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国内其实一直有一种观点是支持收复东部领土。但就目前来看,波兰人并不打算建立一个联邦政府,而是在保持共和政体的前提下收复被占有的领土,比如维尔纽斯地区、西白俄罗斯地区和西乌克兰地区,这点从2007年以后波兰人就开始在维尔纽斯、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大搞经济、文化渗透就可以窥探一二。
在现代波兰复国之前,波兰国内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以毕苏斯基为代表的东部波兰精英人士,他们秉持着联邦主义的传统,希望复兴波兰立陶宛联邦,他们还假定“民族不是一个语言群体,而是一个身份群体”,并可以通过引导等各种措施,在各族群中构建起现代“波兰人”的身份。
另一种是以德莫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民主主义,他们抛弃(或者搁置)了波立联邦的传统,希望建立起一个民族意义上的现代波兰国家。既然是建立在说“波兰语、拥有天主教信仰”的基础上,那么这个波兰应当是一个高度单一的民族国家。
但在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构建过程中,波立交恶,而扶持立陶宛亲波政权的计划完全失败,最终波兰仅获得维尔纽斯地区。而毕苏斯基等人无法接受构建在种族意义上的波兰(即无法接受寇松线),又迫于德莫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民主主义的压力而放弃了东白俄罗斯等地,使得波兰仅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
但在1945年以后,波兰的亲苏政权逐渐意识到,在1945年后主张与苏联达成的现状是符合波兰民族利益的。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波兰人综合了毕苏斯基的联邦主义传统和德莫夫斯基的民族主义传统。1987年,波兰国内出现一种要求包容乌克兰少数民族的思潮,并开始探索与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的平等对话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波兰的国家话语里,“反对恢复失地”、包容乌克兰族和支持东部邻国的独立成了一种传统。
在苏联解体后,波兰与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均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北约接纳波兰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2004年波兰等国加入欧盟。2007年,波兰加入了欧盟申根协定,为了解决原苏联地区的波兰族前往波兰“困难”的问题而制定出了有关“波兰人卡”的相关细则。
虽然该细则明确了“波兰人卡”的所有者应是“波兰民族”,但实际上超过91.4%的波兰人卡申请由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上交”的。这说明“波兰人卡”基于国籍意义上的“波兰人”,而二战之前生活在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维尔纽斯地区的百姓都属之。
而在2022年3月,随着俄乌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兼具北约和欧盟双重成员身份的波兰不仅对加里宁格勒州声索主权,而且对西乌克兰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要求乌克兰归还西乌克兰地区(包括里夫宁州、沃伦州、伊万诺—弗兰科斯克州、捷尔诺波尔州、利沃夫州)。
至于说不能收复维尔纽斯,那是因为波兰的渗透在经济富裕的立陶宛并不明显,对于维尔纽斯地区的人民来说,“波兰人卡”更像一种民族身份象征,其政治属性被弱化了。而且立陶宛本身就是一个北约国家,加入北约的前提就是不能有领土纠纷,那么也就是说立陶宛和波兰作为北约国家,彼此之间“没有领土纠纷”。但如果可以通过公投的形式瓦解立陶宛,那么波兰可以再度获得维尔纽斯地区。
至于说立陶宛,立陶宛人口很少,全球立陶宛人口总数仅400万—500万左右,是波兰人的1/15—1/12左右。一旦加入波兰,立陶宛族和波兰族又拥有相似的宗教文化背景,加上立陶宛人最为通行的外语(或者少数民族语言)俄语实际上也是一种斯拉夫语,而俄语和波兰语据说至少有50%的词汇是共通的,那么立陶宛人几乎免不了被同化。因此,立陶宛是几乎不可能再和波兰结为联邦的,至于说“成为波兰共和国的一部分”这种可能性就更低了。
而二战前立陶宛的犹太族占比为10%,因为大屠杀和战后驱逐导致该族人口损失了90%以上;而战前人口比例比立陶宛族还高的波兰族被大量“遣送回国”,抗议斯大林将维尔诺给予苏维埃立陶宛的白俄罗斯族被驱逐出境,这使得留在立陶宛的波兰族、犹太族和白俄罗斯族的比例迅速下降。加上在战后俄族人没有大规模进入立陶宛地区(一说还有立陶宛人的生育率较高),使得立陶宛成为一个主体民族较高的国家,“建立一个种族意义上的立陶宛”成为了可能。
于是立陶宛一贯将境内讲白俄罗斯语和波兰语乃至俄语的波兰少数民族视为“正好是讲波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立陶宛族”,于是一直在强迫同化这些百姓,甚至恶劣对待这些百姓,使其一度是立陶宛境内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波立两国关系变得紧张。直到1992年9月28日,两国外长签署了睦邻友好宣言以及领事公约,宣布双方不再因领土问题而再起争端,也共同保证尊重各自领土上的对方少数民族的权利,这才走向了正常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