A,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对小B来讲,一百块太少了,不值得干这件事。

但换个数额就不一定了。

假设小A借给了小B一个亿,约定等到小B老了再还给小A,大家觉得等到老了时候小B会还给小A钱嘛?

大概率是不会了。

而这种养老契约也是一个道理,年轻的时候我做了奉献,老了的时候谁来保障我的权利呢?

没人能下这个保证。

而且你再想一步,你觉得这个记录工作会不会舞弊呢,会不会有内部人员不干活给自己加工时然后在未来享受而那些干了话的人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呢?

这个漏洞是堵不上的。

在人类历史上,在解决长期契约上,靠的是血缘,父母养了孩子,将来就指着孩子养老,虽然没什么白纸黑字的契约在,但这已经是能找到的最稳固模式了。

就这,很多农村老人的最终处境也不理想。

就像生育标语从“计划生育好,社会来养老”转到“养老不能靠社会”一样。

都是成年人了,你要记好一件事。

谁答应你的事都有可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决定的事才算数。

user avatar

很多人at我让我回答这个问题,

北京市民政局这件事应该是没有征求过银保监会意见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民政局不遵守基本法啊。。。。

user avatar

这都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是科幻吧???

《北京折叠》直呼内行

user avatar

我家楼下跑路的理发店貌似也出过类似的通知


这种政策出台一拍脑门的领导感觉真是幼儿园学龄水平过家家。。。

user avatar

和“传销” “庞氏骗局” 一样

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

没人接着玩了怎么办

再过个几十年,等你存完1万服务币

没人玩了咋办


击鼓传花的游戏进行不下去

那可就惨了


除非和房产一样,绑定一些生活必需品

医保卡、教育资源之类的



这两天刚刚公布的人口净增长数据

你确定你等你存完1万时间币

开始准备使用的时候

没人接盘了咋办


user avatar

这个方案很nb。很多人都没看懂。

核心要点就是只有存满10000小时的志愿者才能兑换入住机会。其它不满一万小时的志愿者就只能为有入住机会的人兑换时间,而没有入住权。

而做满一万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它实际上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干不满一万小时的志愿者最终只能把时间兑换给有入住权的人。

多个人干活,一个人住。相当于把子女养老变成众包行为。

有点意思的设计哈。

user avatar

坑大学生有很多种方法,你非要用最笨的一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