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不同诗词中很少出现重复的诗句?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

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凝聚着创作的智慧和心血。所以,一旦写出来,那就是作者心头最珍贵的东西,自然要千锤百炼,字字珠玑。

想一想,如果一首好诗,里面的好句子,人人都能随口说出,甚至作者自己写了又写,那还有啥稀罕劲儿?诗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上。古代文人对“创新”和“独到”看得可重了。他们追求的是“炼字”、“炼意”,要把别人没说过的意思,用别人没用过的词儿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你读古诗,常常会觉得作者的表达方式真是巧妙绝伦,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心。

再者,古代的文学环境也不同。那时虽然不像现在信息爆炸,但诗社、文会是不少的。大家互相唱和、交流诗作是常事。如果一个人写了首诗,里面有好几句被别人拿去反复用,那这位作者得多憋屈?写诗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声和声誉要维护,别人一抄袭,甚至比自己写得还好,那多丢人?更何况,一旦写出来的作品被广为流传,那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别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如果作者自己就重复写,那显得作者才思枯竭,没有新意了,对作者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点,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也促成了这一点。读书人从小就要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从中学习格律、用词、意境。他们要学的是怎么从这些经典中汲取养分,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作品。如果老师让你背诵一首诗,结果里面半数句子都是作者自己反复写过的,那老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学到的就是“抄袭”的技巧吗?那可不行。科举考试更是看重文章的“新意”和“文采”,如果写的诗句老掉牙,或者跟别人的雷同,那基本就没戏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一丁点儿重复都没有。比如,有些非常经典的词语组合,或者非常有名的意象(比如“明月”、“春风”这些),在不同的诗里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那种“一句诗从头到尾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个作者”的情况,那基本可以断定是抄袭或者误传了。就算有相似之处,也往往是在意境上、情感上的呼应,而不是字面上的完全搬用。

打个比方,就像学画一样,大家都会画山、画水、画人物,但每个画家对山、水、人物的理解和表现方式都不一样。画山,有人画得雄伟,有人画得秀丽;画水,有人画得奔腾,有人画得平静。诗也是一样,同样一个“思念故乡”的主题,张三可能会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四可能会写“客行悲故乡,秋风吹鬓霜”。虽然都是思念,但表达出来的感觉和意境是截然不同的。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之所以很少有重复的句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的创作追求、文学界的评价体系、教育和考试制度的要求,以及对原创性和独特性的尊重。这种对“新意”的极致追求,才让我们的古诗词宝库如此丰富多彩,经久不衰。每一句,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文人的心血和才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非要说我审题不对我也很无奈啊。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是题目先动的手。

(而且至今题目补充里还是写的“没有”。你们自己去看看再来吐槽我嘛。)

——————(T▽T)——————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 宋·秦观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 宋·滕宗谅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江神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默无言、恍若江上数峰青。——高山流水 听琴。社中课题 清·顾太清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汉字之痕,韩语之变:一段跨越千年的语言演进史韩国古代使用汉字,这几乎是所有了解东亚历史文化的人都会知道的一点。但当我们看到如今韩国人使用的,形似象形文字,却又有独特韵律的谚文(Hangul),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段与中国汉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最终却发展出了如此截然不同的现代韩语呢?这背.............
  • 回答
    古代之所以不能实行信用本体制的货币政策,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这涉及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技术、认知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简而言之,信用本体制的货币政策需要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完善的法律框架、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条件在古代几乎都不具备。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信用体系.............
  • 回答
    古代皇帝不倾向于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家族、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如果一定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继承制度的核心考量:稳定与权力传承古代皇权的核心是稳定和权力能否顺利、完整地传承下去。选择继承人最根本的目的是.............
  • 回答
    古代君王的需求,归根结底,在于巩固统治、扩张疆域、实现国家强盛和个人权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孟之道固然有其价值,但其主要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伦理的构建和理想政治的蓝图上,而非君王最迫切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则恰恰是解决君王燃眉之急的“能臣”、“奇士”,他们的才能更直.............
  • 回答
    古代虎符调兵,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找块铜铁就能糊弄过去的。你想想,朝廷要调动军队,那可是关系到社稷安危的头等大事,能让你随便拿个假虎符就去号令千军万马?那得有多大的漏洞才行!所以,这虎符防伪,那是有讲究的,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材质和工艺上的严苛要求是第一道门槛。古代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虽然不像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长久存在的矛盾——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与冲突。说古代汉族人“不能”在蒙古草原游牧,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从整体的趋势和现实情况来看,汉族主体确实难以在草原上实行他们熟悉的游牧生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生.............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着一套与科举制度截然不同的、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方式。科举制虽然是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但它终究只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皇位继承则牵涉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宗法制度的延续、王朝合法性的构建以及权力的平稳过渡等诸多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严谨”、“正统”的大户人家,会允许甚至花费重金养一个戏班子,却对自家子弟的“杂书”涉猎颇为忌讳。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重俗轻雅”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阶层固化、知识体系、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等.............
  • 回答
    古代的法律和社会观念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嫖娼和通奸的法律地位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古代:为何嫖娼不违法,通奸却常受法律制裁?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的时期,家庭和婚姻的功能与现代有着本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宏大,也牵扯到很多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中国古代没能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早早步入近代化,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一、 制度与文化层面的深层阻碍: 强大的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建立了高度发达且稳固的.............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在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识字”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识字”是两码事。而且,这背后牵扯着皇权、宦官制度以及信息传递的复杂逻辑。要说为什么太监既不允许“识字”又可以宣读圣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儿误会了。严格来说,并非所有太监都被禁止识字,而且能够宣读圣旨的太监,那更是经过了层层.............
  • 回答
    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排队射箭”那么回事。虽然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但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个简单的描述,涉及到的因素多如牛毛,从士兵的构成、战术阵型、地形利用、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将领指挥、士气军心,甚至是天气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战场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明白,“排队射箭”本身就是一种战术,而且是.............
  •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适应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之所以未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深入草原并长期占据那里,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选择的结果。一、根本性的生活方式差异与对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要明白,农耕和游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