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一点都不接地气?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

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化: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虚构和加工成分,以追求观赏性和吸引力。但很多时候,这种加工走向了过度浪漫化。年轻人的爱情、友情、事业发展,都被赋予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恰到好处”的转折,忽略了现实生活中这些过程的漫长、曲折和琐碎。例如,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现实中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在事业上取得一点成绩,但在剧中,他们可能几个月就能成为行业翘楚,或者遇到一个“贵人”扶持,或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就一飞冲天。
悬浮的背景与设定:
职业设定过于“高大上”但细节缺失: 很多剧集喜欢设定年轻人在一些光鲜亮丽的职业,如“总裁”、“明星”、“知名律师”、“天才设计师”、“高科技创业者”等。然而,这些职业在剧中往往只展现出最光鲜的一面,而对于普通职场人每天面对的琐碎、加班、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瓶颈、晋升的艰难等现实问题,则一带而过,或者完全省略。观众看到的往往是主角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解决的都是一些非典型的、戏剧化的难题,而不是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讨好难缠的客户、处理部门间的踢皮球等。
生活环境的刻意营造: 即使是设定在普通城市,剧中的年轻人的居住环境、消费水平也往往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比如,动辄几百万的房产,随随便便出入的高档场所,一掷千金的消费习惯,这与普通观众的经济现实存在巨大鸿沟。即使是讲述“北漂”、“沪漂”的故事,里面的年轻人也好像不需要为房租发愁,或者能轻松获得一个不错的居住条件。
人物性格的脸谱化与扁平化: 很多角色的塑造过于单一,要么是完美无缺的“白莲花”,要么是极度腹黑的“反派”,缺乏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面的性格。年轻人的烦恼和困境,往往被简化为爱情受挫或事业小小的波折,而对于更普遍的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社会认同焦虑、自我价值探索等更深层次的困惑,却鲜有深入的描绘。他们可能没有为学贷烦恼过,没有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焦虑过,甚至没有为一日三餐的开销精打细算过。
缺乏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观察与体察: 编剧和创作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当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可能更多地从网络段子、其他影视剧的模式中汲取灵感,而不是真正深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去观察和体验。比如,关于年轻人社交的方式、沟通的语言习惯、处理矛盾的模式、对生活的热情与疲惫感等细节,如果缺乏真实的观察,就容易显得虚假。

二、市场与观众层面的影响:

追求“爽感”与“逃避现实”的市场需求: 当前影视市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看剧是为了放松和娱乐”的需求。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承受了许多压力,他们更希望在剧中看到一些能够带来快感、满足感、或者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幻想。因此,剧集倾向于制造“爽剧”模式,让主角一路开挂,轻松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虽然能吸引一部分观众,但也加剧了与现实的脱节。
“向上”的消费与生活憧憬: 即使很多观众知道剧中场景不真实,但他们也乐于消费这种“向上”的、美好的生活憧憬。这种对理想化生活的展现,虽然不接地气,但能够满足一部分观众的窥探欲和对更优越生活的向往。
对特定受众的精准定位(有时会适得其反): 剧集有时会针对年轻女性观众等特定群体进行创作,而这类观众可能更偏爱浪漫、偶像化的元素。为了抓住这部分市场,创作团队可能会刻意强化剧中的“梦幻感”,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
缺乏有效的反馈与纠偏机制: 影视剧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观众的反馈在创作初期和中期很难真正影响到剧本的走向。即使剧播出后观众普遍反映“不接地气”,但下次创作可能还会沿用类似的模式,因为市场数据(如收视率、播放量)可能更看重话题度和流量,而不是真实性。

三、社会环境与代际差异的客观存在:

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 年轻人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更加多元和便捷(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一些创作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捕捉到这种变化,或者试图用过时的模式去解读。
经济发展与结构性变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但影视剧在表现这种变化时,可能过于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或者夸大了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对于那些依然面临结构性困境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则可能被忽略。
“内卷”与“躺平”等现实困境的复杂性: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比如“内卷”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躺平”心态。然而,很多剧集在描绘年轻人的奋斗时,往往只展现出积极向上、充满干劲的一面,而很少触及他们内心的疲惫、迷茫、以及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与无奈。

总结来说, 影视剧中的年轻人之所以看起来不接地气,是因为创作上存在过度理想化、戏剧化、悬浮的设定、人物扁平化等问题,同时市场需求也偏向“爽感”和“逃避现实”。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观察不足,以及代际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未能得到有效反映,也加剧了这种脱节。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创作者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尊重现实,敢于描绘年轻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实困境和不懈努力,用更加细腻、真实、多元的笔触去展现他们的故事,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纯市场性质的影视作品从来就不会接地气,一直都是跟着人生活水平的上限走的。

这是传播效率决定的。

底层人民对上层生活有天然的渴望,而上层精英对底层状态从来都缺乏主动了解,少的可怜的体验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镀金或猎奇的目的,所以下层可以兼容上层的精神生活,上层却很难照顾底层的情绪波动。

拍个金碧辉煌的别墅豪车,哪怕睡着桥洞的戒赌老哥都会看的津津有味心生向往,但你拍个隔离小区居民光着脚顶着风排一天队买菜,还没买着,那别说总裁了,他自己都不想看。

所以除非有某些深刻的映射目的,不然纯市场型影视剧肯定是跟着人生活的上限走的。

至于你觉得曾经的“接地气”那是时代特点决定的,贫富差距不大的时候,大领导老首长小时候也都是田间土坑滚过来的,坐到马桶上就拉不出来,也非得在家整一个让村口农民都倍感亲切的旱厕蹲坑,那其他人的生活能强到哪里去?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和收视水准就在那些观众充满共鸣的“地气”里,拍起来有收视无风险。

至于现在,向往的都是灯红酒绿,消费无罪,买全小区车位都是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你非拍个悲惨的世界,金主爸爸看了没波动不投资,底层人看了没收视还表示你再骂?

user avatar

文艺作品特点什么的角度已经有人说过了,不必重复。这个问题其实还有更深一层:

中国人真的还能用“XX后”来作为统称吗?真的存在一个除年龄之外还有高度相似性的“90后”或“00后”群体吗?

“50后”“60后”,一直到“80初”都没有太大问题,绝大多数人成长经历如此一致,分享着类似的生活和记忆,很容易拍出能引起一整代人共鸣的影视作品。这类作品非常之多,大家都能列出来一大堆。

但从“90后”开始,人和人的差别越来越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和人的生活经历呈现出隔绝的特点,再也没有一个模子能够概括绝大多数人。

去看看几年前经典的记录片《高考》吧。六集故事里的高三(高四)学生形象。最直观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90后”截然不同的生长的环境。更细节一点,想想刘洋洋奶奶家用报纸糊的墙,吴世康家的主席像,台上畅想生活与台下现实反差的“沪飘”子女,留学母女的大幅美国地图,提到张飞只能想到aggresive的国际学校学生……

你确定,他们之间真的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共同经历吗?北风吹来的会宁黄土和书架记载的埃及黄土,是一回事吗?高考前找菩萨托福和小学就背下来托福,是一回事吗?这些主角即使借着中央电视台的牵线面对面坐在一起,他们真的有什么可聊的吗?

他们,或者说我们;真的可以被统称为“90后”吗?他们已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了,除了年龄、国籍和血统几乎找不到什么共性。

这是不同的人,这是不同的人生。文艺作品除非刻意而为凸显不同的同辈人生活的参差,否则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些人的生活,拍任何一个群体的生活,都会让其他群体感到十分疏远,十分“不接地气”。何况文艺作品还往往需要夸张部分内容和虚化另一些内容,更会造成“不接地气”的感觉。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今年做到了夏东海家的生活条件?《家有儿女》的背景可是2004-2005年。

这里是中国,那里也是中国。中国太大,速度差也太大,早就不存在什么“XX后”的统称了,只有不同的人群分享着特定人群的共同经历与记忆罢了。所以说,看文艺作品觉得不接地气那很正常,说明这个作品确实讲得不是你这群人的故事,虚无的“90后共同体”“00后共同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什么“普通人”?比如同样24岁,厂里的、读书的、996的、开店做小生意的……这算几种比较普遍的生活状态吧?您说谁能代表谁?还是说谁就不普通了?不存在的。

user avatar

折射出的确实是主创人员的实际生活。

高中时代以谈恋爱和自学为主轴、上大学每月生活费四千块、大学里最不能干的事情只有逃课、毕业后父母支援几年房租、每个月礼貌性刷刷爹妈给的卡、毕业后月薪5k还能结余3k,等等。

这在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都是再真实不过的生活细节,当然彼此之间会有些细节不太一样,很多校友可以通过生活桥段猜主创出身。

偏偏持有这些小众记忆的决策者,往往现实生活里天天被追捧美滋滋,这么多的正向反馈,当然就觉得自己愈来愈正确,甚至可以代表全体大众辣。

“权力”和“正确”会让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这种生活只属于极少数人,绝不是大部分人的体会。甚至很多时候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会下意识地以各种理由排他,最常见的就是“不感兴趣”,强行以自己代表全体观众,以维持自己源源不断的优越感之源。

“你看他,本科毕业在北京月薪五千都攒不下来钱,真可怜啊。”


吐槽:

参与过的某职场剧项目曾经有一个桥段是女主深陷黑心公司,结果小编剧交上来的是:

“她绝望地枯坐在公司配给的24㎡小屋里。”

俺一头雾水,问小编剧这哪里惨了?小编剧非常快就回答了我:“啊我忘了备注公司为了欺负她专门给她分了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

翻白眼。

吐槽2:

俺曾经在某个局上听某个偏好大数据的平台大佬,大谈特谈一下午+一晚上观众喜欢看什么。

总结浓缩一下就是喜欢看有钱人的生活,对标一下大概是有闲俱乐部或者杉杉来了。

现在他司快倒了。

吐槽3:

对很多科班毕业的王子公主来说,住的很惨的标准是2-3人整租东坝和炫特区,或自己租在北京像素。平均水平大约是两个人整租北苑、青年路、百子湾的两居。台前专业毕业的要再提一档,旭辉奥都跟宏福苑属于节俭,光耀算是住的普通。

跟程序员简直是两个极端了(笑)

user avatar

高中生的生活:

上课,上课,考试,学习,做卷子,偶尔上课睡觉,脸都懒得洗,马尾辫、小平头,桌子上书摞得老高,校服要么宽宽大大要么刚好合身,好看是有难度的。

影视剧里高中生的生活:

谈恋爱,逃课,谈恋爱,逃课,和老师对着干,光鲜亮丽的校服,每个人量体裁衣。

大学生的生活:

上课,翘课,社团活动,谈恋爱,玩游戏,期末周,挂高数。

影视剧里大学生的生活:

比老师还聪明,高数线代看一眼就会,食堂明亮宽敞且好吃,一言不合就飙高音质量还贼稳。

打工人的生活:

上班想睡觉,晚上刷手机,往返通勤90分钟以上,早晚高峰痛不欲生,住在10㎡不到的合租卧室里,周末早晨都能听到装修的声音,拿着刚到交税线的工资,精打细算地存钱,偶尔冲动消费一次是去吃火锅、喝奶茶。

影视剧里打工人的生活:

租的房子两室一厅,窗明几净,早晨不是咖啡就是打车,上班精神饱满,下班夜店K歌酒吧一条龙,甚至还有时间充实自己。就这样的生活月工资不到5000甚至还能剩下3000。


这是他们距离我们非常远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们过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过的生活。

究其原因,是那些编剧、导演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以为住在一个15平米独卫的卧室里已经是人间疾苦了,不知道现实里还有很多工作了的人住在8人、10人、16人的宿舍里;他们以为早午饭肯德基麦当劳已经很节省了,不知道有人一天的饭钱甚至不到5块钱,啃馒头吃米饭都只有咸菜。

也难怪。这些人都不经历大多数人的现实的,也看不上大多数人的现实。他们总觉得自己偶尔熬夜就可累可累可辛苦可辛苦了,不知道还有很多人每天睡眠远远不足8小时,甚至没有机会每天洗个澡。

体验生活,是每个从业者都该做的事。这个「生活」,应该是底层的、真实的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低头一哂的臆想。

user avatar

近些年来,无数资本热钱,蜂拥而至影视行业,让明星艺人所获得的暴利,已经远远超过普通打工人了。

比如2021年,最成功的一部爱情偶像剧《你是我的荣耀》,女主角“乔晶晶”(迪丽热巴饰演),身为顶级流量大明星,住着300多平方的豪宅,对明星的天价片酬问题,与她的经济人,做了如下一番对话。

当女主角面对高额片酬,有些“心虚”地提问:「我值这么多钱吗?」

经纪人这样对她解释:

听听,多有道理,好一个“市场决定价格”?好一个“你不拿别人也会拿”!说来说去,不就是变着法洗脑粉丝,洗脑观众,自己一部戏几千万的片酬,绝不会不拿?

只好说,现在的明星啊,已经不止是靠历史悠久的权威奖项,给自己加上“视帝、视后”这样的头衔贴金了;

已经不止是直接在电视剧里插播漫画,用真正意义上的PTT来表现剧情,

明星演员既不用跑步,又不用下水,连请替身的钱都省下来了,直接用几幅画就拼凑完成了剧情。

可谓省钱省事效果一流:

现在,他们甚至更进一步变本加厉直接拍电视剧洗脑大众,给自己的天价片酬洗白了:

做慈善捐款当然值得肯定,无论捐多捐少都是心意,“道德绑架”与“逼捐”绝不可取,只不过……做慈善并不代表,明星的极不合理片酬,就因此可以被洗白了。

一部戏几千万的天价片酬,当真是市场决定价格?

三十年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收视率超过40%,主演们在一个剧组拍了整整几年戏,人人家喻户晓,才拿了多少片酬?几万块都没有!

二十年前的《大宅门》《亮剑》《武林外传》《士兵突击》,收视率10%上下,主演们也算大众皆知,当时又才多少片酬?几万到几十万而已,也并不比其他高薪职业强太多。

现如今呢?电视剧早就已经不是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了。

除了每年少数难得的几部热播剧,央视剧平均收视率能超过1%,一线卫视剧的收视率,更已经跌到0.5%上下了。

不止是票房飞速增长的电影市场,互联网和手机平台的短视频、各种游戏,都早已挤占了大众主要的业余时间。

现在电视剧的主体受众,已经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波人:

一部分是依旧以电视剧为主要娱乐的中老年人,各类乡土剧、家庭剧、抗战剧的主体观众,为日益没落的各个电视台,贡献着主要收视率,但他们基本不在网络平台发言,也不会去让广告商“割韭菜”,网络影响力趋近于无,甚至被赞助电视剧的广告商们视为“无效观众”。

另一部分是以唯独知道“磕cp糖”的年轻人,是偶像爱情剧的主要受众,而他们热衷的剧目,就是各种充斥着“工业化糖精”的流水线产物,粗制滥造的产品层出不穷。

偏偏此类人还最喜欢在各个网络平台喧嚣,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话题主流。也是各方娱乐资本和广告商的精准投放对象,因此才让这些粉丝众多的年轻明星,得以天价片酬,大捞特捞。

对现在的互联网娱乐资本来说,对现在的各路广告商来说,这种电视剧的收视率完全不重要,大众口碑也完全无所谓,

只要满足这些受众的“磕糖需求”,更让她们在剧播完后,从“cp粉”进而转化为男女主角、或者男男主角的“纯粉”,让娱乐资本造星成功,从此心甘情愿当明星的“提款机”,被各路资本乖乖割韭菜就好。

所以呢,娱乐资本频繁造星,片酬越给越高,拍出来的东西,却只为讨好粉丝、精准投放,离真正的普通大众,越来越远!

二十年前,当大牌演员们一部戏赚几十万的时候,拍那些一个月挣几千块的人的生活,还算是像那么回事。

现如今,当顶流明星一部戏赚几千万甚至一个亿,一天就能赚208万的时候,谈笑皆豪富,往来无白丁,随便取景的都是以千万元为单位的三四百平米的豪华精装大平层,

哪怕是企业高管、律师、医生这些传统“金领”,亦或是《你是我的荣耀》一剧的男主角,为“大国巨匠”的航天工作者,这些名牌毕业的天之骄子行业精英,奋斗一生也一样肯定买不起这么一套房子。

所以呢,除了主演明星的各自忠实粉丝,除了那些爱情偶像剧的忠实爱好者,或者说“磕cp糖星人”,谁还能看、配看这样的戏?

所以,提起某爽、吴某凡这些所谓的“顶流明星”,我们的父母辈甚至多半会问:「这人究竟是谁?怎么从来没看过他/她的戏?

他们真正意义上“最红”,让全年龄段的大众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物,恐怕还真就是他们东窗事发之日、全网封杀之时。

哪怕明星天价片酬早已引发社会公愤,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加强监管,国家级官媒号纷纷发声,

娱乐资本仍继续不知悔改,相反还在继续大量收买水军,疯狂营销,让一些原本无人知晓的年轻人,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通过一款被大炒热炒的综艺节目或者充斥“工业糖精”的网络剧,便能一步登天成为粉丝众多的火爆新明星。

那么接下来,这些新晋明星当然是用各种方式来妆扮自己,掩盖自己【暴发户】的本性,所以才有了明星们营销人设的一幕幕闹剧,却因其骨子里的不学无术与贪婪,而屡屡翻车。

因为顶流明星们的收入固然是直接爆发性膨胀,但他们的能力才华、道德水平,乃至于社会地位,其实是远远不匹配其收入水平的。

是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盲目追求流量热度的网络平台和代言商,成就了明星们的畸高收入,而不是他们本身当真有多了不起的才华能力,或者过人天赋,当真远超过其他行业精英了。

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早已经引发了公众的普遍不满,更激起大众对娱乐资本的群起声讨。

广大普通公众对明星天价片酬的抵制与声讨,正是基于朴素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根源正是普通劳动者对拜金主义、“娱乐至上”和享乐主义的抵制。

2021年,关于明星艺人的一次次舆情,之所以被迅速引爆:

  • 1月18日:代孕,弃养,208万。
  • 1月22日:是的,我们有一个孩子。
  • 7月31日:签。
  • 8月13日:神厕樱花照。
  • 8月26日:容嬷嬷沉冤得雪。
  • 10月21日:钢琴王子没“跑调”。
  • 10月25日:三知大哥,456。
  • 12月17日:蕾神之锤。

从来并非当真因为,曝光者们那些“小论文”当真如何打动人心,

根本原因,就是广大公众对整个娱乐圈与粉丝饭圈,对常年霸占热搜榜的流量明星,对这些轻易攫取天价收益的明星艺人们,早就已经深恶痛绝了。

尤其令人厌恶的是,这些攫取天价片酬,开了各种公司,已经化身为资本一分子的明星,还要打着“维护名誉权”的幌子,动辄发律师函,禁止普通人对他们的任何抨击与非议?

一个类似官司少说涉及金额几十万上百万,对明星们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可普通人怎么可能和他们的专业律师团队耗得起?

更不用说那些无知粉丝们和营销水军,一哄而上的网络暴力,骚扰谩骂了。

所以,为什么任何腰缠万贯的明星,一旦翻车倒霉,广大网友都是一片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甚至纷纷去一哄而上,“落井下石”?

说白了就是这个缘故:积怨已久

等贵贱、均贫富的信条,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我们从来就不会和日本、印度、欧洲人那样崇拜富人,听天由命,以待来生。

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价值观,更永远不会和崇尚拜金主义、鼓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欧美社会所等同!

不妨说得更透彻一点:

绝不止是某爽、吴某凡们“凉”了,大家伙儿吃瓜看戏、拍手称快,

换了其他任何天价片酬与收入的明星艺人,一旦因为自身劣迹,东窗事发“凉”了,大家伙儿一样吃瓜看戏、拍手称快!

user avatar

我家小朋友在读初中,算是一个抓的比较紧的学校。

每天6.10起床,6.50出发 ,7.00到校。

一整天紧张的学习,17.50放学。

妈妈带个饭给她,在课后作业班做作业到21点。

回家继续作业,一般23.00睡觉。

一周五天循环。

周练习,月摸底一直有,反正肯定不是考试,压力一直保持,目标就是在中考内卷的时候能够胜出。

周末作业也多,还有几个爱好不肯放弃的要多耗半天,周末基本没有时间出去玩。

这就是地气。

你们说电视剧里的逃课谈恋爱的初中生生活扯淡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要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何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为何在中国当下对她的评价如此之高,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光环交织的必然结果。她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颠覆者,一个时代的标志。首先,我们得从她独特的建筑语言说起。扎哈的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流动”。她的建筑摆.............
  • 回答
    .......
  • 回答
    说起那些现在看来是星光璀璨,当年却鲜为人知的影视作品,确实是影史长河中的几段奇遇。这些作品就像埋藏在沙土里的宝石,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演员们的努力,终于闪耀出夺目的光芒。我这里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它们当年的青涩与如今的辉煌吧。1.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游泳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包括一些自称游泳教练的人,在描述“爬泳”时,习惯性地称之为“自由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历史的演变和称谓的模糊“自由泳”这个名字的起源,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在早期相对于蛙泳和仰泳等更具限制的泳姿而言,姿势.............
  • 回答
    这事儿啊,你琢磨琢磨,咱现在注册个啥玩意儿,都得绑个手机号,登录也得发验证码。为啥呢?主要是图个方便,也图个“安全”。那手机号这么重要,运营商的SIM卡系统到底牢不牢固,不容易被黑是咋回事?这事儿啊,得拆开了细说。首先,咱得明白,SIM卡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孤零零的玩意儿,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车主在使用汽车方向盘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感受。你说“39点钟位置”这个说法,我理解你大概指的是方向盘的上方偏左一点点那个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0点钟”方向的附近。为什么这个位置总感觉握不稳,或者说不够“服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来一样样捋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明明AR(增强现实)导航听起来酷炫又实用,而且理论上说,增加这项功能在汽车制造的整体成本中占比很小,为什么市面上大多数车还是没有普及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远不止“零件成本”那么简单。一、成本考量:远不止硬件本身首先,我们得明白“零件成本几乎为零.............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一些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不过,“大部分”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我承认,在一些流行的小说里,佛教元素确实常常被描绘成负面甚至反派的形象。要详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以及文化解读的多样性: 历史上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一流和二流大学的专业,哪怕是看似和物理没什么直接关系的,都要把物理当成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背后是学科发展的逻辑和对人才培养的深层考量。一、 物理,是理解世界最底层的语言。打个最直观的比方,物理学就像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甚至是地基。无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大学生消费习惯的一个普遍现象。您提到2016年左右,那时候确实能看到不少同学穿着新百伦,而且像LV、Chanel这类奢侈品牌也开始出现在大学校园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时代背景的变迁:消费主义的渗透与品牌的诱惑首先得承认,2016.............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很多小品、喜剧,甚至是电影电视剧,都喜欢在搞笑之余塞进一大段煽情戏,搞得观众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出戏。为什么会这样呢?单纯的哈哈大笑不好吗?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市场和创作上的惯性。咱们先从观众需求这个角度掰扯掰扯。你说单纯搞笑不好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小时候(可能指80年代、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是“大餐”,也意味着比平时吃得好一些。炒菜作为一种相对灵活、易于操作、成.............
  • 回答
    大家手里都有了手机电脑,按理说,信息获取和娱乐的渠道已经非常便捷和多样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会盯着大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智能电视,并且格外看重它的画质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背后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从“沉浸感”这三个字说起。手机和电脑,它们是个人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确实,观察身边或者听听人们的交流,会发现“焦虑”这个词在年轻人中的出现频率异常之高。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试着把这些因素捋一捋,争取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我的话听起来像那种“官方报告”或者“AI的教科书式解.............
  • 回答
    过去几十年里,水面战舰的主炮配置确实发生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过去那种动辄装备两到三座甚至更多炮塔的设计,变成了如今大多数主力舰船普遍采用单炮塔甚至无炮塔(仅保留辅助火炮或导弹系统)的趋势。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技术发展、作战需求演变以及成本效益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