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春晚的小品居然会不好笑。
上学的时候,一个班级50号人,找三两个灵活的,排个小品,都能有三四个爆笑点。工作后,一个部门,十几号人,赶鸭子上架捉几个,弄个小品,至少也有一两处可笑。
春晚哎,全国人才随便挑。编剧、演员、灯光、服装、特效、舞美,偌大个中国,找不出能让观众笑一笑的人才?
不要求从头笑到尾,不要求回味和余韵,就有两三处可笑的点,也不行吗?
再后来,就流行恶臭的“喜头悲尾”和“煽情”。不敢要求“搞笑”了,大过年的,别使劲儿嚎丧,就算演员积德了。
再再后来,“他们”嚎丧犹嫌不足,开始指着观众鼻子骂了。“工人要为国家想”“单身是狗”“胖子好多余”。今年开始上70万一套的北京房子,一怀孕就矛盾全部消失,大学生理直气壮要恩人赞助创业。
我终于明白了,笑啥笑啊。搞半天,都说观众“自作多情”。人家根本没打算逗你笑。就是冲着膈应恶心你去的!
来来来来,加点二次元要素不就行了,谁说要用真人,虚拟形象不香吗?
这里贡献几个剧本:
1.主角和配角
表演者:辽宁,山东两航母
介绍:辽宁发现自己又扮演起了配角,又一次叛变了。她要求山东给自己互换角色,两人你来我往产生了很多笑话。
最后辽宁能成功吗?
注:朱时茂是山东烟台人。辽宁应该是个人高马大,金发碧眼的妹子,不知道演二皮脸是啥效果……
2.长春和长春和长春
表演者:三个长春
介绍:三个不同时空的长春见面了,她们会聊啥呢?
注:碧蓝长春,舰r长春和052C长春。
3.我们仨
表演者:豹A7主战坦克,pzh2000自行火炮,虎式直升机,猎豹防空炮
介绍:春节来临,几个战车娘为了如何装点柏林吵的不可开交……
注:参考著名电影《帝国的毁灭》。
4.老冯的鸡汤
表演者:奥古斯特·冯·帕塞瓦尔航母,白龙航母,齐柏林航母,马克思英麦曼航母
客串:中途岛航母,富兰克林罗斯福航母
介绍:老冯被安排做一锅鸡汤送去指挥部,可是她从来没学过烹饪,于是请教了其他航母……
注:碧蓝和wows高级联动。
5.共同警备区
表演者:先军915和K2
介绍:大年三十大雪纷飞,两个驻守边境的战车娘隔着边境线开始了互相致意。
注:其实两姐妹表演的,希望那个战车世界里没有战争。
6.追尾
表演者:豹2A7,404战术人形小队
介绍:春节将至,格里芬的人形小队终于完成任务,可是在归途时发生追尾……面对为了保护妹妹的ump45,车主豹2A7提出的和解条件居然是?
注:本节目又名军团胁迫,404小队的逆袭
7.我想去柏林
演员:T15阿玛塔,T14阿玛塔,短号导弹车,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介绍:阿玛塔姐妹决定春节去柏林旅游,短号听说后要她们带自己一起去。可是谁也没有去柏林的旅游方案,这时候卡52出现要求带上自己……
注:我说你们几个俄罗斯战车去柏林做啥?
8.第五保安部
表演者:世宗大王级三姐妹
客串:052D昆明,阿利伯克级杰克卢卡斯,戴高乐号航母
介绍:春节将至,保安部却还是处于忙碌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求助接踵而至,三姐妹分身乏术……
注:BGM是轻快版本的《deus non vult》
9.聪明的阿sir
表演者:陈,星熊,杰西卡
介绍:临近年关,杰西卡的秘密储备不见了,本来这些是要给罗德岛干员准备礼物的。陈sir和星熊不得不在晚上展开调查……
10.冰淇淋风波
表演者:J20,F22
客串:图160,阵风,幻影2000
介绍:F22吹嘘自己升力系数2.0,J20不以为然,两个人比试谁能做出高空冰淇淋。可没有想到的是,J20真的有2.0……F22为了不落败,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注:军迷界著名的梗。高空冰淇淋是战斗机携带奶油,糖等配料在高空做机动,利用低温混合做成的冰淇淋。
11.心动甜品店
表演者:戴高乐号航母,共和国战列舰,空想号驱逐舰
客串:提督
介绍:甜品店里只剩下最后一份“苦叠塔”蛋糕了,而过了今晚店家暂停营业,直到春节完毕才开。几个军舰都想把蛋糕买来送给心爱的人……
注:苦叠塔本来就是法语。
以上。
春晚真好看!
这充分体现了咱们国企和计划经济思维的
文化魅力!
难怪咱们的文化输出
越来越好
独步全球了
如果卖拐放到现在,结局应该是范伟拿着拐杖,赵本山以为忽悠成功了,忽然范伟脱下外套露出警服,大声训斥起这种诈骗行为,赵本山还想辩解几句都被范伟铿锵有力的回击,最后赵本山低下头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范伟再讲几句正能量。整个结局几乎每句台词都能在观众席爆发热烈掌声。
唱歌,跳舞,杂技,魔术,这些都会很精彩,但是这些节目是死的,怎么演,谁演基本上都是那个样子。
相声小品是活的,从创作到真正在春晚上表演,往往要几个月时间,这里面的讲究就多了,某个大腕就吐槽过,你不知道底下坐着多少爷,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叹气,就可能犯了某种忌讳,就让你改,随便过来一个就可以对你指手划脚。
好看已经不是小品的标准,正确才是唯一的出路,网络如此发达,搞笑视频如此多,你为什么还要对小品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
小品结尾无非就是悲情音乐一响,然后一个人大喊几句说出真相,然后会扫过几个眼含泪花的观众,最后音乐由悲转喜,误会解除,另一个人大喊:走,咱们一起吃饺子!
仿佛全国人民过年就吃饺子
曾经我的学生编排了一个小品,就是警察和小偷,很简单,但情节挺可乐的。但到了后半段就卡那儿了。因为警察问了一句:你就不能走正道让家人开心、让别人放心吗?小偷回了一句:别的我也不会,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化解,小偷面对警察(最好把他的家人也拉上舞台),悔过并表示要改过自新就可以了。
但学生们改不下去,因为他们虽然不是小偷,但也面临类似的现实问题:我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将来能干什么?我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竞争力在哪里?
这个问题瞬间把故事从舞台拉进现实。
春晚的小品,多数小品恐怕都有这个问题,在某个点,让观众觉得那就是身边的事儿、身边的人,舞台就在身边。
怎么办?
过去的小品中,陈佩斯想当主角但没演好而且最后还是配角,陈佩斯吃面占小便宜最后还顺走了一个碗,陈佩斯想当明星,吃面要撑爆了还是没演好,赵本山卖了拐还想卖轮椅,赵本山拎着甲鱼蛋说自己扯淡来了,赵丽蓉拒绝过度包装巩汉林也没回归传统……
说白了,他们只想展示一个令人开心的片段,前因、后果都不那么重要。
现在的小品不一样,被要求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即使你解决不了,也要表一表能解决的梦想。看起来是圆满了,但这样做,观众的感觉就是从舞台到现实再到梦里了,你能觉得好笑吗?
过去的小品,不完美,现实,让人能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发现一点开心的东西
现在的小品,追求完美,让人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喜剧的本质在于解构。而春晚的小品目的是宣传某种意识形态,并且是赤裸裸地宣传,他是一种建构的模式,所以两者本来就是冲突。
小品和相声并不是不能宣传某种思想,只不过他必须是润物细无声地间接地渗透,而不是明目张胆地宣扬。
喜剧有一个特点,就是喜剧里面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傻子,或者必须某个角色扮演是傻子的角色。而他必须假设,观看喜剧的人都是聪明人。这样聪明人才能在观看傻子之中,获得一种优越感,而形成一种反差
喜剧最忌讳的是两个东西
1、就是喜剧内容,别人看不懂,也就是包袱的皮太厚了,观看者一下子无法迅速切入到喜剧的笑点之中。
2、就是假设观看者都是傻子,看不懂喜剧真正的意思,于是为什么现在的喜剧都是喜头悲尾,他暗藏的是假设观看者看不懂这个作品的宗旨,恨不得在最后把喜剧背后的真正意思暴露出来(或许他不是假设观众是傻子,而是假设审查者是傻子)。
当你把观众当成傻子的时候,你就成为了傻子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小品,他情节就不合理,这个不合理,是因为他由于最后必须宣传某种高尚的东西,所以他故意扭曲真实的场景。而我们说,由于喜剧本质是解构高尚的东西,而不是建构,所以他本来就是冲突的
因为不是拍给你看的。
90年代的小品,有一股少年气。
不管丑角还是主角,都是乐于抗争,不肯对权威唯命是从的小刺头。
大家回忆一下赵丽蓉,陈佩斯的角色。
<警察与小偷>,觉得不合理,就抗争到对方合作为止。
<打工奇遇>,觉得不合理,就抗争到撂挑子不干为止。
00年以后的小品,有一股中年人的世故气。
觉得不合理,会抗争,但都是点到为止,不起正面冲突。
大家回忆一下赵本山和蔡明的角色。
<老伴>,这边嘟嘟囔囔刺两句,对方打个圆场,互相给个台阶下,就过去了。
<卖拐>,忽悠来忽悠去,嘴巴上弯弯绕绕打机锋,面子上和和气气留情面。
现在的小品,有一股老人家的拧巴劲。
遇到矛盾了,拉不下脸来争,靠第三方来居中调解给台阶下。
今年(2022)的小品:
<喜上加囍>:婆媳矛盾,拉不下脸来的婆婆,在亲戚的劝解下与女儿和解。
<还不还>:人情社会,拉不下脸来要债的,在好媳妇的劝解下与老赖和解。
<父与子>:父子矛盾,拉不下脸的传统大家长父亲,在儿媳妇的劝解下与儿子相互和解。
1963 - 1972年间出生的人,是这个国家最为数量庞大,也在现实社会极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他们才是春晚的主要受众,而不是每天刷B站,看抖音的90后,00后。
1990年他们30岁,喜欢看小刺头陈佩斯。
2000年他们40岁,喜欢看老油条赵本山。
2020年他们60岁,喜欢看犟老太太贾玲。
你当然觉得春晚不好看,因为春晚本来就不是拍给你看的。
这个问题可以和好几个问题合并,
比如相声为啥没落了?
为啥很少有喜剧电影了?
。。。。。。
等等。
不太明白剧作行业咋回事,请懂行的说说
但我真觉得很多年没有好喜剧作品了。
无论相声小品还是电影。
疫情大背景如果黄宏宋丹丹那个铁观音洗车工的小品(内容当然得适当修改)出现在本届春晚,我估计得成为现象级作品。
春晚小品的最高峰是陈佩斯朱时茂那几年,真的是让人轻松又欢乐,里面有真正的幽默。
后来,后来我为了害怕把自己尴尬惨了丑陋哭了虚伪坏了,只好选择不看
不是春晚小品不好看,是整个春晚都不好看了。小品只是春晚不可逆衰落的一个缩影,而之所以大家只说小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鉴赏歌舞的能力。要是人人都懂得欣赏歌舞,差评的就不止一个小品了。
其实春晚集体衰退的原因,归根结底可以这么问:为什么计划经济生产出来的商品缺乏竞争力?
宏伟的计划,精美的蓝图,却只能生产出填鸭的产品。想明白这是为什么,就知道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
——现在的春晚,就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真面目:它可以高效率地完成从无到有的任务,却没有自我造血迭代的潜力。
事实上春晚的经典模式在90年代就已经完全定型了,随后的二三十年,不过是吃着先人的老本而已,而红利是不能吃一辈子的,现在只不过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就和曾经发生过的一样。
样板戏再如何精致雕琢,又怎么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当然,春晚似乎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它应该还会继续被涂着防腐的油膏,作为无害的圣像供下去。但谁知道呢?
最后来贴一段你们很熟悉的高中课文吧,很适合春晚,或许也不止于此。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小品的重要功能是娱乐,现在却被用来教化,结尾强行煽情,强行拔高主题,被用来给人民上思政课,当然就不好看了。
《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导演要给英雄的母亲拍一个纪录片:“通过您呐,要拍出这个英雄母亲的光辉形象,要通过您呐,要反映出啊,咱们这个80年代妇女的这个精神面貌和这个时代感,要通过您呐,要反映出这个英雄成长的足迹。还要通过您反映出咱们中国妇女在美学方面的追求”,要反映这么主旨,又怎么娱乐呢?
小品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讽刺,小品是“靠泪水倒映出来逗笑的趣剧”,就像沈腾说的一样,“喜剧的本质就是讽刺的,就是批判的,喜剧真的不是单纯的搞笑。”早期小品直指对社会的揭示,对现状的批判,放到现在却“尺度太大,不能播”。
娱乐不够有趣味,讽刺不够有力度,主旨不够有力量,当然就不好看了。
最后附早朝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台词节选:
导演(开门见山):咱们就演英雄母亲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
导演:大娘,您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大娘(满不在乎):那可忙了,买豆腐切豆腐。
导演(急忙):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可以随便说。
大娘一听可以随便说,笑了。
大娘(凑到导演的耳朵边,轻声地):上厕所。
导演(大吃一惊):这个不能说。
大娘(莫名其妙地):不是你让我随便说的吗?怎么现在又不能说了呢,到底是让我说呢?还是不让我说呢?
......
导演(爬起来无可奈何地):唉,咱们还是演英雄母亲怎么教孩子吧。
大娘(得意地):教孩子我会。
导演(高兴地):那好,就拍你教孩子的那一段。
大娘(装成生气的样子):快睡觉,再不睡觉,老巫婆就来了!
导演(忙捂住了大娘的嘴巴):不能说这个,迷信的我们不能说,要说有意义的,比如《司马光砸缸》。
大娘(似懂非懂地):哦!
......
导演:算了算了大娘,咱们这一组啊,咱们下一回再拍。咱们这回呐,咱们就拍您这个英雄的母亲买东西归来,好不好?
.......
赵大娘:想啥有啥?
导演:哎,想啥有啥。
赵大娘:那我儿子还用得着上班?那就在家想呗。
导演:不是,这是道具呀,它这比如说吧,您这个兜里头什么都有,有鸡、鸭、鱼、肉,对虾猪肉牛肉羊肉,反正什么都有了,您把它买回来,脸上高着兴,您心里头想的是......?
赵大娘:我下半个月咋过。
导演:您您,您不能想这个,您就想这个东西好吃,我今天我都把它吃了,我明天还买。
赵大娘:哼,那就得借钱。
导演:您怎么老想着钱呐。
赵大娘:这多少钱呢?我儿子挣多少啊?
导演:不是不是,这不是拍电视吗?
赵大娘:拍电视,是拍你的一天呐,是拍我的一天呐?
导演:拍您的一天!
赵大娘:拍我的一天?拍我的一天我没这样过过不是?
导演:这不是我们导演给您虚构的吗?
赵大娘:啥?
导演:虚构!
赵大娘:明白啦。就是蒙人。
我是momo,自由主义兼人文主义者,愿你自由。
之前写过类似的东西,这几天B站看小品的小伙伴激增,也是这种感觉吧:
以前的很多表演艺术家,本身来自普通大众,深知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该说什么,也知道该替谁说什么,作品的笑点也往往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也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
而现在,很多时候情况恰恰是反过来的,更不用说,评价文艺作品的“尺”也不一样了。
演员说的话,不见得是观众想听和愿意听的话,作品里讲的“道理”和“升华”了的主题,也不见得是以观众的快乐为主题。
自然,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距离感也就产生了。
赵大娘担心的只是“这豆腐,上午不买,下午就没了!”和一下子买了这么多好吃的后,“我下半月咋过?”
而“赵导演”与“赵观众”们担心的只是如何反映和塑造“英雄母亲光辉形象”的问题。
一旦距离感产生了,慢慢就会是他说他的,我乐我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了,也就慢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了。
不知道。
小品是喜剧,或许可以是悲剧。
但喜的地方并不想笑,悲的地方并不想哭,而是不解和愤怒。
今年没看,就跟朋友聊天时抽空看了一下沈腾的那个。很明显的正反派,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普遍讨厌的老赖,最终依旧是大团圆结尾。
想象一下如此包装里,巩汉林突然改正,跟着赵老师唱一出评戏以后,领导打电话表示认可,然后还要喊一句吃饺砸一样。光是想想就能掉一地鸡皮疙瘩。
去年还是前年有个小品,退休的将军要跟老婆喊我爱你。不管是赵本山的相亲,还是潘长江的桥,春晚已经有很多有关老人爱情的作品了。然后越来越尬,越来越脱离实际。即使我一个二十多的人看着那小品都觉得尬,以前更保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辈人怎么看啊。
有人说政治枷锁,但我觉得不是。因为它政治不正确。它更像是应付,你要搞笑,我给你整一堆硬笑话。你要正能量,我就给你喊正能量。以前的正能量和搞笑是结合的,现在是分离的。整一堆尴尬而三观不正的冲突后,再用朗诵的方式宣扬正能量。
去年有个火车站的小品,里面的年轻女人都是凶残霸道,根本不讲道理的形象。然后一通电话,一阵感动,冲突结束。平平淡淡的,没有起因没有经过没有高潮没有结果,蜡烛哪里有烟花漂亮。
早些的作品是演故事,现在的作品是凑梗。
前几年说上海交大博士公式相声不行,但现实里公式小品已经好几年了。
y=a+b+c
a是现实冲突,b是烂梗,c是抒情。加起来等于现在的小品。
都说战狼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篇章,但烂片还是一部接一部。政治正确不是枷锁,政治不正确才是枷锁。雷锋的故事动画片儿烂,是因为正能量吗?
嘿嘿,陈佩斯赵丽蓉时代没经历过,赵本山好笑的时候评论家不也是一口一个俗么?现在不俗了,高雅。
因为现在社会和谐 太平盛世 没有这种艺术类型可以施展特色的场合 它讽刺什么呢 社会欣欣向荣 经济蒸蒸日上 官员廉洁勤勉 网上都是在一瞬间有一百万种可能的bgm下的感人视频 中国加油 祖国万岁 厉害了我的国
这种大好形势下 不需要小品了 春晚也没什么必要 毕竟我们都不再以一个大家庭为单位围着一个电视机团年了
出去飙车的飙车 和朋友喝酒的喝酒 放烟花的放烟花 不管怎么玩 最后都少不了录制一条短视频 如此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不孤单的大年夜 还看什么电视呢 看朋友圈就行了
朋友圈主要看点 比如一张年夜饭全景图 角落里不经意间藏了三分之一瓶茅台酒的瓶体 或者在一个海景酒店 喝着巴伐利亚的下午茶 吹着温润的风 耳边还响起那个什么音乐来着 就那个什么阳光暖洋洋什么什么
每当这种时刻 也不知道屏幕背后的你们有没有略觉孤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