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呢?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感受,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体验。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创作、表演、时代背景、观众期待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创作层面:题材与立意趋于保守,难以触及深层人性与社会议题

安全与政治正确的要求: 春晚作为国家级的电视盛会,其内容审查和政治导向非常严格。为了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争议的敏感话题,小品创作很容易被限制在“歌颂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家庭和睦”、“社会进步”等宏大叙事和相对安全的范畴内。这种“正确”的框架,反而压缩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表达空间,导致题材同质化严重,难以出现真正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有深度、有反思的小品。
题材的“旧”与“新”的困境: 过去,小品题材常常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变迁、邻里关系等,这些内容容易让观众找到共鸣点。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曾经的新鲜话题已经成为常态,例如科技进步、移动支付、高铁出行等。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新事物”的描摹,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性变化、社会影响,就显得流于表面,不够有新意。另一方面,过于尖锐的社会问题又难以在春晚舞台上呈现,导致创作者容易陷入“温吞水”式的叙事。
追求“笑果”而牺牲内容深度: 很多小品创作团队为了确保小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笑料,会过度依赖刻板的角色设定、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简单的情节反转。在这种模式下,人物往往不够立体,情节也缺乏逻辑性和张力,笑点虽然存在,但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回味,也缺乏对观众的启示意义。
编剧团队的创新能力疲惫: 长年累月为春晚创作,编剧团队可能面临创作灵感枯竭、思维定势的问题。反复打磨同一类题材、同一类包袱,容易形成一种“套路”,观众一看就能猜到剧情走向和笑点所在,新鲜感自然大大降低。

二、 表演层面:演员的局限性与观众的期待差异

“国民度”演员的局限: 春晚小品往往倾向于邀请具有广泛国民度和观众基础的演员,这确保了节目的收视率和知名度。然而,这些演员可能已经被观众“定型”,观众对他们的表演模式已经非常熟悉,甚至有些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例如,某些演员擅长制造特定的“笑果”方式,但一旦离开这种方式,观众就不买账了。
演员角色设定模式化: 为了快速塑造人物和制造笑点,小品中的角色常常被简化成具有某种固定特征的“脸谱化”人物,比如“抠门”、“啰嗦”、“糊涂”、“爱面子”等。这些角色虽然容易制造笑料,但缺乏复杂性和层次感,难以展现演员真正的演技深度。
过于依赖“梗”和“模仿秀”: 现在的很多小品,为了追求即时性的笑点,会大量引用网络流行语、热点事件的“梗”,或者进行一些模仿秀。这些元素虽然能抓住当下观众的注意力,但时效性很强,一旦过了这个时期,这些笑点就失效了。而且,过度依赖“梗”也意味着内容本身的创意和厚度不足。
演员的表演压力与创新风险: 春晚舞台的压力是巨大的,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和创作团队往往会选择更稳妥的、熟悉的表演方式,而不是冒险尝试新的表演风格或题材,以免“弄巧成拙”。

三、 时代背景与观众期待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观众品味的提升: 在过去,电视是主要的娱乐信息来源,观众的娱乐选择相对有限。春晚小品以其独特的喜剧形式和全国性的影响力,能够轻松吸引观众。而如今,观众接触到的娱乐内容极其丰富多元,包括各种网络短视频、脱口秀、喜剧综艺节目等等。这些平台上的内容创作更自由、更具实验性,也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相较之下,春晚小品在节奏、内容、表演方式上,都显得有些“慢半拍”或“不够味”。
观众对喜剧的期待多元化: 现代观众对于喜剧的定义和期待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逗乐”,而是开始追求更具思想性、讽刺性、甚至带有一定哲学意味的幽默。脱口秀的兴起,正是对这种多元化期待的一种回应。而传统的小品形式,在承载这些更深层次的喜剧元素时,可能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
互联网文化与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差异: 互联网文化强调快速、碎片化、个性化和参与感。小品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叙事节奏、表现手法可能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直接、犀利、敢于自嘲或调侃的幽默,而传统小品有时显得过于“正襟危坐”。
社会变迁带来的观众情感共鸣点转移: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交模式都在改变。过去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诉求,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再那么普遍。春晚小品如果在题材选择上未能及时跟进这些变化,就难以产生足够的情感连接。

四、 技术与制作层面的影响(相对次要,但有一定关联)

过于依赖“特效”和“舞台效果”: 在某些小品中,为了弥补内容上的不足,会过度依赖炫目的舞台效果、快速的场景切换或一些略显尴尬的电脑特效。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一旦成为“雪中送炭”的替代品,反而会显得本末倒置。

总结来说,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创作上, 受到政治正确和安全审查的限制,题材保守,立意扁平,缺乏深度和新意。
表演上, 演员的定型化、角色模式化以及对流行“梗”的过度依赖,使得表演缺乏惊喜和突破。
时代和观众层面, 信息爆炸、观众品位提升、对喜剧形式和内容期待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小品在与时俱进方面面临挑战。

当然,这并非说所有春晚小品都不好看了,每年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整体而言,观众的普遍感受反映了一种创作困境和观众期待的落差。要让春晚小品重新焕发生机,可能需要创作团队在题材选择上更大胆、在内容打磨上更深入、在表演形式上更创新,并真正理解和拥抱新时代观众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春晚的小品居然会不好笑。

上学的时候,一个班级50号人,找三两个灵活的,排个小品,都能有三四个爆笑点。工作后,一个部门,十几号人,赶鸭子上架捉几个,弄个小品,至少也有一两处可笑。

春晚哎,全国人才随便挑。编剧、演员、灯光、服装、特效、舞美,偌大个中国,找不出能让观众笑一笑的人才?

不要求从头笑到尾,不要求回味和余韵,就有两三处可笑的点,也不行吗?

再后来,就流行恶臭的“喜头悲尾”和“煽情”。不敢要求“搞笑”了,大过年的,别使劲儿嚎丧,就算演员积德了。

再再后来,“他们”嚎丧犹嫌不足,开始指着观众鼻子骂了。“工人要为国家想”“单身是狗”“胖子好多余”。今年开始上70万一套的北京房子,一怀孕就矛盾全部消失,大学生理直气壮要恩人赞助创业。

我终于明白了,笑啥笑啊。搞半天,都说观众“自作多情”。人家根本没打算逗你笑。就是冲着膈应恶心你去的!

user avatar

来来来来,加点二次元要素不就行了,谁说要用真人,虚拟形象不香吗?

这里贡献几个剧本:

1.主角和配角

表演者:辽宁,山东两航母

介绍:辽宁发现自己又扮演起了配角,又一次叛变了。她要求山东给自己互换角色,两人你来我往产生了很多笑话。

最后辽宁能成功吗?

注:朱时茂是山东烟台人。辽宁应该是个人高马大,金发碧眼的妹子,不知道演二皮脸是啥效果……

2.长春和长春和长春

表演者:三个长春

介绍:三个不同时空的长春见面了,她们会聊啥呢?

注:碧蓝长春,舰r长春和052C长春。

3.我们仨

表演者:豹A7主战坦克,pzh2000自行火炮,虎式直升机,猎豹防空炮

介绍:春节来临,几个战车娘为了如何装点柏林吵的不可开交……

注:参考著名电影《帝国的毁灭》。

4.老冯的鸡汤

表演者:奥古斯特·冯·帕塞瓦尔航母,白龙航母,齐柏林航母,马克思英麦曼航母

客串:中途岛航母,富兰克林罗斯福航母

介绍:老冯被安排做一锅鸡汤送去指挥部,可是她从来没学过烹饪,于是请教了其他航母……

注:碧蓝和wows高级联动。

5.共同警备区

表演者:先军915和K2

介绍:大年三十大雪纷飞,两个驻守边境的战车娘隔着边境线开始了互相致意。

注:其实两姐妹表演的,希望那个战车世界里没有战争。

6.追尾

表演者:豹2A7,404战术人形小队

介绍:春节将至,格里芬的人形小队终于完成任务,可是在归途时发生追尾……面对为了保护妹妹的ump45,车主豹2A7提出的和解条件居然是?

注:本节目又名军团胁迫,404小队的逆袭

7.我想去柏林

演员:T15阿玛塔,T14阿玛塔,短号导弹车,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介绍:阿玛塔姐妹决定春节去柏林旅游,短号听说后要她们带自己一起去。可是谁也没有去柏林的旅游方案,这时候卡52出现要求带上自己……

注:我说你们几个俄罗斯战车去柏林做啥?

8.第五保安部

表演者:世宗大王级三姐妹

客串:052D昆明,阿利伯克级杰克卢卡斯,戴高乐号航母

介绍:春节将至,保安部却还是处于忙碌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求助接踵而至,三姐妹分身乏术……

注:BGM是轻快版本的《deus non vult》

9.聪明的阿sir

表演者:陈,星熊,杰西卡

介绍:临近年关,杰西卡的秘密储备不见了,本来这些是要给罗德岛干员准备礼物的。陈sir和星熊不得不在晚上展开调查……

10.冰淇淋风波

表演者:J20,F22

客串:图160,阵风,幻影2000

介绍:F22吹嘘自己升力系数2.0,J20不以为然,两个人比试谁能做出高空冰淇淋。可没有想到的是,J20真的有2.0……F22为了不落败,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注:军迷界著名的梗。高空冰淇淋是战斗机携带奶油,糖等配料在高空做机动,利用低温混合做成的冰淇淋。

11.心动甜品店

表演者:戴高乐号航母,共和国战列舰,空想号驱逐舰

客串:提督

介绍:甜品店里只剩下最后一份“苦叠塔”蛋糕了,而过了今晚店家暂停营业,直到春节完毕才开。几个军舰都想把蛋糕买来送给心爱的人……

注:苦叠塔本来就是法语。

以上。

user avatar

春晚真好看!

这充分体现了咱们国企和计划经济思维的

文化魅力!

难怪咱们的文化输出

越来越好

独步全球了

user avatar

如果卖拐放到现在,结局应该是范伟拿着拐杖,赵本山以为忽悠成功了,忽然范伟脱下外套露出警服,大声训斥起这种诈骗行为,赵本山还想辩解几句都被范伟铿锵有力的回击,最后赵本山低下头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范伟再讲几句正能量。整个结局几乎每句台词都能在观众席爆发热烈掌声。

user avatar

唱歌,跳舞,杂技,魔术,这些都会很精彩,但是这些节目是死的,怎么演,谁演基本上都是那个样子。

相声小品是活的,从创作到真正在春晚上表演,往往要几个月时间,这里面的讲究就多了,某个大腕就吐槽过,你不知道底下坐着多少爷,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叹气,就可能犯了某种忌讳,就让你改,随便过来一个就可以对你指手划脚。

好看已经不是小品的标准,正确才是唯一的出路,网络如此发达,搞笑视频如此多,你为什么还要对小品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

小品结尾无非就是悲情音乐一响,然后一个人大喊几句说出真相,然后会扫过几个眼含泪花的观众,最后音乐由悲转喜,误会解除,另一个人大喊:走,咱们一起吃饺子!

user avatar

仿佛全国人民过年就吃饺子

user avatar

曾经我的学生编排了一个小品,就是警察和小偷,很简单,但情节挺可乐的。但到了后半段就卡那儿了。因为警察问了一句:你就不能走正道让家人开心、让别人放心吗?小偷回了一句:别的我也不会,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化解,小偷面对警察(最好把他的家人也拉上舞台),悔过并表示要改过自新就可以了。

但学生们改不下去,因为他们虽然不是小偷,但也面临类似的现实问题:我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将来能干什么?我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竞争力在哪里?

这个问题瞬间把故事从舞台拉进现实。

春晚的小品,多数小品恐怕都有这个问题,在某个点,让观众觉得那就是身边的事儿、身边的人,舞台就在身边。

怎么办?

过去的小品中,陈佩斯想当主角但没演好而且最后还是配角,陈佩斯吃面占小便宜最后还顺走了一个碗,陈佩斯想当明星,吃面要撑爆了还是没演好,赵本山卖了拐还想卖轮椅,赵本山拎着甲鱼蛋说自己扯淡来了,赵丽蓉拒绝过度包装巩汉林也没回归传统……

说白了,他们只想展示一个令人开心的片段,前因、后果都不那么重要。

现在的小品不一样,被要求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即使你解决不了,也要表一表能解决的梦想。看起来是圆满了,但这样做,观众的感觉就是从舞台到现实再到梦里了,你能觉得好笑吗?

过去的小品,不完美,现实,让人能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发现一点开心的东西

现在的小品,追求完美,让人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

user avatar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喜剧的本质在于解构。而春晚的小品目的是宣传某种意识形态,并且是赤裸裸地宣传,他是一种建构的模式,所以两者本来就是冲突。

小品和相声并不是不能宣传某种思想,只不过他必须是润物细无声地间接地渗透,而不是明目张胆地宣扬。

喜剧有一个特点,就是喜剧里面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傻子,或者必须某个角色扮演是傻子的角色。而他必须假设,观看喜剧的人都是聪明人。这样聪明人才能在观看傻子之中,获得一种优越感,而形成一种反差

喜剧最忌讳的是两个东西

1、就是喜剧内容,别人看不懂,也就是包袱的皮太厚了,观看者一下子无法迅速切入到喜剧的笑点之中。

2、就是假设观看者都是傻子,看不懂喜剧真正的意思,于是为什么现在的喜剧都是喜头悲尾,他暗藏的是假设观看者看不懂这个作品的宗旨,恨不得在最后把喜剧背后的真正意思暴露出来(或许他不是假设观众是傻子,而是假设审查者是傻子)。

当你把观众当成傻子的时候,你就成为了傻子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小品,他情节就不合理,这个不合理,是因为他由于最后必须宣传某种高尚的东西,所以他故意扭曲真实的场景。而我们说,由于喜剧本质是解构高尚的东西,而不是建构,所以他本来就是冲突的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拍给你看的。

90年代的小品,有一股少年气。
不管丑角还是主角,都是乐于抗争,不肯对权威唯命是从的小刺头。
大家回忆一下赵丽蓉,陈佩斯的角色。
<警察与小偷>,觉得不合理,就抗争到对方合作为止。
<打工奇遇>,觉得不合理,就抗争到撂挑子不干为止。

00年以后的小品,有一股中年人的世故气。
觉得不合理,会抗争,但都是点到为止,不起正面冲突。
大家回忆一下赵本山和蔡明的角色。
<老伴>,这边嘟嘟囔囔刺两句,对方打个圆场,互相给个台阶下,就过去了。
<卖拐>,忽悠来忽悠去,嘴巴上弯弯绕绕打机锋,面子上和和气气留情面。

现在的小品,有一股老人家的拧巴劲。
遇到矛盾了,拉不下脸来争,靠第三方来居中调解给台阶下。
今年(2022)的小品:
<喜上加囍>:婆媳矛盾,拉不下脸来的婆婆,在亲戚的劝解下与女儿和解。
<还不还>:人情社会,拉不下脸来要债的,在好媳妇的劝解下与老赖和解。
<父与子>:父子矛盾,拉不下脸的传统大家长父亲,在儿媳妇的劝解下与儿子相互和解。

1963 - 1972年间出生的人,是这个国家最为数量庞大,也在现实社会极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他们才是春晚的主要受众,而不是每天刷B站,看抖音的90后,00后。
1990年他们30岁,喜欢看小刺头陈佩斯。
2000年他们40岁,喜欢看老油条赵本山。
2020年他们60岁,喜欢看犟老太太贾玲。

你当然觉得春晚不好看,因为春晚本来就不是拍给你看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和好几个问题合并,

比如相声为啥没落了?

为啥很少有喜剧电影了?

。。。。。。

等等。

答案就高水平喜剧剧本少了!

不太明白剧作行业咋回事,请懂行的说说

但我真觉得很多年没有好喜剧作品了。

无论相声小品还是电影。

疫情大背景如果黄宏宋丹丹那个铁观音洗车工的小品(内容当然得适当修改)出现在本届春晚,我估计得成为现象级作品。

user avatar

春晚小品的最高峰是陈佩斯朱时茂那几年,真的是让人轻松又欢乐,里面有真正的幽默。

后来,后来我为了害怕把自己尴尬惨了丑陋哭了虚伪坏了,只好选择不看

user avatar

不是春晚小品不好看,是整个春晚都不好看了。小品只是春晚不可逆衰落的一个缩影,而之所以大家只说小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鉴赏歌舞的能力。要是人人都懂得欣赏歌舞,差评的就不止一个小品了。

其实春晚集体衰退的原因,归根结底可以这么问:为什么计划经济生产出来的商品缺乏竞争力?

宏伟的计划,精美的蓝图,却只能生产出填鸭的产品。想明白这是为什么,就知道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

——现在的春晚,就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真面目:它可以高效率地完成从无到有的任务,却没有自我造血迭代的潜力。

事实上春晚的经典模式在90年代就已经完全定型了,随后的二三十年,不过是吃着先人的老本而已,而红利是不能吃一辈子的,现在只不过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就和曾经发生过的一样。

样板戏再如何精致雕琢,又怎么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当然,春晚似乎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它应该还会继续被涂着防腐的油膏,作为无害的圣像供下去。但谁知道呢?

最后来贴一段你们很熟悉的高中课文吧,很适合春晚,或许也不止于此。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user avatar

小品的重要功能是娱乐,现在却被用来教化,结尾强行煽情,强行拔高主题,被用来给人民上思政课,当然就不好看了。

《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导演要给英雄的母亲拍一个纪录片:“通过您呐,要拍出这个英雄母亲的光辉形象,要通过您呐,要反映出啊,咱们这个80年代妇女的这个精神面貌和这个时代感,要通过您呐,要反映出这个英雄成长的足迹。还要通过您反映出咱们中国妇女在美学方面的追求”,要反映这么主旨,又怎么娱乐呢?

小品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讽刺,小品是“靠泪水倒映出来逗笑的趣剧”,就像沈腾说的一样,“喜剧的本质就是讽刺的,就是批判的,喜剧真的不是单纯的搞笑。”早期小品直指对社会的揭示,对现状的批判,放到现在却“尺度太大,不能播”。

娱乐不够有趣味,讽刺不够有力度,主旨不够有力量,当然就不好看了。

最后附早朝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台词节选:

导演(开门见山):咱们就演英雄母亲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

导演:大娘,您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大娘(满不在乎):那可忙了,买豆腐切豆腐。

导演(急忙):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可以随便说。

大娘一听可以随便说,笑了。

大娘(凑到导演的耳朵边,轻声地):上厕所。

导演(大吃一惊):这个不能说。

大娘(莫名其妙地):不是你让我随便说的吗?怎么现在又不能说了呢,到底是让我说呢?还是不让我说呢?

......

导演(爬起来无可奈何地):唉,咱们还是演英雄母亲怎么教孩子吧。

大娘(得意地):教孩子我会。

导演(高兴地):那好,就拍你教孩子的那一段。

大娘(装成生气的样子):快睡觉,再不睡觉,老巫婆就来了!

导演(忙捂住了大娘的嘴巴):不能说这个,迷信的我们不能说,要说有意义的,比如《司马光砸缸》。

大娘(似懂非懂地):哦!

......

导演:算了算了大娘,咱们这一组啊,咱们下一回再拍。咱们这回呐,咱们就拍您这个英雄的母亲买东西归来,好不好?

.......

赵大娘:想啥有啥?

导演:哎,想啥有啥。

赵大娘:那我儿子还用得着上班?那就在家想呗。

导演:不是,这是道具呀,它这比如说吧,您这个兜里头什么都有,有鸡、鸭、鱼、肉,对虾猪肉牛肉羊肉,反正什么都有了,您把它买回来,脸上高着兴,您心里头想的是......?

赵大娘:我下半个月咋过。

导演:您您,您不能想这个,您就想这个东西好吃,我今天我都把它吃了,我明天还买。

赵大娘:哼,那就得借钱。

导演:您怎么老想着钱呐。

赵大娘:这多少钱呢?我儿子挣多少啊?

导演:不是不是,这不是拍电视吗?

赵大娘:拍电视,是拍你的一天呐,是拍我的一天呐?

导演:拍您的一天!

赵大娘:拍我的一天?拍我的一天我没这样过过不是?

导演:这不是我们导演给您虚构的吗?

赵大娘:啥?

导演:虚构!

赵大娘:明白啦。就是蒙人。

我是momo,自由主义兼人文主义者,愿你自由。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类似的东西,这几天B站看小品的小伙伴激增,也是这种感觉吧:

以前的很多表演艺术家,本身来自普通大众,深知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该说什么,也知道该替谁说什么,作品的笑点也往往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也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

而现在,很多时候情况恰恰是反过来的,更不用说,评价文艺作品的“尺”也不一样了。

演员说的话,不见得是观众想听和愿意听的话,作品里讲的“道理”和“升华”了的主题,也不见得是以观众的快乐为主题。

自然,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距离感也就产生了。

赵大娘担心的只是“这豆腐,上午不买,下午就没了!”和一下子买了这么多好吃的后,“我下半月咋过?”

而“赵导演”与“赵观众”们担心的只是如何反映和塑造“英雄母亲光辉形象”的问题。

一旦距离感产生了,慢慢就会是他说他的,我乐我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了,也就慢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

小品是喜剧,或许可以是悲剧。

但喜的地方并不想笑,悲的地方并不想哭,而是不解和愤怒。

今年没看,就跟朋友聊天时抽空看了一下沈腾的那个。很明显的正反派,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普遍讨厌的老赖,最终依旧是大团圆结尾。

想象一下如此包装里,巩汉林突然改正,跟着赵老师唱一出评戏以后,领导打电话表示认可,然后还要喊一句吃饺砸一样。光是想想就能掉一地鸡皮疙瘩。

去年还是前年有个小品,退休的将军要跟老婆喊我爱你。不管是赵本山的相亲,还是潘长江的桥,春晚已经有很多有关老人爱情的作品了。然后越来越尬,越来越脱离实际。即使我一个二十多的人看着那小品都觉得尬,以前更保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辈人怎么看啊。

有人说政治枷锁,但我觉得不是。因为它政治不正确。它更像是应付,你要搞笑,我给你整一堆硬笑话。你要正能量,我就给你喊正能量。以前的正能量和搞笑是结合的,现在是分离的。整一堆尴尬而三观不正的冲突后,再用朗诵的方式宣扬正能量。

去年有个火车站的小品,里面的年轻女人都是凶残霸道,根本不讲道理的形象。然后一通电话,一阵感动,冲突结束。平平淡淡的,没有起因没有经过没有高潮没有结果,蜡烛哪里有烟花漂亮。

早些的作品是演故事,现在的作品是凑梗。

前几年说上海交大博士公式相声不行,但现实里公式小品已经好几年了。

y=a+b+c

a是现实冲突,b是烂梗,c是抒情。加起来等于现在的小品。

都说战狼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篇章,但烂片还是一部接一部。政治正确不是枷锁,政治不正确才是枷锁。雷锋的故事动画片儿烂,是因为正能量吗?

user avatar

嘿嘿,陈佩斯赵丽蓉时代没经历过,赵本山好笑的时候评论家不也是一口一个俗么?现在不俗了,高雅。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社会和谐 太平盛世 没有这种艺术类型可以施展特色的场合 它讽刺什么呢 社会欣欣向荣 经济蒸蒸日上 官员廉洁勤勉 网上都是在一瞬间有一百万种可能的bgm下的感人视频 中国加油 祖国万岁 厉害了我的国

这种大好形势下 不需要小品了 春晚也没什么必要 毕竟我们都不再以一个大家庭为单位围着一个电视机团年了

出去飙车的飙车 和朋友喝酒的喝酒 放烟花的放烟花 不管怎么玩 最后都少不了录制一条短视频 如此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不孤单的大年夜 还看什么电视呢 看朋友圈就行了

朋友圈主要看点 比如一张年夜饭全景图 角落里不经意间藏了三分之一瓶茅台酒的瓶体 或者在一个海景酒店 喝着巴伐利亚的下午茶 吹着温润的风 耳边还响起那个什么音乐来着 就那个什么阳光暖洋洋什么什么

每当这种时刻 也不知道屏幕背后的你们有没有略觉孤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感受,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体验。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创作、表演、时代背景、观众期待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创作层面:题材与立意趋于保守,难以触及深层人性与社会议题 安全与政治正确的要求: 春.............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误会”确实是当前春晚小品最常见、最惯用的叙事套路之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根源与基础:误会是戏剧冲突的万能钥匙 易于构建戏剧冲突: 误会是最简单直接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方式。一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被另一个人完全错误地解读了。这种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简直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以前过年,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那感觉就像是个不可或缺的仪式。但现在呢,好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捧着手机,或者一边看一边刷着社交媒体,感觉那份“必看”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时代变了,大家的娱乐.............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到快过年了,身边总有人开始聊起春晚,而且聊的话题多数不是“今年会有哪些精彩节目”,而是“哎呀,感觉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看春晚了”。这种感觉确实挺普遍的,要我说,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条,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现在大家的娱乐方式太!多!了!。以前,电视机是家家户户.............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毛瑟狙击枪和春田狙击枪,这两款名字在军事爱好者心中响当当的枪械,在二战时期可谓是叱咤风云,但如今,它们早已退出了主流军用狙击步枪的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究其原因,并非它们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现代战争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对狙击步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毛瑟和春田的设计,在这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先来聊.............
  • 回答
    网传清华大学电子系2020年春季《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挂科率高达3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尤其是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这个现象如果属实,绝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折射出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教学方式上寻找原因。课程难度与学生基础的“剪刀差”: 《概率论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牵扯到不少历史、文化和国际传播的层面。英文里称春节为“Lunar New Year”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这并非什么新鲜事,而是长久以来在国际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春节的源头和核心文化确实是中国。几.............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人们对美国的仇视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与政治因素1.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美苏争霸: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
  • 回答
    年轻人到点下班、不装样子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职场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个体需求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工作制度的革新:弹性化与去时间化1.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灵活性,许多公司已推行弹性工作制(如“核心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其他时间),允许.............
  • 回答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这一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教育体系、家庭关系、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业压力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1. 升学竞争加剧 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深入的问题,触及了智能电视设计、市场定位、用户体验以及技术演进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现在的智能电视之所以“内置电视盒子”,而不是设计成“大屏显示器+外接盒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使用门槛: 一体化设计,减少线缆和设备: 用户购买电视的目的是观看内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当前公共媒体高度重视“敬爱父母,关爱老人”这一美德的宣传,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更包含了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道德传承1.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幼儿园总折腾家长?”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许多家长的痛点,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关系。这里的“折腾”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精细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挑战” 过度强调“参与.............
  •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 高企的房价和难以企及的财富自由: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压垮年轻人“希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