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战国民夫比例比中国古代小那么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于政治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的巅峰时期,君王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和文化现象。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权力象征与后宫政治: 皇帝拥有无数嫔妃,不仅仅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更是其至高无上权力的直观体现。数量庞大的后宫人员,意味着皇帝能汇聚全国各地的绝色女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臣民的宣示。更重要的是,后宫是权力斗争的另一条隐秘战线。通过册封、晋升、打压,皇帝可以操纵后宫势力,从而影响朝堂。一些大臣会主动将家族中的女性送入宫中,以期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家族的荣光。这是一种政治投资,也是巩固家族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延续皇嗣的压力: 历代王朝都面临着皇嗣繁衍的巨大压力。一旦皇帝早逝或者没有子嗣,王朝的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增加嫔妃数量,也就增加了生育机会,这是确保王朝延续的“政治任务”。一个拥有众多子嗣的皇帝,更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国力昌盛的印象。
政治联姻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婚姻常常是政治的工具。皇帝纳妃,往往会顾及到与大臣家族、地方势力之间的平衡。迎娶某个大臣的女儿,可能能拉拢这个大臣;将某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册封为妃,则能彰显皇家的气度。虽然日本战国时代也有联姻,但其规模和性质与中国古代皇帝的纳妃有所不同。

再来看看日本战国时代的情况,为什么大名们的“夫”的数量相对较少?

继承制度的影响: 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其权力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继承制之上的。他们继承的更多是“家”(家族)的势力和领地,而不是像中国皇帝那样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帝国。因此,婚姻的首要目的往往是巩固“家”的势力,而非像皇帝那样需要通过婚姻来平衡全国性的政治力量。
“正室”的地位与继承权: 日本战国时期,大名们往往会有一位“正室夫人”(正室,或称御台所),这位正室通常是来自另一个有实力的家族,联姻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联盟、获得支援。而正室所生的嫡子,往往是继承家业的不二人选。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皇帝对后宫嫔妃的生育并无严格的嫡庶之分(虽然嫡子优先,但也有破例),册封嫔妃的多少,更多是皇帝个人权力的一种施展,而非仅仅是为了一个继承人。日本大名对嫡子的重视程度极高,而其他侧室所生的子女,虽然也有继承权,但其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如嫡子。因此,大名们在选择配偶时,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选择能为家族带来实际利益的正室,而不是像皇帝那样大规模地增加“非正式”的伴侣。
政治与军事的直接性: 日本战国时代,政治与军事的结合更为直接。大名们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兵力、粮草、金钱的盟友,而婚姻是建立和稳固这些联盟的重要手段。因此,与某个强大家族的联姻,比拥有许多没有实质政治影响力的侧室更有实际意义。大名们更倾向于通过“养子”或者收养其他家族的成员来解决继承人问题,或者直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而不是通过婚姻来扩大后宫势力以期从中产生继承人。
宗教与社会风俗: 日本的佛教(特别是禅宗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阶级的婚恋观产生影响。虽然日本古代也有“侧室”的概念,但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普遍化、制度化。而且,在武士阶层中,对“忠诚”、“节义”的推崇,也使得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倾向于展现一种相对“专一”的形象,这与中国古代皇帝的“普照雨露”形成了对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战国的大名们就没有私生活,只是说公开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婚姻对象数量相对有限。
经济基础的差异: 维持中国古代皇帝庞大的后宫,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包括衣食住行、赏赐、仪仗等等。而日本战国时代,虽然也有一些强大的大名,但其经济基础往往是基于领地内的农业和商业,要维持像中国皇帝那样规模的后宫,在经济上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举个例子来说明:在中国,一位皇帝可能会因为某位大臣的势力壮大,为了制衡他,就从别的大臣那里挑选一位优秀的女子册封为妃,这是一种“政治操作”。而在日本战国,一个大名要扩大联盟,他更可能主动去和另一个大名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或者娶对方的女儿为正室。即使是需要收养养子,也更可能是收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远房的亲戚,或者有能力辅佐家族的宗亲,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的婚姻来收拢人心。

当然,这并不代表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们都如同“模范丈夫”,历史上也有一些大名拥有不止一位侧室。但与中国古代那些“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相比,其数量和政治意义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两种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上的深刻不同。中国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象征,其婚姻关系也带有全国性的政治色彩;而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家族领袖”,其婚姻更多是服务于“家”的存续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在群里吹水聊起后勤问题时,@曹变娇 (好像是叫这个名字)提示我看看近一千年前《梦溪笔谈》的这一段内容:

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乾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二人餉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則一夫所負已盡,給六日糧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並糧。若計復回,止可進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並回程,日食四升並糧。三人餉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減一夫,給四日糧。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減一夫,給九日糧。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並糧。計復回,止可進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並回程,日食四升並糧。
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放回運人,須有援卒。緣運行死亡疾病,人數稍減,且以所減之食,準援卒所費。運糧之法,人負六斗,此以總數率之也。其間隊長不負,樵汲減半,所余皆均在眾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負之米,又以均之。則人所負,常不啻六斗矣。故軍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餉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運之,則駝負三石,馬騾一石五斗,驢一石。比之人遠,雖負多而費寡,然芻牧不時,畜多瘦死。一畜死,則並所負棄之。較之人負,利害相半。

今天就来详细剖析一下:

(以下1斗=10升,每人每日食2升)

1.一名民夫为一名士兵提供军粮,士兵自己带10升,民夫带60升,一共70升,两人每天吃4升,可以吃17.5天≈18日。如果往返,则只能维持一半时间。

2.两名民夫为一名士兵提供军粮,士兵带10升,民夫带120升,一共130升,三个人每天吃6升,一共可以维持21.6日,但是沈括有办法让他吃到第26日,咋回事呢?三个人先吃8天,吃掉48升,民夫A身上还剩12升,把他开除,让他拿着粮食回家,这样剩下的粮食同第一条,还剩17.5日份,所以8日+17.5日=25.5≈26日。
至于为什么前面走了8天,辞退民夫A的时候却只给他留6天的口粮呢?那大概是他轻装简从时走的速度更快的缘故吧。

3.三名民夫为一名士兵提供军粮,一共190升,前六天半吃52升,给4日口粮赶走一个民夫,剩130升。再吃七天消耗42升,给9日口粮赶走一个民夫,剩70升。按第一条还能吃17.5天,一共17.5+7+6.5=31日。

从这里可以看出,沈括虽然对算式有一定的理想化,但大体还是科学的。他的算式完全可以保障军队的随时机动需求,即所有粮食都有人员背负,只有吃尽时才会遣返民夫,不会有粮食被遗弃。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超过2名民夫之后就必须不断遣回以节约粮食。沈括还表示,民夫加到第三人已经是极限。十万军队,七万战兵,三万分管辎重,最多三十万人运粮。本来十万士兵31日需要6.2万石,但由于需要民夫帮助搬运,如此一来便要事先准备19万石。

沈括还补充道:骆驼可以运300升、马和骡子可以运150升、驴可以运100升,比人力能运更多,然而牲畜不好照料,一旦死亡,其辎重就只能丢弃,比人力运输是各有利弊。

经我此前计算,日本马驮运量较低,其口粮与载重的比例与人是相近的,但其优势在于速度比负重的民夫更快,如果能将驮运改为挽运,例如给马匹装上一节板车,那么运输量就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如果财力充足、路况良好,又有足够牲畜,挽运是非常好的输送方式: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到底有没有耕牛和驮马?

但是写到这,沈括发现了一个BUG,那就是遣返的民夫需要士兵护卫。他的想法是如果军队中如有减员,则不须要给他提供口粮,那么省下来的口粮就可以留给护卫,但你怎么保证军队总有恰到好处的减员呢?再者,沈括计算中遣返的民夫回程速度要比来程快,是因为携带的粮食轻,如果再加上卫兵的口粮,那就走不了那么快了,所以2和3虽然能节省口粮,但从实用价值来看,还是1更为可靠。在此之外,每增加一名民夫,由于民夫自身会消耗大量口粮,而对日数的增加并不显著,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供10万人出征打仗维护140万人的民夫,用沈括的算法在不计遣返的情况下,制表如下:

士兵人数 民夫人数 携带量(升) 每日消耗(升) 供给时间(日)
1 1/10 16 2.2 7.3
1 1/9 16.7 2.22 7.5
1 1/8 17.5 2.25 7.8
1 1/7 18.6 2.29 8.1
1 1/6 20 2.33 8.6
1 1/5 22 2.4 9.2
1 1/4 25 2.5 10
1 1/3 30 2.67 11.2
1 1/2 40 3 13.3
1 1/1.5 50 3.33 15
1 1 70 4 17.5
1 2 130 6 21.6
1 3 190 8 23.8
1 4 250 10 25
1 5 310 12 25.8
1 6 370 14 26.4
1 7 430 16 26.9
1 8 490 18 27.2
1 9 550 20 27.5
1 10 610 22 27.7
1 11 670 24 27.9
1 12 730 26 28.1
1 13 790 28 28.2
1 14 850 30 28.3

由于此表中士兵自身携带5日口粮,因此续航下限是5日;又因民夫运输量为单人口粮的30倍,因此续航上限是30日。如果不预备后续粮道,那么考虑到回程必须将续航时间提前减半。

从表中可发现一些规律:
在民夫与士兵之比小于1:1之前,每日的口粮成本差距并不大。
当一名民夫供应4名及以下的士兵时,随着民夫数量的增加,续航时间有较为显著的提升。
这种增量在供应一名士兵的民夫达到四人以上时趋近于无。
14民夫供1兵比1人供2兵成本提升了10倍,但续航时间仅能提升2倍;4供1到9供1续航时间只增加十分之一,但成本翻倍,完全得不偿失。
由于民夫运输量只能供单人食用30日,而30内的民夫来程回程比为17~18日:12~13日。也就是说,如果1民夫供应1士兵的军队17.5日一直处于行军状态,那么后续民夫哪怕有一百亿人也无法为其补充半点粮食,必须因粮于敌,如果没能就地征补则必死无疑。不过很难想象一片土地一连17日不设一处粮仓,以每日25公里计算,这支军队已经可以走出四百多公里了。

既然沈括认为10万兵配30万随军民夫已是极限(其实看表上40万也可以),那么《孙子兵法》里的“凡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岂不是跟他互相打脸了?

——非也,除了减少随军民夫和及时遣返多余民夫以外,延长作战时间的关键就在于缩短战场与粮仓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建立一系列能让民夫将粮食“放下”以集中储存的据点。如果你玩过信野14,它的设定就是军队每经过一座友方城池,军粮就自动补到满,游戏里没设各城兵粮数,这正是假设民夫已将适当的军粮提前运输完毕了。

具体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如果我要携2万军队从岐阜前往长篠,我不必从岐阜一口气运粮到长篠,而是可以提前几日甚至几个月前事先调集粮草至仓库。以每日6合计算,2万军队在外一个月需要3600石,那么首先择日安排两万人次的民夫先后从美浓尾张各地逐步运粮4000石至尾张热田,再募一万人次的民夫将其中2000石由热田逐步运往三河冈崎备用。
战时第一日率一万美浓军队从岐阜出发,事先安排另一万尾张军士在热田候命,待主力行军至热田合流,于热田吃过饭后,第二日可至冈崎。热田、冈崎均有存粮,这段过程不需配置任何后勤仍可保障粮草供应。行军过后可募一万人次民夫将剩下的军粮从热田一并运往冈崎。
第三日军队停在冈崎,调派5000随军民夫前往冈崎,第四日携1000军粮从冈崎出发,第六日抵达阵地,共耗粮450石,同时再派5000民夫从冈崎向前线不断运粮以接替第一批民夫。如此热田、冈崎、前线共三个批次,4000石粮食全部运完需要6万人次,而前线只保持5000随军民夫即可。

也就是说,调动的总人力虽然很大,但随军民夫数量却可以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冈崎至前线仅有三天路程,而且阵地是固定的,没有机动需求。在非战时调配,就不需要消耗战时的军粮;在短途调配,只需征募地支给口粮,而无需为长途运输从大仓支给,最终六万人次五日消耗的600石口粮中,只有最后一个阶段的360石(2万人次×3日×6合)需要消耗军粮,因此预支4000石绰绰有余,外加一千贯左右的工资,运粮的消费基本就齐活了。所以十万大军配七十万负责领内运输,和他们其中的随军民夫理论最多三十万,两者并不冲突。

※以上案例为方便理解而经过简化,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请注意分辨。

另一方面,有关中国古代“辅兵”的讨论也非常混乱,诸网友心目中对辅兵的定义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种观点为了证明中国古代的可战之兵只占极少比例,声称全军十之八九都是不参战的“辅兵”,换言之他们以“是否参战”作为界定,这类观点眼中的辅兵就是纯粹的战地工人。前述为节省粮草,随军民夫的人数是有限的,那么工人又如何呢?

我再举个例子,假如盖一栋房子需要搭架、砌墙、加瓦三个工程,每个工程需要10名工人工作一个月,共需要10名工人工作三个月,或三批10人的专项工作队各工作一个月。若从一开始就将搭架、砌墙、加瓦三个工作队都提前雇佣,搭架队工作时,砌墙、加瓦队在旁闲看;砌墙队工作时,搭架、加瓦队在旁闲看;加瓦队工作时,搭架、砌墙队在旁闲看,最后当加瓦队完工后,你再给三队工人各付三个月工资,这样的成本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三倍,未免过于石乐志。

辅兵工作时,全体战兵在旁吃着军粮闲看;战兵作战时,全体辅兵在旁吃着军粮闲看,这有何意义?又以何认定全体战兵绝不砌一寸工事、全体辅兵绝不执一寸铁兵呢?


东亚历史上虚构兵力数字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因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月入两千五示之年薪五百万,中专技校示之985211,五年留级生示之日本古代史学者”,更有为文学效果夸大兵力等等。虚构兵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必死缠烂打拘泥于此呢?可有些人一方面对兵力数字的记载表示怀疑,一方面又舍不得全部弃之不用,于是便取折中,先认可记载人数为真,再咬定其中大部分都是随军民夫和不参战的辅兵,如此圆谎反倒给自己添了许多麻烦。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提一句,你觉得谁会雇一大帮吃瓜看戏不做事的不远万里来战场空耗粮草呢?

楞漏!楞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日本民族被许多人视为高素质,这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国民素质,如教育普及度、社会秩序、礼仪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确实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然而,将这种“高素质”直接等同于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国家机器在特定意识形态下的运作,很容易将个体行为推.............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类似中国郡县制的体制,这背后是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与其说“没有打出来”,不如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与推行郡县制所需的前提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
  • 回答
    好,咱们聊聊日本战国时期,为什么统一一个“小地方”,有时候都要折腾上两三代人。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绝不是一句“打仗打输了”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这“小地方”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可不是咱们现在地图上那小小的县或者市。那时候日本全国就那么大点儿,而所谓的“一小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国( kuni.............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战国村战论”和“欧洲中古村战村战”的讨论热度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在我看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包括了文化传播、研究角度以及大众认知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争取聊得深入透彻,不带半点机器痕迹。首先,要明白“村战”这个词本身在日本战国时代.............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高达系列的试验机在许多情况下能“碾压”量产机,咱们得先明白试验机和量产机的根本区别,以及高达世界里“技术”这个概念的运作方式。这可不是简单地给机体加个“最强”的标签就行了。首先,咱们得摆清楚试验机的“试验”二字。它们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为了前线士兵人手一机而设计的。试验机的诞生,本身就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关于日本战争潜力远超中国的说法,在某些圈子里确实存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更强”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其支持者们关注的几个主要维度。首先,从军事技术和质量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长处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对高科技.............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从古代的内乱到近代的对外战争,可谓波澜壮阔。然而,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日本历史上“日奸”的出现频率似乎并不高,或者说,在历史叙事中,与“日奸”相关的争议和讨论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遍和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统一的民族认.............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的行为,以及一些人认为的“日本人高素质”在这一时期是否“不见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理性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个体层面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素质”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关于日本战败后“只赔给中国雪风”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在战败后,并没有以海军驱逐舰“雪风”作为对中国的战争赔偿的主要方式,更谈不上“只赔给中国雪风”。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牵扯到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一.............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