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更想生女儿而不是儿子,以前的重男轻女现象会逆转吗?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

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经济和教育的改变是绕不开的关键。以前吧,家里就指望着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也指望着儿子能顶门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女儿嘛,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虽然疼爱,但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总觉得不如儿子“靠谱”。可现在呢?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迅速,但生育成本也水涨船高。孩子的教育、住房、医疗,哪一样不烧钱?很多年轻父母算下来,生个女儿可能在这些方面“投入”相对小一些,或者说,女儿未来的回报不一定就比儿子少。

而且,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很多女儿毕业后有自己的事业,也能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甚至能反哺家庭。在这一点上,女儿和儿子在经济上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女儿可能表现得更出色。过去那种“儿子养亲老,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在物质和教育平等的时代,也渐渐站不住脚了。

再者,情感需求和陪伴感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推手。现在很多年轻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家后,父母那一代的家庭结构相对简单。他们自己长大后,可能面临的是父母晚年需要照顾,而他们自己也渴望一份细腻、温暖的情感连接。女儿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是更体贴、更懂得关心人的。她们可能会更愿意花时间陪伴父母,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上的“回馈”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比物质上的更重要。

想象一下,女儿可能会撒娇,会主动关心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会在节日给你准备惊喜,甚至在你遇到困难时,虽然不能给你扛起重担,但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拥抱,也能带来莫大的力量。相比之下,儿子在很多文化语境下被期待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情感表达可能不像女儿那么外放和直接,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糙”。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感受,并不是说所有儿子都不贴心,但这种普遍印象确实影响着年轻人的选择。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那就是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近些年,社会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女儿是妈妈的小跟班”之类的美好描述。媒体、网络上充斥着温馨的亲子互动,很多都是围绕女儿展开的。比如,女儿会和妈妈一起打扮,会和爸爸一起玩游戏,这些画面往往能触动年轻父母的心弦,让他们觉得生个女儿能带来更多美好的瞬间。

反观关于儿子的描述,虽然也有温情,但更多时候会强调他们的责任、担当,甚至是被期待成为“男子汉”。这种文化上的引导,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此外,育儿观念的更新也功不可没。过去的育儿方式,很多时候是比较粗放的,家长更多的是提供物质条件,情感投入相对较少。而现在的年轻父母,很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更注重亲子教育,希望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他们可能更喜欢和女儿一起玩益智游戏,一起阅读,一起探索世界。这种共同成长的体验,会让父母觉得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绝对地说“重男轻女”就彻底消失了,或者说“女权至上”就来临了。社会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一些保留传统观念更强的家庭里,“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即使是那些说想生女儿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可能也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那种旗帜鲜明的“重男轻女”确实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挑战。年轻一代更看重的是孩子的独立性、个性和情感需求,以及家庭的幸福感。他们不再将生育简单地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是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是家庭情感的纽带。

所以,与其说是“重男轻女”的逆转,不如说是一种生育观念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如果说以前是“生儿育女”的惯性思维,那么现在更像是“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怎样的家庭”的主动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因为其在情感连接、陪伴以及某些文化意象上的优势,受到了更多年轻父母的青睐,这是一种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的生育观的体现。

当然,最终无论生男生女,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对女儿的偏爱,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情感体验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和观念升级的一个有趣缩影。未来的生育观,很可能会更加趋向于“孩子是自己的,快乐最重要”,性别本身的反而是次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让我一个粉红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赢麻了”,麻到都动不了了,真是谢谢了。

想生儿子是重男轻女,想生女儿也是重男轻女。,宇宙的尽头是重男轻女呗?当郭楠还把“双标”当成贬义词的时候,人家早就已经进化到无标了。

我们总结这些洋洋洒洒的回答,把它们归纳成人话,无非就是:

不论何种现状,我都要身披“受害者”的外衣,永远要求特权和优待。

简单形容,就是欲壑难填。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对未来得出一个清醒的判断: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可能让她们满意的,她们要的本身就是“不满意”。

所以,舔狗不得house合情合理。

user avatar

不,当然是想要儿子啊



user avatar

从来不存在什么重男轻女现象,存在的只是对子代的传承有利的因素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男性有上战场送死的权利,而女性没有,所以是重男轻女

这听着合适吗?

同样地,男性的父母有着省吃俭用给儿子攒结婚费用的义务,而女性的父母没有,所以是重男轻女?

在过去,男性作为优质的生产力,取得了与自身的生产力相一致的社会地位

于是父母会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男性

但女性作为人口再生产的天然要素,下限也得到了保证

在今天,男性依然是优质的生产力,但某些要素在某个长满触手的生物的控制下被垄断,赋予了女性高于公平的自由市场的不合理地位

使女性得以以婚恋为途径,对男性展开敲骨吸髓,祸及三代的残酷剥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远见的年轻人自然会因此倾向于生女儿

这就是女本位社会运行的方式

女性垄断要素,囤积居奇,借以剥削男性扎扎实实劳动的成果

对应的一个形象的名词是“宫本家”

因此年轻人逃避生男孩,愿意生女孩,希望借机收获宫本家而不是工具人

而宫本家作为获取收益的工具,当然不需要像男方父母一样含辛茹苦地给她们攒房车,这是理性的体现

同样也是女本位社会对女性的反噬和对男性歧视的代价

但宫本家们绝不会放弃一丝一毫的利润,也不会愿意改善社会环境,她们只会咒骂男性不够努力,编造出女权主义这样原罪化男性的理论,使她们心安理得地享受既得利益

这时的男性,像极了找老板要求改善劳资环境的员工

user avatar

我就是一个女儿。

说实在的,我倒是没那么多想法,毕竟如果非要说买房买车,一般的生活,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毕竟该有的还是有的。

但是女儿真的好啊。真可爱啊。那么多好看的小衣服,小玩具,都可以买来打扮啊。我去买鞋,想把一墙都打包带走啊,平时得靠我老婆拽啊。

啊!这个娃娃好可爱!买!啊!这条裙子好可爱!买!

我自己就是个爷们,我太懂了,我自己没有这些个欲望了,但是闺女不一样啊,怎么打扮怎么可爱啊!

孩子一岁半,现在路过小区里的共享琴房就想进去摸钢琴……

这,必须得安排上!我已经在琢磨过一两年把家里装修扒掉!重新来一遍!客厅里我啥都没有!我就摆台大钢琴!咱弹着网!考什么级?!不考!咱想弹啥就让老师教啥!

啊!女儿真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年轻人对深圳失去感觉”的讨论不绝于耳。曾经那个充满魔幻现实色彩、代表着无限可能和机遇的“深圳速度”,似乎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渐渐褪色。这并不是说深圳不好,而是年轻人的视角和期待在变,他们看待这座城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 “魔幻现实”正在“现实”化,光环的磨损曾几何时,深圳是.............
  •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
  • 回答
    “感觉现在的当打之年足球球星都很平庸”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颇具争议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变化,也有我们作为观众的观察角度和期望值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与战术演变1. 战术的成熟与均质化: 现代.............
  • 回答
    这阵子,身边不少年轻朋友聊起找工作,几乎异口同声地挂着“双休”两个字。仿佛这成了一个衡量工作好坏的黄金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卷”得不够的标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年轻人找双休都是因为“感觉不到压力”。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得承认,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年轻.............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放眼望去,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迷茫和一丝淡淡的忧愁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深入探究起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故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经济上的压力,这真是压在不少年轻人肩膀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困境,确实,工作动力缺失、职业发展迷茫、以及“未老先衰”的“中年危机”感,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增长放缓与“内卷”加.............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个生活在20年前的中国人突然送到今天。这可不是简单的时空穿越,而是一场感官和认知的彻底颠覆。他们会发现,曾经熟悉的世界,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而又光怪陆离的“天方夜谭”。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会来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20年前,手机是什么?是功能机,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可能还有点贪吃.............
  • 回答
    .......
  • 回答
    2012 年 10 月,知乎改版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当初那一阵子,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毕竟知乎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不少用户的神经。现在两个月过去,当初的阵痛期差不多也缓过来了,大家对新版的感受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次改版给我的感觉是 更“社交”,也更“热闹”了,但随之而来的,.............
  • 回答
    哥们,看到你的帖子,简直是感同身受。我都能想象你现在焦头烂额的样子,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主治,结果心力交瘁,不想干了。这感觉,就像爬到山顶,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而且这条路可能永远没有尽头。首先,别觉得自己是孤例。现在年轻医生辞职不干的,数量真的不少。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
  • 回答
    2020年的高考成绩,终于尘埃落定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心里就像压着一块巨石,仿佛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紧张、所有的期待,都凝聚在那几个小时里。等待成绩的日子,更是煎熬。每天刷手机无数次,看到任何关于高考的消息,心都会漏跳一拍。甚至做梦,梦里都是填报志愿、查成绩的场景。终于,那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到来了。那.............
  • 回答
    这年头,无论是家长口中的“黄金专业”,还是年轻人择业时的热门选项,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IT”这些词儿。曾几何时,金融才是一众学子梦寐以求的“香饽饽”,毕业等于高薪的代名词。可现在呢?反观四周,计算机和IT领域的光芒似乎盖过了金融,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近来听闻不少人感叹,当下日本给人的感觉,竟与我们所熟知的晚清中国有了几分相似之处,这实在是一个颇引人深思的论断。要细细说来,这种“相似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某些宏观趋势和微观现象的交织,虽不能说完全一致,却在某些维度上触碰到了相似的痛点。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比较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也饱含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而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资本家(或者说,拥有和掌控资本的群体)在行事上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不要脸”,仿佛不再需要顾忌过去那些“体面”的遮羞布了。这种感觉的产生,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资本的“效率优先”哲学深入骨髓:资本的本质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感受。感觉现在的社会风气变得激进裹挟,这确实是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的。是不是你成熟了,接触信息多了,还是另有原因?咱们一块儿聊聊。首先,你的感受很可能是对的,你自己的成长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加,确实是重要因素。 心智的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大脑的.............
  • 回答
    最近跟朋友聊起历史,发现这话题真是越来越不好说了。以前大家讨论历史,更多是围着事件本身、人物的功过、历史的走向,大家带着点儿求知欲,带着点儿自己的理解来碰撞。可现在呢?感觉很多时候已经变味儿了,越来越像那种追星的“饭圈”。你想啊,最早的时候,咱们接触历史,可能是课本,是纪录片,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书。这.............
  • 回答
    小时候的西红柿,那滋味,至今仍在我舌尖挥之不去。不是说现在的西红柿不好吃,而是那种纯粹的、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酸甜平衡到恰到好处的味道,仿佛随着我们一起长大,悄悄地溜走了。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菜园里,或者邻居家墙角那几棵歪歪扭扭的番茄藤。它们长得随性,却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摘下来的西红柿,不像现.............
  • 回答
    最近跟不少同好聊到日本动漫,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好像现在的作品,比起我小时候或者十几年前看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那么抓人了。这话说出来,有时候还挺担心被贴上“怀旧党”、“时代滤镜”的标签,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嘛,新东西总该有新玩意儿。但仔细想想,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现实因素交织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