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内心都越来越感恩?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代是截然不同的。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家都很拼,父母辛勤劳动,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再受苦。所以那时候,孩子们对父母的付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而现在的孩子,很多人是从相对优渥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从出生开始,就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父母在教育、医疗、兴趣爱好上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当他们长大一些,开始接触社会,看到外面世界的艰辛,尤其是对比父辈那一辈的奋斗史,他们才更容易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父母倾尽心血换来的。

举个例子吧,我一个侄子,他从小就没愁过钱花,什么玩具、补习班、兴趣班,想要什么父母都能满足。一开始我觉得他挺惯的,有点娇气。结果去年他大学毕业,跟着父母做生意,亲眼看到了父母每天起早贪黑,为了一个订单愁白了头,为了给客户解决问题,自己受委屈也得赔笑脸。他跟我说,以前总觉得父母在家就是说说教教,现在才知道,他们每天面对的压力有多大,承受的辛苦有多重。他说:“我以前只知道要东西,现在才知道原来要这么多东西,需要付出这么多。” 这句话说得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同时也觉得,他这才是真的“懂了”。

其次,现在信息渠道太发达了,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候大太多了。以前,我们了解世界,主要靠书本、电视和身边的人。现在呢?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短视频平台,信息爆炸。年轻人可以看到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生活,看到很多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也看到很多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奋斗、传递善意的人。这种对比,让他们更能看到自己的幸运。他们会看到一些山区孩子上不起学的新闻,会看到一些身患重病却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家庭,会看到一些在疫情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当他们看到这些,再看看自己身边,父母的关怀,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朋友的帮助,这些曾经被他们忽略的小确幸,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珍贵。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是个特别喜欢在网上冲浪的孩子。他跟我说,有一次刷到个视频,是一个在外打工的父亲,给远方的孩子寄了一双新鞋,鞋子不贵,但他把鞋子擦得锃亮,还写了一张字条说“儿子,爸爸很想你,这鞋子能保护你的脚”。他当时就看着视频哭了,然后跑去给他妈妈抱了一下,说:“妈,谢谢你一直把我照顾得这么好,从来不让我吃苦。” 他妈妈跟我说,当时她都有点懵,但心里特别感动。你看,这种情感的触动,在信息时代是很容易发生的。

再者,教育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一些素质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的培养。感恩教育、同理心训练,这些词汇虽然听起来有点“官方”,但实际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确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学校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义工,让他们和老人聊天,照顾老人;会组织他们去贫困地区支教或者捐赠;会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服务。这些亲身的体验,比任何理论教育都来得直接和深刻。当他们自己去付出,去帮助别人,他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获得”的意义,以及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和支持。

我见过一些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回来之后变化特别大。他们不再抱怨生活中的小麻烦,而是更积极地面对困难,更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们会主动去了解他们曾经帮助过的人的生活,甚至会持续地关注和支持。这种感恩,是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回馈,是一种更深层的价值认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年轻人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相比较于父辈那一代,现在的年轻人情感表达更直接、更丰富。他们不再觉得表达爱和感激是件“不好意思”或者“矫情”的事情。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的平台。他们会给父母写感谢信,会在节日里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会在网上晒出与家人朋友的温馨瞬间,并配上真诚的感谢语。这种公开的表达,既是对他人付出的回应,也是对这种情感的强化。

我身边就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会定期给父母做体检,会记住父母的生日,会在父母生病的时候请假照顾。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背后都是对父母深厚感情的流露和对过往付出的感恩。而且,他们不只是对父母感恩,也对身边的朋友、老师,甚至是陌生人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你会看到他们在社交平台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这并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性格特点。但整体上来看,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表现出了更强的感恩意识和更成熟的情感表达能力。这背后是物质生活改善、信息多元化、教育理念进步以及社会整体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不是凭空变得“感恩”了,而是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拥有”的含义,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并且更愿意去表达这份珍贵的情感。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进步,值得我们肯定和欣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不是很清楚,知乎为何要推荐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我被限流到极致,不管什么回答统统只有几十个赞,没几个人看。

这个问题的回答,很不好写。

正面回答感恩,这是在钓鱼。

帮助知乎解围,我也不愿意。

随着现在的小年轻思路来,扭曲这个意思,我自认为也不行。

究其原因,还是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矛盾,资源少的一方,怒火冲天。

搞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家和无产阶级,这种矛盾会尖锐到无以复加。

不过有人借机讲美国社会如何公平,大豪斯怎么便宜。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道理就不适用于美国了吗?

人永远是向上看的,美国的贫富差距之大,你说美国人都没意见?这是在侮辱人。美国人并不是猪。

为什么有的美国人热衷于零元购?这是对社会表示顺从的意思?

其实都差不多,资源拥有量决定了你的态度。

因此社会经济增长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内部矛盾会随着这个增长量的提高而提高。

快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的社会资源供给量,有的人拿到手了,有的人觉得自己没增加多少,反而感觉到物价、房价、出行、食物等等大幅上涨、生活幸福感反而变低了。

各种视频里面疯狂炫富,电视剧里面的生活简直是讽刺自己。

你说感恩?坐在出租屋里吃泡面,下饭菜是直播带货视频,脏乱的厕所,大块的布满霉菌的墙面正对着自己,隔壁房间正在啪啪啪,自己只能欣赏一下日本女明星的表演。

走出屋外,富丽堂皇的商场,灯火辉煌的城市,高级轿车,高级包包。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窒息。

整个社会在高歌猛进,而自己似乎被落在了最后面,城市里的繁华,和自己有多大的关系?

孤独感,被社会遗忘的感觉,想说却不敢说。

有多少人不敢去参加同学会?

我看过一个采访,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最近的理想是什么?

就是从一楼出租屋搬到三楼。一楼太潮湿了,有一次厕所被堵了,可能已经堵了一天了,回家的时候,整个屋子里都是。。。。。。

两个人一边哭一边收拾屋子,这样的生活太不幸了。

一楼的房租800,三楼的房租1200.而400元的差距,却是一道坎,要填平这道坎,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他们对于生活,只有心酸和无奈。

在这样的境遇里,怎么去说感恩二字?

经济发展的红利为什么到不了自己的手上?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要一个普通人去理解和忍受,确实很难。

现在从上到下都看得见,但是怎么去解决?

怎么分配才能让更多的人满意?这是国家治理的千年难题。

人类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导火线都是社会矛盾尖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后点燃的。

话说回来,这样的局面谁又愿意看到?

一些对中国满怀敌意的人倒是非常渴望。

我不是政治家,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但是任由社会舆论发酵,将社会矛盾推波助澜,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动荡,我个人还是表示反对。

要说有意见,我也有意见。

但是中国的发展势头被按下去,整体国力增长趋势被打断。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国家间竞争失败的下场,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发牢骚,可以,而且该发,但是要讲究方法。

要是喊口号可以解决问题,我也支持。

但是实际上喊口号不行,没有一个社会问题是通过喊口号解决的。

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同时承认现在社会矛盾尖锐。

你要冲塔,我也没资格管。我理解很多人的境遇,只是希望不要太激进。

国家毕竟在想办法,但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法子现在行不通,要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这篇回答太过于冷静,注定没几个人看。就写到这里吧。

user avatar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更大范围的国人,大家不要把这个简单的名词想象成一个整体,然后再问什么人群如何如何。

叙事可以宏大,但是人很多事情用过于宏观的角度来作为想象,是很可笑的。

人过一万,形形色色。如果一个所谓的年轻人未谙世事,或者未受社会毒打,那感恩自是发自真心。如果生活整天抽你,民族企业家人民大富豪们整天诓你,国家富强跟你关系不老大的,那感恩估计和呵呵也差不多少,不过是玩了个新烂梗。而如果你是时代的眼泪,帝国的阴影,历史车轮车辙里的一只被碾过的蚂蚁,为成全别人而被牺牲的小我,极个别,一小撮,那感恩对于你而言,估计后槽牙都咬碎了。

你以为铁板一块,世界一片颂歌。

但是你自己甚至都有割裂的时期,何况亿万群众。爱概括不了他们,恨概括不了他们,概括这件事本身就不可能实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
  • 回答
    年轻人内心越来越悲观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 高企的房价与生活成本: 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在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甚至连高昂的租金也让他们喘不过气。这剥夺了他们.............
  • 回答
    很多人在聊到“内卷”和“竞争”时,常常会混淆二者,觉得它们几乎是同义词,都是为了赢过别人而拼命。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有着挺本质的区别,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和一个还在发育的孩子,虽然都在成长,但方式和目的却不太一样。首先,让我们说说“竞争”。竞争,打个比方,就像是赛跑。大家都站在起跑线上,目标是跑到终点,.............
  • 回答
    90年代博士论文允许复制别人内容,而现在不允许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科技发展、学术生态演变以及全球学术规范统一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个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1. 科技发展与信息获取的“民主化”: 90年代:信息获取的“昂贵”与“不便”。 在90年代,互联网尚未普及,学术资源主要集.............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猝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以前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担心的事,但最近新闻里,时不时就能看到年纪轻轻就意外离世的消息,不禁让人感到心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年轻人这么早就跟生命告别呢?说实话,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俩“新人”最近在中国年轻人的社交版图里着实火了一把,俨然成了周末聚会、生日趴的“标配”。但问题来了,它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抓住年轻人的心?更关键的是,这股热潮会不会像当年的桌游一样,昙花一现,最终走向沉寂?为什么剧本杀和密室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说到底,这事儿得从年轻人的核心需求说起.............
  • 回答
    彩礼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复杂了,每个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说法和考量。要不要,要多少,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钱,更是感情、观念、人情世故,甚至地域习俗。彩礼,到底该不该要?站在要彩礼的一方,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对女儿的疼爱和补偿。毕竟,女儿从小到大,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养育成人,还要操心她的婚事。彩礼,.............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年轻人到点下班、不装样子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职场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个体需求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工作制度的革新:弹性化与去时间化1.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灵活性,许多公司已推行弹性工作制(如“核心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其他时间),允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 高企的房价和难以企及的财富自由: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压垮年轻人“希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相比于上一辈,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普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经济层面的压力: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压力来源。 高企的房价与租金: 上一辈: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父辈,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羡慕”。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年轻气盛,觉得父母那一代“容易”。但随着跟他们深入聊下去,再加上自己偶尔也会冒出类似的念头,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时不时地怀念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一无是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是越来越“不懂事”了,以前咱们小时候,那叫一个孝顺,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倒好,张口闭口“我妈我爸”,语气里头带着点不耐烦,甚至还有点……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们根本不懂我”的疏离感。这事儿,说起来也复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时代变了,价值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当下社会挺普遍的一种现象:年轻人为啥宁愿送外卖,也不爱进工厂?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不能简单地说年轻人“懒”或者“不想吃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工厂的吸引力真的不如从前了。你想啊,过去咱们国家工业化起步,工厂那是香饽饽,能进工厂端上铁饭碗,那是体面、稳定、.............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你说他们抵触相亲吧,好像也不是完全是。但你要让他们热情奔放地去相亲,那大概率是没门。这事儿吧,得细说。首先,得承认,相亲这玩意儿,在很多年轻人眼里,自带一股子“被安排”的压迫感。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独立思考,要追求自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结果呢?一到婚恋这件人生大事上,怎么就突然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