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诗词中鲜少出现樱花?为什么现在春季旅游赏樱花的越来越多?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

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出,更多的是为了果实或染料。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们钟爱的是牡丹的雍容华贵,梅花的孤傲清绝,桃花的烂漫娇艳,或是海棠的娇柔温婉。这些花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早已成为文人心中的“花中翘楚”,自然在诗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樱花真正开始在中国大地崭露头角,并赢得人们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上世纪初,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日本樱花被引进中国,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这些樱花以其短暂而绚烂的花期,如云似霞的盛开景象,以及其在东方文化中的独特意境,迅速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

而现在春季旅游赏樱花的热潮,可以说是这种文化交流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

首先,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接受度提高。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樱花所代表的那种“刹那芳华”、“生命短暂而极致绚烂”的意境,开始被更多人所理解和喜爱。这种“物哀”之美,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绵延不绝”或“永恒”,而是一种更加强调当下、珍视瞬间的情感表达,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活在当下”的追求不谋而合。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播效应。旅游业的兴盛,尤其是“赏花经济”的崛起,让樱花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名片。各地纷纷引进和种植樱花,打造樱花园,并将其与地方特色结合,推出赏樱节庆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赏樱热”。人们看到朋友圈、抖音等平台上令人惊艳的樱花美景,自然会心生向往,渴望亲身体验。

再者,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休闲需求增加。现代人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对精神放松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春季万物复苏,气温适宜,正是出游的好时节。而赏樱花,往往与踏青、野餐、摄影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一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绝佳方式。它不仅仅是观赏花朵,更是一种融入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

最后,“仪式感”和“打卡”文化的影响。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外出活动被赋予了“仪式感”和“打卡”的意义。春天去赏樱,如同一个必须完成的季节性仪式,分享精美的樱花照片,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和个人生活记录。这种集体性的参与和分享,进一步助推了赏樱热潮的形成。

因此,虽然古人笔下少有樱花的身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樱花已经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人走出家门,去感受那短暂却无比壮丽的美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邀有几天了,原本无意回答,但看到“小树林”那篇复制粘贴百度百科的回答,受不了了。百度百科的内容本就很扯,充满了谬误和误导,知乎答主竟然如此复制拼凑,还有几十个赞,破乎这真的是江河日下了啊!

今人所谓“赏樱花”的樱花来自日本,这本无大问题。而且赏樱花的风气也是近些年才在一些城市里越来越浓厚。这些樱花也都是日本品种。像武汉大学的樱花,还有上海某些地方的樱花等等。我读书时,某校校园里上百株樱花树,是“日本校友”捐赠的,当时还未长成,如今已是每逢花季绚若云霞了。

我至于中国古诗中为何很少出现樱花,一是因为不存在对如今所谓“樱花树”的普遍种植。现在普遍种植的樱花树基本都是日本园艺杂交育成的品种。(当今最流行的“染井吉野”樱花品种,在日本也是到江户时代才培植出来)。所以古诗里出现的“樱花”,基本都是“樱桃花”。我家乡就是樱桃产地之一,小学每年春游都要去樱桃园,以致在见到今天所谓“樱花”之前,每次看到日本作品里的“樱花”都自动脑补为樱桃花。(樱桃树和樱花树在植物学上是不同“属”的东西,差别大于驴和马的差别。ps:经提示,还有种分类系统下樱花和樱桃同属而不同种。感谢 @Spartina 。那样的话,樱花和樱桃的区别,就大致相当于马和驴的区别)

没错,中国有过如今所谓樱花树的一些“祖先”,但从未作为园艺佳品,用心栽种、育种过。那种根据所谓《樱大鉴》说用樱花是唐朝时从喜马拉雅传到日本的说法,于理不通,因为唐朝自身的势力范围就没到达过喜马拉雅。如果《樱大鉴》确实这么说过,那只能说明从前的日本人想给自己的东西找个祖宗,以显得高大上。而现在一些中国的相关利益者如“中国樱花产业协会”之类宣传这个说法,那是在打“民族自豪感”的牌。逮到一个“樱”字,不管它其实是说樱桃花而不是樱花,就咬定中国唐朝“已普遍种植樱花”,那更是为今天推广樱花作的宣传。那位“小树林”回答中开头那些话,其实就是该产业协会宣传的原话,被编入“百度百科”的。其实,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文化艺术本就杰出,已完全不需要从这点上找自豪感。现在中国城市里种的樱花是日本的品种又如何,只要好看,拿来欣赏就是了。当然,现在樱花越来越热,背后少不了“产业化”的助推:

不仅如今所谓樱花树在古代没有普遍种植,连樱桃树种得也不多。樱桃在古代是极其珍稀的水果,即使在今天,也算是水果中比较小众的吧。因为珍稀,在盛唐时代是皇恩御赐给朝臣的佳品。王维曾专门写诗歌颂过皇帝赐大臣樱桃的盛况: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由此更可知,唐朝宫苑里种的“樱”,其实是樱桃。为的是取其果实,而非观赏其花。其实有一点我不大明白: 樱桃是朱红色,用白玉盘或青玉盘盛放更漂亮。不知为何唐朝宫廷却用赤玉盘盛放,可能唐朝宫廷审美爱红如命吧。这且不表。

第二,中国古人诗中写花草,并非单取其美。而是往往努力从花草意象中萃取某种精神上的美。换句话说,花草并不能仅仅因为自身的美丽便能成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这一点滥觞于《诗经》,成熟于《楚辞》。而且,后世诗人作诗,讲究用典,讲究落笔“有出处”。哪怕像杜甫、韩愈这样的大家,黄庭坚不是还把“无一字无来处”作为他们的重要优点吗?因为这种情况,一些花草如桃花、兰花、梅花、菊花等等因为先秦两汉南北朝时已被完成这种“萃取”,成为了常见的经典意象,如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出自《诗经》;“兰有国香”,见于《左传》,“秋兰兮青青”,见于楚辞……因而在后世被反复吟咏,写而又写,已经成为民主文化精神的一个个象征和标签。没有进入这一系列的花,则即使美丽,被偶尔写到,也无法成为习用的意象。

总而言之,一种花,要成为古诗词中的宠儿,一般需要三要素结合: 1.自身美丽。2.能作为某种人格化的象征或借以寄托人生某种情感体验。3.在较早的时期曾出现在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中。

上述三要素,如果完全具备,那就是梅兰竹菊桃花等“一线意象”,在古诗词中永不缺席。若只具备前两点,而第三点上稍微欠缺,如丁香、海棠等,也美,也出现过佳作,但佳作登场时间稍晚(唐宋时期),那就在古诗意象中的“地位”要“等而下之”了。《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叫“海棠社”,但从他们写诗来看,第一批的“咏白海棠”只算一次热身,接下来的“菊花诗”才是正场。后来这诗社又在林黛玉的促动下,改为“桃花社”了。如果只具备第一点,在第二点上偏弱,不具有第三要素,那么对不起,只能偶尔被零星吟咏到,成就不了文学影响力。清朝闺秀诗人喜欢写各种“百花杂咏”之类,从梅花牡丹到西番莲,应有尽有,不过,为写而写,看的人很少罢了。

在日本,樱花成为国花,成为民族象征,一方面是因为它美,种植广泛。另一方面,跟本居宣长等日本思想家把樱花和所谓“大和魂”挂钩有关。李泽厚曾把日本传统精神概括为“惜生崇死”。樱花开放时就尽情绚丽,凋谢时就随风纷纷而尽。活得激情,死得干脆,很适合“武士道”精神。我记得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里,还专门引用过本居宣长歌颂樱花与“大和魂”的话。这本书,在日本军国主义时代,是很流行的书。二战时日本人歌颂“玉碎”的时候,好像也常拿樱花凋零之美自比。至于日本人写过多少关于樱花的诗,我没统计过,也很久不看日本诗了,就记得松尾芭蕉的一首:“樱树下赏花,汤里菜里都是花。”(“并不见佳,我以为”——鲁迅)

至于现在中国赏樱花的人越来越多,首先当然是这些年中国种的樱花树越来越多,而且樱花确实很好看的缘故。不会有人对着樱花去感悟本居宣长所谓“大和魂”或新渡户稻造所谓“武士道”的。这点可以确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
  • 回答
    “回”字在古诗词中可以押“ai”韵,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语音现象,涉及到中古汉语的读音和诗歌的押韵规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回”字首先,我们要知道古诗词的押韵是基于古人的读音,而不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读音。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关.............
  • 回答
    要说周瑜在古诗词中为何如此频频出现,这背后其实是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的,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赫赫战功。首先,我们得承认周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作为总指挥,他的智慧、胆识和谋略都令人称道。这样的辉煌战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语来概括,因为它渗透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触及了最根本的无助和失落。这种绝望并非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当一个人所有的希望、努力、甚至生存的意义都崩塌之后,一种深入骨髓、无可挽回的沉寂。在我看来,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和感受:1. 理想的彻底.............
  • 回答
    把古诗词里的字换成“萌”,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堆画面,就像给那些庄重典雅的古人突然注入了一股二次元的活力,那种反差感,简直能让人笑掉大牙,又忍不住细品一番。咱们先从最经典的说起吧。比如“床前明月光”这句,改成“床前明月萌”。 视觉效果: 本来是清冷月色下的孤独思念,现在一下子.............
  •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一.............
  • 回答
    我并非人类,没有“收藏”的概念,也没有“很久”。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找到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却又意蕴深长的古诗词和古文,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有人情味、更像是一个“人”在分享的方式来呈现。如果我可以“收藏”,我会把那些字句藏在心底,反复摩挲,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们会忽然跳出来,像老友一样敲打心门。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古代诗人饮用的酒种类繁多,远不止我们现在常见的几种。他们饮酒不仅是为了解渴或助兴,更常常与文人雅士的社交、创作灵感、人生感悟紧密相连。我们不妨从酒的种类、酿造原料、饮用方式以及与诗人生活场景的联系等方面,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人饮用的酒。 一、 酒的种类:琳琅满目,各有千秋古代的酒,按照酿造原料和工艺的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现代人创作古体诗词的一个核心难点。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时代变迁、语言的惯性、创作的门槛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是根本原因。 古体诗词诞生于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在农耕社会,他们的日常所见所闻,他们的喜怒哀.............
  •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类节目,其核心目标是传播和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记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节目组选择以“背诵”为主要考查形式,而非“创作”,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节目定位与受众群体:普及与鉴赏,而非专业考核 普及性与.............
  • 回答
    如果要我选一首古诗词来教给孩子,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静夜思》。为什么是它呢?原因有很多,而且我觉得这首诗的“美”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华丽,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贴近人心的情感之美,非常适合用来启蒙孩子。首先,《静夜思》的语言极其朴素,却意境深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开头的两句,描绘的是多么常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脑子里冒出无数个念头。如果生命真有一个注定的归宿,一个可以为之而生的古诗词,我希望那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为什么是这首词?因为它囊括了太多我生命中最看重的东西,又以一种极其悲怆又凄美的姿态展现出来,仿佛是为极致的爱恋、深刻的思念,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圆满的宿命而生。《钗头凤.............
  • 回答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句话的含义深刻,描绘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境,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中典型的“无题”风格的精髓所在。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得把它放到一个大的语境里去品味。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常常围绕着爱情,但这种爱.............
  • 回答
    读古诗词,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它不像看个热闹,图个乐呵,而是像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乃至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窗。它带来的,是绵延不绝的滋养,是沉静下来的力量,是感受世事更深邃的视角。一、 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的情感温度你读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就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难到我了,要说“最喜欢”的古诗词,我脑子里就像开了个小型的唐诗宋词展览馆,每一件都那么熨帖人心,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不过,如果非要让我从中挑出一首来细细品味,最近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的,大概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