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古代多位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

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摄政、关白等藤原氏外戚势力逐渐坐大,对天皇的权力形成了严重的牵制。尤其是藤原氏通过联姻政策,将女儿嫁给天皇,从而掌握了天皇的母系支持,并在天皇年幼时代理朝政。这种“摄关政治”虽然一度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但长久以往,皇权被架空,朝廷的决策往往被藤原氏所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政治抱负的天皇便选择了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太上皇虽然失去了天皇的直接权力,但他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且拥有相当的声望和影响力。通过退位,天皇可以:

摆脱摄关的直接控制: 作为太上皇,天皇无需再受制于藤原氏的监视和掣肘,可以在幕后策划,甚至直接与朝臣沟通,施加影响。
扶持新的皇子即位: 如果现任天皇年幼或受制于人,前天皇退位后,可以顺理成章地拥立自己的儿子或亲信成为新天皇,从而在朝廷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派系,与摄关家族抗衡。例如,白河天皇(1053年1129年)在位11年后退位,成为太上皇,随后又开始了长达43年的“院政”。他通过“院厅”直接掌握军政大权,使得摄关家族的权力大幅削弱,开启了天皇直接掌握实权的时代。
避免亲政的风险和压力: 成为天皇的责任重大,需要处理繁杂的政务。对于一些年长或对政治感到厌倦的天皇来说,退位成为太上皇,将责任交给下一代,自己则可以相对轻松地生活,同时又能保有尊荣和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 政治斗争与权力传承的工具

太上皇制度也成为了皇室内部以及皇室与外戚之间权力斗争的有效工具。

“退位”作为一种政治策略: 退位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姿态,有时是为了向朝廷表明某种立场,或者是在政治僵局中寻找突破口。例如,在政治斗争失败的情况下,天皇选择退位,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并为日后的反击保存实力。
为子孙铺路: 有些天皇退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受到外部压力的结果。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可以作为太上皇,继续影响朝政,为自己的儿子或其他家族成员争夺权力。这种策略在皇室继承不稳,或者有多个皇子争夺皇位时尤为明显。
确立权威,巩固统治: 某些情况下,太上皇的退位是为了确立新天皇的权威。如果新天皇年幼,太上皇可以继续辅佐其统治,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而一旦新天皇羽翼丰满,太上皇的退位也意味着将权力完全移交,避免出现权力真空或重叠的局面。

三、宗教情怀与世俗权力的交织

日本古代皇室成员与宗教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天皇在退位后会选择出家为僧,遁入空门。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是对世俗权力的彻底放弃。

“法皇”的出现: 出家为僧的天皇,其政治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反而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他们被称为“法皇”,拥有宗教上的至高地位,这种地位在古代日本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法皇可以利用宗教影响力来影响朝臣,甚至直接干预政治。白河天皇之后的堀河天皇、鸟羽天皇等,都曾出现过法皇的局面,他们将院政与宗教权力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精神寄托与政治避难所: 对于一些在政治上受挫、或对权力感到厌倦的天皇而言,出家为僧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政治上的避难。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同时保持一定的荣誉和尊严。

四、 社会结构与家族血统的考量

日本古代社会高度重视血统和家族的传承。天皇作为皇室的中心,其地位的稳定与家族的延续息息相关。

保证血脉的纯正与权力延续: 通过提前退位,天皇可以将皇位更迭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自己的儿子或其他亲属能够顺利继位,从而巩固家族的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部势力介入皇位继承,维护了皇室的稳定。
处理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天皇与自己的儿子、兄弟等亲属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退位可以是一种化解家族内部矛盾,或者将权力合理分配给下一代的方式,避免因争夺皇位而引发家族内讧。

举例说明:

白河天皇: 如前所述,白河天皇退位后开启了院政,这是太上皇制度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典型案例。他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将皇室权力推向了顶峰,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政治格局。
鸟羽天皇: 鸟羽天皇也是一位活跃的太上皇,他不仅继续推行院政,还通过“鸟羽法皇”的身份,在宗教和政治领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孙子六条天皇即位时年幼,鸟羽天皇作为太上皇,实际上掌握了朝政。
后白河天皇: 后白河天皇是另一位重要的太上皇。他在保元之乱中获胜,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在退位后继续通过“院厅”掌握实权,对后来的平氏政权和镰仓幕府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并非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策略和权力运作模式。它既是皇室在面对外戚势力崛起时,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手段,也是皇室内部权力传承和政治斗争的体现,更是与宗教、家族观念紧密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制度,需要跳出简单的君主退位模式,深入洞察古代日本独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上天皇的历史悠久,从7世纪奈良时代就开始存在。因为在之前的大和时代,大王(这会还不能叫天皇)与贵族联手共治。到了11世纪的院政时代,太上天皇就被称为“院”或者“上院”,院政就是指退休的天皇仍然握有实权,并且以“天皇家之长”、“天皇父/祖父”的身份,与在位天皇以及摄关藤原家合力统治国家,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制度。

所以太上天皇是为了巩固皇室统治而存在的。奈良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太上天皇,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确立明确的皇太子制度,王族之间争权政变繁多,天皇为了保证自己的血脉能继承王位,只能选择生前退位,先立继承人为天皇的做法。注意,这个时候上皇和天皇不见得是父子关系,也有可能是母子、兄弟、祖孙等。而且上皇普遍不主动干政,也没有自己的官署和势力。

当然,真到了紧要关头,上皇是可以出来干政甚至重新当天皇的,奈良时代出过两例(皇极,孝谦)。但一般来说,奈良时代的上皇还是为了守护天皇制度而存在的。

随着王权交接制度趋于稳定,上皇没有被废,仍然存在。到了9世纪末,藤原氏获得天皇重用而崛起。其中藤原北家利用外戚身份,手握最高辅政之职摄政和关白,奉天皇为君代管国政。但此时上皇仍然存在,所以最高权力是天皇,上皇,摄关共治。

此状态维持了100年左右,与藤原氏没有直接血统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即位,决定收回部分权利,她的继承人白河天皇沿袭其方针,积极利用上皇身份代替天皇执政,院政就此诞生了。

注意,这个时候“父权为贵”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上皇和天皇只可能是父子或者是兄弟、祖孙,女天皇已经被否定了。所以在这个情形下,一旦天皇膝下无子或者儿子尚幼,主观上肯定不希望弟弟接任下任天皇的,但如果上皇还健在的话,天皇就会受制于上皇的权势,被迫传位给弟弟,间接埋下兄弟两只血脉明争暗斗的危机,也就是所谓的“两统迭立”。

白河上皇作为天皇之父,他的院政被冠以“院治天”之名。他曾当过天皇,又能以现任天皇之父获得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威,而且身为退休人士,院可以不受朝廷礼仪和规范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指导天皇治国。

平安时代后期,传统律令制崩溃,朝廷实质上已经放弃了中央集权制度,改为与藤原家为首的朝廷贵族以及寺社势力“瓜分”日本的国土,代为自己的庄园,再由天皇以国君的名义作出承认。而天皇退休成了上皇之后,也加入了瓜分国土的行列,利用国君的权威,大量拿下日本各地的庄园,称为“院领”。

也就是说,院政的兴起,使得日本名义上是中央集权,实质已经走上了庄园制度。因为名义上是集权,名义上整个日本的领土都归属于天皇,使得天皇不能以权谋私,不能够拉下脸来跟贵族们“抢地盘”。但是成为太上天皇后就没这约束了。所以,之后在壮年的时候退位成为上皇,才能继续以庄园领主兼天皇家之长的双重身份,给皇室谋取最大的利益,并且成为日本国内最强的权力者。院政自白河上皇1086年退位开始,到1840年光格上皇去世,一共维持了700多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白河上皇——鸟羽上皇的时代,前后约60年,是院政草创期,各种与之相关的独立官署院厅、院的执事院司等,在这一时期诞生。

第二个阶段:后白河上皇——后鸟羽上皇时代,前后约60年,此时武士崛起,也是院政的鼎盛时期,两者联手削弱摄关藤原氏后,一段时间保持着亲密合作的关系。直到1221承久之乱爆发,院政和朝廷被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盖过,院政呼风唤雨的时代落幕了。

第三个阶段:承久之乱后到南北朝时代开始为止的100年(1221—1321),院政受幕府压制的时代。此时镰仓幕府虽能干预朝廷,也能把控国家大权。但是寺社势力仍受院政支配。这段时间朝廷顺应社会时政变化,改革了朝廷架构,延续到了幕末。

第四个阶段:室町时代至明治维新为止600余年。这段时间院政虽然存在,但是这个皇家最后的堡垒已经开始受到幕府将军的干预,形成天皇和将军共荣的状态。院政也成为了徒有其表的制度。就算天皇让位成院,也没法像过去一样呼风唤雨,只能与天皇唇齿相依,去应对幕府。

到1840年,光格上皇去世后,院政便不再出现,或者说自动结束了。顺便,2019年平成天皇退休后,也被称为上皇,不过在宪法之下,这位180年来首次出现的“上皇”可不能够开院政,这是名副其实的退休天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