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日本人为什么长达 1200 年不吃肉?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以鱼类、蔬菜和谷物为主食。 这段漫长的“禁肉”时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原因。

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的深远影响:不杀生戒律的实践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佛教自飞鸟时代(538年710年)传入日本,并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宗教,对日本的社会伦理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杀生(Ahimsa)的教义: 佛教的核心戒律之一就是“不杀生”,即不杀害任何有生命的众生。这最初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但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和深化,逐渐延伸到所有动物。
天皇的推行和国家的政策: 佛教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民间,它与国家权力紧密结合。圣武天皇在奈良时代颁布了著名的《医药箱令》(752年),明确禁止捕猎和食用四足动物(马、牛、猪、狗、鸡等)。这一法令并非孤例,后续的政府也颁布了多项类似禁令。政府将保护动物、推行素食作为一种功德和国家政策来推广。
宗教仪式和祭祀: 佛教寺院和僧侣是肉食的禁忌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仪式对社会有着示范作用。许多寺庙在祭祀活动中也强调素食,这进一步巩固了素食的文化地位。
对动物的同情心: 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同情心,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杀生就是剥夺生命,是一种罪恶。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食用四足动物的肉在道德上变得难以接受。

2. 神道教的“秽”观念与动物的关联

虽然佛教是禁肉的主要推动者,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也间接影响了这一习俗。

“秽”的概念: 神道教认为,血液、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关的行为(如屠宰、烹饪肉类)都是“秽”(けがれ kegare)。这种“秽”会玷污人的身心,也触怒神明。
动物的联想: 动物的死亡过程,尤其是屠宰,被视为一种“秽”的行为。因此,接触和食用动物肉,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容易招致厄运或神明的惩罚。
神圣与世俗的区分: 早期,动物(尤其是牛马)在神道教的祭祀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死亡和食用,与神圣的祭祀活动格格不入。

3. 农业社会对牛马的需求

在日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牛和马的地位非常特殊。

重要的生产工具: 牛主要用于耕地,马用于交通和军事。它们是农业生产和国家运转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命力的象征: 杀死这些对农业和社会至关重要的动物,等于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生产力本身,也与对生命的尊重相悖。因此,食用牛马肉自然受到了强烈的反对。

4. 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限制(相对次要但有影响)

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日本的地理环境也对肉食的获取和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

岛国环境: 作为岛国,日本的陆地牧业发展相对有限。大规模畜牧业的兴起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日本的土地结构和气候并不像一些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区那样适合大规模养殖。
丰富的海洋资源: 相反,日本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鱼类、贝类、海藻成为日本人蛋白质和营养的重要来源。这使得在缺乏陆地肉类的情况下,日本人能够依靠海洋资源维持生计。

5. 文化和习俗的传承

一旦某种生活方式或禁忌形成,就会通过代代相传的文化和习俗得以巩固。

素食成为常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吃肉食的习惯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家庭教育、节日习俗、餐饮习惯都围绕着素食展开。
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 在禁肉时期,食用四足动物的肉会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不卫生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名残”(名残)文化: 即使在禁肉令被解除后,一部分人仍然保留着素食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过去文化的怀念和传承。

禁肉时期的具体表现:

饮食构成: 主要以米饭、蔬菜(如萝卜、茄子、菠菜)、豆制品(如豆腐、味噌)、鱼类(鱼生、烤鱼、炖鱼)、海藻、以及各种腌制食品为主。
节日和庆典: 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即使是重要的场合,也以素食为主。
偶尔的例外: 需要强调的是,“不吃肉”并非绝对到一丝不漏。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饥荒,或者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为了维持生存,可能会有对肉食的例外。但总体而言,对于四足动物肉的禁忌是普遍且深入人心的。

禁肉时期的终结: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日本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整个社会 underwent 巨大的变革。

明治天皇的“食肉解禁”: 1872年(明治五年),明治天皇公开食用牛肉,这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信号,标志着国家层面的禁肉令被废除。
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传入,包括牛肉、猪肉等肉类消费,逐渐被日本社会接受。
经济和营养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营养均衡的认识提高,肉食消费在日本逐渐普及。

总结来说,古代日本人之所以长达千年不吃陆地动物的肉,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佛教的不杀生戒律是核心驱动力,辅以神道教的“秽”观念、农业社会对牛马的依赖、以及岛国地理环境对渔业的有利条件,共同塑造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段漫长的素食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哲学、艺术、宗教和社会结构,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才逐渐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标题错了。

不是1200年不吃肉,而是最早的禁肉令与最晚的禁肉令之间隔了1200年。

换而言之,在这1200年里不是一直都在禁,而是屡次颁布过禁肉令,不过都没啥卵用。


最早的禁肉令是公元675年天武天皇颁布的

最晚的禁肉令是1872年1月1日明治天皇颁布的(注:此禁肉令是解禁令)。

二者之间隔了1200年。

禁肉令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神道教忌流血

2,佛教忌杀生

另外,也不是禁所有的肉类,而是禁止食用牛、马、狗、鸡、猴这五类动物,除此之外随便吃。。

因为古代农业不发达,牛、马既可以耕地也可以运输,狗是看家护院的,鸡是打鸣报晓提醒时间的(另外鸡蛋可以吃),与农业都息息相关,吃了的话怎么种地?

至于猴子那是怕误伤人,远远望去有点像猴子,一箭射过去发现射错了原来是个人......

下面是《日本书纪》第29卷的内容,各位可以看看:

庚寅に、諸國に詔して曰はく、「今より以後、諸の漁獵者を制めて、檻穽を造り、機槍の等き類を施くこと莫。亦四月の朔より以後、九月三十日より以前に、比彌沙伎理・梁を置くこと莫。且牛・馬・犬・猨・鷄の宍を食ふこと莫。以外(は禁の例に在らず。若し犯すこと有らば罪せむのたまふ。

所以说不是彻底不吃肉,而是不吃上述五种肉。这一点我国古代不是也有么,比如不能随便吃牛肉之类的。


最后额外提一下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宗派很多,不同宗派之间教义差别也很大。

对杀生戒的定义更是不同,所以有些管得松的宗派是允许吃肉的。

还有一点是和尚娶老婆,日本佛教真言宗的“五戒”里明确规定了“不邪淫戒”(ふじゃいん)。

但各位注意一下哈,这里是“不 邪淫 戒”。

所谓“ 邪淫”是指与老婆以外的女人上床.......

换而言之,日本佛教并不禁止正常夫妻生活,毕竟社会要发展没人怎么行。

况且日本佛教还有一套说辞:释迦摩尼当和尚之前不是也有老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