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立陶宛将派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代表团」参加北京冬奥会?这将对两国关系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立陶宛将派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代表团”参加北京冬奥会,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消息,尤其是考虑到近期两国关系的一些波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并分析它可能带来的多重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代表团”这个表述本身。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即立陶宛官方层面的参与度是相当高的。一般来说,国家派遣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会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技术人员,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交流人员。规模的“最大”可能意味着立陶宛在运动员数量、随行人员数量上都有显著增加,也可能是指代表团的级别较高,比如有部长级的官员随行。如果仅仅是运动员数量增加,那更多是体育层面的原因。但如果伴随着高级官员的出现,那背后就可能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和外交含义。

从立陶宛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1. 体育外交与和平信号: 奥运会历来被视为一个促进和平与交流的平台,即使在政治关系紧张的国家之间,体育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接触点。立陶宛派出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团,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尝试,希望通过体育传递和平与合作的信号,与北京的官方表态保持一致,即奥运会是属于所有运动员的盛会,不应被政治化。
2. 国内政治考量: 立陶宛国内的政治环境可能也在起作用。虽然立陶宛政府在一些对华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但国内也存在希望维持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声音。大规模参加冬奥会,或许是为了向国内部分民众展示一种“不与中国彻底脱钩”的姿态,或者是在体育领域寻求一些突破,展示国家软实力。
3. 国际环境与盟友协调: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国家在与俄罗斯和中国打交道时,需要在外交上更加审慎和协调。部分欧洲国家可能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并试图在强硬立场和保持沟通之间找到平衡。立陶宛的这一举动,也可能是在与盟友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后做出的。
4. 运动员的权利与支持: 立陶宛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发展的国家,其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的表现备受关注。派出大规模代表团,也可能是在充分支持本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比赛条件。

从中国角度来看,如何解读立陶宛的这一举动?

1. 积极的信号与“奥运精神”的呼应: 中国官方无疑会将此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认为这是对北京冬奥会“团结、和平、进步”口号的呼应。在一些西方国家选择抵制或降低外交参与度的情况下,立陶宛的“高规格”参与,能给中国提供一个很好的宣传素材,证明北京冬奥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2. 微妙关系中的一点“亮色”: 考虑到立陶宛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及随之而来的双边关系紧张,立陶宛大规模参加冬奥会,可以被看作是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一丝亮色”或者一种“解冻”的尝试。中国可能会借此机会,在体育和人文交流层面,试图缓和与立陶宛的紧张关系。
3. “一中原则”的潜在挑战? 有一种声音可能会担忧,立陶宛是否会在奥运场合就台湾问题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或采取“不当”行动。不过,如果立陶宛的参与仅仅是体育层面的,并且遵守奥运会的章程和政治中立原则,那么这更多是一种积极的互动。但如果出现其他情况,中国方面可能会进行干预。

这将对两国关系带来哪些影响?

1. 短期影响:缓和与试探。 在短期内,大规模参加冬奥会可能会为两国关系带来一丝缓和的气氛。至少在奥运期间,双方可以在体育交流层面展开合作,这可能有助于打破近期政治上的僵局。中国可能会借机释放善意,而立陶宛则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其参与的意愿。这是一种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底线和意愿的表现。
2. 中期影响:有限的突破与潜在的反复。 如果在奥运期间,双方互动良好,没有出现政治上的摩擦,那么这可能会为未来在特定领域的交流打开一些小窗口。例如,在文化、科技或某些特定的经济合作领域,可能会有微小的进展。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核心症结在于政治和安全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和立陶宛国内政治的走向。如果这些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那么冬奥会带来的“缓和”可能只是暂时的,两国关系很可能在奥运会结束后回归到之前的紧张状态,甚至可能因为其他事件而出现反复。
3. 长期影响:微妙的平衡与合作的空间。 长期来看,立陶宛的这一举动,可能反映了其在对华关系上寻求一种“有条件接触”的策略。即在坚持自身核心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在不敏感领域的合作空间。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信号。中国是否愿意在承认立陶宛坚持某些原则的前提下,就体育、文化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将决定两国关系的长期走向。
对全球对华关系的影响: 立陶宛的这一举动,也可能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一些讨论。其他国家可能会参考立陶宛的做法,重新评估自己在参与奥运会和与中国互动时的策略。如果立陶宛的参与被视为成功的范例,可能会鼓励其他国家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也寻求与中国在特定领域的沟通。反之,如果出现负面情况,也可能强化某些国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4. 潜在的风险:
政治表态的风险: 立陶宛代表团成员,尤其是随行官员,如果在中国土地上发表了挑战中国主权或领土完整的言论,或者与台湾代表团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触,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外交冲突。中国方面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历来是零容忍。
媒体舆论的放大: 双方的媒体都可能对此次参与进行解读和报道,一些负面解读可能会加剧紧张关系。立陶宛国内亲华派和反华派的舆论战也可能因此而展开。

总结来说,立陶宛派出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事件。

它既是立陶宛在体育外交上的一种尝试,也是其试图在复杂国际关系中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从中国角度看,这是对奥运精神的积极呼应,但也可能伴随着对立陶宛在敏感问题上言行的警惕。

它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缓和与试探,但长期来看,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关系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妥善处理政治上的分歧,以及立陶宛在体育交流之外,是否会继续其现有对华政策。这是一次微妙的互动,其结果将是双方博弈和试探的结果,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两国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我国派出对欧洲国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访问团」回访

上次我国的访问团去欧洲还是一战,北洋政府组织的

在西线访问英法的中国访问团,总人数超过14万

在东线访问俄国的中国访问团,总人数也至少有20万[1]

一方面我国当今国力较之北洋政府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方面立陶宛这样超级大国欧陆强权比起来,英法俄都是不重要的蕞尔小国

一方面参考当年老大哥苏联当年常驻立陶宛的访问团22万人[2],咱也不能低份儿

考虑到我国可用的陆上访问团只有90多万人[3],虽然喜欢也不能全派去同一个友邦

我建议我们派个30万人的访问团,大概25个师,开上几百辆花车放放鞭炮,给立陶宛冲冲喜

不然都对不起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啊

手动狗头 [Doge]

参考

  1. ^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in Russia During World War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5PWcO1lVJE
  2. ^ Anušauskas (2005), p. 56
  3. ^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9808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文字游戏。

「最大」感觉很大,往后看具体数字,13……

user avatar

有什么好看待的?能有什么影响?这么个两百多万人的小破国家,这些天来占用了我国这么多舆论资源,占用了大家这么多话题资源和业余精力,诸位不觉得亏得慌吗?它配吗?它配得上震旦国人这么多的关注吗?你又不是P社玩家/欧洲史爱好者/篮球迷/分子生物学家,这个国家跟你有什么关系?你看到那三个字就不嫌烦吗?你老提那三个字就不怕别人嫌你烦吗?

user avatar

对于小国的正确态度,不应该是除了灭国就是蔑视,不是吗?

user avatar

说好的自信呢?

一丁点好或坏的新闻都能在平台掀起热度。

user avatar

不要把奥运政治化

user avatar

能不能不要啥事都上热搜,一个不到300万人口的小国,这段时间上了多少次热搜,左右拉扯了多少次。

提这种问题除了让一群搞键政的圈地自嗨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永远是立陶宛怎么怎么了,然后我们怎么怎么解读,有意思吗?

面对一个300万人口、离得十万八千里、外交政策既不独立又不稳定、跳来跳去的小国,自己不主动出击,反而整天去解读这个小国怎么怎么滴有意思吗?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代表团」?13名运动员?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有什么区别?谁在乎?各位在这个问题下面自嗨的就不担心又被打脸吗?

国内外那么多事就没有比这件更值得关注的吗?

user avatar

所谓13人巨型代表团

——我的很大你忍一下

user avatar

立陶宛目前的对华政策既没有得到国内民众的支持,在欧盟内部也得不到支持,唯一取悦的只有美国。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月12日报道,立陶宛外交部近日委托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立陶宛受访民众不支持该国目前的对华政策,仅1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维尔纽斯对华强硬政策。

立陶宛这份民调于2021年12月10日至18日进行,2022年1月1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立陶宛目前的对华政策,仅1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有60%的人持否定态度。

面对如此糟糕的民调,在反对党要求他辞职的声浪中,立陶宛外交部长仍然死鸭子嘴硬说这是问卷设计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立陶宛在欧盟内部也没有多少支持者,德国企业已经威胁要将供应链撤出立陶宛。如果没有德国政府的默许,很难相信立陶宛会面临来自德国企业的非官方施压。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公司(LRT)1月24日报道,上周欧洲议会部分反华议员致信欧盟高级官员,以「声援立陶宛」为由,要求欧盟对中国「经济胁迫」立陶宛做出回应,但700名欧洲议会成员中只有40人签署了这份信。

来自立陶宛的欧洲议会议员奥莱卡斯(Juozas Olekas)认为,这表明欧盟对立陶宛的「支持」远低于预期。

他认为,立陶宛国内对开设「台湾代表处」的决定,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如果进行更多的谈判,欧盟方面的支持「更强」。

另一名立陶宛议员奥斯特雷维丘斯(Petras Auštrevičius)承认:「的确,欧盟层面并没有在讨论中国施压立陶宛一事。」

维尔纽斯大学政治学教授维尔皮斯奥斯卡斯(Ramūnas Vilpišauskas)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欧盟主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无论是对德国、希腊还是其他中欧国家,中国都「非常重要」。

实际上很多欧盟国家都和中国台湾省有非官方关系,但是所有国家都很聪明地不去踩中国的红线,规矩地使用「台北」而不是「台湾」两个字。

不管你私自下面是怎么想的,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遵守和中国建交的时候定下的规矩是很严重的事情,是突破外交框架和底线的行为,会招致中国的反击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从始至终,立陶宛的对华政策被一群幼稚又无知的政客左右,他们基于非常盲目乐观的判断来奉承和迎合美国的议程,这群政客水平太差了,以至于他们错误地低估了立陶宛在制裁中可能遭受的损失。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公司(LRT)1月9日报导,立陶宛副外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Mantas Adomenas)接受采访时直言,他们没想到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一事会造成如此大的经济损失。去年8月,阿多梅纳斯曾表示,会让其他国家看到,「就算支持台湾,也能活得好好的」。
「(当时的)风险评估是基于双边经济关系的上限,即双边的进出口额。」阿多梅纳斯告诉LRT,立陶宛政府最初评估后认为,在台湾问题上「搞事情」并不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阿多梅纳斯说,中方不仅作出双边回应,还「对欧盟市场施压」,这正是立政府没有预见的。

这样的说辞说明,立陶宛根本不是基于所谓价值观挑起和中国的外交战,而是基于非常离谱的利益计算做出的决定。

当然面对立陶宛这样的说法,中国政府肯定是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中国的一切贸易往来均符合WTO规则,你觉得不符合WTO规则请你去WTO最高法庭上诉。

什么WTO最高法庭因为美国人不愿意任命法官所以停摆了?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对于欧盟来说,现在乌克兰问题远远比立陶宛这档子破事儿重要。最近西方媒体根本没有人关注立陶宛这档子破事,全在热烈讨论乌克兰问题。

乌东以及白罗斯边境上,T90/T72主战坦克发动机挥发的柴油味都已经飘香十里了。对欧盟来说现在根本不是和中国因为立陶宛问题掰头的时候。相比远东的局势,乌克兰危机是迫在眉睫的。

立陶宛试图通过这种极不成熟的外交战来为自己在欧盟内部提高声量,设定议程,吸引注意力的图谋也是彻底失败了。

最最尴尬的是,现在就连美国都不想接立陶宛抛的媚眼了:

英国金融时报21日曾报导,华府建议立陶宛更名,以缓和紧张的立中关系,并称「台湾代表处」无助深化台湾和立陶宛的关系,但这项讯息遭美国白宫国安会和国务院双双否认。

所以立陶宛现在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舍得一身剐,最后就放了个响屁,没有一个人在意。几个虚伪的大国都是口头支持,然后呢,然后就没了。

毕竟拜登是一个连「俄国小入侵可以容忍」都能说出口的美国领袖,气的乌克兰政府直跳脚。

于是现在立陶宛放出了这个所谓派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代表团」的消息,是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只能勉强试着抛一个媚眼给中国看看,虽然心不甘情不愿。

要彻底解决此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撤销所谓TW代表处,然后声明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然而这么做对于立陶宛总理和外交部来说就是政治自杀。老狐狸如立陶宛总统,一看苗头不对早就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把锅全推给总理和外交部。

现在是立陶宛外交部和总理扛着锅被架在火上烤,左右不是人,只能试着给中国抛个媚眼,幻想中国能高抬贵手了。

至于中国会不会接我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A:我那小兄弟跟我闹分家,这是我们家里的事情,你跟着瞎掺和啥?还帮着我那小兄弟一起添乱!你想干嘛!

B:大哥,大哥,别生气,小弟也是被逼无奈你懂得!这样吧大哥!过年我带我们全家一起去给您拜年,您看怎么样?我带我全家!别人可没这待遇!

A:那你还撺掇我兄弟跟我分家吗?

B:大哥,大哥,你知道我是身不由己的,不得不那么干啊!

A:那你给我滚!我不稀罕你来给我拜年!带你全家一起给我滚!去找你那背后的大哥去!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