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2000块钱的茅台确实不如2块钱的可口可乐好喝。
白酒这玩意本质上就是大量酒精堆积而成的化学毒药。鉴于酒精对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能力,白酒还是可以胜任冲厕所的。
不是,因为喝不起。
而且按现在的趋势看,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喝不起。
我们几个爱喝中国白酒的年轻人形成的一致意见是,茅台确实比一般的酱香型白酒好喝,但是肯定不值三千。
对于茅台为什么值三千,这显然跟酒没啥关系,主要是大管子呲的,你这么天天呲月月呲呲,台子不涨华子也得涨,总之得涨点啥,就是个液体比特币。
现在年轻人选择有那么多,白酒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洋酒有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还有啤酒红酒,种类那么多,数都数不过来,谁会整天抱着一个喝。除了酒,还有几百种饮料,数不胜数的零嘴小食品,各色电子游戏,精神鸦片那么多,我一天换一个都吸不过来,凭啥可你这一棵树上吊死。
我估计茅台最终应该会收敛成一个类似于欧洲小众高端酒的品牌,有一个比较高端但是没太多人的小圈子养着它,中上层小圈子里偶尔拿出来一瓶什么特定年份的限量版装个犊子,和老欧洲那些奢侈品一样收收智商税,跟富豪圈子愿打愿挨,偶尔也服务于伪中产小市民的“轻奢”需求。
因为年轻人对烟酒的态度变了。就是这样。烟酒再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生活观念的发展,“酒桌文化”不再被年轻人接受,喝酒抽烟伤身体,有这点时间看个电影、进行运动,搞点类似的小爱好,都比参加不得不去的应酬好。
不喝茅台和长没长大没关系。
我觉得很多答案真的太偏了。白酒这两年销售量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八项规定落实到位后,公款吃喝基本杜绝、公务接待基本没有酒了、党政事业单位甚至大量国企中午完全禁酒、个别地区甚至公务人员工作日完全禁酒等一系列情况衍生出的效果。以上这些场合过去喝的都是白酒,所以这些场合禁酒了,白酒销量受影响很正常。
但这和白酒喜好人群没什么关系。白酒本来就是一种酒类,你身边人不喜欢,很多人还会喜欢。就像很多人身边从没人喝过人头马,不代表世界上喜好人头马的人少。茅台为什么贵?因为某种程度它就是酒中的奢侈品。奢侈品本来就不是大众流行的东西。
单说实用性,奢侈品可替代性太强了。lv和地摊上十块钱的包,装东西时候并没有区别,但lv总是卖那么贵,就因为lv具备奢侈品的性质,人家就不是让普通人买的,人家就不是单纯为个装东西的。茅台一样,喜欢白酒的人,能喝茅台谁也不会还要喝老村长,只不过茅台本来就是奢侈品,就是很多人买不起,所以许多爱喝白酒的人只能去喝老村长而已。只要能用起奢侈品的人跟喝白酒的人交集还在,茅台市场就在。
很多人说起白酒有种误会,觉得白酒就等于酒桌文化。实际上酒桌文化自古就有,但白酒兴起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二者不是必然关系。白酒的流行,得益于其酒精浓度高(喝酒的人大都对酒精浓度有一定需求)和方便易用(省去不停热酒、分酒这种麻烦)。这两点注定其一旦工艺成熟,替代黄酒、米酒等传统酒类的趋势就不可避免。所以不是说有酒桌文化才有白酒,而是因为白酒流行了,所以酒桌文化选择白酒而已。现实中,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酒桌文化也照样可能选择红酒、啤酒、洋酒。之所以白酒多,只是因为白酒更流行。
所以现在年轻人不怎么喝茅台很正常,因为喝不起。茅台是酒中的奢侈品。年轻人群体普遍没有钱,消费不了奢侈品。就像年轻人买不起lv,就去地摊上买个包照样装东西一样。年轻人白酒市场依然不少,江小白这种就是专门对着年轻人出来的,绝大部分白酒都有自己的低档产品,一瓶几块到几十块这种,也是主要对应年轻人的。没钱了喝点几块到几十块的白酒,照样可以满足酒精摄入。但是等这批年轻人再过一二十年,其中一批人有钱了,谁还去喝低档白酒,谁还用地摊包?
所以这位董事长说的对,年轻人喝得少因为“还没长大”,不是长大后口味变了,是长大后,就有一部分人有能力使用奢侈品了。
我只说一个现象。
某国企,十多年前考察年轻人,新人报到一个月内必来一场“大酒”。
什么是所谓大酒呢?就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岗前培训,结业聚餐时1人1斤白酒打底,啤酒另算,看谁喝得多,会说话,懂眼色。
不成文的规定,所谓职场文化。
默认一斤白酒算酒量合格,一斤半算良好,两斤是优秀。
优秀的“苗子”选出来干什么?当领导秘书,陪酒。
谁的秘书能喝,谁有面子,谁就能在酒桌上占据主动,谁就能平事儿、办事儿、成事儿。
现在呢?
一部分因为忙,要么真忙事业,要么空转形式,总之没时间。
一部分因为上级严查,八项规定得到执行,吃吃喝喝少了。
一部分因为程序正规,靠喝酒勾兑的灰色地带少了。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人。90后,95后不好忽悠了,不好被职场pua了。有钱的房子好几套,没钱的已经彻底佛系:胡萝卜加大棒不怎么灵了。
总之,酒精考验人才这股歪风算是刹住了很多。
有人说职场如战场,其实选一个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工作,大可不必那么心累。推荐用猎聘,及时与猎头沟通,入职前做好双向选择。
领英致力于打造“一站式职业发展平台”,帮助职场人了解行业信息,拓展职业方向,咨询行业专家,优选学习课程,自我技能诊断,提升关键能力,连接工作机会。
私下聚会顶多一瓶江小白。有过来人感叹酒量“一代不如一代”,我倒是乐见如此:因为我当年就是不合格的那个。
90后、95后进入职场,你会发现他们比70后、80后有个性的多,爱好也广泛的多。聚堆吹牛抽烟喝酒的少了,打球跑步练字的多了;烧烤摊KTV去的少了,星巴克健身房去的多了。
你说他们没长大?我觉得他们比我们当年要成熟。他们连白酒都喝的少了,更何况那么死贵的茅台。
少喝酒,少喝白酒,少为所谓应酬喝酒,我觉得是好事。
无论是二锅头还是茅台,主要成分都是酒精和水,在不嗜酒的人眼里,除了价格和逼格的高低,还真讲不出太多差异。
而酒精作为一级致癌物,不管什么酒都不可能对身体有益。
小酌不一定怡情,大喝肯定伤身,豪饮必然灰飞烟灭。
再说了,快乐肥宅水它不香吗?
巧了,我昨天才在这里描述了十年前某国企对新员工的“酒精考验”方式,还说现在这种模式几乎绝迹,私企可能更少。
今天就被这一则新闻光速打脸,看来酒桌文化根深蒂固啊:
别说茅台,就是普通白酒,除非应酬,谁会喝,我身边能喝的太多了,能喝3斤的都有,但是自己在家或者我们朋友聚会的时候就喝3杯或者喝点啤酒。白酒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饭局。
简答一下,年轻人不喝茅台,改喝红酒了。
哪个更酷,哪个更能装那个啥,是有代沟的。
稍微复杂些的回答在另一问题下答了。有空再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