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战国统一一个小地方要花二三代?

回答
好,咱们聊聊日本战国时期,为什么统一一个“小地方”,有时候都要折腾上两三代人。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绝不是一句“打仗打输了”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明白,这“小地方”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可不是咱们现在地图上那小小的县或者市。那时候日本全国就那么大点儿,而所谓的“一小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国( kuni),比如伊势国、越前国,甚至更小一点的郡(gōri)。这跟咱们现在理解的“地方”概念完全不同。

那为什么统一这么一个“地方”会如此耗时耗力呢?原因太多了,咱们一点点掰扯。

一、 权力分散,层层叠叠的利益集团

想象一下,一个国,里面可能就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武士家族。这些家族,有的世代都在这个地方经营,有自己的领地,自己的家臣,有自己的武器装备,还有自己的“地头蛇”关系网。他们可不是什么都听上面发号施令的“雇员”,而是有自己的根基和利益的独立个体。

你想统一这个地方,就得把这些家族一个个摆平。有些人可能实力很强,直接打是肯定要的,但光靠打,代价太大了,而且就算你打赢了,他家世代的家臣、豪族、农民,会心服口服吗?很多时候,还得靠拉拢、分化、联姻,才能把他们纳入你的统治之下。这其中牵扯的利益交换、人情世故,可不是一代人就能理顺的。

二、 经济基础薄弱,战争成本高昂

跟现在咱们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同,战国时期的日本,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一打起仗来,那可就是烧钱。征兵要钱,造武器要钱,运输粮食要钱,安抚俘虏要钱,打赢了还要分封赏赐,输了还得承担失败的后果。

一个势力,就算再强大,他的经济来源也非常有限。主要就是靠领地内的农业收入,还有一些零星的商业税收。如果这个地方本身的资源就不丰富,经济就不发达,那你想打一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资金链很容易就断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大名(就是当时的领主)就算有雄心壮志,想统一周围的区域,他也得考虑自己能不能撑得住。他可能需要先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发展经济,积攒实力,才能有余力去对外扩张。这个过程,如果顺利,可能需要十几年;如果不顺利,可能就卡在那儿了,一代人都没办法完成。

三、 军事技术和战略的局限

虽然战国时期出现了火器,但总体来说,军事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攻城战依然是主要的作战方式,而攻城战又是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战争。一城一堡,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围困,耗尽兵力,才能勉强攻下。

而且,当时的战略战术也相对简单。你就算兵多,如果后勤跟不上,补给断了,你也可能一溃千里。名将虽然有,但他们也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

另外,虽然有城池,但很多地方的防御工事并不完善,很多时候打的是野战。野战虽然快,但风险也大,一旦主力被歼灭,那整个势力的根基就动摇了。

四、 继承制度和内部权力斗争

日本战国时期的继承制度,尤其是“惣领制”,虽然保证了家族的延续,但也容易导致内部的权力斗争。父亲死了,儿子之间为了继承权,会发生内乱。这种内乱一起,外部的敌人可能还没来,内部就先乱成一锅粥了。

一个原本有实力的家族,可能就因为继承问题,被几个分支瓜分,或者因为内部争斗而实力大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统一别人?反而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来平息内部的纷争。

五、 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均势

即使一个地方内部相对稳定,想统一的那家势力,也可能面临来自外部的强大对手。比如,一个想统一越前国的家族,可能就需要面对邻近的势力,如近江的浅井氏,或者越中的上杉氏。

一旦一个地方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起周围其他势力的警惕。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那个扩张过快的势力。这就像玩一种“跷跷板”,你要是升起来了,别人就得想办法把你压下去,维持一个势力间的均势。

所以,要想彻底统一一个地方,就得把所有的外部威胁都排除掉,或者让他们屈服。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几代人,一代一代地去经营,去打压,去拉拢,去争取盟友。

六、 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缓慢形成

一个“地方”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文化和认同上的整合。当地的居民,他们可能对原有的地方领主有认同感,或者有共同的习俗和文化。

要想让他们真正接受一个新的统治者,并且把他当成“我们自己人”,是需要时间的。新的统治者需要推行自己的政策,建立自己的法律,改变当地的习俗,让人们逐渐习惯和认同。这个过程,涉及到教育、宣传,甚至是文化的重塑,这绝对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举个例子:

你可能会觉得,织田信长那么厉害,为什么他也没能彻底统一日本?就是因为他虽然打下了不少地方,但很多地方的旧势力只是暂时屈服,内部的矛盾、外部的威胁、以及经济上的压力,都还没有解决。他被本能寺之变干掉了,剩下的工作,就得靠他的继承者,丰臣秀吉,甚至德川家康来继续完成。而这中间,就经历了权力交接,内部的权力洗牌,以及新的战略部署。

所以,咱们理解的“统一一个小地方”,在战国日本,可能意味着要摆平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实力、有根基、有自己利益的家族,要解决经济、军事、政治、继承、外部干预等多方面的问题,还要在文化和认同上进行整合。这些哪一样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样不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慢慢完成?

因此,当你说“统一一个小地方要花二三代”的时候,这绝不是夸张,而是对当时复杂局势的一种真实写照。每一代人,可能都只是在为下一代人铺路,或者在为前几代人的努力做巩固。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打磨一块石头,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和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的地主大院太多了啊!

而且很多武士家族之间关系只是领导与下属而非主臣关系。

被你吊打一番,服个软就是。等你疲了再背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聊聊日本战国时期,为什么统一一个“小地方”,有时候都要折腾上两三代人。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绝不是一句“打仗打输了”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这“小地方”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可不是咱们现在地图上那小小的县或者市。那时候日本全国就那么大点儿,而所谓的“一小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国( kuni.............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类似中国郡县制的体制,这背后是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与其说“没有打出来”,不如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与推行郡县制所需的前提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战国村战论”和“欧洲中古村战村战”的讨论热度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在我看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包括了文化传播、研究角度以及大众认知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争取聊得深入透彻,不带半点机器痕迹。首先,要明白“村战”这个词本身在日本战国时代.............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高达系列的试验机在许多情况下能“碾压”量产机,咱们得先明白试验机和量产机的根本区别,以及高达世界里“技术”这个概念的运作方式。这可不是简单地给机体加个“最强”的标签就行了。首先,咱们得摆清楚试验机的“试验”二字。它们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为了前线士兵人手一机而设计的。试验机的诞生,本身就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关于日本战争潜力远超中国的说法,在某些圈子里确实存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更强”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其支持者们关注的几个主要维度。首先,从军事技术和质量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长处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对高科技.............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从古代的内乱到近代的对外战争,可谓波澜壮阔。然而,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日本历史上“日奸”的出现频率似乎并不高,或者说,在历史叙事中,与“日奸”相关的争议和讨论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遍和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统一的民族认.............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的行为,以及一些人认为的“日本人高素质”在这一时期是否“不见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理性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个体层面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素质”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