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岛国日本,为什么敢跟庞大的明朝叫板?

回答
提起日本敢于挑战庞大明朝,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敢叫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时代背景的战略选择。

首先,得看时间。日本人挑战明朝,最典型也最臭名昭著的,当属丰臣秀吉时期发动的两次朝鲜战争(15921598)。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乱世,终于在丰臣秀吉手中实现了统一。这位出身低微却野心勃勃的太阁,将国内统一的军事力量和躁动不安的武士阶层,一股脑地指向了海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底气?

1. 国内统一带来的军事实力溢出: 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国家分裂,但各地大名为了生存和扩张,不断进行军事革新和人才培养。大量的训练有素的武士、精良的刀剑武器,以及相对成熟的战术体系,都为对外战争打下了基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拥有一支空前庞大且久经沙场的军队。与其让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国内继续内耗,不如将其导出,既能安抚国内躁动的武士,又能对外掠夺资源,甚至实现政治上的“功业”。

2. 日本的地理优势(相对而言): 虽然日本与中国大陆隔着朝鲜半岛,看起来是“小国挑战大国”,但这种地理上的隔绝在某些方面也构成了天然的屏障。明朝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陆军和内陆管理上。对于日本这样一支海上力量,虽然在早期登陆朝鲜时遭遇困难,但只要能突破初期的阻碍,就能在半岛建立立足点。明朝要进行大规模的远征,其陆军力量在朝鲜半岛发挥空间有限,而海上的补给和运输线又是其相对薄弱的环节。

3. 对明朝实力的误判和夸大宣传: 丰臣秀吉及其幕僚可能对明朝的实力存在一定的误判。虽然明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当时的明朝正处于“万历三大征”后期,国力虽然尚未完全衰落,但财政也颇为吃紧。尤其是萨尔浒之战前的几十年,虽然没有大的外患,但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也在悄然侵蚀着国家的根基。秀吉可能听信了一些关于明朝“外强中干”的传言,或者认为明朝在经历长期的内部消耗后,已经无力应对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战争。

4. 政治野心与“萨摩岛”的雄心: 丰臣秀吉的野心远不止于统一日本。他曾公开表示,统一日本后,下一步目标是征服朝鲜,然后进军大明,最终将目标定在大明皇帝的宝座上,甚至还觊觎更远处的莫卧儿帝国。这种极端膨胀的政治野心,促使他将国内的资源和军事力量投入到这场豪赌中。在他看来,这是一条既能巩固自身统治,又能实现千古功业的道路。

5. 利用朝鲜内部矛盾(起初): 在战争爆发前,朝鲜国内的政治氛围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但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政治派系和矛盾。秀吉可能也盘算着利用这些矛盾,让朝鲜的抵抗变得更加分散和困难。

然而,这种“叫板”的代价是巨大的,结果也并不如预期。

明朝的积极回应: 尽管明朝在万历年间国力有所衰退,但面对日本的侵略,朝廷的反应依然是迅速而坚决的。以李如松为首的明军,虽然初期也遇到了困难,但很快就稳定了朝鲜战局,并在平壤等地重创日军。明朝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后勤能力,是日本难以企及的。
战术与战略的差距: 日本军队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勇猛和战术上的灵活性,但在战略指挥、后勤保障以及整体作战体系上,与明朝军队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持久战中,日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而明军则能依托朝鲜和国内的资源进行补充。
朝鲜人民的抵抗: 除了明朝军队,朝鲜人民也组织了大量的义兵,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行动。
丰臣秀吉的突然去世: 丰臣秀吉在第二次侵朝战争期间去世,直接导致了日军的撤退和战争的失败。这可以看作是这场豪赌的终结。

总而言之,日本在挑战明朝的背后,是日本国内统一带来的军事力量的集结、对明朝实力的误判,以及丰臣秀吉个人巨大的政治野心。它并非毫无准备的鲁莽之举,而是一次基于对自身力量的某种“高估”和对时代机遇的“误读”的战略冒险。虽然这次挑战最终以日本的失败告终,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明朝在东亚的统治威信,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日本并不是弹丸之地,16世纪末日本的产出和人口,乃至军队规模在世界上均可以看做一流强国,由于日本国内长期处于战乱时代,到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确立政权的时候,这个桃山时代的日本还未曾从战时体制转出,军队规模异常庞大,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受益者,日本从传教士和南蛮贸易中迅速进入了火器时代,对半岛(朝鲜)和大陆(明代中国)军事技术上的差距缩小到日本近世之前的历史最小时期。

日本在16世纪末开始挑战中国主导的宗藩体系的时候,全国拥有绝对数量大约在3~6W人的火绳枪兵,骑兵(骑马武士)数量大致在1.5W~2W人/骑,拥有10W以上的长枪兵和弓箭手,而且这些人都有充分的战争经验,并非临时征召的农夫而是职业和半职业化的士兵,这在当时文明世界里属于非常强大的国家和军力了。

但是,日本的这种所谓叫板,很大程度上是被近代日本的强势影响下的产物,实际上丰臣时代的日本一直在很小心的避免彻底激怒中国,双方把战争局限在朝鲜境内就是很明显的迹象——明朝同样认识到了日本并不弱,并非是可以轻易战胜的对手,所以也并没有真的施行扩大战争规模,比如直接捣巢日本,而日本也并未沿着传统倭寇时代航迹袭扰中国沿海,双方都很默契。

日本在占领汉城之前根本不知道从朝鲜进入中国的通道,那几个答主说的所谓丰臣秀吉如何狂妄占领印度中国什么的,这话是朝鲜首都被拿下后捷报传到日本,猴子在大醉之后发出的,而且是混淆了两份文书后弄出来的,中国印度朝鲜的三国处置计划同时列入的还有太阁渡海去朝鲜。

然而太阁本人从未渡过海,这是一份不久就被废弃的计划。

朝鲜人并不相信渡海是为了打中国,大同江和谈就当面质问过为何打中国会来走朝鲜,日本人连从朝鲜怎么去中国道路里程完全不知,还得打下汉城后问朝鲜人才第一次知道怎么走,这种所谓的战争计划实际上只能称之为口号,看看就算了,要当真那我也没办法。

实际上是日本在拿下平壤后基本停止了继续前进,在第一次平壤之战后,日本胜了明军也没敢继续走,而是等着沈惟敬单骑过去划下了停止线,然后十几万人就那么在朝鲜干等着大明皇帝的旨意,一直等到了李如松和宋应昌带军队到来。

至于小西骗猴子这种网络传说……李如松打着沈惟敬名义骗小西准备拿人头的时候,小西可是把大明使节到来消息传给了猴子,太阁可是正在开心的商量怎么准备接见大明使节呢。

挑战是挑战,口号是口号,然而猴子可没越雷池,中国的网络传说都是怎么噱头怎么来,比如七条里所谓皇女下嫁,猴子给的交换条件可是出十万兵为大明皇帝前驱打鞑靼呢,而且一群无良作者直接删了前提,包括很多很直白的要不皇女换民女?找人假扮朝鲜王子?这种日本人自个改的面目全非的条款,网文写手们干脆删了不提,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夸张日本狂傲和对比明朝无能。

朝鲜役这块被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力强势,加无良网文写手们带动起来夸大的过了头,以至于扭曲到了相当别致的程度。

user avatar

日本只是在中国旁边显得小,江户时代的日本有超过三千万的人口、仅次于中国的满清和印度的莫卧儿,比同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法兰西王国都多;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日本(刚结束几百年的战国混战)也有将近两千万人口,三国时代的中国也就那么多人口。

一个能动员十几万军队跨海作战的国家绝对不是弹丸小国。再说了,比日本还弱小的缅甸、蒙古诸部、女真诸部甚至云贵土司(播州杨应龙)都敢跟明朝叫板,日本的国力可比云贵土司强太多了。

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与朝鲜距离最近的明朝实控区是辽东都指挥使司,大概只有五十万户籍人口(实际人口大概在三百万左右),而明朝在辽东最多也就能支援十几万(萨尔浒)军队作战、以辽东为后勤基地在朝鲜作战能动员的兵力只会更少(撑死十万);朝鲜自己也只有六百万人口,承平已久武备废弛。再加上嘉靖倭乱给日本人造成的错觉,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觉得自己能吃掉朝鲜,不算太狂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日本敢于挑战庞大明朝,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敢叫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时代背景的战略选择。首先,得看时间。日本人挑战明朝,最典型也最臭名昭著的,当属丰臣秀吉时期发动的两次朝鲜战争(15921598)。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乱世,终于在丰臣秀吉手中实.............
  • 回答
    日菲两国,同为岛国,却在发展轨迹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份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地理、资源、文化乃至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像一张密实的网,将两国牢牢地区分开来。历史的印记:从明治维新到殖民时期要谈日菲差距,绕不开两国截然不同的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选择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
  • 回答
    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是采取了“跳岛战术”,一步步从外围岛屿向日本本岛推进,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伤亡,同时最大程度地消耗和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巨大差异。日本本土,特.............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日本社会中“日本沉没”的幻想根深蒂固,而英国作为一个同样是岛国的国家,却似乎很少出现类似的集体性恐惧。要解释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日本对“日本沉没”的“YY”: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民族宿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对“日本沉没”.............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中国对第一岛链(日本和台湾)实行先发制人打击,旨在瘫痪美日军事力量,争取在美军介入前赢得战场主动权。其可能达成的“成绩”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对台湾的军事打击成果: 快速瘫痪台湾防空体系: 首轮打击目标: 第一波打击将集中摧毁台湾岛内所有防空雷达站、早期预警系统(如E2T预警机.............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后半段,美军在面对日军坚固防御的岛屿时,确实很少出现那种教科书式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漂亮攻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与其说是美军战术能力不足,不如说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手的特性以及后勤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漂亮的攻势作战”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真实战场上,尤其是在.............
  • 回答
    日本这个由无数岛屿组成的国家,地形狭长且山地占了绝大部分,这使得耕地面积显得尤为珍贵。尽管如此,这个看似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国度,却在如何保障国民的“饭碗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日本究竟是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解决粮食安全这件大事的。1. 精耕细作,土地的极致利用首先,日本人.............
  • 回答
    去日本岛根大学读研究生,值不值得,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家普遍认为它“偏远”的情况下,这份“值不值得”的权衡,会更加需要我们深入地去了解和思考。首先,咱们得承认,岛根大学确实不像东京、大阪那样是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它坐落在岛根县,这是一个地理上相对“不那么热闹”的地方。如果你追求.............
  • 回答
    八丈岛是日本伊豆群岛中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岛屿,对于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和前来游览的游客来说,当地的警察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理解八丈岛警察局在日本警察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机构设置,我们需要先了解日本警察的整体架构。日本警察的整体架构:府县警察制日本的警察体系是以“府县警察制”为基础的。这意味着每个“府”.............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评价日本战国时代川中岛的第四次合战,必须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不能简单地说谁胜谁负,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充满了战术的巧妙、人性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武力碰撞,更是一场关乎两国霸权、指挥者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较量。要详细地说川中岛第四次合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前情提要。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
  • 回答
    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事件,无疑是近年来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深刻地影响了地区格局,特别是加剧了中美在东亚的博弈。很多人因此发出疑问:中国是否“永远”失去了日本?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钓鱼岛“国有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牵动两国神经的事件。时隔十二年,韩国警察厅长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这背后的政治意涵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值得我们仔细梳理。首先,这次登岛的时机非常关键。韩国国内正在经历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各种挑战,此时由最高警察官员代表国家登上这片主权争议的岛屿,很难不被解读为一种政治姿态,意在凝聚国内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