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日本不吃肉?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鸟时代(538年710年)开始,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不杀生”,即尊重一切生命,不应残害生灵。这一理念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护景云五年(771年)的诏令: 圣武天皇在位时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颁布了诏令,禁止屠宰牛马,并对渔猎活动进行了限制。这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禁肉令”,虽然最初可能更多针对牛马,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
寺庙的强大影响力: 随着佛教在日本的深入,寺庙成为了重要的社会和精神中心。寺庙的戒律和教义对民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僧侣本身不食肉,而这种行为也逐渐渗透到世俗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
轮回的观念: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轮回,动物也可能转世为人,或人转世为动物。因此,杀死动物就等于断送了一个可能拥有人性的生命,或者与潜在的亲人(前世的父母、子女等)结下恶缘,这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神道教的洁净观:肉类的不洁之说

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也对肉食的禁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穢れ”(kegare): 在神道教中,存在“穢れ”的概念,指的是不洁、污秽、带来厄运的状态。死亡、疾病、排泄物等都被认为是“穢れ”的来源。而宰杀动物,尤其是流血的过程,被视为高度的“穢れ”。
祭祀的禁忌: 在神道教的祭祀活动中,尤其是在天皇或重要神社的祭祀中,会非常注重洁净。食用肉类,或者与肉类接触,都会被认为是对神明的亵渎,会招致灾祸。因此,与祭祀相关的活动,以及与神灵相近的贵族阶层,更倾向于回避肉食。
动物的地位: 虽然神道教也崇拜动物(如狐狸作为稻荷神的使者),但这种崇拜更多是一种对自然力量和神灵附体的敬畏,而非鼓励食用。

社会与经济因素:

除了宗教和信仰,一些社会和经济因素也间接影响了肉食的普及。

农业社会的基础: 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牛马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劳动力,耕作、运输都离不开它们。因此,屠宰牛马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也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对。
渔业和采集的便利性: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鱼类、贝类、海藻等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获取相对容易且不需要破坏生产力。同时,山林中也有丰富的野菜、野味(如鸟类、兔子等)可供采集和狩猎。
肉类保存的困难: 在古代,缺乏有效的肉类保存技术(如冷藏),新鲜肉类容易腐败。相比之下,鱼类可以通过晾晒、腌制等方式保存,更具实用性。

具体时期与阶层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不吃肉”的禁忌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层之间也存在差异: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 贵族阶层严格遵守禁肉令,饮食以米饭、蔬菜、鱼类为主。他们甚至忌讳提及“肉”字,而用“山上之物”、“河水之物”等委婉的说法来指代。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及以后: 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武士阶层在战争中需要强大的体魄,对肉食的态度相对宽松一些。虽然公开的屠宰和肉食禁忌依然存在,但私下里食用野味、狩猎所得等的情况可能有所增加。
民间: 相比于贵族和寺庙,普通民众的生活更为艰苦,在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也可能打破一些禁忌,食用被视为不洁的动物。但总体而言,公开、常态化的四足动物肉食仍然是罕见的。

“肉”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日本的“肉”更多指的是四足动物的肉,如牛、马、猪、狗等。鱼类(“魚”)、鸟类(“鳥”)则不属于此列,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允许食用的。后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西方肉食文化的传入,日本才逐渐接受并开始食用牛、猪等肉类。

总结来说,古代日本不吃肉,是佛教慈悲为怀、不杀生,以及神道教洁净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受到农业社会基础和渔业便利性的影响。这种禁忌主要针对四足动物,并在不同时期和阶层之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它并非一个绝对的“不吃肉”状态,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和信仰体系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日本并非完全不吃肉,但确实存在一些禁令和禁忌,主要是牛、马、狗、猪、鹿等兽类,像鱼肉就照吃不误,谈不上不吃肉。我简单翻译一些日文维基的相关内容,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日本吃肉情况的大致发展为:

  • 公元675年,天武天皇颁布了《肉食禁止令》,要求在四月到九月之间禁止食用牛、马、犬、猿、鸡,是日本最早针对吃肉的禁令。此后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朝廷又多次发出禁令,在佛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吃肉的禁忌。但要注意民间并未因此完全停止吃肉,平安时代中期的辞典《和名类聚抄》中还有屠夫、在大日子吃猪肉、兔肉等内容。
庚寅,詔諸國曰:「自今以後,制(いさめ)諸漁獵者(すなどりかりするひと),莫造檻穽(をりししあな),及施機槍(ふみはたち)等之類(たぐひ)。亦四月朔(つきたち)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さき),莫置比滿沙伎理梁(ひまさきり)。且(また)莫食牛(うし)、馬(うま)、犬(いぬ)、猿(さる)、雞(にはとり)之宍(しし),以外(そのほか)不在禁例(いさめのかぎり)。若有犯者,罪之。」
  • 进入武士的时代,对于吃肉的禁令越发松懈,武士打猎获得的兔子、野猪、鹿等鸟兽都可以吃;另一方面,镰仓时代兴起的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也都不禁止吃肉。到了战国时代,到来的南蛮人(西洋人)记下了他们眼中的日本人:不吃牛羊猪,不喝牛奶,打猎但不养牲畜;吃狗、猫、鹤、猿。同时他们也把吃牛肉的习惯带到了日本,随着宗教传开,漫画《战国鬼才传》里就结合史实画过切支丹武士们一起吃寿喜锅的场景。但在京都等地吃肉仍然是禁忌。(推荐参看不懂大的日本战国时期,颁布禁肉令后是否仍有人继续吃肉? - 知乎 (zhihu.com)
  • 江户时代,吃肉的禁忌在上流社会依然存在,但民间已经出现了肉店(ももんじ屋)、提供肉食的餐馆;即使在上层也有把牛肉作为“药用”来吃的。18世纪开始,日本的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起为何不能吃兽肉的历史。狗将军德川纲吉搞的《生类怜悯令》更多属于某个统治者个人的癖好,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可以说在江户时代,“古代日本不吃肉”这种印象已经不能说适用了。

我们也可以按肉的来源看看具体情况:

  • 牛肉

日本的牛一般认为是从大陆传入的,最初主要作为役畜来使用,天武天皇的肉食禁止令中限制吃牛肉,有人认为就有保护劳动力的含义。尽管如此民间依然存在吃牛肉的情况。

8世纪至10世纪的时候,朝廷曾经制造过酪、酥、醍醐等乳制品,随着朝廷的衰微失去了制造的途径,以后日本直到明治时代前,都没有什么乳制品的制造和使用了。

战国时代,葡萄牙传教士们带来了他们吃牛肉的习惯,不过虽然有过切支丹大名高山右近用牛肉款待他人的记录,吃牛肉的禁忌仍未被颠覆。随着基督教遭到排斥,吃牛肉的习惯也再次被废弃了。

到了江户时代,大都市里的兽肉店中开始贩卖牛肉、近江彦根藩将"牛肉味噌渍"作为高价的“药食”来贩卖。彦根藩在每年给将军家、御三家的献上品中也包括牛肉。但此时的牛主要仍作为畜力使用,牛肉在日本真正兴起还要到明治时代“文明开化”受到欧美文化影响才开始。

  • 鸡肉

鸡在4世纪至5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在天武天皇的肉食禁止令中被限制食用。在这之后,鸡作为报时之鸟地位较高,主要作为宠物。虽然武士在狩猎活动中会打野鸟吃肉,但鸡甚至鸡蛋仍然没有被看成食物。

到江户时代,人们普遍知道了没有受精的蛋就不会孵化,吃鸡蛋不算杀生,于是鸡蛋渐渐地成为了食物,也有了专门饲养来产卵的鸡(蛋鸡)。1785年还出版了一部讲鸡蛋料理的《万宝料理秘密箱》。江户时代中期之后,成了都市生活者的武士很少再行狩猎之事,不吃野鸟,便改吃了鸡肉。

  • 家猪

众所周知,日本把家猪称为豚(ぶた)。前面提到战国时期来到日本的南蛮人记载日本不饲养牲畜,但在《日本书纪》《万叶集》《古事记》中可以见到“猪饲”“猪甘”“猪养”等词语,可以推知在古代曾经存在养猪的行为。而且古坟时代遗迹出土过家猪的骸骨。

冲绳(当时属于琉球王国)还有靠近的奄美地方,自古以来保持着养猪和吃猪,冲绳料理还有「始于猪,终于猪」的说法。支配了奄美地方的萨摩也食用猪肉,佐藤信渊于1827年所著《经济要录》中,有着萨摩藩江户邸饲养并贩卖猪肉的记录。

  • 野猪

绳纹时代遗迹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野猪和鹿占90%,弥生时代出土的野猪骨数量大增,可知在当时野猪是日本列岛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进入农耕时代后,野猪作为破坏田地的害兽依然被狩猎着。

前文提到江户时代有一种肉店ももんじ屋,指的是在江户近郊的农村,农民使用铁炮等工具捕猎野猪和鹿,从利根川向江户运输,加上其他的犬、猿、牛、马等肉类进行贩卖的店。出于对肉食的忌避,野猪被称作“山鲸”,猪肉称作“牡丹”,牡丹锅里的红白相间的肉片就像牡丹花一样。

幕末,吃猪肉流行起来,最后的将军德川庆喜和父亲一样喜欢吃萨摩藩的猪肉,有着“豚一殿”的称号(他自己不喜欢)。此外,新选组也有经常吃豚肉的记录。

  • 鹿

鹿也是日本古代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除了肉,皮和骨头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进入农耕时代后,一方面对农业无益没有被列入五畜的保护名单,一方面又逐渐获得了灵兽的地位,被春日大社、鹿岛神宫等神社用作神鹿(现代去奈良游玩,鹿也是一大游玩对象了)。鹿肉被称为“红叶”。

——————

说来惭愧,这个回答是因为前些年查过类似的东西,才想起来整理发出的,没有进一步考据了。

最后附带一个江户时代《生类怜悯令(生类怜みの令)》的实施情况:

贞享4年(1687年)2月27日:禁止鱼鸟类食料(包括鸡、龟、贝类)

贞享4年(1687年)4月9日:将遗弃病马者处以远流之刑(武蔵国村民10人)

贞享4年(1687年)4月30日:持筒头下役人因向鸽子扔石头,受到远虑处分(类似居家禁闭)

贞享4年(1687年)6月26日:因旗本秋田采女季品用吹矢射击燕子,作为代理,同家的家臣多々越甚大夫被处以死罪

元禄元年(1688年)2月1日:禁止使用屋号鹤屋,禁用鹤纹

元禄元年(1688年)5月29日:旗本大类久高因违反法令受罚

元禄元年(1688年)10月3日:因砍伐了有鸟筑巢的树木,武蔵国新羽村的村民受罚

元禄2年(1689年)2月27日:因舍弃病马,陪臣14名、农民25名被处流放神津岛

元禄2年(1689年)10月4日:因评定所前有狗相争,出现死伤,旗本坂井政直受到闭门处分

元禄4年(1691年)10月24日:犬、猫、鼠表演的见世物(珍奇展览)被禁止

元禄8年(1695年)5月23日:在大久保、四谷建设犬小屋,原住民强制性迁走

元禄8年(1695年)10月16日:因违反法令,从大阪与力开始的11人切腹,其子处以流罪

元禄8年(1695年)10月29日:元禄大饥馑(1695年〜1696年)最严重的时期,中野的犬小屋建设完成,占地16万坪,犬的伙食费每年9万8千两,原住民强制性迁走。犬小屋配置了犬小屋总奉行、犬小屋奉行、犬医师等职务;从府民每日缴纳贡米330石、味噌10樽、沙丁鱼干10表、薪柴56束等作为犬小屋的经费

元禄9年(1696年)8月6日:布告,对杀犬行为的告密者,赏金30两

元禄13年(1700年)7月24日:禁止买卖活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活捉敌方大将本是一桩大功劳,但为何常常很快就传来处死的命令,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好好关起来,先问问情报,再看看能不能策反,或者留着以后派上大用场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考量,并非一时冲动。首先,“立威”和“震慑”是头等大事。在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往往不止是打败敌.............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