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为什么小品喜剧什么的都得加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煽情的东西呢?单纯搞笑不好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很多小品、喜剧,甚至是电影电视剧,都喜欢在搞笑之余塞进一大段煽情戏,搞得观众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出戏。为什么会这样呢?单纯的哈哈大笑不好吗?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市场和创作上的惯性。

咱们先从观众需求这个角度掰扯掰扯。

你说单纯搞笑不好吗?当然好!很多人看喜剧就是为了放松,图个乐子,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比如卓别林的默片,或者一些纯粹的肢体喜剧,它们只追求一个“好笑”的点,也足够经典。但是,你得承认,现在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光靠“好笑”可能还不够“挠痒痒”。

情感的共鸣和释放: 咱们作为人,是有情感需求的。光哈哈大笑,虽然爽,但过后可能还是空落落的。煽情的东西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是亲情、友情、爱情,或者是对梦想的坚持、对生活的无奈。当小品里的角色说出那些戳心窝子的话,或者经历一些感人的瞬间时,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找到共鸣。这种共鸣带来的“哭”,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反而比单纯的笑更能让人感觉“过瘾”,或者说“满足”。你看那些让你又哭又笑的电影,事后你是不是觉得它更有“分量”?
价值观的传递和认同: 很多创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比如孝道、团圆、奋斗、牺牲等等。单纯的搞笑很难承担这么重的任务。但如果在一个好笑的故事线里,突然插入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感人桥段,观众在笑过之后,会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这种价值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生硬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提升作品的“高级感”和“深度感”: 很多时候,观众也会下意识地觉得,一个仅仅搞笑的作品,可能“不够高级”、“不够走心”。而加入了煽情元素,似乎就让作品有了深度,有了思考,显得更“有内涵”。这种心理可能源于我们对艺术的期待——不仅仅是娱乐,还应该有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触动。

再来看看创作者和市场这边。

“笑中带泪”是屡试不爽的套路: 从很早以前的相声、小品,到现在的各类综艺和影视剧,这种“笑中带泪”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你哭也让你笑,情感体验更丰富,印象也更深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选择一个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模式,风险更小。
追求“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创作者们可能觉得自己仅仅做到“好笑”不够全面,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情感刺激,给观众带来“套餐式”的情感体验。从哈哈大笑到潸然泪下,再到最后的释然,这种情绪的起伏跌宕,能让观众觉得这次观赏是“赚到了”。
迎合审查和时代背景: 有时候,一些敏感的话题或者尖锐的社会现象,直接表现会比较困难。通过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煽情的情节中,用一种温和甚至悲悯的方式来呈现,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通过审查。比如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如果只是纯粹的搞笑,可能会显得轻浮;但如果在搞笑中穿插他们的不易和坚持,再加入一些温情,就更容易引起共鸣和理解。
创作上的“惰性”或“惯性”: 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创作上的惰性。想出一个纯粹搞笑的包袱很难,但想一个煽情的段落,抓住人性中的一些共通点,其实相对来说更容易些。这样一来,就把一部分创作的难度转移到了煽情上。而且,一旦一个团队、一个演员因为这种模式获得了成功,他们自然会沿用下去,形成一种创作惯性。

那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不舒服呢?

当然,不是所有加入煽情的喜剧都做得好。很多时候,观众觉得不舒服,是因为:

煽情过度或刻意: 有些作品为了煽情而煽情,桥段生硬,情感爆发突兀,脱离了前面的搞笑铺垫,显得非常尴尬。感觉就是为了让你哭而哭,这种“强行喂屎”的感觉最令人反感。
前后割裂不协调: 前面的搞笑部分和后面的煽情部分衔接不上,就像是生拼硬凑的两块内容,让人觉得作品缺乏整体性。
煽情内容与主题不符: 本来是个轻松的喜剧,突然冒出来一个跟主题关系不大的悲惨故事,反而破坏了整体的氛围。

所以,归根结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煽情,而在于煽情是否恰当、自然、与整体融合。 当煽情能够为喜剧增添深度,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并且与搞笑部分和谐共存时,它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某种趋势,生硬地插入,那就会适得其反,让观众觉得这是“套路”,反而失去了喜剧本该有的纯粹快乐。

总而言之,现在的喜剧加煽情,是市场需求、观众情感、创作者策略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虽然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腻,但如果能做得好,它确实能带来更丰富、更深刻的观赏体验。当然,我们也依然期待那些能够让我们单纯地哈哈大笑,却依然能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幸参与《欢乐喜剧人3》,真的理解了为啥小品都是煽情的底。

《欢乐3》之前,有一档大型的喜剧节目《喜剧总动员》,里面的小品收到了严重批评,定性为“笑声浅薄,品味不高。”

其中一个包袱:问宋小宝今天为啥只有一个轮子?另一个轮子今天限号。

这个包袱被定性为“调侃政策”。

按照规律,一个节目第一次是批评警告,第二次停播,第三次节目就要结束。

所以第三季,最最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安全,宁愿牺牲笑点,被观众骂,也不能被上面批评。

所以大家看文松组第一期作品《你好!打劫》里面出现了两个劫匪,这种情节设定不利于和谐社会,所以小品结尾必须体现劫匪被制服,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第一期刚刚录完,xx开始号召“不要廉价的笑声,不能篡改历史经典。”

此号召一出,哀鸿遍野,五组喜剧人提前准备的改编剧本全部失效。

同时又提出了“家风、家教”号召。

文松第二期《翡翠西瓜》结尾为何强行往“孝顺”上转,大家知道了吧……

第二期,文松第一,被网友骂屁了,黑幕、黑幕铺天盖地接踵而来,对于键盘侠的骂声,喜剧人也只能默默在墙角流泪……

第三期录制,第一期播出,没有意外,郭麒麟相声在价值观的问题出现了偏差,比如说:别人穿名牌,我只能穿德云华服,这是炫富。和郭德纲有关的梗是拼爹。

辽艺作为垄断各地卫视春晚小品的公司,非常清楚电视台需要什么,什么可以播放、什么不能播,他们非常自觉的做到了自律,与其让别人阉割,不如自己先阉割自己,也只能再次放大招了——煽情,即使他们非常知道,一部短短15分钟的小品,根本无法承载教育意义,即使他们知道观众看我们节目只是想开怀大笑。

第三期《欢乐健身房》最后的结尾是个无厘头的“全民健身”,虽然很硬,让观众骂,但是,老铁没毛病啊。

第四期,《邮轮风云》可以说是整个第三季所有作品排名前三的作品了,赌博题材,也是一个玩火题材啊,如何结尾呢?只能反赌啊!

第六期录制时,播放第四期,赌博题材的小品面临被剪掉的风险,如果被剪掉,第四期唯一有笑点的节目被拿掉,根本没法看了,收视率怎么保障啊?

按照惯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是没有赌博、没有抢劫,是一片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所以赌博这个题材只能发生在“未知年间的公海上面。”

经过这一轮的洗礼,辽艺彻底服了,摆出了“你牛逼,老子服你了的姿态。” 在战略角度做出改变,“求安全,求稳”第一位,无论什么小品全部要加煽情结尾,没毛病。

因此从第六期开始一直到第九期,一直

陷入了怪圈,成绩也是第四、第三徘徊。


——————————————————

不能碰的选题

1.雾霾

2.机关单位等,比如:警察、城管、医生等

3.政策

4.性

5.伦理

6.男扮女

7.诸子百家

8.历史

9.名著

请各位读题,本题讨论的是“为什么煽情?”,并没有讨论“为什么不搞笑?”。

user avatar

陈佩斯之后就再也没好看的小品了。

user avatar

对于很多小品和晚会而言,不是作者根据自己灵感创作一个小品,演员排练好,然后提交给晚会导演,而是导演给个主题,给定了时间,给出了条条框框,然后让导演在这个小框框里创作,再和演员排练,就像带着枷锁跳舞。就像张三说的,你为了饭碗,只能硬着头皮创作,灵感被限制,就只能用各种不入流的方式讨好导演和观众,比如煽情、主题升华、摘抄网络段子、编顺口溜、改编流行歌曲、硬上网络用语、紧追热门话题、设计逻辑不通的奇葩伦理纠纷剧本等。

相比而言,春晚是个好得太多太多的舞台,只要你跟导演说得上话,过了那个并不是很严格的审查制度(虽然常常被妖魔化),基本就能演出。因此,春晚的小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其他大大小小的晚会要高得多,因为春晚从来不限制编剧和演员的灵感。

但是春晚每年要排的时间太长了,而且导演必须平衡各个熟人和各地选送的奇葩节目,所以也必须上一些烂小品、烂相声、烂歌曲凑数……

最后啊,很多晚会,无论从台下领导到台上导演,他们从来不觉得“搞笑”有多重要,毕竟一场晚会有太多比“搞笑”更重要的东西。投资方、主办方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哄大家开心的?人家钱多烧的?公安部晚会,导演为了哄大家开心,一个公安节目都不批,上来七个东北小品,导演想不想干了?

非拿“搞笑”当自己精神支柱乃至唯一宗旨的那些人,我基本都是在贴吧和知乎上看到,这些人估计也坐不上领导的位子,他们应该坐在紧后排,自己听“喜马拉雅”或者什么“郭德纲相声网”里郭德纲全集,又不碍别人事,自己又能开心一晚上,两全其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很多小品、喜剧,甚至是电影电视剧,都喜欢在搞笑之余塞进一大段煽情戏,搞得观众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出戏。为什么会这样呢?单纯的哈哈大笑不好吗?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市场和创作上的惯性。咱们先从观众需求这个角度掰扯掰扯。你说单纯搞笑不好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说是戳中了当下许多观众对喜剧小品创作的一种普遍感受。确实,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在前面铺垫了大量笑点、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小品,在结尾时却突然转向温情脉脉,甚至有些刻意煽情,让一些观众觉得有点“消化不良”。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1. 艺术创作的规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喜剧创作和观众审美变化的一个核心点。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等老一辈喜剧艺术家的经典小品之所以能让观众“全程笑不停”,而现在许多喜剧却让观众“笑一下都难得”,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观众心理的差异: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现在很多女生偏爱“瘦瘦的小哥哥”,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壮的、man的猛男”没那么热衷,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文化影响、社会观念以及女性自身需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得说说社会审美的风向标变了。 过去,或者说在很多影.............
  • 回答
    小品作为中国传统喜剧的重要形式,在春晚等平台曾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近年来,许多观众确实感到“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以下从内容创作、表演方式、观众需求变化、行业生态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内容创作:套路化与创新缺失1. 题材同质化严重 .............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误会”确实是当前春晚小品最常见、最惯用的叙事套路之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根源与基础:误会是戏剧冲突的万能钥匙 易于构建戏剧冲突: 误会是最简单直接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方式。一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被另一个人完全错误地解读了。这种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感受,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体验。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创作、表演、时代背景、观众期待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创作层面:题材与立意趋于保守,难以触及深层人性与社会议题 安全与政治正确的要求: 春.............
  • 回答
    如何看待小品演员宋小宝去做导演拍电影?为什么现在那么多演员都去做导演?宋小宝转型做导演,这在当下演艺圈并非孤例,而是反映了一种日益普遍的趋势。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看待。 一、 宋小宝做导演的解读宋小宝从一个家喻户晓的小品演员,跨界到电影导演,这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1. 个人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喜欢马丽和沈腾的观众们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一桩“心事”。当年,他们俩在开心麻花舞台上,以及后来春晚舞台上的小品,简直是国民级的爆款,贡献了无数笑点和金句。可现在呢,感觉他俩一起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机会确实少了许多,尤其是主演电影和更多的小品,让不少粉丝感到意犹未尽。要说为什么马丽和沈.............
  • 回答
    现在小孩得鼻炎的情况确实越来越普遍,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担忧。其实,这背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环境因素说起。 空气污染加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城市化进程加速,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等等,都让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断升高。这些细小的颗粒.............
  • 回答
    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聊,说现在的小孩脑袋瓜子是不是比过去大。其实,说“特别大”可能有点夸张,但如果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现象和讨论,让大家觉得似乎小孩的头围增长是挺明显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都有啥原因,尽量讲得明白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头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科学指标,通常我们说头大,更.............
  • 回答
    .......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很多家长在带孩子时,看到年轻女性,即使对方看起来与孩子年龄差距不大,也会教孩子称呼“阿姨”。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尊重和礼貌的传统观念的延续: “尊老爱幼”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即使是年轻的女性,在传统观念里,一.............
  • 回答
    现在的确观察到不少小公司似乎青睐于推出大型女团,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考量和策略,并非简单的“爱”字能概括。这背后往往是成本、市场、风险以及艺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大型女团”的定义。这里的“大型”,通常指的是成员数量在8人以上,甚至达到1012人,或者更多。相较于过去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身边朋友会聊到的一个话题。我感觉现在吹小米的人多,可能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吹”,更多的是一种“认可”或者“惊喜”。就好比你认识一个朋友,他一直以来都不温不火,突然某天他因为某件事做得特别棒,或者某方面有了突破,大家就会开始议论他,夸他。小米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要说为什.............
  • 回答
    .......
  • 回答
    你说的是现在直播平台上的那些“小主播”吧?就是那些可能没有几百上千万粉丝,出场费也远不如头部大V,甚至有时候一场直播下来,观众就那么零零星星几个,收入也十分微薄的主播。你说得没错,确实还有非常非常多这样的小主播在坚持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普通人对于生活、梦想以及社交的真实诉求,而且原因也比咱们想.............
  • 回答
    “逼疯”是一个很强的词语,但它也确实触及了很多妈妈们真实的内心感受。为什么现代的妈妈们会觉得被孩子“逼疯”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孩子成长本身带来的挑战,也有社会环境和现代育儿观念的变化,还有妈妈自身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孩子成长的挑战与变化 孩子成长的复杂.............
  • 回答
    关于B站上小米相关的讨论为何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并且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声称是小米用户,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但又有点令人无奈的现象。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B站生态与用户画像: 年轻化和亚文化聚集地: B站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受众群体非常细分,对新鲜事物、技术潮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