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日本人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有时会将留下的头发梳成发髻。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月代的具体样式也在不断演变,有的是剃得很干净,露出整个头顶,有的则只是剃掉一部分,保留一点发际线。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奇怪”的发型呢?

实用主义:降温与防虫

这恐怕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的原因之一。日本夏季多湿闷热,头顶中央的头发如果又厚又长,确实会让人感到十分燥热。剃掉中间的头发,就像给大脑开了个“天窗”,能有效降低头部的温度,让人感觉凉快不少。

此外,古代卫生条件不如现代,头上容易生头虱之类的寄生虫。将中间的头发剃掉,不仅容易清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头皮直接暴露在外,更容易察觉到寄生虫的活动,也方便及时处理。

宗教与精神象征

这层原因就比较复杂,涉及到了古代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信仰。

与神灵的连接: 在许多原始信仰中,头顶都被认为是与天、与神灵沟通的神秘部位。将头顶的头发剃掉,露出头皮,可能被视为一种“开窍”,方便接收神灵的启示,或者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和献祭。想象一下,头顶直接对着天空,与天地连接,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神圣感。
净身与仪礼: 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中,特定的发型是必不可少的。剃发本身就带有“净身”的意味,去除污垢,以洁净的身体迎接神灵。月代这种特殊的发型,很可能就是为了适应这些宗教仪礼而产生的。
武士道的精神象征: 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月代也与武士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武士需要常常进行激烈的战斗,头部的保护和行动的灵活性同样重要。剃掉头顶的头发,可以减轻重量,也避免了头发在激战中干扰视线,或者被对手抓住成为弱点。更深层一点,这种发型也可能象征着武士的“舍弃”和“觉悟”,一种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

社会身份与阶级区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月代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含义。

武士的标志: 尤其是在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月代几乎成为了武士身份的专属发型。这既是前述实用性和精神象征的体现,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标识。看到留着月代的人,人们立刻就能联想到他是一位武士,带有敬畏和疏离感。
平民与特定职业: 有时,一些普通民众或特定职业的人也会采用月代,但这可能更多是为了模仿,或者也是出于实用性。但总体而言,月代最深入人心的形象还是与武士紧密相连。
演变与流行: 这种发型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从奈良时代开始,就有了剃发的一些迹象,到平安时代,月代已经初具雏形,到了室町时代,武士阶层的兴起使得月代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型,并在江户时代达到顶峰。

审美与时尚潮流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审美和时尚的因素。就像我们今天的发型一样,古代人们也可能觉得这种独特的发型很有型,或者能够突出某些面部特征。将头顶的头发剃掉,露出相对光洁的额头和头顶,可能会在视觉上拉长脸部线条,显得更加精神。

总结来说,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月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实用性、宗教信仰、社会身份以及审美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用方面,是为了降温、保持清洁、方便行动。
宗教精神层面,与神灵沟通、净化身心、体现武士的觉悟。
社会身份方面,成为武士阶层的重要标志。
审美角度,也可能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时尚。

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这种传统发型也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至今仍然在我们的想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日本人的生活与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哦,你说的是“月代”(さかやき)是吧?

也叫月代头,这是指古代日本的一种流行发型,具体内容是把头发中间那部分剃掉。

具体原因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海洋气候导致了日本的夏天7月8月不但奇热无比而且湿度还特别大,再加上古代医疗水平不发达以及避暑方式少,一旦被热出感冒或者中暑,那么就很有可能一命呜呼。所以古代日本打仗直接战死的人少,反而各种因病而死的人特别多。

平安时代的军事贵族们打仗时要戴很沉的头盔,散热功能非常的差,往往打仗前自报家门还没结束呢就已经满头大汗了(平安时代里军事贵族打仗要花很长时间互相自报家门、便于干掉对方后邀功领赏),于是乎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拔掉/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让汗水流出去免得自己被热死。

军事贵族们喜欢这样做,但是公卿贵族们却不喜欢这样,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发型太难看,非常不风雅。

自件簾中、時忠卿指出其首、鬢不正。月代太見苦、面色殊損
------《玉葉》公元1177年7月8日

意思大致是:平时忠跑去找他亲姐平时子(平清盛的老婆)聊天,平时子说老弟你打扮的太难看了,好歹注意下形象呀。平时忠说老姐你有所不知,主要是月代头太难看,把我这英俊的脸给整拉胯了。

等到了几百年以后的江户时代,月代头基本成了男子的标准发型。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剃成月代头,有些特殊的职业就不用剃,比如山伏(日本修验道的修行者)、医生、学者、公卿贵族、浪人、乞丐等等。

user avatar

一堆人说了半天不在重点。

其实是将军大人掩饰秃头,下面人也莫得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古朗基文明”的任何可靠的历史或考古学证据。“古朗基文明”这个说法似乎并非来自学术界公认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可能出现在一些虚构作品、网络传说或非主流的“伪史论”讨论中。如果有人在讨论中提及“伪史论者否定日本的古朗基文明”,那么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可以从“伪史论”的普遍特征来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你说的这种书,日本人读的竖着写、看起来像古文一样的,最普遍的情况是指传统的日文书籍,特别是小说、文学作品、历史著作,还有一些学术著作。我们通常称之为“竖排版”的书籍。为什么看起来像古文?这其实是日本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历史演变的结果。竖排版:历史的印记 源于中国,并独立发展: 日文的书写系统深受古代.............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