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为什么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老实地呆在一个公司反而薪资会原地踏步,你咋看?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坎儿,也道出了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普遍困境。你说“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虽然不是绝对的定律,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挖。

为什么跳槽看起来是“加薪捷径”?

1. 市场价值与内部薪酬体系的博弈:
公司内部的薪酬体系: 大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薪酬体系,这套体系往往是基于岗位、职级、以及公司整体的薪酬预算来制定的。即使你表现出色,能力突飞猛进,公司内部的加薪幅度通常是有限的,并且有固定的调薪周期(比如一年一次)。而且,很多时候,内部加薪更多的是跟通货膨胀、市场平均水平或者你的上一级薪资来挂钩,而不是完全根据你实际创造的价值来决定。
外部市场的吸引力: 当你跳槽时,新公司在评估你的能力和价值时,会参考更广阔的外部市场行情。如果你的能力和经验在市场上是稀缺的或者受欢迎的,新公司更愿意支付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来吸引你。而且,新公司往往需要用更高的薪资来弥补你跳槽可能带来的适应期、学习成本以及对原有稳定性的放弃。这种“溢价”效应,就是跳槽加薪最直接的体现。

2. “换个地方才能证明自己”的心理错觉:
有时候,我们自身在原有公司可能受到了“温水煮青蛙”效应的影响。在熟悉的环境里,固有的工作模式和人际关系让我们容易满足现状,也可能因为缺乏竞争压力,自己的成长速度并没有达到“爆发式”的阶段。
跳槽提供了一个“新起点”,在一个新平台,你会被重新评估,需要快速适应新环境、新项目、新同事。这种外部的压力和新的挑战,反而能激发你潜藏的能量,让你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更高的价值,从而在新公司获得更高的起薪。

3. 职位晋升与薪资增长的绑定:
在很多公司,职位晋升往往伴随着薪资的显著提升。但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已经到了某个职级的天花板,或者晋升通道非常狭窄,那么即使你能力再强,也难以在原地实现薪资的飞跃。
跳槽,往往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或者一个承担更重要责任的岗位。这样的岗位,自然会带来更高的薪资回报。

4.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成本:
作为员工,你很难完全了解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其他岗位或者同等职位在其他公司的具体薪资水平。你对公司薪酬体系的了解是有限的,而公司对你的了解,也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直属上级的评价)。
跳槽时,你通过招聘平台、内推、HR沟通等多种渠道,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市场薪资行情,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公平的价值体现。

为什么“老实呆着”薪资会原地踏步?

1. 缺乏主动争取和谈判:
很多员工,即使知道自己涨薪的理由充分,也缺乏主动与上级沟通、争取加薪的意愿或技巧。他们习惯于等待公司在年度调薪时“给予”,却忽略了主动出击的重要性。
有些人可能觉得“做得好公司自然会知道”,但现实是,很多时候信息传递需要主动的表达和证明。

2. 对公司“忠诚度”的误读:
一些公司可能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员工的“忠诚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倾向于给长期服务但能力成长有限的员工相对稳定的薪酬,而不是高额的增长。而对于那些跳槽频繁的员工,可能在内部评价上被打上“不稳定”的标签。
这种观念下,老实工作往往被解读为“安分守己”,而不是“持续成长”。

3. 成本控制的惯性:
对于公司而言,留住一个老员工,即使薪资有小幅增长,也比招聘和培养一个新员工的成本低。但这种“低成本”的惯性,也可能导致薪资增长变得缓慢和保守。公司更愿意把“大额”的加薪用于吸引外部人才,而不是内部的“原地踏步”式的增长。

我的看法:

我理解这种“跳槽才能加薪”的感受,它确实是很多职场人真实经历的写照。这并不是说“老实工作”是错误的,而是说,在当前的职场环境中,“老实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安分守己”的层面,而缺乏“持续进步”的驱动和“价值体现”的主动性,那么薪资原地踏步的风险确实很高。

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理想的状态是,公司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公平、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让员工在公司内部也能享受到与自身价值增长相匹配的薪资回报。这需要公司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让员工知道如何通过能力提升、责任增加来获得晋升和加薪。
定期进行市场薪酬对标: 确保内部薪资水平与市场行情保持竞争力。
鼓励和支持员工的成长: 提供培训机会,允许员工承担更具挑战性的项目。
建立绩效与薪酬的强关联: 让真正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员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 让员工能够有机会与管理者就薪酬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

作为员工,又能做些什么?

虽然外部环境有时难以改变,但我们作为个体,也可以:

1. 持续提升硬技能和软技能: 让自己始终处于“有市场竞争力”的状态。这是跳槽加薪的底气,也是争取内部加薪的资本。
2. 主动管理职业生涯: 不只是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了解行业趋势,了解自己的价值。
3. 学会与上级沟通: 在合适的时机,用数据和事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贡献和对薪资的期望。即使加薪不成功,也能让管理者了解你的诉求。
4. 保持对外部市场的敏感度: 关注招聘信息,了解同行业同岗位的大致薪资水平。这有助于你判断自身的市场价值,并在需要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跳槽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加薪手段,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直接且有效的价值重估和市场对接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在职持续成长”的价值。最聪明的做法,或许是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时争取,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无论是留在原地,还是选择远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题主待的是发展平稳期或下降期的公司,如果题主待的是发展上升期的公司,那晋升的机会不少的,只要题主业务能力靠前,情商过合格线,做事负责任,一般都有的升的,上升期的公司机会多。

公司的发展机会决定了公司能提供多大的晋升频率。

一般发展成熟的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下面的人机会少,这个时候靠跳槽来达到晋升反而是好事。

如果是下降期的公司,早点走就更好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坎儿,也道出了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普遍困境。你说“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虽然不是绝对的定律,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挖。为什么跳槽看起来是“加薪捷径”?1. 市场价值与内部薪酬体系的博弈: 公司内部的薪酬体系: 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直击了许多人在面对普通感冒时的困惑。我们确实看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西医在面对感冒时,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更多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彻底消灭病毒。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感冒”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叫.............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只能听到主旋律”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聊起歌来总是“就那句最出名的调调挺好听的”,再问别的就说不上来了。这背后可不是他们不爱音乐,而是对音乐的感知和处理方式,跟咱们普通人不太一样,原因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对音乐的“注意力分配”天然不同:这就像是大家看画一样.............
  • 回答
    这年头,无论是家长口中的“黄金专业”,还是年轻人择业时的热门选项,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IT”这些词儿。曾几何时,金融才是一众学子梦寐以求的“香饽饽”,毕业等于高薪的代名词。可现在呢?反观四周,计算机和IT领域的光芒似乎盖过了金融,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感觉现在的当打之年足球球星都很平庸”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颇具争议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变化,也有我们作为观众的观察角度和期望值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与战术演变1. 战术的成熟与均质化: 现代.............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近来听闻不少人感叹,当下日本给人的感觉,竟与我们所熟知的晚清中国有了几分相似之处,这实在是一个颇引人深思的论断。要细细说来,这种“相似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某些宏观趋势和微观现象的交织,虽不能说完全一致,却在某些维度上触碰到了相似的痛点。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比较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也饱含着.............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而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资本家(或者说,拥有和掌控资本的群体)在行事上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不要脸”,仿佛不再需要顾忌过去那些“体面”的遮羞布了。这种感觉的产生,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资本的“效率优先”哲学深入骨髓:资本的本质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感受。感觉现在的社会风气变得激进裹挟,这确实是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的。是不是你成熟了,接触信息多了,还是另有原因?咱们一块儿聊聊。首先,你的感受很可能是对的,你自己的成长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加,确实是重要因素。 心智的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大脑的.............
  • 回答
    最近跟朋友聊起历史,发现这话题真是越来越不好说了。以前大家讨论历史,更多是围着事件本身、人物的功过、历史的走向,大家带着点儿求知欲,带着点儿自己的理解来碰撞。可现在呢?感觉很多时候已经变味儿了,越来越像那种追星的“饭圈”。你想啊,最早的时候,咱们接触历史,可能是课本,是纪录片,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书。这.............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小时候水果那味道,现在确实很难找回。感觉跟小时候味道不一样,这事儿绝不是我一个人瞎想,很多老一辈的朋友都有同感。我琢磨了一下,这背后可能还真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说最直观的,就是品种改良和培育方式的变化。那时候,水果大多是自然生长,或者说是在比较朴素的条件下种.............
  • 回答
    小时候的西红柿,那滋味,至今仍在我舌尖挥之不去。不是说现在的西红柿不好吃,而是那种纯粹的、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酸甜平衡到恰到好处的味道,仿佛随着我们一起长大,悄悄地溜走了。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菜园里,或者邻居家墙角那几棵歪歪扭扭的番茄藤。它们长得随性,却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摘下来的西红柿,不像现.............
  • 回答
    玩《英雄联盟》感觉累,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感受。而且,这份“累”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它掺杂着太多太多的因素,从游戏本身的设计,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变化,再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简直是“内忧外患”,让人应接不暇。游戏本身的设计,似乎越来越“卷”: 英雄池爆炸与版本更迭: 你还记得刚开始玩的时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感觉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随便数十年,生活方式、科技水平、社会观念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次元级”的跃进。可再往前追溯,尤其是古代,几千年下来,很多地方似乎“万变不离其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 驱动变革的“燃料”——信息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那点关于“感觉”的纠结。要说现在有老师教的画反而不如过去自学的人“有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现象,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有感觉”这三个字本身就挺玄乎的,但它往往指向一种直观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烙印.............
  • 回答
    最近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月薪过万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毕业季的招聘会,还是同学聚会时的闲聊,似乎“月薪过万”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很多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然,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实打实的。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多.............
  • 回答
    最近玩了几款市面上比较热门的大型格斗游戏,比如《街霸6》、《铁拳8》,还有之前的一些《真人快打》系列。说实话,虽然画面、招式设计、打击感都很棒,但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对新手太不友好了。你坐在那里,看着一个充满炫酷动作的游戏,跃跃欲试。结果呢?一上手,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一片陌生的领域,周围全是经验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