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现在有老师教学的画画反而没有过去的人自学画的有感觉?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那点关于“感觉”的纠结。要说现在有老师教的画反而不如过去自学的人“有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现象,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有感觉”这三个字本身就挺玄乎的,但它往往指向一种直观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烙印。 这种感觉,跟技巧、跟学院派的严谨,有时候并不完全是一码事。

过去自学者的“感觉”来源:

1. 强烈的内驱力和纯粹的“爱”:
那个年代,学画画并非易事。 资源相对匮乏,不像现在互联网一搜什么都有。想学画,很多时候是靠着一股子对画画“说不清道不明”的热爱,一种打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冲动。
自己摸索的艰辛,反而铸就了更深的羁绊。 遇到不懂的,可能翻遍了图书馆找不到相关资料,只能自己对着实物、对着旧画片一遍遍地比划、尝试。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像是自己挖到的宝藏,那种成就感和对画画本体的理解,会非常非常扎实。
这种“为爱发电”的状态,使得他们的画作往往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 他们的笔触里,可能藏着对光影的迷恋,对色彩的探索,对特定事物的热爱。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驱动,很难被刻意模仿。

2. 对“看”的极致训练:
过去缺乏现成的“范本”,更多的是靠“看”。 看自然,看老先生的画,看生活中一切能入眼的东西。这种“看”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欲,去观察事物的结构、体积、明暗、肌理,甚至人物的表情和情绪。
为了还原所“看”到的,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 比如,为了画好人,会找朋友当模特,从早画到晚;画风景,就背着画架跑到野外,对着真实的世界一遍遍地画。这种“眼高手高”的训练,虽然可能技术上还有瑕疵,但他们对物体的理解和表达,往往非常直接和深入。

3. 更少的“规则”束缚:
不像现在有完善的教育体系,过去很多自学者,尤其是在非主流的艺术圈子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学院派规则要遵循。 比如素描的线条怎么排布,色彩关系要怎么处理,解剖学有没有标准答案等等。
这种“规矩”的缺失,反而给了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去尝试和表达。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凭感觉走,用自己认为舒服、能表达出意图的方式去画。这种随性而为,有时候反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感觉”,甚至是某种“野性”的美。

现在老师教学的“感觉”变化:

1. 信息爆炸与“快餐式”学习:
现在学习绘画的渠道太多了,老师、网课、教程、社群,信息铺天盖地。 这当然是好事,降低了学习门槛。但同时也容易让人进入一种“速成”的心态,或者陷入各种技巧、风格的模仿。
很多时候,学生学的是“方法”,而不是“为什么”。 老师教你一个调色技巧,你学会了怎么调,但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调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为什么这个颜色放在这里会显得和谐或冲突。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来的东西就容易变成一种技巧的堆砌,缺乏内在的思考和情感的连接。

2. 强调“标准”与“效率”:
学院派教学,尤其是在基础阶段,往往会强调扎实的功底、准确的造型、规范的色彩关系。 这是为了打好基础,让学生能够驾驭更复杂的创作。但如果过度强调,或者学生只追求“考试合格”,就容易把绘画变成一种“完成任务”的过程。
“画得像”、“画得标准”成了评价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被引导去模仿老师的风格,或者去迎合某种审美趋势,反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画画的“过程”本身,那种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可能就被考试和比赛的压力冲淡了。

3. “风格”的过度追求与同质化:
现在互联网发达,大家更容易看到各种各样优秀的、有特点的画作。 这本来是好事,可以开阔眼界。但有时候,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绘画认知和理解时,就开始盲目追求某种“风格”,模仿大师的笔触、构图,甚至是题材。
这就像在模仿别人的招式,而不是打好自己的内功。 结果就是,很多画作看起来技巧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自己”的东西,有点“千人一面”的感觉。所谓的“感觉”,恰恰是那种独一无二的个人标记,而过度模仿,恰恰是扼杀这种标记的头号杀手。

4. “工具”的便利与“思考”的惰性:
现在绘画工具越来越先进,软件功能强大,数位板、各种笔刷,还有AI绘画工具的出现,都在不断降低绘画的门槛,提高效率。 这让创作变得更容易,但有时候,工具的便利性也可能让人产生一种“依赖”。
比如,一个不好看的鼻子,以前可能要反复修改,思考结构和光影,现在一个液化工具就能调好。 这样一来,对造型的深度思考、对色彩的敏感度,可能就会被工具的功能所取代,削弱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那种“与画布的较量”和“与自我的对话”。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学老师了?

当然不是!老师的价值是巨大的,他们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纠正错误,引导方向,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在于如何“学”:

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 不要只满足于知道“怎么做”,更要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甚至去质疑和探索“有没有别的做法”。
在吸收技巧的同时,不要放弃对“看”的训练。 多看自然,多看原作,多去感受艺术家是如何表达的。
勇敢地表达“自己”。 即使技巧还不纯熟,也要试着把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注入到画作中。不要害怕画得不像,不要害怕不“标准”,因为那些“不完美”中,往往藏着最动人的“感觉”。
找到“平衡点”。 既要学好基础,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作热情,不要让“学”变成“被训练”。

总而言之,过去自学者的“感觉”往往源于对绘画本体纯粹的热爱、艰辛探索的过程、以及相对自由的表达。而现在,在技术更发达、信息更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陷入技巧的堆砌、风格的模仿,甚至被工具所“绑架”。要找回那种“感觉”,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更要保持一颗探索和表达“自我”的心,让技巧服务于情感,而不是让情感屈从于技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的感觉这么奇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