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明知要输还要拉大和号出去送,留下来战后当博物馆不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

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象征,承载着日本海军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军国主义思想下民族骄傲的体现。

到了战争末期,日本已经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海军规模以及科技优势是压倒性的。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几乎损失殆尽,制海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情况下,像“大和”号这样的超级战列舰,其战略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它的巨大排水量和舰体使其成为显眼的移动靶子,在缺乏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条件下,几乎无法发挥其设计之初的强大火力优势。在空战中,它更容易受到来自空中力量的攻击。

那么,为什么还要派它出去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完成“神风特攻”式的精神使命:

日本在战争后期,由于人力和资源的极度匮乏,以及士气上的困境,开始推行“神风特攻”战术,即由飞行员驾驶飞机撞击敌方舰艇,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战果。这种战术体现了一种不计代价、视死如归的精神。

将“大和”号派出去,同样可以看作是“大和”号这一象征物本身的一次“特攻”。它不是为了取得实际的军事胜利,而是要以一种壮烈的方式向敌人展示日本的抵抗意志和武士道精神。即便明知会沉没,也要以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同时也是对内部军民的一种精神鼓舞,让他们看到即使在最绝望的情况下,日本的战士也从未屈服。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是在军方高层看来,是一种荣誉之举,一种对天皇和国家的最后献身。他们认为,与其窝囊地被摧毁,不如以一种轰轰烈烈的方式结束。

2. 最后的绝地反击与干扰:

虽然战略上已经败局已定,“菊水作战”(即“大和”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并非毫无目的的自杀。当时的设想是,以“大和”号为核心,组成一支水上特攻舰队,在冲绳附近登陆的美军部队进行攻击。其目标并非全歼美军,而是尽可能地给登陆部队制造麻烦,消耗敌人的兵力,并试图干扰其后续行动。

“大和”号及其护航舰队虽然兵力薄弱,但仍然拥有强大的舰炮火力。在理论上,它们可以对登陆滩头部队造成一定的杀伤。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日本海军最后的军事力量,迫使美军不得不投入相当多的空中和海上力量来应对,这本身也是一种牵制。

3. 高层决策的惯性与僵化:

日本海军在战前的确培养了强大的大舰巨炮主义,对战列舰的地位有着近乎信仰般的执着。“大和”号作为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即使在战争后期,其象征意义和被赋予的价值,使得一些高层难以轻易放弃。

同时,战争末期的日本军方,尤其是在陆海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和不信任。海军的某些决策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海军内部的逻辑和荣誉感,而不是一个整体性的战略考量。这种决策的僵化和官僚主义,也可能导致了非理性的命令下达。

4. 对国际社会的姿态:

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某种程度上,这种最后的壮举也可能是一种对世界展示日本不屈姿态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即使是最后的超级战舰,也愿意为了国家而战至最后一刻。

至于为什么不留下来当博物馆?

这在当时的日本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被考虑的选项。首先,日本当时正处于全民战争状态,资源极其匮乏,社会结构也濒临崩溃。将“大和”号这样一个庞大的存在,在战火纷飞中保存下来,并将其改造为博物馆,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在于“奉献”和“牺牲”,而不是“保存”和“纪念”。他们崇尚的是在战场上的光辉,而非和平时期的展示。从他们的价值观来看,让“大和”号“战死”在沙场,远比在港口里生锈更加符合其被赋予的意义。

总结来说, 将“大和”号派出去送死,并非是日本人“明知要输还要送”,而是以一种在他们看来最符合荣誉和道义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使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抗争,一种对国家最后的献身,也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虽然从现代军事和战略的角度看,这是极其不明智的,但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逻辑和价值观下,却是其“武士道”精神的极端演绎。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更是那个时代日本军人扭曲而悲壮的信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的历史教育真失败。

“与其在狱中自尽不如拼杀而死。”

斯卡帕湾自沉和天一号有半毛钱可比性吗?斯卡帕湾狱中自尽的是谁?是船——双方加起来一共死了不到十个人。天一号行动死的是什么?活生生的人——四千人打不住的伤亡。

1918年10月24日命令里,军方高层决定在战争结束前对英进行最后一次自杀式决战"拼杀而死",公海舰队的水兵们是什么反应?

兵变,1918基尔起义。铁锤砸碎皇帝的锁链。

谁愿意死谁自己游过去死,不要用别人的命慷自己的慨。

战争时期就是要尽一切可能增加己方胜率,你这边还没打就直接默认打不过?还把一艘现役军舰保留起来以待日后当做博物馆用,那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还有历史上所有造反起家的人物,刘邦,朱元璋,洪秀全这帮人还造什么反,起事之前哪一个有把握干得过朝廷军的,按你的思路不就是大家别造反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正怎么算一开始都不可能打得过朝廷。

这逻辑是本质错误的。是否战斗,取决于战斗是否正义,是否值得付出牺牲。反抗侵略,以弱敌强,知不可为而为之。民生疾苦,封建主不闻不问,则唯有一反,死国可乎?

天一号作战为的是什么?为了行动成功可能带来的那点影响?为了军方高层在皇帝面前脸上有面子英勇玉碎?还是满足什么军国主义武士精神?就这?还有谈判,什么谈判啊——船在手里可以谈判,船没了人死了谈什么?人地皆失。

还有一点: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可没有怂恿隔壁邻居和秦军作战,然后自己坐在大本营里看热闹。谁反谁上手。天一号作战的决策者们和策划者们直接替计划的反对者们做决定了。

不要用别人的命慷自己的慨。

赌一吧,万一赢了呢?
现在我们知道日本赌光了也赢不了美国。
历史上有这种事么?还真有,,甲午战争,如果清军也能勇敢些,和日本人玩命,而不是在刘公岛让日本人堵在被窝里揍,,,坚持一段时间,真有可能日本人就崩溃了。

如果北洋舰队把铁甲舰送去日军雷区覆盖,鱼雷艇活动频繁,甚至岸炮覆盖的军港做本土袭击,上岸陆战队去俘虏日本皇帝,这也叫“万一赢了”吗?

这叫草菅人命。

万一发生了的事多了去了,理性分析才是人类决策的办法。军事角度上这就是个错误的决策。在敌机掌握有绝对制空权的环境下日间长途奔袭还觉得能冲进炮战距离的水平无限接近于霍兰德在1941年觉得马来亚快速分队的最佳应用方法是日本本土附近。军事行动固有风险,但是军事风险和草菅人命能相比吗?风险评估就是风险评估,草菅人命就是草菅人命。“水兵们只是死了而已,你可是回眸历史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了啊!”

不要用别人的命慷自己的慨。

打起仗来,普通一人不会是神重德也不是草鹿龙之介,不会是菲利普斯也不会是ABC,不会是吕特晏斯也不会是林德曼——打起仗来,你我就是那个在伤亡数字个位数里面的一个而已,不要替人慷自己的慨。从军报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为了自杀式袭击好看吗?要是想不清楚自己的屁股究竟在哪里,帮君重新换一下假定环境:公司按规章制度做好员工保障,自己合理经营,则自然有人愿意来工作。自己经营不善水平不济,却总想着用员工做领导填海的石头,这种时候难免不让人想想自己参加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就只剩下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司领导明知道项目管理不善自己眼界有限没有大发展,还要强迫员工浪费青春挥耗健康996呢?”

user avatar

日本人的算盘是把大和派去抢滩冲绳搁浅,当一个重火力点阻止美军登陆,舰员上岸当步兵用。这个计划本身没多大问题。

稍微分析一下:

一,因为燃油和所剩军舰不多,且丧失制空权,所以大和就无法当机动兵力使用了,派出去打海战那绝对是送人头。所以留在手里要么宅要么蹲,二选一。

二,冲绳是万万不能丢的,丢了美军就有一个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巨型据点,轰炸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轰炸本土。美国人的军舰也可以获得最近的良港。这两样就意味着日本制空权和制海权彻底完结。而且本土战争潜力也会被迅速被美军的战略轰炸摧毁瓦解。所以守住冲绳是绝对必须的而且要下血本的。

综上,大和最后一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无脑送。因为按照鬼子的算盘计划如果成功,那大和是可以发挥巨大的战略价值的。

但,半路就被美军干掉了,以非常不体面的方式告别。一切也就然并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明知得不偿失,为何仍旧执迷不悟,不断增兵,甚至到了后期也不愿及时撤兵止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绝非简单的“愚蠢”或“疯狂”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情、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战略判断。一、 战略误判与“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亮剑》里朱子明这个角色,确实是剧中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叛徒之一。他被鬼子抓了又放,却立马就给日本人卖命,这其中的缘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朱子明被放回独立团,这事儿本身就有点猫腻。大家想想,鬼子那么残忍,抓了个人,想从他嘴里套情报,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就算是套不出什么大用,顶多就是严刑拷打一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中国、日本、韩国偶像产业市场以及人才流动的认知。要回答为什么日韩明星,特别是偶像,很少选择来中国发展,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似乎提供了更优厚的待遇,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落后”或“先进”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待遇市场好”指的是什么。如果单从.............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就是县长互打”的玩笑话,确实被一部分人拿来讽刺这段历史,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可以从其话语本身的含义、日本战国时代的特点以及讽刺的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县长互打”的字面意思与背后隐含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理解“县长互打”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现.............
  • 回答
    日本的“黄赌”产业之所以能搞得有声有色,即便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种种限制,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犯法却生意兴隆”。更准确地说,日本对黄赌的监管和实践,是一种在法律框架内不断寻求平衡、试探边界的动态过程。与其说它们是“犯法的”,不如说是在特定法律框架下,以一种被法律.............
  • 回答
    韩国和日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历史,这段历史的阴影至今仍然笼罩在两国关系之上,让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两个曾经立场尖锐的国家,如今却能紧密地站在美国这位“盟友”的身后。要解释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恩怨与当下地缘政治割裂开来看,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关于日本在新冠疫情初期和中期相对“不明显”的表现,以及其采取的措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有采取强硬措施”或“疫情不明显”。事实上,日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只是这些措施的侧重点和公众的反应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同时,对其疫情数据的解读也需要审慎。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提起日本敢于挑战庞大明朝,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敢叫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时代背景的战略选择。首先,得看时间。日本人挑战明朝,最典型也最臭名昭著的,当属丰臣秀吉时期发动的两次朝鲜战争(15921598)。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乱世,终于在丰臣秀吉手中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在地化改造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与其说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不如说日本妖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吸纳、转化、再创造”的过程。而中国妖怪之所以不如日本妖怪出名,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后者的传播力、文化吸引力和商业化运作。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原型来自中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一些人会对万历援朝战争(也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得出“日本完胜明军”的结论,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历史解读的误区、信息来源的侧重,甚至还有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点的人.............
  • 回答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要理解大连日本风情街为何在明知可能面临争议的情况下依然开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任何一个商业项目,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往往是经济效益。大连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其旅游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风情街的定位,很显然是瞄准了游客,特别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