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没有人翻拍《哈利·波特》?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多人好奇的。《哈利·波特》现在确实没人翻拍,这事儿说起来,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说法。

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版权问题。J.K. Rowling(就是罗琳女士)对《哈利·波特》系列拥有绝对的版权控制权。她已经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个人品牌和公司(Pottermore,现在叫Wizarding World Digital)来管理哈利·波特宇宙的一切。除非她本人同意,或者她选择授权给其他人,否则谁也无法随意翻拍。而且,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她似乎对这个IP的保护非常看重,并没有表现出出售翻拍权的意愿。

再者,原版电影的巨大成功。我们不能忘了,2001年到2011年,华纳兄弟一共拍了8部《哈利·波特》电影,每一部都是全球票房的收割机。它们不仅票房高,而且口碑也非常不错,成功地捕捉了原著的精神,并且捧红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特森、鲁伯特·格林特这三位主演,让他们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无法替代的哈利、赫敏和罗恩。

你想想,对于一个已经如此深入人心的 IP,再去翻拍,观众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难以超越的标杆: 罗琳女士的原著本身就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细节丰富、充满想象力的魔法世界。而原版电影,虽然不可能完全还原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在视觉效果、演员选角、音乐、氛围营造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想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或者至少达到同等水平,难度非常非常大。观众很容易拿翻拍版和原版进行对比,一旦稍有不如,就容易引起批评。
观众的“情怀绑定”: 很多人是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那些电影和角色,早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这种“情怀”是很难被复制的,也很难被超越的。如果现在拍,新一代的观众可能不会有那种“从童年到少年”的集体记忆,而老观众则会带着先入为主的感情,很难接受新的演绎。

还有一点,就是IP的持续开发。华纳兄弟和罗琳女士并没有让《哈利·波特》“沉寂”。他们一直在通过其他方式“激活”这个IP,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 这是《哈利·波特》前传性质的衍生电影,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观下,讲述了另一段故事,也吸引了不少新老观众。
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 这部舞台剧也是官方认可的作品,讲述了哈利成为魔法部官员后的故事。
主题公园和周边产品: 全球各地的“魔法世界”主题公园,还有层出不穷的周边商品,都在持续地维持着这个IP的热度,并且能带来可观的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纳兄弟或罗琳女士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去冒着巨大的风险和巨大的争议去“翻拍”已经被成功演绎过的故事。他们更倾向于“拓展”这个世界,而不是“重讲”这个故事。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又会有《指环王》或者《星球大战》这种经典 IP 被翻拍或者推出新的衍生作品呢?” 对,《指环王》有彼得·杰克逊的精彩电影,但它也早在很久以前就有过不同的影视改编。而《星球大战》更是推出了无数的衍生剧、动画片,甚至还有新三部曲。

但《哈利·波特》的特殊性在于,原版电影的“完整性”和“同期性”。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是相对集中、连贯的拍摄和上映过程,而且主演们也是从小演到大,观众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这种“一体感”非常强。

而且,如果真的要翻拍,那得是一个什么样的“翻拍”呢?

重拍一遍相同的剧情? 观众会问“有什么意义?”
对故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恐怕又会得罪一大批原著粉和电影粉。

总而言之,现在没人翻拍《哈利·波特》,并不是因为它不经典,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太经典、太成功了,而且版权方和创作者对它的保护和经营非常到位,所以才没有轻易走上“翻拍”这条路。它更像是一个已经被精心打磨过的、还在持续散发光芒的宝石,大家更愿意围绕它做一些新的设计,而不是把它重新打磨一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罗琳不同意!别看华纳拥有版权,是不是决定要拍,怎么拍,先得听华纳的,最后还是得听罗琳的。

二、烧不起这钱,耗不起这精力!《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还原度已经是它称第一,没有敢叫板的了。

任何看了《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纪录片,去过哈利波特主题公园,或者买过电影幕后制作的书的人都会哭着说一句“道具组疯了~”

三、讲不好这故事。别看后四部剧情删减幅度那么大,支离破碎的,但是能在两个小时内把相当于两部电影的篇幅说清楚,不容易了。

看看《神奇动物2》吧,仅仅讲了四个主角(纽特、蒂娜、雅各布、奎尼)的感情、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纠葛、克雷登斯的情感以及身世还有纽特的嫂子兼初恋莉塔·莱斯特兰奇的感情线,故事就已经剪辑地支离破碎的了。这还是电影团队接手过《哈利·波特》的历练之后的结果。

只说《火焰杯》,丰富世界杯的剧情,S.P.E.W.的细节,海格的情感线,小巴蒂的故事线,哈利的青春萌动,邓布利多与魔法部的决裂……

除了《魔法石》《密室》之外,导演就没好好拍过魁地奇比赛。世界杯一项就可以拍至少十五分钟以上了。

那电影还能看吗?请大家欣赏四个小时的电影~

拍完丹尼尔就三十了。没准艾伦·里克曼过世了都拍不到《死亡圣器》。

减法!

拍电视剧?

你得先算算要花多少钱,要拍多少时间。前几年必须是一年一季,因为十一岁的孩子是一年一长个,拍慢了就只能换主演了。

而且孩子们是不会拍电影的,电影团队要边教边拍。

还有一点,拍电影收回投资还能容易点,拍电视剧,收得回这比电影价格还高的成本吗?

user avatar

因为《哈利波特》电影是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

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少有电影系列,能够真正陪伴一个人走完其生命的一整段历程。(指在主要演员不更换的情况下,这方面电视剧和动漫还是比较多)

从00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拍摄,到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公映,这十余年的时间,哈利、赫敏、罗恩、纳威、马尔福等十数位小演员陪我们一起成长,我们还陪伴阿不思、斯内普、弗农姨父、狼人芬里尔等数名角色的演员走过了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无法替代的陪伴中,是时间蕴含的价值和力量,在如今以快打快的影视行业,很难想象会有这样长周期的作品出现了。

这样用十余年拍一部电影的另一个深远影响,就是特型演员的出现,譬如我们谈起哈利,心里想起的就是蛋妞,谈起赫敏,脑中浮现的就是艾玛,谈起斯内普,印象里的就是艾伦,甚至连同名漫画、手游中的形象,也是参照影片形象创作的,影片和原著已经实现了高度地融合和统一。

而且伴随《哈利波特》一起成长起来的80到00年出生的孩子们,如今正处于人生最有活力、最有实力、发声最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时期,谁把他们心中的经典拍烂,谁就会毫无疑问地被钉在互联网的耻辱柱上。

另外,《哈利波特》系列再怎么说,也是新时代的影视产物,较高的画质、经得起推敲的故事逻辑和耐看的服化道至今仍不过时,如果想要重映,直接重制原片就可以了,没必要冒着风险翻拍。譬如《魔法石》就于去年上映了4K分辨率的3D版本,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多人好奇的。《哈利·波特》现在确实没人翻拍,这事儿说起来,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说法。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版权问题。J.K. Rowling(就是罗琳女士)对《哈利·波特》系列拥有绝对的版权控制权。她已经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个人品牌和公司(Potter.............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当我说“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指他们需要克服的阻力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得多,而且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未必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考了大学”对于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了操作系统内核开发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简而言之,“现在没有人开发新的OS内核”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确实,与历史上相比,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通用操作系统内核的开发变得极其罕见,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为什么曾经.............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指责《原神》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当年那个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游戏,如今在公众视野里,尤其是围绕它的争议声,似乎平静了不少。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指责了”,更像是《原神》自己发生了变化,玩家群体的心态也跟着变了,以及整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似乎我们身边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时候,谁家没辆自行车?那是上学、串门、办事的“主力军”,是自由的象征。可现在呢?放眼望去,城市里川流不息的机动车、共享单车的“遗弃潮”,再看看那些停在小区角落里积灰的旧自行车,确实让人产生“为什么现在几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白了,触及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几千年来男性主导社会结构下的性别角色期待。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而“男生的第一次”却鲜有人过问?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原因。首先,我们得回到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看。 在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婚姻的首要.............
  • 回答
    您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很有意思。您觉得现在是不是“没人”声称看到外星人、UFO或者水怪了?这很有意思,因为实际上,这样的目击报告可从来没少过,甚至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不过,您能感觉到“少了”,这背后一定有一些值得说道的现象和原因。咱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下,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是怎.............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公共厕所里,十有八九都是马桶,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那种看着就特别干净的。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为什么马桶式成了主流。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卫生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1. 历.............
  • 回答
    鲜卑人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鲜卑族曾经是那样活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我们却很难在现代民族构成里找到一个叫做“鲜卑族”的独立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鲜卑族的起源与崛起鲜卑族.............
  • 回答
    过去中国人蓄须的习惯,如今为何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跨越时代、充满变迁的故事,涉及社会风俗、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光拨回到从前,再一步步看现在。一、古代的“须”:身份、风度和精神的象征在古代中国,“须”可不仅仅是脸上的一团毛发,它承载着丰富而深.............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官方对一些“洋节”的态度愈发谨慎,甚至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反感”二字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思潮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观察。首先,我们得明白,官方的这种态度并非空穴来风,很大程度上是对近年来“洋节”.............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让人忧虑的现象,感觉现在确实有些人和事,不像过去那样有股子“劲儿”了,仿佛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被什么东西给磨平了。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信息爆炸这事儿。你想啊,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能知道点新鲜事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会觉得,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像过去那样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了。这其实不是一概而论,也有不少家庭依然非常重视亲情和家族联系,但普遍来说,这种“观念”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要说为什么,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是.............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香港电影的“港味”,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切地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DNA。如果非要我来描绘一下,我觉得“港味”首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你想想那些老港片,无论是吴宇森的浪漫枪战,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确实能感觉到这种潮流,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到社会文化、审美变化、媒体影响,还有我们自身心理的一些东西。先说说“化浓妆”这一点吧。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妆容本身,更是一种整体的风格表达。早些年,可能大家对男性气质的定义比.............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还没尝过法国菜就说它不好吃一样,很多人对5G持有保留甚至否定态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是:普及度和覆盖率的问题。咱们得承认,虽然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在卯足了劲儿建5G基站,但要做到像4G那样,走到哪里信号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手机、短视频、各种直播、游戏、在线课程,这些新潮又刺激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似乎要把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瓜分得一干二净。按理说,这会对传统的阅读行为产生巨大的冲击,爱看书的人应该越来越少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身边总还是有那么一群人,在喧嚣的数字洪流中,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那点关于“感觉”的纠结。要说现在有老师教的画反而不如过去自学的人“有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现象,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有感觉”这三个字本身就挺玄乎的,但它往往指向一种直观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烙印.............
  • 回答
    说起现在女星里“绝色美人”是不是不如从前多了,这事儿吧,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有同感的。我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掺杂了不少个人感受、时代变迁,还有一些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经典名单”,里面往往会定格着一些过去的偶像。比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女星,张曼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